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颅底手术入路和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姜平①童鑫康②综述肿瘤和其它病灶有可能侵及颅底。颅底及其邻近区为脑、脊髓、脑神经、大血管和特殊感受器集中的部位,各结构解剖关系复杂,功能重要,位置又非常深在,术中稍有不慎便可造成某些结构损伤,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所以长期... 相似文献
2.
内窥镜下侧脑室前角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的侧脑室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1例成人尸头标本进行前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观测 ,并对 9具新鲜尸头分别进行内窥镜下眉上前额入路及冠状缝前入路的解剖学观察。结果 :侧脑室前角、前下角到室间孔距离为 (3 0 .5± 2 .4)mm、(9.9± 2 .1)mm ,室间孔长、宽径为 (5 .4± 1.2 )mm、(2 .7± 0 .9)mm ,侧脑室在前角、室间孔以及侧脑室体中部的顶宽及内、外壁高度分别为 (18.7± 3 .1)mm、(15 .1± 3 .5 )mm、(2 4.0± 4.6)mm和 (16.0± 1.8)mm、(14 .0± 1.9)mm、(2 3 .1± 2 .5 )mm以及 (12 .1± 1.7)mm、(8.9± 1.3 )mm、(15 .2± 1.6)mm ,眉上及冠状缝前穿刺点到脑室、室间孔距离分别为 (2 9.5± 2 .5 )mm、(5 5 .3± 2 .6)mm和 (2 8.4± 2 .8)mm、(5 4.4± 3 .0 )mm。前额眉弓上入路及冠状缝前入路内窥镜下均可看清前角及体部结构 ,但硬镜下后者操作空间稍小 ,而软镜甚至可看清三角部结构。结论 :在内窥镜下前角入路进行侧脑室手术有一个理想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3.
椎板间隙入路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穴mi鄄croendoscopicdisectomy,MED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减压彻底、创伤小,可维持腰椎的稳定性。我院自2000年11月~2003年6月共开展82例,效果满意。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82例,男56例,女26例;平均年龄40.9岁(23~52岁);突出间隙: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内窥镜下迷路后入路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正常成人头颅标本15例(30侧),模拟迷路后入路在内窥镜下观察面神经及其与前庭蜗神经和相关血管的毗邻关系。结果:(1)在不牵拉小脑和不损伤内耳结构的前提下,内窥镜下迷路后入路可观察小脑脑桥角区面神经全程;(2)面神经根出入区位于前庭蜗神经内侧稍下方;(3)有13.3%小脑下前动脉袢呈环状围绕面神经,26.7%小脑下后动脉与面神经位置关系密切。结论:内窥镜下迷路后入路对小脑脑桥角区面神经及微血管的处理有极好视角。 相似文献
5.
内窥镜下侧脑室后角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的侧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1例成人头部防腐标本进行经后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观测 ,对 9具新鲜尸头在神经内窥镜下进行后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学观察。结果 :侧脑室后角到前角、颞角及室间孔的距离分别为 (86.0± 6.9)mm、(5 9.5± 6.7)mm、(5 7.3±5 .4)mm ,侧脑室三角部脉络丛球到室间孔距离为 (4 0 .5± 2 .3 )mm ,脉络丛球与室间孔之间侧脑室底弓形隆起的高度为 (9.9± 1.6)mm ,三角部的最大宽度 (9.1± 2 .1)mm ,三角部上、下方宽度分别为 (8.5± 2 .0 )mm、(9.3± 1.8)mm。神经内窥镜进行侧脑室后角入路手术时 ,硬镜下可看清侧脑室三角部及体部的后半部分 ,而软镜甚至可看清室间孔及前角结构 ,颞角结构硬镜下观察困难 ,软镜可看清局部结构。结论 :内窥镜下后角入路侧脑室手术可有一个理想的侧脑室后半部分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眶上锁孔入路提供临床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上测量各有关解剖结构距离及夹角,在9例新鲜尸头上进行模拟手术,进一步验证其观察及操作范围。结果:提供了角突及眶上孔至盲孔、视神经管颅口、前床突尖、后床突尖距离,两点与上述结构连线与中线的成角,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视神经颅内段长度,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第一间隙面积,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等数据及入路的观察、操作范围。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有广泛的视野及充足的操作空间,熟悉入路到各结构的距离对术中定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技术要点。方法采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7例患者,随访观察疗效。结果随访157例,平均随访(6±0.5)个月,优良率91%。结论应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好、损伤小、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经前入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术治疗脊柱椎间隙感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椎间隙感染的病因及病理机制,评价经前入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术治疗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自1991年4月~2002年5月对31例椎间隙感染患,分别采用经前入路(25例)、侧前方入路(6例)病灶清除术进行治疗,其中15例I期植骨。结果:随访3月~5a,平均12.6个月。所有病例痉挛性剧烈腰痛术后即刻消失,细菌培养18例阳性。CPR平均2周转阴,ESR平均3周降至正常。2~3周下床活动。结论:椎间隙感染的主要病因为细菌感染。经前入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减压治疗椎间隙感染具有术野暴露广泛,病灶清除彻底,减压充分,疗效可靠,疗程缩短,能迅速解除患痛苦等优点,I期椎间植骨有利于保持椎体高度及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皮侧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LLD)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4月~2010年5月对163例腰椎间盘突出(L3~5)患者行PLLD。其中,男性92例,女性71例;年龄22~65岁,中位年龄46岁;病程6个月至2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腰椎功能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16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PLLD,手术成功率100%,无血管、肠管、神经损伤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VAS评分由术前(6.75±2.32)降到术后(3.10±1.34)(P<0.05),JOA评分由术前(11.84±2.42)提高到术后(25.36±3.24)(P<0.05)。术后随访1~5年,优良率达94.5%。结论PLLD手术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好,适用于纤维环受损的L3~5腰椎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10.
颞下经下颌入路显露侧颅底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颞下经下颌入路应用解剖,为术中保护重要结构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选用成人尸头10例(20侧),摹拟手术入路,解剖观察、测量相关结构,探求入路涉及的骨、肌肉和神经血管间的解剖关系。结果影响该入路暴露的主要结构包括面神经、腮腺、颧弓和下颌升支。颞下窝和翼腭窝血管神经丰富,茎突及其筋膜将咽旁间隙分为咽旁前和咽旁后间隙,后者容纳颈内静脉、颈内动脉和Ⅸ、Ⅹ、Ⅺ及Ⅻ对脑神经。结论颞下经下颌入路暴露充分,熟悉其应用解剖对手术治疗侧颅底区沟通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解剖观察与腕关节镜掌侧入路建立相关的腕部结构,探索建立入路的安全区域.方法采用8例防腐标本和2例新鲜标本,模拟手术“由内向外”操作,标识掌侧入路,测量与掌侧入路建立有关的1/2、6R、6U入路和VR、VR’、VU入路与周围重要结构的最近距离.结果 1/2入路与桡神经浅支的最近距离是( 2.4± 1.5 )mm.6U、6R入路与尺神经腕背支的最近距离是(16.2±1.3 )mm和(9.0±2.4)mm.VR、VR’入路与正中神经掌皮支的最近距离是(6.7±1.1)mm和(2.8±0.9 )mm,与桡动脉的最近距离是( 6.3±4.0 )mm和(10.0±3.4 )mm,并且均穿过桡侧腕屈肌腱的基底部.VU入路与尺动脉和指深屈肌腱的最近距离是(3.3±1.4)mm和( 0.3±0.5 )mm.结论 腕关节镜掌侧入路的建立有一定的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手掌侧单孔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解剖入路及手术方法,为手掌侧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16例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腕管及手掌的相关解剖结构。选取6例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进行模拟手术,镜视下切开屈肌支持带并进行神经外膜松解。结果手术入路点为拇指呈最大外展位,沿掌指关节尺侧取一平行线,与中、环指间的长轴线交叉点处向尺侧1cm处,操作层面为浅筋膜层与掌腱膜间的腔隙。结论手掌侧单孔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是安全可行的,在镜视下可彻底切开屈肌支持带并进行神经外膜松解,有利于术者进行操作及减轻术中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方法 分析我院应用PEID治疗的 5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L4/5 30例, L5/S1 26例。采用术前、术后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疗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24 h 、3个月、12个月VAS评分、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12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 21.43%。3例术中出现颈部疼痛, 通过改变灌注生理盐水压力缓解,1例会阴区麻木,4例腰痛, 2例下肢麻木乏力, 1例硬膜囊撕裂后改为开放小开窗手术,1例神经根不完全损伤, 术后均完全恢复。无感染,无腹膜及腹腔脏器损伤,无马尾神经损伤,无伤口愈合不良,术后1年无复发。 结论 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良好,也存在相关并发症, 术者需熟悉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方法 分析我院应用PEID治疗的 5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L4/5 30例, L5/S1 26例。采用术前、术后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疗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24 h 、3个月、12个月VAS评分、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12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 21.43%。3例术中出现颈部疼痛, 通过改变灌注生理盐水压力缓解,1例会阴区麻木,4例腰痛, 2例下肢麻木乏力, 1例硬膜囊撕裂后改为开放小开窗手术,1例神经根不完全损伤, 术后均完全恢复。无感染,无腹膜及腹腔脏器损伤,无马尾神经损伤,无伤口愈合不良,术后1年无复发。 结论 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良好,也存在相关并发症, 术者需熟悉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16.
17.
颅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解剖区域,特别是侧颅底因为有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相毗邻,因而在以前此区域许多病变都被认为是无法手术治疗的,颅底外科曾经是一门由少数高度专业化的医疗中心才能胜任的极富危险性的专业学科。近几十年来,随着颅底显微解剖学、手术器械、影像学诊断技术、显微外科技术、脑神经监护技术、导航技术以及颅底修复重建技术的发展,颅底外科成为最具挑战力和最有活力的新兴学科之一。然而,选择何种手术径路能安全有效的实施手术,依然是现代颅底外科最为关注的课题。侧颅底手术径路变化较多,描述术语经常混淆,手术径路之间有大量的重叠交错。本文拟通过对近年来侧颅底手术发展作一综述,希望能为临床提供一个关于侧颅底手术径路合理应用的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剑突下入路和经肋间入路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100例行单孔胸腔镜手术的自发性气胸合并肺大疱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剑突组(经剑突下入路)和肋间组(经肋间入路),每组5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后1、2、3 d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镇痛药物使用时间;比较2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3、5 d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和肌红蛋白(Mb)水平。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及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剑突组住院时间短于肋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剑突组术后1、2、3 d VAS评分均低于肋间组,镇痛药物使用时间短于肋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剑突组术后1、3、5 d血清CPK、Mb水平均低于肋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剑突下入路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与机体损伤,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加速术后康复,较经肋间入路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9.
文题释义:网状Meta分析:Meta分析通常只能比较2个干预措施,面对多种干预措施时却束手无策。网状Meta分析方法提供了一种有效、安全的筛选多种干预措施的方法,其是基于多个研究分析2个以上干预措施之间间接比较结果或直接比较结果与间接比较结果的合并结果的Meta分析。标准化均数差(SMD):Meta分析会遇到相同指标而计量单位不同的情况,文中的疼痛评分为连续型资料,对于连续型资料的效应量可采用标准均数差表示,其不仅消除了绝对值大小的影响,还消除了度量衡对结果的影响。背景:目前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较多,治疗效果各有优势,虽然已有许多Meta分析比较两两手术方式的疗效,但缺乏几种手术方式疗效的比较。
目的:应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差异。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Ovi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有关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回顾性研究。按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42个研究,5 156例患者,涉及9种手术治疗方式,包括腰椎间盘置换术、腰椎间盘融合术、标准椎间盘切除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化学溶核术、自动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网状Meta分析显示(从优至劣):①缓解腿痛疗效方面排序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标准椎间盘切除术>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融合术>腰椎间盘置换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缓解腰痛疗效方面排序为腰椎间盘置换术>腰椎间盘融合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标准椎间盘切除术,部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③改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方面排序为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标准椎间盘切除术>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置换术>腰椎间盘融合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手术成功率方面排序为腰椎间盘置换术>腰椎间盘融合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标准椎间盘切除术>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化学溶核术>自动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部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⑤再次手术率方面排序为腰椎间盘置换术>腰椎间盘融合术>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标准椎间盘切除术>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化学溶核术>自动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⑥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排序为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自动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标准椎间盘切除术>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置换术>腰椎间盘融合术>化学溶核术,部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和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在各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腰椎间盘置换术和腰椎融合术在手术成功率方面较好,化学溶核术在手术成功率、再手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疗效均较差,经皮自动椎间盘切除术在手术成功率及再手术率方面疗效较差。
ORCID: 0000-0001-6307-8532(向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0.
苏永雄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0,7(5):37-39
腰椎间盘突出症(1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IDP)是因腰椎椎间盘退变、破裂、向后突出压迫脊髓或(和)腰脊神经根而出现的综合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该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手术与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