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英 《中国医药导报》2008,5(35):100-101
目的:对105例甲肝患者发生的8份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分析影响甲肝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方法:对105例甲肝患者发生的8份药品不良反应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因素、用药因素、药品不良反应类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等方面,均能影响甲肝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结论:临床用药过程中应认真了解引发ADR的危险因素,合理用药,尽量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近几年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我院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0月收集并上报的46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ADR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时间、用药方法、药品类型以及药品工艺有关。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促进合理应用抗感染药,减小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肖方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X):179-180
目的:通过对178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提醒临床医务人员加强药品安全意识,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6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汇总、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较为普遍,使用频率越高,发生几率越大。结论:临床医师与药师在患者使用药物之后要加强ADR监测,确保安全、有效、合理地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2014—2017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总结规律,借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4—2017年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750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750例ADR中,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构成比最高,涉及的药品有 213种,其中以抗感染药物诱发的ADR居多(33.73%),静脉滴注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 (77.33% ),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临床表现和反应,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及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上报的179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老年人、儿童是药品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抗微生物类、中药制剂类药物引发ADR比例较大,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方式,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属器官损害较常见。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医疗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8家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统计分析,探讨我州习惯用药中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发掘警戒信号,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质量,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方法:选取黔南州8家二、三级医院2012年上报的ADR报告表393例,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筛选方法,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对原患疾病的影响及转归、累及系统及ADR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44岁的患者ADR发生率高,抗生素药品ADR发生频次最高,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居多.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改变不良用药习惯,减少抗微生物药的应用和静脉给药比例,科学合理用药,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推进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和报告工作的开展,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结论:医院各临床科室应重视和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护士对患者用药后观察的自觉性,强化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认识,保证用药护理安全。方法:对101例药品不良反应(简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用药流程,注意用药后的反应,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及时上报。结论:通过临床药师指导及宣传教育,提高了护理人员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敏感性,做到可疑即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及相关问题,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氟哇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点及其分布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2年5月我院53例应用氟哇诺酮类药品引起不良反应的报告,将患者发生ADR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氟哇诺酮类药品致ADR多发生于31~60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多样,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肌肉注射与静脉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静脉推注与口服。结论临床应用氟哇诺酮类药品时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及时判断和处理ADR的发生,坚持合理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张建良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162-163,16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1日~2009年6月30日收集的11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不良反应累及系统或器官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ADR药物中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占总数的61.5%。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皮肤过敏反应及胃肠系统表现为多见,分别为28.7%和23.0%。静脉注射给药造成的ADR较多,占总数的88.09%。结论:ADR监测工作任重道远,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加强ADR知识的宣传力度,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我院2005 年1 月至2010 年12 月203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引起的ADR 较多,分别占46.31%和29.56% ;引起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ADR 占总报告例次的42.36%;静脉注射是引起ADR 的主要途径,占84.73%.结论 临床应注重合理用药,加强ADR 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 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何美英 《中国医药导报》2010,7(5):128-128,130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促进ADR监测报告工作的开展。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12月的ADR报告105份,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05例ADR共涉及药品70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59.05%;静脉滴注给药的ADR占80.00%,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报告工作,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2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5年5月~2007年5月的2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290例ADR报告中,男性人数略多于女性;60岁以上人群人数略高于其他年龄段。联合用药占72.07%;静脉注射占81.72%;引起ADR的药品依次为抗感染药、中成药、心脑血管用药、泌尿系统用药;ADR的临床表现依次为皮肤过敏、免疫系统反应、胃肠反应等。结论:应加强对门诊患者和慢性反应患者的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3年上报的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涉及的药品中,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菌药物,构成比为54.69%,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所占比例最高,构成比为41.86%。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7年收集到的137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发ADR的药品类型13种,由抗感染药物导致的ADR所占比例最高(65.69%);〉50岁年龄组ADR发生率较高。结论:应加强ADR报告和监测力度,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2015年某季度收集到的2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例ADR中,男性多于女性,多为中老年患者;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起的ADR居多,占86.95%;以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多,占34%,其次为肿瘤及镇痛药物和其他类药物,均占22%。结论:开展ADR监测工作是医疗机构的重要职责,加强ADR监测是患者用药安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我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体会及53例ADR报告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建玲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135-136
目的介绍一年来我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的实践,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提出规范管理ADR监测工作,才能够为临床提供安全、合理的用药数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全年收集、上报的53份药品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指出合理有效的对策。结果从药物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中药注射剂、微生物制剂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种类;抗菌药物、心血管药物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别;静脉给药途径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途径;老年人、男性是引起不良反应的多发群体。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降低ADR的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袁荣金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0):4305-430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提高本院的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对镇江市中医院2005年至2007年收集的206例临床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6例临床ADR涉及的药品中以抗菌药占首位,女性患者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给药方式以静脉注射为主,ADR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对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结论:ADR监测对促进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庞洲  查赣  许尔凤 《中外医疗》2013,32(21):74-75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提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集的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年龄、给药类型、不良反应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女性发生ADR比例男性,且儿童和老年患者是主要人群。抗生素、中成药等是引起ADR的主要药品类型。配伍不当、联合用药不科学及用药间隔时间不合理等是引起ADR的主要原因。结论应加强药品质量及临床用药全程控制,尤其是抗生素、抗感染药及中成药的用药监测,强化对基层药品质量监督,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笔者医院2017~2021年上报的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对笔者医院上报的178例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78例报告中,上报人员以药师为主(163例,91.57%);ADR主要发生在65岁以上患者(88例,49.44%);药品剂型以注射剂和片剂为主,涉及药品中抗肿瘤药物占比最高(49.82%);ADR累及损害系统/器官以血液系统最多(34.95%),其次是消化系统(29.03%)。结论 临床应重视新的和严重的ADR的监测与上报,特别是抗肿瘤药物,提高药物安全性监测,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通信作者:肖飞,电子信箱:805834215@qq.c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