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氟乐灵对大鼠肝、肾微粒体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除草剂氟乐灵对大鼠肝、肾微粒体酶的作用。方法 采用体内和体外方法 ,研究了氟乐灵对大鼠肝、肾微粒体酶影响以探讨其毒作用及可能机制。结果 ①连续灌胃 5天后氟乐灵 ( 5 0 0mg/kg)能诱导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 0和苯胺羟化酶 (AH )活性 (P <0 0 5 ) ,明显诱导细胞色素b5含量和NADPH 细胞色素C还原酶活性 (P <0 0 1) ,同时使肝重、肝微粒体蛋白含量显著增加。体外实验中 ,氟乐灵在高浓度 ( 2 5× 10 -4 mol/L)条件下可明显诱导肝细胞色素P45 0 (P <0 0 1)。对AH的酶动力学研究表明氟乐灵可增加AH的最大反应速度 (Vmax) ,对其米氏常数 (Km)无明显影响 ,可见氟乐灵对AH的诱导不是通过改变AH与底物的亲和力实现的 ,而可能与促进蛋白合成有关。②体内实验中氟乐灵可使肾微粒体NADH 细胞色素C还原酶活性显著增加 (P <0 0 5 ) ,而对肾细胞色素P45 0、b5以及NADPH 细胞色素C还原酶无明显影响。结论 氟乐灵可明显诱导大鼠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  相似文献   

2.
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甲醇的不确定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原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的甲醇是将一定量样品注入气相色谱仪 ,利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FID)进行检测 ,通过对待测样品中色谱峰的保留时间来定性 ,根据样品峰面积与标准比较用外标法来定量。2 建立数学模型甲醇浓度计算公式如下 :C =CO×AAO(1)其中 :C—样品中甲醇的浓度 ,mg/ml;CO—甲醇标准溶液的浓度 ,mg/mlA—样品中甲醇的峰面积 ;A0 —甲醇标准的峰面积。则C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 :u(C)C =u(CO)CO2 +u(AO)AO2 +u(A)A2 (2 )其中 :u(C)—C的标准不确定度 ,mg/ml;u(C0 )—C0 的标准不确定度 ,mg/ml;u(A0 )—A0 的…  相似文献   

3.
急性甲醇中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急性甲醇中毒病情凶险。目前职业性中毒较为罕见,生活性中毒则较多见,其中大多数为饮用掺有甲醇的酒所致。近十多年来,甲醇中毒的毒理学和临床研究借助于检查手段提高取得一定进展。现简介如下: 一、代谢和中毒机理 (一)代谢 甲酸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进入胃肠道的吸收高峰时间在30~60分钟。经皮吸收量可达0.192mg/cm~2/min。吸  相似文献   

4.
汽油与甲醇燃烧汽车尾气致突变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汽油与甲醇燃烧汽车尾气的致突变性 ,为甲醇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燃料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 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 (Amesassay)和肺上皮A5 4 9细胞体外微核试验对汽油燃烧汽车尾气和甲醇燃烧汽车尾气的致突变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汽油燃烧汽车尾气在加与不加S9时对测试菌株TA98都具有致突变性 ,加S9时致突变性明显增加 ,其回变菌落数亦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而甲醇燃烧汽车尾气在相同浓度下对TA98和TA10 0菌株都不具有致突变性。A5 4 9细胞体外微核试验中 ,在 0 . 0 2 5~0 . 2L ml浓度范围内 ,汽油燃烧汽车尾气具有诱导A5 4 9细胞微核细胞数增加的作用 ,并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 ,而甲醇燃烧汽车尾气在同样浓度下不具有诱导A5 4 9细胞微核增加的作用。结论 汽油尾气具有致突变性 ,甲醇尾气在两个试验中均未检测出致突变性 ,该研究为甲醇取代汽油作为汽车燃料提供了卫生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用大鼠研究了甲醇对CCl_4肝毒性的加强作用,其程度随剂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最大加强作用的时间为36—48小时。甲醇预处理能引起体内、体外脂质过氧化作用,但对CCl_4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无明显加强作用。另一方面,甲醇预处理对鼠肝MFO活性,特别是对Cytp_(450)及Cytb_5无明显影响,但能明显降低大鼠肝脏巯基含量,因此,可能是甲醇加强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
除金枝  韩铁 《职业与健康》2000,16(12):32-33
目前普遍认为用品红—亚硫酸比色法(国标法)测定白酒中甲醇的含量,其吸光值漂移严重,从而造成用标准曲线计算甲醇含量结果偏高。在严格控制操作时间,在5min内完成比色,测定结果是比较准确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很不好控制。本文采用加大乙醇用量,控制显色温度28℃,增加1倍的取样量等措施,测定效果良好。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仪器: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箱。1.1.2 试剂:甲醇标准溶液(1mg/ml);60%乙醇(无甲醇)1.2 方法 吸取0.00、0.20、0.40、0.60、0.80、1.00ml甲醇标准使用液,分别置于25ml比色管中,并加入1.0ml60%乙醇(无甲醇)溶液。于样品管及标准管中各加水至5ml,依次各加入2ml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血小板内L-精氨酸(L—Arg)/一氧化氮(NO)代谢的改变,为临床治疗其血栓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了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健康老年入15例,糖尿病患者15例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5例,采用放免法测定其血小板内L—Arg转运、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NO及cGMP的含量。结果老年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NO含量、血小板内NOS活性、N0及cGMP含量均减低,与对照组比较P〈0.01。经EadieHafstee plot分析发现,老年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内L-精氨酸转运的最大速率(Vmax)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米氏常数(Km)明显增高(P〈0.01)。转运效率(Vmax/Km)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小板L—Arg转运功能明显受损,NOS活性及NO产量减低,导致血小板抗黏附和聚集的功能下降,老年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易发生血栓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血小板内L-精氨酸(L-Arg)/一氧化氮(NO)代谢的改变,为临床治疗其血栓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收集了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健康老年人15例,糖尿病患者15例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5例,采用放免法测定其血小板内L-Arg转运、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NO及cGMP的含量.结果老年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NO含量、血小板内NOS活性、 NO及cGMP含量均减低,与对照组比较P<0.01.经Eadie-Hafstee plot分析发现,老年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内L-精氨酸转运的最大速率(Vmax)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米氏常数(Km)明显增高(P<0.01).转运效率(Vmax/Km)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小板L-Arg转运功能明显受损,NOS活性及NO产量减低,导致血小板抗黏附和聚集的功能下降,老年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易发生血栓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在德国小蠊不同发育阶段(若虫到成虫)与北京地区不同野外种群中的活性水平。方法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与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GSTs活性与其抗性水平。结果德国小蠊GSTs比活力在若虫期随龄期增加而逐渐升高,在4周龄达到最高;随后逐渐降低,在羽化时酶活力降至最低,在成虫期略有升高。德国小蠊敏感品系成虫GSTs比活力为2.70 nmol(/min.mg),Km值与Vmax分别为2.26 mmol/L和0.33 nmol(/min.mg);9个区(县)野外种群GSTs比活力为2.76~8.69 nmol(/min.mg),Km值和Vmax分别为0.65~2.37 mmol/L和0.33~0.54 nmol(/min.mg)。与敏感品系比较,野外种群成虫GSTs比活力和Vmax均较高,Km值较低,且对2种常用杀虫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为1.50~8.37倍;对残杀威为1.04~3.34倍)。结论 GSTs活性随德国小蠊发育阶段不同(若虫到成虫)而变化,并可能参与德国小蠊野外种群的抗性形成。  相似文献   

10.
十字花科蔬菜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吲哚-3-甲醇在体内可被代谢为包括其二聚体3,3’-二吲哚甲烷在内的多种代谢产物。离体实验、动物实验和部分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吲哚-3-甲醇或3,3’-二吲哚甲烷可通过多种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机制,如诱导Ⅰ相和Ⅱ相代谢酶类干扰包括雌激素在内的致癌物代谢过程、影响与DNA修复相关的蛋白质表达而发挥增强DNA修复作用、诱导G1期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的发生及对数种核转录因子的调节等,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或对肿瘤的化学预防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苯巴比妥对双氯芬酸钠毒性和代谢的影响。方法 用夹层细胞培养的方法,将双氯芬酸钠暴露于大鼠肝细胞或经苯巴比妥预处理后的肝细胞,测定培养液中肝细胞酶渗出量、细胞色素P4503A(CYV 3A)活性和双氯芬酸钠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 肝细胞基础CYP 3A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CYP 3A的这种下降趋势可被细胞色素P450诱导剂如苯巴比妥所改变。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转氨酶(AD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及双氯芬酸钠代谢产物4’-OH-DF和5-OH-DF的含量随双氯芬酸钠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各暴露组之间以及暴露组与对照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但肝细胞经苯巴比妥预处理后,再暴露于双氯芬酸钠中。培养液中4’-OH-DF和5-OH-DF浓度以及LDH水平均明显增加。结论 随着肝细胞内CYP 3A活性的增强,双氯芬酸钠对肝细胞的毒性和在肝细胞中的代谢都会增强。  相似文献   

12.
甲醇汽油急性联合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用大鼠,小鼠等观察了甲醇/汽油(M15)的急性联合毒性。以半数侧卧浓度及(?)眠时间为指标评价,甲醇与汽油之间无协同作用。在皮肤实验中(?)与单纯甲(?)或汽油比较M15对家兔皮肤的刺激作用最强。大鼠脑内5(?)羟色胺(5-HT)的测定结果表明:汽油染毒能使大鼠脑内5-HT 水平显著升高并具有明显的时相和剂量—效应关系。在甲醇汽油同时染毒及甲醇染毒后24小时再吸入汽油的大鼠脑内5-HT 水平亦明显升高,但与单纯汽油所致的5-HT 升高无显著性差异。另一方面,甲醇染毒后48和72小时再吸入汽油的大鼠脑5-HT 水平则明显低于单纯汽油染毒组.甲醇染毒对5-HT 无影响。此外,甲醇、汽油及M15对肺表面活性物质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十字花科蔬菜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吲哚-3-甲醇在体内可被代谢为包括其二聚体3,3'-二吲哚甲烷在内的多种代谢产物.离体实验、动物实验和部分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吲哚-3-甲醇或3,3'-二吲哚甲烷可通过多种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机制,如诱导Ⅰ相和Ⅱ相代谢酶类干扰包括雌激素在内的致癌物代谢过程、影响与DNA修复相关的蛋白质表达而发挥增强DNA修复作用、诱导G1期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的发生及对数种核转录因子的调节等,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或对肿瘤的化学预防效应.  相似文献   

14.
锌是脑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的必要微量元素.但是,锌过量会对脑产生一些细胞毒性效应.本试验的目的是想探寻锌的细胞毒性效应在量上与乙酰辅酶A代谢变化是否有关.锌的水平达到0.20 mmol/L时对丙酮酸盐脱氢酶(PDH)活性产生浓度依赖性抑制,PDH与台盼蓝阳性部分的增长相关,与培养细胞数量的下降相关(r=0.96,P=0.000 1).当细胞长期暴露在锌中达到0.15 mmol/L时,胆碱乙酰基转移酶和顺乌头酸酶的活性下降,细胞质内的乙酰辅酶A和整个细胞的ATP水平分别为38%、57%、35%和62%,但是没有引起线粒体乙酰辅酶A水平及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中其他酵素活性的改变.当同时加入锌至培养细胞,或其匀浆内,DL-α硫辛酰胺可减弱这一慢性或急性抑制效应.在慢性锌处理的细胞匀浆中,硫辛酰胺可克服PDH而不是顺乌头酸酶的抑制作用.得到的数据表明,锌的急性暂时性升高对PDH、顺乌头酸酶的活性和乙酰辅酶A的代谢产生可逆性抑制作用,当时间延长,则导致不可逆的酶失活,出现细胞活力下降和继发的胆碱能表型的抑制.  相似文献   

15.
甲酸是甲醇的代谢终末产物,吸入甲醇或甲醇中毒时,体内有甲酸蓄积;吸入甲酸时,一部分甲酸可直接随尿排出。因此,作者认为测定尿甲酸浓度可以反映甲酸和甲醇的职业性个体接触情况。目前有人用检查尿甲酸来作为反映接触情况的定性指标;还有人根据尿甲酸排泄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细胞色素P450酶(CYP)的特异性底物非那西丁(CYP1A2)和右美沙芬(CYP2D6)为探针,比较底物消除法和传统产物生成法测定的差异,评价底物消除法的可行性。方法: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底物及其特征代谢物的定量分析方法,测量底物在不同起始浓度下的消除初速率("底物消耗法")和形成产物的初速率("产物生成法");采用线性回归法和曲线拟合法求算酶动力学参数Km和Vmax。结果:采用底物消除法测得非那西丁(CYP1A)的Km和Vmax与产物生成法相近;但测定CYP2D活性时,因右美沙芬同时被小鼠肝微粒体其它同工酶代谢,所得表观参数有较大差别。结论:对特异性强的探针药物,两方法结果一致。只要选择合适底物探针和数据处理方案,底物消耗法是一种可靠、简便测定微粒体酶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法曾作尿中甲醇测定的调查,实验是利用尿中醋酸甲酯和甲醇的浓度指导评价接触甲醇或醋酸甲酯的有效指标。当把尿样品加入硫酸后,煮沸15分钟使尿中的甲醇蒸发,其蒸气收集在盛有3毫升蒸馏水的小型冲击式吸收管内。分离蒸馏水中一定量的甲醇,用  相似文献   

18.
甲醇汽车具有节约石油,费用低,减少污染等优点。所排放的尾气与柴油机相比,NOx约为原来的1/4,CO约为原来的1/3,HC和黑烟几乎为零,其缺点是有害物质甲醛明显增加,甲醇也随之排放。 一、有害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1.甲醛是一种有特殊的刺激气味的有毒气体,对人眼、呼吸道的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这种挥发性物质,经Het所做的动物实验表明,对呼吸道有很大的危害。 2.甲醇也是一种有毒物质,吸入或误食都会引起头痛、恶心、视神经失明,最后引  相似文献   

19.
徐天源  张暖民 《卫生研究》1999,28(5):292-293
甲醇(CH3OH)是酒中的有害成分,可在人体内蓄积而引起中毒。主要危害人体的神经系统,早期中毒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视力模糊,严重时导致失明,因此GB2757-81规定酒中的甲醇含量应低于04g/L。甲醛(HCHO)是一种原生质毒物,其毒性比甲醇大30倍,饮料酒中不应含甲醛,因此国家卫生标准中没有甲醛这项指标。为了增加成品酒的稳定性,有的制造商在酒中加入微量甲醛[1]。本文所建立的方法可以在一条色谱柱上同时直接测定酒中甲醇和甲醛,而且分离良好,有效地消除了相互间干扰。1 实验方法11 仪器与…  相似文献   

20.
在选择性氧化试剂作用下,甲醇被氧化至甲醛,乙醇不能被氧化至乙醛。以品红亚硫酸作显色剂检测甲醛。该方法最低检测含量为100mg/L(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规定:谷物类和薯干类饮用酒中甲醇含量分别不得超过400mg/L和1.2×10~3mg/L),用时5分钟。所用试剂广谱廉价,无需分光光度计、光电比色计等仪器,方法简单实用。当甲醇含量在0.1~3.0×10~3mg/L范围时,有较明显的目视正色差,可以用于饮用酒中甲醇含量的现场快速定性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