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冰桶及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状况的影响,以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构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0例双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预防方法,实验组应用冰桶及空气波压力治疗仪,2次/d,50 min/次,12 d为1疗程;对照组未使用治疗仪.对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及肿胀、疼痛方面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肢体肿胀、肢体疼痛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1周后肢体重度肿胀、疼痛及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冰桶及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能明显减轻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肿胀、疼痛并减少了DVT的发生率,对早期DVT的预防有明显的作用.URBANKOVA研究[1]发现,间断加压器械预防DVT和不预防的相比较,DVT发生率降低了60%.2009年9月~2010年12月,我科使用冰桶及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临床效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用于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62例长期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预防方法.实验组每日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2次,30 min/次,10d为1疗程,连续应用2个疗程.对照组未使用治疗仪.对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及肿胀、疼痛、舒适度方面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实验组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消除肿胀、减轻疼痛及提高舒适度方面效果明显.结论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有效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DVT,且安全、舒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肢体肿胀情况.结果:两组DVT和肢体肿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可有效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DVT,减轻肢体肿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歇气压治疗(IPC)预防危重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方法将180例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实验组采用双下肢气压治疗,2次/d,每次15 min,3~14 d 1疗程,对照组采用护理人员每2 h为病人翻身、按摩活动双下肢1次。对两组病人DVT发生率、疼痛、肿胀、舒适度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实验组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消除肿胀、减轻疼痛及提高舒适度方面效果明显。结论:间歇气压治疗可有效预防危重病人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病人的护理质量,护士省时省力,病人更舒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减轻肢体疼痛的效果.[方法]将9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空气波压力仪对患肢进行辅助治疗,观察两组病人肢体疼痛减轻的情况.[结果]治疗组病人患肢疼痛减轻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配合积极的护理,可明显减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肢体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仪联合中医穴位贴敷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行妇科盆腔手术病人12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术后应用穴位贴敷预防DVT发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医穴位贴敷联合气压仪预防DVT发生,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凝血指标变化及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疼痛发生率、DVT发生率、病人满意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D-二聚体(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肿胀发生率、下肢疼痛发生率、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病人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压治疗仪联合中医穴位贴敷能预防妇科盆腔术后DVT发生,提高病人治疗满意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空气肢体气压治疗仪在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行剖宫产产妇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空气肢体气压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DVT发生率、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及双下肢疼痛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DVT总发生率较低,术后7d PLT、PT、APTT、TT值较低,术后3d、7d、14d时双下肢VA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护理中加入空气肢体气压治疗仪治疗可有效减少DVT发生,改善产妇凝血功能,减轻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8.
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对长期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将84例长期卧床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方法,实验组除接受常规预防法外,采用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病人DVT发生率及肿胀、疼痛、舒适度情况。结果实验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个疗程后实验组病人大腿周径差值小于对照组(P〈0.05),且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在消除肿胀,减轻疼痛及提高病人舒适度方面效果明显。结论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有效防治了本研究对象的下肢DVT,使病人更舒适并促进了康复,且使用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空气压力波治疗仪(IPC)预防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骨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0)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n=65)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IPC治疗和护理.术后2周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及下肢肿胀和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肿胀和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PC可降低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和缓解各临床不适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杨海兰  保燕  蔡学光 《全科护理》2011,(14):1224-1225
[目的]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减轻肢体疼痛的效果。[方法]将9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空气波压力仪对患肢进行辅助治疗,观察两组病人肢体疼痛减轻的情况。[结果]治疗组病人患肢疼痛减轻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配合积极的护理,可明显减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肢体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静脉腔内激光(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联合传统手术治疗单纯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总结治疗经验,减少并发症,提高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曲张静脉点式剥脱+EVLT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58例(457条患肢),观察患者术后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及溃疡愈合等临床症状恢复情况以及远期复发率。结果该组1例因重度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行股浅静脉瓣膜戴戒术,下肢肿胀明显减轻,溃疡愈合,疗效良好;2例患者出院1个月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积极抗凝溶栓治疗后恢复顺利;68例患者小腿溃疡愈合;6条患肢出现皮肤灼伤;8例术后出现皮下积血积液;以上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基本缓解。远期随访全部患者无静脉曲张复发,无静脉溃疡迁延不愈,无皮肤营养性障碍等远期并发症,疗效持续,未见复发。结论 EVLT联合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是一种安全、有效、实用的微创治疗方法,有望代替单纯传统手术应用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手术(VVS)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并观察使用低分子肝素后的预防效果。方法将575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按入院时间的不同分为2组,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入院行VVS术后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者为LMWH组(285例),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入院行VVS术后未使用低分子肝素者为非LMWH组(290例)。观察2组患者DVT的发生及术后切口或(和)皮下瘀血、下肢肿胀或(和)疼痛情况,同时进行术前和术后5 d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imer)检测;术后随访1个月,再次检测D-dimer并观察其变化。结果非LMWH组发生DVT 12例(80.0%),LMWH组发生DVT 3例(20.0%),2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LMWH组发生切口或(和)皮下瘀血、下肢肿胀或(和)疼痛分别为24、36例,LMWH组发生切口或(和)皮下瘀血、下肢肿胀或(和)疼痛分别为20、28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年龄≥60岁、心脑血管疾病、既往有下肢血栓史、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及CEAP分类≥Ⅳ级均是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2组术前、术后各时间点的PLT、凝血功能指标(PT、TT、FG、APTT)及D-dimer变化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原发糖尿病、高龄、心脑血管疾病、既往有血栓史、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等是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地降低VVS术后DVT,且临床应用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高危人群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的预防效果。方法2002年12月~2007年6月,对本院收治的行子宫下段剖官产术的足月高危孕妇14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3例与实验组7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产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实验组在常规产科围手术期护理基础上,对孕妇进行评估,并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对策;观察两组产后1周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双侧下肢肿胀及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及下肢肿胀及疼痛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对行剖宫产术的孕妇进行评估,对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进行相关知识教育;术后及早实施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产妇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防股静脉置管术后深静脉血栓( DVT)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治疗前的58例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治疗后的62例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股静脉置管术后DVT形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大腿周径、小腿周径变化值分别为(47.2±6.3) cm/s,(29.5±4.5) cm/s,(8.0±0.5)cm,(4.0±0.3) cm,对照组分别为(27.6±5.1) cm/s,(18.1±2.3) cm/s,(9.8±0.2) cm,(5.6±0.4)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8.785,17.636,-25.564,-24.892;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血栓5例,术肢肿胀例数7例,对照组分别为12,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928,4.250;P<0.05);两组患者术肢肿胀程度及血栓形成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0.500,19.500;P<0.05),两组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628,12.684;P<0.05)。结论动静脉脉冲系统能有效预防危重患者股静脉置管术后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300例DVT病人,共312条患肢,其中周围型DVT者63例,中央型DVT者158例,混合型DVT者79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69例。所有病人均行经颈静脉插管尿激酶溶栓术,同时行抗凝治疗,122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93例行滤器取出),64例行髂静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21例PTA后植入支架。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共出现并发症58例,死亡2例。其中出血37例,腔静脉滤器相关性并发症11例,肺栓塞4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6例。结论 DVT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以出血和肺栓塞最为严重,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手术取栓,经皮-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支架置入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0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采用股静脉切开导管取栓,经皮、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置入治疗,静脉造影评价静脉通畅程度。10例均在术前行腹部和下肢增强CT检查明确诊断;7例增强CT见下腔静脉内血栓者行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股静脉切开导管取栓,取栓术后经皮、大隐静脉置5 F导管鞘溶栓;3例直接行取栓溶栓治疗。10例均行球囊扩张及髂静脉支架置入术。结果 静脉造影示髂静脉再通率100%;术后患肢肿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 手术取栓、经皮经大隐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置入是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之一;术前腹部和下肢增强CT检查可明确下腔静脉有无血栓形成从而为置入滤器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前后超声检查97例患者的194条下肢深静脉。结果术后58条下肢深静脉出现血栓,术前伴有静脉反流的DVT发生率72.4%大于不伴有静脉反流的DVT发生率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血栓形成发生率与术前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程度呈正相关(r=0.668,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作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DVT监测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因素并制订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58例糖尿病患者行双下肢99mTc—MAA深静脉显像和,或超声检查,同期获取空腹血糖、血胆固醇、血三酰甘油等实验室资料及年龄、病程、下肢症状(肿胀、静脉曲张和糖尿病足)、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等临床资料。对各单因素的DVT发生率进行卡方检验,分析各因素与DVT发生的关系。结果28例糖尿病患者(48.3%)并发DVT;不同年龄、病程、血糖、血胆固醇、血三酰甘油水平、下肢症状、急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患者间下肢DVT发病率有显著差异;不同血压水平、体重指数、糖尿病类型的患者间DVT发病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高龄、长病程、高血糖、高血胆固醇、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综合作用易致下肢DVT,应尽早干预、综合治疗、加强护理,以减少DVT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王丽春  林小玲  李雅琴 《全科护理》2011,9(19):1702-1703
[目的]总结妇科肿瘤病人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方法]对12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DVT病人行抗凝、溶栓治疗,同时加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溶栓的护理、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恢复期的护理。[结果]12例病人均治愈,未发生肺、脑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加强妇科肿瘤病人术后并发DVT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后取栓及溶栓治疗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分析14例经下肢深静脉造影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病例资料,先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在透视引导下用大腔导管取栓及溶栓导管局部溶栓治疗。结果下腔静脉滤器植人全部成功,取栓及溶栓治疗显效12例,有效2例,无肺动脉栓塞症(PTE)及严重出血发生,下肢症状消失。结论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取栓及溶栓治疗DVT,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