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毫针点刺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采用毫针点刺上脘、中脘、下脘、关元、双侧天枢穴、双侧足三里穴、四缝穴治疗,隔两日治疗1次,共治疗3次,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痊愈58例,有效7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89.2%,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毫针点刺的方法治疗,简单易行,疗效确切,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点刺四缝穴结合中药敷贴治疗食积内热型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89例用点刺四缝穴及中药敷贴神阙、双天枢穴。结果:总有效率87.64%。结论:点刺四缝穴及中药敷贴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五经推拿法配合点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9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五经推拿法配合点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3例患儿采用以五经推拿法的补法或清(泻)法为核心手法,佐以点刺四缝穴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愈70例,好转18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为94.6%。结论:五经推拿法配合点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安全、操作简单、经济等优点,并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四缝穴点刺放血为主治疗中风后手指屈肌群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中风后手指屈肌群痉挛患者50例,以四缝穴点刺放血为主治疗,观察疗效。结果:痊愈20例,显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结论:四缝穴点刺放血为主治疗中风后手指屈肌群痉挛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点刺四缝穴配合按摩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40例厌食症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7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点刺四缝穴配合按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仅采用点刺四缝穴进行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14%,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点莉四缝穴结合按摩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疗效显著,患儿耐受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配合四缝穴点刺和武当八宝紫金锭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针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每组各60例,分别采用针刺足三里配合四缝穴点刺和中药武当八宝紫金锭观察治疗,单纯西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对照治疗和单纯中药武当八宝紫金锭对照治疗。结果针药治疗组显效率68.3%,总有效率98.3%;西药对照组显效率33.3%,总有效率76.7%;中药对照组显效率36.6%,总有效率80.0%;三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针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以及针药治疗组与中药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对照组与中药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板门穴联合四缝穴点刺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四缝穴联合板门穴点刺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2周、随访4周评价小儿疳证证候积分,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  相似文献   

8.
《山东中医杂志》2016,(11):969-971
目的 :观察点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及对体内微量元素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研究标准的83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点刺四缝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中药治疗,以临床症状积分及微量元素变化情况作为观察指标,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Zn、Fe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治愈率为36.59%,对照组治愈率为9.52%,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点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厌食症可增加患儿体内Zn、Fe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提高患儿的食欲,达到治疗厌食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别采用穴位贴敷法、点刺四缝穴法、两者结合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疗效差异。方法 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穴位贴敷组、点刺四缝穴组和两者结合组),每组30例。取穴均为肺俞、脾俞、肾俞、四缝穴等,通过回访观测证候量表分数的变化,从而比较单纯及结合两种疗法的不同疗效。结果穴位贴敷组、点刺四缝穴组和两者结合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3.3%、80.0%和93.3%,治疗后证候积分有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点刺四缝穴及两者结合法均能改善小儿慢性咳嗽患者的病情,其中两者结合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组,是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中医外治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三棱针点刺配合捏脊法治疗小儿疳积的疗效。方法选用三棱针点刺四缝穴,同时配合捏脊法治疗小儿疳积57例。结果治愈52例,显效4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结论此方法治疗该病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针刺配合穴注治疗小儿厌食平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胜军  罗万权 《中国针灸》2001,21(5):283-284
采用针刺四缝穴配合药物维生素B1穴位注射足三里治疗80例患儿,痊愈54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100.0%.与30例点刺四缝穴对照组相比,x2=13.92,P<0.05,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6例,针刺取穴止呃穴、足三里、中脘、内关、攒竹穴。对照组25例用654-2注射液5mg或胃复安注射液10mg肌肉注射。结果:经1~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率为84.6%,总有效率1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止呃穴、足三里、中脘、攒竹、内关穴,可通过抑制膈神经兴奋,消除膈肌痉挛,而有效控制呃逆。  相似文献   

13.
吕颖霞  单秋华 《中国针灸》2006,26(11):796-798
目的:观察苍龟探穴法针刺天柱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采用苍龟探穴法针刺患侧天柱穴,先直刺,再依次向同侧的风池、风府及下方的颈夹脊、同侧枕骨粗隆方向透刺。对照组34例取患侧风池、天柱、率谷、头维、相应颈夹脊、后溪、阿是穴。行常规针刺手法。两组均每日针1次,6次为一疗程。结果:两组疗效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从针刺镇痛的起效时段上看,前者的即刻、第2次、第3次后的愈显率高于后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苍龟探穴针法可以达到常规针刺的疗效,而且较常规针刺起效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扬刺法针刺配合燃酒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以曲池穴为中心进行扬刺,配合局部燃酒疗法,连续治疗4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32例患者治愈显效率90.6%,总有效率100%。结论:扬刺法针刺配合燃酒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效果肯定,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5.
针刺气海透关元,肾俞透命门,常规针刺次醪,足三里,三阴交,蠡沟,太溪和太冲穴,治疗了39例精子减少症患者.结果痊愈21例,好转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9.5%.  相似文献   

16.
灸刺足三里治疗难治性面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采用灸刺足三里激发“循经感传”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灸刺足三里组(试验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取合谷、太冲、头维等穴,试验组在对照组取穴基础上加灸刺足三里,以患者自觉有温热感沿针体传入穴位深层为度。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7%(P<0·05);试验组中,有循经感传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优于无循经感传者的80·0%(P<0·05)。结论:灸刺足三里激发“循经感传”治疗难治性面瘫具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从"补中益气法"论治顽固性面瘫的机理。方法:将52例顽固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补中益气法针灸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26例,实验组取风池、合谷、百会、足三里、眼四针、面六针,辅以温针灸和局部实按隔纸点灸,以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损伤为度。对照组取眼四针、面六针、合谷,不加艾灸。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1%。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补中益气法"温针灸加局部隔纸实按点灸治疗顽固性面瘫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何列涛 《中医临床研究》2011,3(13):67-67,69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失眠患者给予针灸治疗。取穴:四神聪、安眠、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照海、申脉。治疗时点燃清艾条,对准印堂穴行温和灸。结果:经针灸治疗后,治愈35例、显效10例。无效5例;治愈率为70%,总有效率为90%。结论:针刺加艾灸印堂穴治疗失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Infrapatellar fat pad strain is a common disease and is referred to the chronic cumu-lative lesion of the knee joint, manifested mainly as arthralgia. The author treated 100 cases ofthis disease by noedling Neixiyan(EX-LE 4), Waixiyan and Zusanli (ST 36) and other 38 caseswith combined therapies of acupuncture(of the same three points) and infrared radiation, achiev- ing cure rates of 68% and 71. 1 %,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93.0% and 92.1% respectively.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cure rate show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 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