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张仲景将这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相结合,并加以丰富和发展。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即肯定了脾胃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其组方用药、服药禁忌、药后护理、病后调养等各方面都体现了治未病重在脾胃这一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治未病”重在脾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姚秀琴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2):101-102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通篇《伤寒论》体现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从“未病重防、保护脾胃,欲病防作、补养脾胃,既病防变、顾护脾胃,病痉防变、调养脾胃”四个方面探讨了仲景“治未病”重在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3.
4.
脾胃学说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如调理脾胃,健脾和胃,顾护胃气等从脾胃论治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总结孟如教授基于"治未病"思想治疗尿血的临床辨证思维及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临床跟诊及阅读医案,分析总结孟如教授治疗尿血的辨证方法及具体遣方用药。结果 孟如教授认为尿血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大多因火而起,亦有气虚不摄,血瘀贯穿始终,其不离实、虚两端”。治疗中AB方交替服用,既增强疗效,又可减少西药副作用。结论 在中医辨治尿血过程中运用“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临证施治,可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任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286-287
“治未病”是从人体内在抗病能力的调动和对人体外界致病因素的防范,通过对中医典籍中有关“预防学”内容阐述,提出:适四时之变化,精神修养,节饮食,慎起居,锻炼体魄,讲究卫生等方面,是“治未病”的主要内容。归纳了养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浅谈“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帅在芬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8(3):33-33
浅谈“治未病”帅在芬(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南昌330006)关键词治未病治疗法则探讨《金匮》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篇,从整体观点出发,根据脏腑之间,有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因而提出“治未病”的论点。所谓“治未病”,即未病前... 相似文献
8.
9.
论“治未病”思想在脾胃病方面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长期临床工作中,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始终抓住脾胃这个后天之本,把健脾养胃益肠作为搭建"治未病综合方法体系"的切入点,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胃肠疾病防治的始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现代医学模式逐渐从纯粹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目前养生保健实践中更注重药疗、食养和身体锻炼,治疗疾病时注重药物治疗.中医"治未病"重在调养心神的方法,与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不谋而合,是中医"治未病"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运用"治未病"思想治疗痹病的临证思路。[方法]收集学习朱老治疗痹病的病案,并查阅相关著作和文献,结合朱老对于痹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研究其临床常用药物和诊治思路,从痹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角度进行阐述,并附医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关于痹病的治疗,朱老注重治病求本,临证时将辨病与辨证紧密结合。在病发之前见微知著,注重避邪扶正,巧用引经药,并将患者临床表现的高危可疑因素与现代医学理化检查指标相结合,做到未病先防;痹病发生之时,针对其病因病机,有效控制风、寒、湿、热、燥、瘀之痹的发展和传变,并遵循脏腑辨治的特点,顺应各脏腑的特点杂合以治,有效遏制五脏痹的进展;在痹病发生后期,用益肾蠲痹丸、蝎蚣胶囊等,将"从肾论治"和"善用虫药"的思维充分发挥,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所举医案患者辨为浊瘀痹,以泄浊化瘀、调益脾肾、蠲痹通络为法,注重祛湿通络药与其他药物的灵活运用,经治后患者多年痼疾告愈。[结论]朱老在痹病的治疗中善于运用"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未病状态加强防护,已病状态注重病症统筹、标本兼顾,根据各阶段的致病特点分别加以辨证施治,其临证思路值得继承和推广,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9.
论固扶阳气“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未病"是医疗保健的理想境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为"治未病"的基本之道。针对"未病"的三种状态,即无疾之身、隐而未发、发而未传,通过"治未病"的三层防治方法,即无疾之时,养护人体阳气,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未发之时,以非药物疗法为主,以药物温养脏腑为辅,扶助人体阳气,欲病就萌,防微杜渐;未传之时,运用升阳、温阳、通阳之法,固扶人体阳气,防其传变。三层治法,有法有度,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