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穹隆为基底结膜瓣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的效果、并发症及适应证。方法我院行抗青光眼手术的患者42例(49只眼)作为试验组,和试验组构成相近的文献报导的以角膜缘为基底可调整缝线小梁毁除术为对照组。试验组做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月,观察眼压、滤过泡、视力、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结果眼压、滤过泡、浅前房、前房积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等与对照组及有关文献报导无显著差异。但试验组角膜切口轻度渗漏较多。结论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可调整缝线与以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一样有效、安全,但操作更简便、省时。对大于50岁的各型原发性青光眼是适用的。为防止角结膜缘切口渗漏,第一针可调整缝线的拆除时间和眼球指压按摩时间最好在术后6天以后。  相似文献   

2.
巩膜瓣可调整缝线预防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预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89眼)青光眼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做穹隆部或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瓣,常规的梯形巩膜与小梁切除术。在巩膜瓣两侧做可拆缝线。球结膜切口连续紧密缝合。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结膜滤过泡、眼内组织反应与并发症。当手术后前房形成稳定或眼压回升大于10mmHg时,拆除巩膜调整缝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术后第一天前房形成良好74只眼,术后巩膜瓣缝线松解时间5-30天,平均11天,缝线松解后,结膜滤过泡明显增大。60例患者术后随访眼压3-18mmHg,平均(9.1±2.75)mmHg与术前眼压相比,差异非常显著,所有患者随访中均未应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呈现血管少、弥散而微隆起的功能性结膜滤过泡。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能促进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前房的形成,减少前房形成迟缓所致的并发症。有利于小梁切除术后长期滤过作用,提高青光眼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0例(80只眼)青光眼患者做常规的三角形巩膜瓣与小梁切除术,在巩膜瓣两侧做可调整缝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结膜滤过泡。当手术后前房形成稳定或眼压回升大于10 mm Hg时,拆除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结果术后第1天全部前房形成良好,术后巩膜瓣可调整缝线2周内拆除,平均7 d,可调整缝线拆除后,结膜滤过泡明显增大。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能促进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前房的形成,有效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术后2周内拆线对眼压具有调节作用,提高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透明角膜侧切口联合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及术后的作用,探讨其减少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将90例(135只眼)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透明角膜侧切口及可调节缝线的青光眼患者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眼压、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尤其是浅前房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3天内眼压平均值略高于对照组术后的眼压平均值(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远期控制眼压平均值略低于对照组术后的眼压平均值;实验组术后非功能滤过泡不及1%,对照组术后非功能滤过泡占6%,二者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3%,对照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20%,二者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梁切除术中联合施行透明角膜侧切口及可调节缝线不仅可以在术中人为形成前房,而且可以减少甚至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1556例1556眼施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病例术后浅前房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治疗方案。结果:术后发生浅前房148眼(9.51%)。滤过过强,结膜瓣渗漏,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是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主要原因。术后相应处理后,147眼浅前房均恢复正常,1眼未恢复最终施行眼球摘除术。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前、术后有效地控制眼压,术中保持前房深度,小梁切除大小适宜,巩膜瓣厚度均匀勿太薄,注意伤口缝线的松紧,术后观察眼压及前房的变化,及时对症处理并发症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拆缝线及角膜侧切口对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浅前房的影响。方法青光眼95例(145眼)在常规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巩膜瓣可拆缝线及角膜侧切口,术中全部病例人工形成前房,观察术后前房形成情况、滤过泡形态及眼压水平,根据眼压高低、滤过泡形态及前房深浅决定拆除可拆缝线时间,并将浅前房发生率与行单纯小梁切除术的144例(179眼)作对比。结果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缝线及角膜侧切口术后12眼发生浅前房,浅前房发生率为8.2%;单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18.4%。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缝线及角膜侧切口可主动调节房水滤过量,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减少小梁切除术后低压性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可拆除巩膜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87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拆除巩膜缝线,术后观察前房、滤过泡形成情况,测量眼压、视力。结果术后Ⅰ度浅前房4只眼,Ⅱ度浅前房1只眼,其发生率是5.75%;术后随访3~16个月,眼压的控制率是97. 70%。结论术后加用可拆除巩膜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可降低术后前浅房的发生,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可调节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行可调节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2组术后1个月视力改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周内眼压控制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眼压波动相对平稳,术后3个月时2组眼压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等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2组滤过泡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行可调节缝线联合小梁切除术能更好的控制患者术后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黄斑水肿及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出现浅前房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23例(23眼)病例的原因及处理。结果23例(23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主要为滤过过盛(56.5%)、结膜切口渗漏(26.1%)、脉胳膜脱离(8.7%)、恶性青光眼(8.7%),采用保守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后前房均形成。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主要为滤过过盛、结膜切口渗漏、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应针对不同原因做出相应的处理以形成前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原发性青光眼59例(63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即在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增加预置前房穿刺、术中丝裂霉素C的应用及可拆除调节缝线.术后随访3个月~1年,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眼压控制较好,全组63眼中,眼压≤21 mm Hg 61眼,滴降眼压药后眼压≥21 mm Hg者2眼.功能性滤过泡形成者61眼.前房形成快,术后1d轻度浅前房3眼,以复方托品卡胺滴眼后,恢复正常.未出现前房积血、滤过泡渗漏、低眼压或脉络膜脱离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将65例(80只眼)施行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巩膜瓣可调节缝线的青光眼患者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进行对比.观察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滤过泡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实验组发生浅前房5只眼,对照组发生12只眼.实验组、对照组术后1周内眼压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术后第2天功能性滤泡形成率分别为82.5%和7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可调节缝线的应用能明显提高青光眼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有效降低早期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出现浅前房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23例(23只眼)的原因及处理。结果 23例(23只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主要为滤过过盛(56.5%)、结膜切口渗漏(26.1%)、脉络膜脱离(8.7%)、恶性青光眼(8.7%),采用保守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后前房均形成。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主要为滤过过盛、结膜切口渗漏、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应针对不同病因作出相应处理以形成前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可拆除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疗效观察。方法对已确诊的闭角型青光眼67例,在小梁切除中巩膜瓣两角对位缝合后,再行巩膜瓣两侧外置可拆除缝线缝合2针。结果 67例患者中仅2例术后出现浅前房现象。结论可拆除缝线可有效减少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方法对68例130眼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程度进行分析,治疗。结果130眼发生浅前房19眼,占14.62%。结膜渗漏、引流过畅、脉络膜脱离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主要原因。结论术后浅前房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手术结束时前房重建和术后及时治疗浅前房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和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146例157眼的原因及治疗效果.结果 2001年7月~2005年6月我院进行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643眼巾,发生术后浅前房157眼,发生率为24.42%.157眼术后浅前房的原因主要为滤过过强65眼(41.40%),结膜瓣渗漏53眼(33.76%),脉络膜脱离20眼(12.74%),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14眼(8.92%),其它原因5眼(3.18%).采用约物:睫状肌麻痹剂、高渗剂,皮质类同醇等和/或手术:结膜瓣或巩膜瓣修补术、玻璃体抽液 前房注气术等治疗,157眼浅前房中140眼(89.17%)经过药物治疗前房形成,17眼(10.83%)药物治疗无效通过手术治疗后形成前房.结论 157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主要为房水引流过畅、结膜瓣渗漏、脉络膜脱离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89.17%的浅前房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形成前房,只有10.86%的浅前房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作用及常规小梁切除术与可调整缝线在原发性开角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原发性开角和闭角型青光眼作为随访观察.对开角型青光眼49例,分为对照组A1和治疗组A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66例,也分为对照组B1和治疗组B2.所有的对照组均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所有治疗组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加可调整缝线.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滤过泡、视野等情况,平均随访时间9.7月.结果 所有治疗组和所有对照组的术后6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泡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野没有明显差异.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与闭角型青光眼,无论施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或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在浅前房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有远期较好的眼厂卡控制率及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式.但无论是原发性开角还是闭角型青光眼中施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或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施行改良小梁切除术18例21眼,术中应用抗代谢药物及可调节缝线,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及并发症。结果:出院时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无变化者6例8眼,提高者9例10眼,降低者3例3眼。Ⅰ°浅前房3例3眼,球结膜伤口渗漏4例4眼,经治疗恢复愈合。术后眼压失控者1例1眼,需再次手术。根据术后眼压高低及前房深浅,对可调节缝线进行拆除。部分患者术后视野略有改善。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总结65例(68眼)抗青光眼手术病例术后发生浅前房的程度及原因。结果本组发生浅前房为14眼,占20.58%。其中,结膜渗漏1眼,房水滤过引流过强11眼,脉络膜脱离1眼,葡萄膜炎1眼。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复杂,但术中操作精细、切口准确、术终重建前房等处理是减少这一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可调节青光眼小梁切除术预防术后浅前房的疗效。方法84例(92眼)各类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其中56例(60眼)行经典小梁切除术,28例(32眼)行可调节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效果,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平均随访18月。结果在56例(60眼)经典小梁切除术,31.67%(19眼)发生浅前房。28例(32眼)可调节青光眼小梁切除,9.37%(3眼)出现浅前房。结论采用可调节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可预防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光眼采用可调节缝线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患者眼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90例(90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各45例(45眼)。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可调节缝线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眼压变化情况、浅前房发生率、功能性滤过泡率。结果术后6个月,试验组眼压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浅前房发生率低,功能性滤过泡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可调节缝线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可降低眼压,预防浅前房发生,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