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成药》2017,(4)
目的探讨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水提物对大鼠的肝脏毒性作用及其特征。方法给药组大鼠分为灌胃给予栀子水提物低、中、高(3、10、30 g/kg)剂量组,同时设灌胃给予去离子水空白对照组。给药期间每天观察,分别于给药7、14、28 d后采血,测定大鼠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酸脱氢酶(GLDH)活性以及总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IL)的含有量;摘取肝脏称重并计算肝脏指数;常规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给药7 d后,栀子水提物高剂量组大鼠开始出现摄食量减少,体质量增长缓慢,血清ALT、AST、ALP、TBA、TBIL、GLDH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指数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大;给药14 d后,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LP、TBA和TBIL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指数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大;给药28 d后,高剂量组大鼠ALT和TBA、中剂量组TBIL和GLDH以及低剂量组GLDH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所有给药组大鼠肝脏指数均显著升高。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给药7、14、28 d后,中、高剂量组大鼠均出现肝细胞肥大,小叶间胆管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等不同程度病变。结论大鼠重复灌胃给予栀子水提物引起肝脏的毒性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在高剂量时不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川楝子对大鼠肝毒性的时效和量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川楝子对大鼠肝脏毒性的时效、量效关系。方法:将SD大鼠按不同时间或不同剂量随机分组,1次灌胃给予川楝子,检测给药后血清ALT、AST活性,计算肝脏指数,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川楝子以90g生药/kg灌胃1~2h后多数大鼠出现活动减少,ALT、AST水平显著升高,在2h时达到高峰。光镜下,给药组部分大鼠有肝细胞水肿或轻度脂肪变性。川楝子以62.6g生药/kg、127.5g生药/kg灌胃2h后,ALT水平显著升高,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轻度脂肪变性、肝细胞坏死,随着剂量增大,病理损伤更严重。结论:大鼠1次灌胃给予大剂量川楝子后,对肝脏产生急性毒性并显示毒性时效、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川楝子致小鼠肝毒性的时效、量效关系。方法小鼠灌服不同剂量川楝子,测定其LD50。另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或不同剂量分组,检查血清ALT,AST,计算肝、脾、胸腺脏器指数,并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结果小鼠灌服川楝子的LD50为200 g.kg-1。ALT,AST在给药后1 h达到高峰,24 h可恢复近正常值。与正常组比较,川楝子81,166 g/kg剂量组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升高显著(P<0.05或P<0.01)。结论小鼠单次灌服一定剂量川楝子可造成急性肝损伤甚至死亡,并显示有毒性时效、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4.
吴茱萸致小鼠肝毒性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廖文强  李波  李莉  赵军宁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4):4865-4868
目的:研究吴茱萸提取物致小鼠肝毒性的分子机制。 方法:30只KM小鼠随机分为3组, 连续灌胃给予吴茱萸提取物15 d后,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 Erk1/2, CDK8, CK1e, Stat3, Src蛋白表达量。 结果:吴茱萸提取物导致Erk1/2, CDK8, CK1e表达量上调(P <0.01), Stat3, Src表达量下调(P <0.01)。 结论:吴茱萸致肝毒性分子机制可能与Erk1/2, CDK8, CK1e, Stat3和Src信号分子相关。  相似文献   

5.
吴茱萸水煎液致小鼠肝毒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吴茱萸致小鼠肝脏损害的毒性机制。 方法: 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吴茱萸高剂量组(30 g·kg-1·d-1)、中剂量组(20 g·kg-1·d-1)、低剂量组(10 g·kg-1·d-1)和正常组,连续灌胃给药或蒸馏水21 d后,摘眼球取血,离心,取血清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取肝脏,计算脏器指数并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物(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脱氢酶(GSH)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计算SOD/MDA;采用ELISA 法测定肝组织中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水平。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吴茱萸3个剂量组小鼠血清ALT,AST明显升高,肝脏肝组织形态学出现肝细胞灶性坏死。肝组织中SOD/MDA,GSH-Px和NOS活性明显下降(P<0.05),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炎症介质TNF-α,IL-1β,IL-6含量显著升高(P<0.01)。 结论: 大剂量吴茱萸致小鼠肝毒性的机制可能与自由基及炎症因子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从免疫理论及其实验方法等方面综述了的年来中药免疫量效与时效关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从免疫理论及其实验方法等方面综述了近十年来中药免疫量效与时效关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通心络超微粉提高小鼠急性缺氧耐受性量效及时效关系。方法:120mL广口瓶密闭缺氧,观察小鼠缺氧耐受时间。结果:通心络超微粉最佳剂量为1.52g生药/kg,缺氧耐受时间为18.61m in;给药后30m in起效,3h效果最好,能持续至给药后6h。结论:通心络超微粉在提高小鼠急性缺氧耐受性上存在较好的量效、时效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吴茱萸主要肝毒性成分,预测毒性成分作用靶点,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肝毒性作用机制。方法依据TCMSP数据库、PubChem数据库Pharmmapper服务器、UniprotKB数据库筛选吴茱萸的活性成分,并预测肝毒性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吴茱萸毒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通过KOBAS3.0数据库对靶点基因功能及代谢通路进行分析。结果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吴茱萸中筛选得到14-甲酰基二氢吴茱萸次碱、芳樟醇、1-甲基-2-戊烷基-4(1H)喹诺酮、辛弗林、柠檬烯等147个潜在毒性成分,涉及靶点F2、PIM1、MMP13、MAOB等49个,经建立网络连接,细胞代谢、催化活性、刺激反应等通路可能与肝毒性作用相关。结论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发现吴茱萸中的多种潜在毒性成分可能通过多个靶点与细胞代谢、催化活性等通路相互作用,从而可能产生肝毒性,为后续进一步深入验证吴茱萸肝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10.
厚朴丸镇痛作用的量效和时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厚朴滴丸和胶丸镇痛作用的量效及时效关系。方法:冰乙酸小鼠扭体法。结果:厚朴滴丸和胶丸的镇痛最佳剂量均0.15g/kg,黄连素为0.225g/kg,三药的扭体次数抑制率分别为75.0%、65.8%和77.5%;厚朴滴丸和胶丸给药后10分钟起效,黄连素为20分钟,三药镇痛药效均能持续至给药后160分钟。结论;厚朴滴丸和胶丸镇痛作用具有用量少,见效快,持续久的特点,在减少用药剂量和加快起效时间上优于黄连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吴茱萸生品及不同炮制品中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及吴茱萸次碱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Agilent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水(45∶55)溶剂系统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5 nm。结果:吴茱萸生品及不同炮制品中三种成分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不同炮制品中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及吴茱萸次碱的含量不同,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吴茱萸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溶剂法和色谱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吴茱萸70%乙醇溶液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该文报道其中4个黄酮苷类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2),香叶木苷(3)和柯伊利素-7-0-芸香糖苷(4).结论:化合物1,3,4均为首次从吴茱萸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吴茱萸药材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流动相[乙腈-四氢呋喃(25:15)]-0.02%磷酸水溶液(35:65),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20 mm.结果: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色谱峰与其它色谱峰分离良好,样品中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色谱峰的DAD光谱与对照品基本一致,进样量在0.1968~3.936,0.1536~3.072,0.0974~1.948μ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8%,100.7%,98.4%,RSD分别为1.7%,1.3%,1.1%(n=6).结论:建立的吴茱萸药材HPLC含量测定方法,测定结果准确,可信.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AFLP技术对吴茱萸的遗传背景进行研究,分析不同产区吴茱萸的遗传特性差异。方法:试剂盒提取吴茱萸幼嫩叶片基因组DNA,构建AFLP实验体系并筛选引物,对来自全国5个省份的46份样品进行遗传背景的研究;用NT-SYS-pc 2.1软件对AFLP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72对AFLP引物中优选6对用于吴茱萸遗传背景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在相关系数为0.53时,浙江地区的吴茱萸石虎变种样品与其他地区样品分开;石虎变种遗传差异比吴茱萸更显著并呈现出较强的地缘相关性。结论:吴茱萸遗传背景差异明显,AFLP分析方法可有效鉴别不同品种的吴茱萸,并能检测到地区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吴茱萸药材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建立吴茱萸药材薄层色谱指纹图谱,用于产地、真伪鉴别及品质控制。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12批贵州余庆吴茱萸药材、9批其他不同产地吴茱萸药材及2种伪品进行薄层色谱的比较分析。结果:贵州余庆产12批吴茱萸药材的薄层色谱图和轮廓图十分相似,均有6个斑点和对应的6个峰;各峰在峰强度上有差异,体现了不同产地吴茱萸所含化学成分在含量上有差别;不同产地吴茱萸的主成分组成基本相同,但各组分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异;2种伪品没有上述特征。结论: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便于推广应用,可用于采购及生产中的快速检验,为评价吴茱萸药材品质优劣和GAP规范化种植、种植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以及质量监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选择泽泻、吴茱萸2味药为研究对象,以HPLC为主要研究工具,研究了不同比例配伍的泽泻-吴茱萸共煎液与单煎混合液化学成分的异同,重点关注因2味药共煎煮而产生的化学成分动态变化现象,总结了化学成分动态变化与药材配伍不同比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吴茱萸水提物给药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吴茱萸水提液给药对大鼠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吴茱萸水提物按0.385 7 g.kg-1给SD大鼠连续灌胃33 d,收集尿液,通过Agilent 1200 6410三重四极杆质谱对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全扫描分析,SIMCA-P软件经过PCA,PLS-DA分析。结果: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尿液代谢物白细胞三烯,棕榈酰乙醇胺,二十二碳六烯酸,8(R)-氢过氧亚油酸/花生酸等有明显变化。结论:吴茱萸水提物灌胃对正常大鼠机体代谢产生影响,为进一步阐释吴茱萸的药性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四逆散冻干粉改善果蝇睡眠作用的量效时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四逆散冻干粉改善果蝇睡眠作用的量-效与时-效关系。方法:选取野生型Canton S品系黑腹果蝇为试验对象,利用自动红外果蝇活动监测系统,以果蝇24 h总睡眠时间为观察指标,分别进行四逆散冻干粉改善睡眠作用的量-效与时-效关系的研究。结果:雌雄果蝇的24 h总睡眠时间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雌果蝇的最大有效剂量是4%,而雄果蝇的最大有效剂量为2%,雌果蝇连续给药4 d果蝇24 h总睡眠时间最长,而雄果蝇连续给药7 d,其24 h总睡眠时间最长。结论:四逆散冻干粉能促进果蝇的睡眠,但对雌、雄果蝇睡眠的影响程度不同。雌果蝇给药高浓度短时间效果较好,雄果蝇给药低浓度长时间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黄连吴茱萸药对水提物对大鼠结肠癌癌前病变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黄连吴茱萸药对对DMH诱导的大鼠结肠癌癌前病变以及结肠上皮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方法:采用DMH制备大鼠结肠癌模型;应用形态学的方法测定经过细微分离获得的完整肠腺内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变化;应用甲基绿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计数中、降结肠异变肠腺病灶数目.结果:黄连吴茱萸药对能够明显抑制模型组动物ACF的形成.模型组动物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增殖显著增加,而黄连吴茱萸药对能够明显抑制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的增殖;模型组动物降结肠肠腺内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而中结肠肠腺内细胞凋亡较正常相比无明显差异,而黄连吴茱萸药对能够显著促进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的凋亡.结论:黄连吴茱萸药对能够显著抑制结肠癌癌前病变ACF的形成,提示其对结肠癌可能具有抑制和临床治疗作用,其作用部分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实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不同干燥方法对疏毛吴茱萸提取物质量的影响。方法:考察减压、微波、冷冻3种干燥方法对吴茱萸提取物HPLC及TLC特征图谱的影响。结果:不同干燥方法提取物峰的种类及个数相同,吴茱萸总碱的含量略有差异。结论:不同干燥提取物各化学成分含量和特征图谱相当,实际应用中应选择节能减排,低成本的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