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10 a来,我们采用中药复方皂矾丸对症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AM L)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40例患者均为AM L,经骨髓检查及免疫分型确诊。以上均为初诊患者,能配合观察,治疗前肝、肾功能正常。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6~68(平均为42)岁,M13例,M29例,M41例,M56例,M61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性8例,年龄15~70(平均42.5)岁,M12例,M210例,M42例,M55例,M61例。治疗组化疗结束时白细胞平均为2.3×109/L;化疗后第5天白细胞平均为1.3×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占0.30;化疗后第10天白细胞平均为0.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占0.001;化疗后第15天白细胞平均为2.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占0.40。对照组化疗结束时白细胞平均为2.4×109/L;化疗后第5天白细胞平均为1.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占0.32;化疗后第10天白细胞平均为0.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占0.001;化疗后第15天白细胞平均为1.3×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占0.21;化疗后第2...  相似文献   

2.
<正> 2001年1月-2003年5月,我们用复方阿胶浆口服液辅助治疗婴幼儿粒细胞减少症42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20例作对照,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62例为我科住院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均在1.7-4.0×109/L之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0.5-1.5×109/L之间,符合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5  相似文献   

3.
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由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减少所引起的医院感染,为医院感染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我院血液科2001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的40例均由临床、血象、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进行研究统计。结果:本组40例530例次化疗患儿中,发生感染144例次,感染例次率为27·1%,发生医院感染70例次,占总感染例次的48·6%,感染部位及器官以呼吸道、胃肠道、败血症、皮肤及口腔多见;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0·1×109/L发生感染107例次,占总感染例次的74·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为0·1~0·5×109/L发生感染29例次,占总感染例次约20·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为0·5~1·0×109/L发生感染6例次,占总感染例次的4·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发生感染2例次,占总感染例次的1·4%。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率高,因此,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提高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水平和延长患儿生存期的重要手段;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继发免疫功能低下,使患儿并发医院感染发生率高、程度重、范围广;因此,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并发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核冬天     
患儿4岁,男,患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CD10 ),开始用60mg/d,甲氨喋呤5mg/w维持化疗(法国FRALLE2000A1方案)。患儿的白细胞计数为2.7×109/L,中性73%,尽管以上药物用量比标准剂量减少75%,但中性粒细胞仍迅速下降至7%。由于在前次的维持化疗中已发生过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所以降  相似文献   

5.
20 0 1- 0 1~2 0 0 3- 0 6我们试用干扰素、硫唑嘌呤和强的松联合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 2 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9例,女19例,年龄4~14岁,平均8.7岁。患儿均表现为自发性皮肤、口腔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其中伴有鼻出血2例,牙龈渗血1例,脾脏轻度肿大2例。PL T<10 .0×10 9/ L 1例,~30×10 9/ L 15例,~5 0×10 9/ L 10例,>5 0×10 9/L 2例。骨髓细胞学检查:巨核细胞计数均增加,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本组均符合1998年山东荣城会议制定的慢性型ITP诊断标准[1 ] ,随机分为治疗组…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减少症和(或)粒细胞减少症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前者定义为WBC<4×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减少症)定义为ANC<1.5×109/L,其病因多种多样,但目前临床上用于病因诊断的试验很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抗甲状腺药物(ATD)致不同程度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方法40例明确诊断为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的患者,服用ATD前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数量正常,服用ATD后3~16周,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0.09~0.499)×109/L(2次细胞计数);依据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轻、中、重程度将患者分为A、B、C 3组;A组16例,B组14例,C组10例;3组患者立即停用ATD,给予盐酸小檗胺和利血生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50~300μg每日1次皮下注射,第1次应用G-CSF 4~24小时复查血常规,以后每天复查血象,直至血中性粒细胞≥2.0×109/L考虑停药;有症状患者同时加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结果中性粒细胞轻度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3~0.499)×109/L]、中度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1~0.299)×109/L]患者其粒细胞计数可逐渐上升至正常范围;重度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0.09×109/L)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较轻、中度缺乏的患者明显延长;中性粒细胞重度缺乏患者经过以上治疗,应用G-CSF 4~24小时中性粒细胞不升,以后中性粒细胞上升较慢,其中7例患者粒细胞达正常水平,另3例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严重感染死亡,死亡前1天中性粒细胞仍然不升高。结论G-CSF对轻、中度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效果明确,且对前者的疗效优于后者;G-CSF对重度粒细胞缺乏恢复时间延迟,疗效不满意;第一次注射G-CSF 4~24小时中性粒细胞计数是评价G-CSF是否有效的指征。  相似文献   

8.
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血液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引起严重感染。现将我院2008-01/2009-02收治的28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均符合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1],男18例,女10例,年龄1~14(平均3.5)岁。其中新生儿6例,婴儿12例,幼儿6例,学龄前儿童2例,学龄儿童2例。以婴幼儿多见,均以急性起病。发热28例,低热5例,中等度热16例,高热7例,热程5~7 d;咽痛10例;咳嗽16例;淋巴结肿大4例,为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18例,均为充血性斑红疹,2~7 d自然消退;肝脾肿大5例,呕吐5例,腹泻6例,惊厥2例,黄疸1例;伴有肺炎17例,表现为剧烈咳嗽或百日咳样咳嗽,8例肺部可闻及细湿口罗音,胸片有点片状影11例,大片状影5例。28例白细胞总数(2.1~4.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低于(1~1.5)×109/L,血红蛋白、血小板正常,骨髓象排除其他血液病,病原学检查,15例血支原体IgM抗体,呈现阳性,滴度≥1∶160,支原体IgG抗体恢复期比急性期抗体滴度高4倍以上,3例EB病毒抗体,VCA IgM阳性,3例巨细胞病毒抗体IgM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PEG-rhG-CSF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化疗前及化疗3周后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化疗后3周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化疗3周后在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化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ANC、WBC水平均较化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患儿的ANC、WBC水平分别为(6.77±4.22)×109/L、(9.17±3.36)×109/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34±2.34)×109/L、(8.91±3.56)×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3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伴未治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均为60岁以上老年患者,以贫血、出血或感染起病,2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3例骨髓形态学、组织化学、骨髓病理等检查均支持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诊断,经流式细胞术检查除发现异常单核细胞外,可见B淋巴细胞表型异常,为CD5(+)、CDl9(+)、CD23(+)、CD20(+)、CD22(+)、FMC7(-).且异常B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2例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绝对值>5×109/L,考虑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患者外周血中单克隆性B淋巴细胞绝对值<5×109/L,考虑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单克降B淋巴细胞增多症.1例患者常规化疗缓解后复发死亡.结论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伴未治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十分少见,尤其在B淋巴细胞绝对值无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容易漏诊,诊断时应结合多个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在老年急性白血病化疗中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30例分为A,B组,A组12例于化疗同时给予rhG-CSF,B组18例于化疗结束后第1天开始给予rhG-CSF 150μg/次,1次/d,皮下注射,7d后改为150 μg/次,隔日1次,皮下注射,用药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109/L或应用14d后停药.治疗过程中体温>38℃持续48h、有明确体征或影像学证实为深部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比较2组化疗后发热持续时间、粒细胞缺乏症持续时间以及深部感染发生率.结果 A,B组化疗后发热和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及深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疗同时和化疗后使用rhG-CSF均可降低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发热和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对化疗前伴有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上次化疗出现严重感染者,于化疗同时给予rhG-CSF治疗,有缩短化疗后发热和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美罗培南初始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抑制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1例急性白血病住院患儿接受强化疗或骨髓移植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期感染,感染开始时即使用美罗培南,每次20 mg/kg,每8小时1次,持续静脉点滴3 h以上,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美罗培南初始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抑制期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医院感染的有效率为73.2%(30/41),痊愈率为61.0%(25/41),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痊愈率为70.6%(12/1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1/41).结论 儿童急性白血病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医院感染时,美罗培南作为初始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可作为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抑制期合并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治疗无效者应高度注意是否合并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3.
我放疗科自2009-01-2011-06共使用(国产)多西他赛治疗乳腺癌30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均为女性,年龄33~71(平均52)岁.使用前骨髓造血无明显抑制,WBC>4.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2.0×109/L以上,心电图、肝肾功能均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特点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01-2007—07收治的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80例临床资料。结果:小儿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与感染、药物、放射线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特点有发热、精神萎靡、乏力、贫血、皮疹等多种表现。结论:小儿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因复杂,以病毒感染为主,临床表现多样,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正骨髓抑制指骨髓中的血细胞前体活性下降。目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分为0度~Ⅳ度。Ⅳ度骨髓抑制标准为:白细胞计数1×109/L、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25×109/L、血红蛋白65g/L。此期极易发生感染性休克和严重出血,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毛霉菌属接合菌纲真菌,主要存在于土壤和腐败的食物中。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毛霉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高糖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ST段下降幅度(STR)及血浆N末端利钠肤原(NT-proBNP)相关性.方法 入选发病12小时内成功接受PCI的STEMI患者195例.PCI术前、术后2小时分别记录18导联心电图,PCI术后12小时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和NT-proBNP水平检测,随访6个月,记录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根据其中性粒细胞水平分为3组:A组(中性粒细胞<4.78×109/L)32例;B组[中性粒细胞(4.78~8.79)×109/L]118例;C组(中性粒细胞>8.79×109/L)45例.结果 C组PCI术后2小时STR>70%所占比率较A组明显减少(17.8%vs 43.8%,P<0.05);STR<30%组高中性粒细胞(>8.79×109/L)血症、高血浆NT-proBNP(>600 pmo/L)比率均明显高于STR>70%组(33.3%vs 13.8%、34.9%vs 12.3%,P<0.05或<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C组中性粒细胞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401,P<0.01);随访6个月,3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STR和NT-proBNP水平密切相关,PCI后中性粒细胞数早期监测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心肌组织灌注水平和临床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血液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全血细胞减少症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医师特别是血液科医师常见问题。大多全血细胞减少症可明确病因,但少数患者经住院全面检查仍无法明确病因。本文拟对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一些建议。全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性和现状全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为外周血常规检查2次以上,持续白细胞计数<4×109/L、血红蛋白<100g/L和血小板计数<100×109/L[1]。因存在实验室和人为操作误差,重复检查十分必要。全血细胞减少症系一种临床表现,只有找出病因,才能对因治疗。我院1996年至2002年住院的369例全血细…  相似文献   

18.
患者, 男, 23岁, 因"反复感染伴中性粒细胞减少20余年"入院。患者出生后2周即出现脐炎, 后伴支气管肺炎、口腔溃疡、肛周溃疡反复发作(每年发作10~12次), 抗感染治疗后可好转。患者因反复口腔感染, 牙齿逐渐脱落。曾查血常规发现WBC 4.87×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19×109/L, HGB、PLT正常;当地医院考虑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间断予以G-CSF升白细胞治疗, 效果不理想。1年前因化脓性阑尾炎行腹腔镜手术, 术后切口迁延不愈遂就诊于我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与外周血细胞计数联合在小儿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筛查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山东泗水县人民医院诊断为小儿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10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本院查体中心的10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对比两组PCT、hsCRP、ESR与外周血细胞计数,分析PCT、hs-CRP、ESR与外周血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对小儿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白细胞计数(8.41±1.42)×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6.26±5.21)%、中性粒细胞计数(4.29±1.23)×109/L、hs-CRP(18.34±3.31)mg/L、ESR(18.62±3.95)mm/h、PCT(5.21±1.98)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89、19.369、12.3...  相似文献   

20.
毛细支气管炎是由多种致病原感染引起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症。以喘憋、三凹症和喘鸣为主要临床特征。多发生于2岁以下小儿,多数在6月龄以内[1]。现将我院2003~2004年间收治的用细辛脑治疗的毛细支气管炎39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0例,女19例。0~6月龄20例,7~12月龄11例,13~24月龄8例。入院时病情:轻度16例,中度18例,重度5例。1.2临床表现咳嗽喘憋39例,发热21例,腹泻5例,肺部闻及干湿罗音39例,心律快16例。外周血WBC<4×109/L3例,WBC(4~12)×109/L30例,WBC>12×109/L6例,其中WBC>18×109/L3例。血气分析PaCO2>50mm H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