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用药》2012,(7):52-53
5月30日下午14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总体概况、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统计分析、药品风险控制措施总结等三个方面通报了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院护理人员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收集2005年~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给药途径、护理人员报告ADR数量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理人员报告139例(16.81%)药品不良反应.结论:护理人员对ADR报告工作不够重视,存在漏报现象.建议护理部及护理人员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护理...  相似文献   

3.
《医药导报》2010,29(6):763-763
2010年4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2009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概况: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系统日臻成熟2009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638996份。自1999年开始,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收集的数量迅速增加,充分体现了报告系统不断完善的规律。特别是2008年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东莞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东莞市6家镇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上报的3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报告人、药品不良反应的等级、药品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87例药品不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收集上报的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报告来源、给药途径与患者种类、涉及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8例药品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最多,共19例,占32.76%;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共56例,占96.55%;抗菌药物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共54例,占93.10%;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共34例,占总数的58.62%。结论医务工作者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尽量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保障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2008年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特点,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重庆市2008年涉药单位及个人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上报主体是医生,来源主体是医疗机构;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给药途径以注射剂静脉滴注最常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尤其注重对中药注射剂的监测,以利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了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据悉,2011年全国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852799份;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量637份;其中新的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145769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17.1%,与2010年相比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8.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保证公众用药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卫生部、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于年2004年3月联合颁布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云南省卫生厅、云南省药品食品监督局于2004年8月联合颁布了“云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实施细则”。各级卫生部门已将此项工作的开展纳入医院质量管理考核的内容之一。本文对我院ADR报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9.
数字     
《中国药店》2014,(11):18-18
国家食药监管总局目前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3年)》。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31.7万余份,比2012年增长9.0%。其中,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9.1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22.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县级覆盖率达到93.8%,全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量达到983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强化人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积极做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2011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情况,介绍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及我院报告和监测的应对措施,明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关联性评价原则和要点。结果通过对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统计分析,明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重要性。结论通过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知识的学习,明确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加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证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国近年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提出建议。方法收集2010~2014年连续5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采用内容分析、二次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数量逐年增加,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数量较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主体是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报告比例较低,抗感染药品的药品不良反应仍居首位。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依然是业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建议:提高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率;强化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工作;重视抗感染药品的不良反应;促进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至2012年上半年9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主要是抗精神分裂类药物,其次是抗抑郁症药物。结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监护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了解2012~2014年驻陕西省药品生产企业产品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变化趋势,为药品生产、监督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2014年收集到的81 585份驻陕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从基本情况、严重程度、报告来源、性别年龄、累及系统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涉及214家药品生产企业,约1 500种药品。①合并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增长明显。②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快速增长。③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且呈上升趋势;0~6岁患者报告数量略有增长,50岁以上患者报告数量快速增长;④不良反应主要累及胃肠系统、皮肤及其附件、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等。⑤不良反应报告涉及80%以上化学药品,17%以上中成药。化学药品中抗感染药占比逐年下降;药品剂型以片剂、注射剂、胶囊为主,给药途径以口服给药、注射给药、皮肤给药为主。结论:驻陕西省药品生产企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不断增加,“新的”和“严重的”报告数量上升趋势明显,不良反应报表的上报总体情况较好,但“新的”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仍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我国不良反应报告的来源构成中,由企业上报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报告患者性别比例相近,老龄化加剧;少数大中型企业不良反应报告比例较高;药品不良反应集中发生于口服和注射给药,而注射给药可能与抗菌药使用相关。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了解我国近年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情况,分析其原因,提出建议,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降低药品质量风险、保障公众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201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对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总体情况、基本药物监测情况、抗感染药物监测情况以及中药注射剂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覆盖率逐年增加;收集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也逐年增多;医疗机构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主要来源;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仍居首位。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事业的稳定运行是公众安全用药的有力保障,应当形成全员参与的意识,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提高对上市药品的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力度;重视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的药品不良反应;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用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我院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颁布后,于2003年成立了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随着工作的深入及各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上交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就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儿科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供儿科医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我院2010年上报且录用的12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所涉及的药品种类、患者年龄、性别、报告科室、给药途径、药物类别、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位居药物类别首位,其次为抗菌药物;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系统损害,其次是免疫系统损害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方法:以2013年上半年山东省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据为依据,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特点。结果:报告数量逐年大幅增长,新的和严重报告比例稳步提高;报告结构合理;报告时效性、评价及时性、均衡性不佳;临床超说明书用药比例估计为9.9%。结论: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比较完善;新的和严重报告比例、报告均衡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临床应重视超说日月l书给药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自2011年原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实施后,本院加强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工作。为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警示,指导和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分析了本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上报的13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方法:对13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从病人的基本情况、药品分类、给药途经、临床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本院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有43例(占30.71%);注射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途径给药;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50~70岁人群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高发人群,大多转归良好。结论:定期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可以提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临床工作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该院上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网络中心的报告特点,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ADR报表质量。方法对该院的149例ADR报告分别从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及报告人职业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发的ADR较多(93.9%);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42.3%);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50.3%)。结论抗菌药物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应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信息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2,(6):489+494+523+566
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了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据悉,2011年全国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852 799份;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量637份;其中新的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145 769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17.1%,与2010年相比基本相同。按照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来源统计,来自医疗机构的占83.1%,来自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占13.7%,来自个人的报告占3.2%。对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统计分析表明:1、化学药品中抗感染类仍排在首位抗感染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占化学药总例次数的51.2%,也是严重病例报告中最常见的类别,占44.9%,较2010年降低了3.6个百分点。在所有抗感染药的严重报告中,病例报告数量超过1 000例次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3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