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多发生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处理不当时易引起肘内翻畸形或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尤其临床上常见的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发生率最高。及时正确的复位及固定是前期治疗和预防肘内翻畸形的重点。现将我院1985~1997年间收治的262例病人作回顾性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197例,女65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14岁。屈曲型24例,占9.16%,伸直型238例,占90.84%。随访最长时间10年,最短8个月。外形及伸出功能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术后空气压力波早期干预与常规康复训练相结合对肘关节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Gartland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后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早期加用空气压力波治疗。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12周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术后4、8周,观察组综合评分(45.04±2.55和90.04±1.33)高于对照组(40.13±1.23和84.15±1.69),观察组肘关节活动度(92.3±2.4和118.3±3.9)优于对照组(83.8±3.1和106.5±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Gartland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早期采用空气压力波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可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屈肘位外固定方法在治疗肱骨外髁骨折中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骨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100例确诊为肱骨外髁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屈肘位外固定方法,对照组采用伸肘外固定方法.结果实验组治疗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肱骨外髁骨骨折时,采用屈肘位外固定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妇幼保健》2017,(16)
目的探讨术后康复锻炼预防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肘内翻的效果。方法将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5例的骨折部位行手法复位后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1例,两组患儿术后均进行常规康复锻炼,观察组患儿在康复锻炼的基础上给予肘关节外翻训练,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康复锻炼后,观察组患儿提携角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锻炼后随访2年,观察组中2例患儿发生肘内翻,发生率为4.87%;对照组中12例患儿发生肘内翻,发生率为27.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进行肘外翻康复锻炼可以有效促进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肘关节提携角及活动度的恢复,减少肘内翻畸形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对4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经过保守整复治疗,并发肘内翻畸形的原因分析,认为肱骨髁上骨折远端的向内侧倾斜是引起肘内翻的重要原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肘后不同手术入路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0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50例采取肘后肱三头肌舌状瓣切断入路(A组),50例采取肘后肱三头肌尺骨上剥离入路(B组),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据Aitken和Rorbeck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分析疗效。结果: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时间1~3个月,平均2个月,术后肘关节功能总体恢复满意,时间1~4个月,平均2.5个月,优秀80例,良好13例,可7例,差0例,优良率93%。肘后肱三头肌尺骨上剥离入路组的手术时间及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肱三头肌舌状瓣切断入路组。结论:肘后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效果均良好,肱三头肌尺骨上剥离入路具有操作简捷、失血量较少、术时短、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手术与手法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探讨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185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分别经手术内固定或手法复位,78例手术治疗,107例手法复位治疗,并进行追踪调查,对伤肘功能的恢复状况、骨折愈合时间及畸形出现情况进行分析,阐明治疗方法的选择。结果伤肘功能恢复状况,手法复位优于手术治疗;患儿临床愈合时间,手法复位较手术复位平均提前3~4周;关节畸形的出现率,手术复位比手法复位低。结论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除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手法复位治疗失败者选择手术治疗外,其余应选择手法复位非手术治疗,手术的不恰当应用,会降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9.
我院1991年~1996年行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6例,根据创伤的类型不同,选择了不同的手术入路。现对各种手术入路进行比较,并提出了对手术治疗和术后外固定时间的不同意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肱骨髁上骨折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发病年龄为2岁~13岁,平均为6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SFH)对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22年8月丽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SFH儿童10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儿均接受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额外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额外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儿疼痛(VAS)评分、康复情况、肘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术后7 d和14 d VAS评分与术后1 d比较均有所降低。观察组患儿术后7 d和14 d VAS评分[(6.02±1.46)分、(5.08±1.62)分]均低于对照组[(6.86±1.52)分、(5.72±1.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8、2.133,均P<0.05)。观察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3.62±0.64)周]显著低于对照组[(4.16±0.7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4,P<0.05)。两组患儿术后1 d肘关节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股骨干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64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包括持续被动运动、主动抗引力运动、关节屈伸运动及关节抗阻力运动、过渡性部分负重行走,直至完全负重行走。而对照组22例因条件限制无明确的康复训练计划。3个月后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结果治疗组经康复训练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功能优良率88.1%,而对照组为54.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股骨干骨折术后行早期康复干预.可减轻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有利于患肢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股骨干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64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包括持续被动运动、主动抗引力运动、关节屈伸运动及关节抗阻力运动、过渡性部分负重行走,直至完全负重行走。而对照组22例因条件限制无明确的康复训练计划。3个月后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结果治疗组经康复训练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功能优良率88.1%,而对照组为54.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股骨干骨折术后行早期康复干预,可减轻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有利于患肢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及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并且避免骨骺二次损伤。方法:对16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12例桡骨颈骨折进行常用骨折分型,确定需要行手术治疗患儿,采取通常手术入路,均进行解剖复位后应用可吸收棒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随访2~2.5年,两类病例结果均在术后4~6周骨性愈合。未发现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或骨折延迟愈合、肘外翻畸形、骨坏死、桡骨小头形态异常、创伤性关节炎、骨化性肌炎,骨折愈合好,肘关节屈伸及旋转功能良好。结论:可吸收棒固定,可以避免钉道感染,避免二次手术取出,且可吸收棒组织相容性好,无排斥反应,对组织无刺激及毒副作用,有效支撑时间8~10个月,3~5年在体内完全降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112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取锁定接骨板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疼痛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制动持续用时与骨折愈合用时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周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定接骨板可有效减轻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0年4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4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固定骨折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早期康复干预,对照组进行普通的术后护理,对比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和满意度.结果 对两组患者第1周、2周、4周及12周的腕正侧位片中掌倾角和尺偏角的角度进行测量,发现除在第1周掌倾角两组比较无差异,其余时间掌倾角,尺偏角均具有较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Mcbride评价,观察组优良率为82.61% (19/23),显著高于对照组52.17% (1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干预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中医中药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则采用中医中药联合康复训练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护理后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1)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中药联合康复训练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医康复训练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5月—2019年10月期间的82例早期中风偏瘫患者,根据单盲分组法将其分成两个组别(参照组和研究组),分别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和中医康复训练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与ADL评分分别为(6.55±1.33)分和(71.06±2.44)分,与参照组相比存在明显优势(t=9.5766,P=0.0000;t=14.8840,P=0.0000)。结论早期中风偏瘫患者应用中医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加速康复外科理论在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方法纳入本科室(2018年1月-2019年7月)接收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n=94)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7,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n=47,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比两组护理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生活质量较好;试验组满意度97.87%,高于对照组87.2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13%,低于对照组14.8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方案,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家庭康复训练配合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方法 在本院范围内,以2019年7月—2020年7月为时间节点,选取骨质疏松症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47例单纯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43例基于此,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评定两组疼痛情况,用36条目简明健康量表(SF-36)对两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另测定两组腰椎部、股骨部的骨密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偏低(P <0.05)。观察组治疗后SF-36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偏高(P <0.05)。观察组腰椎部、股骨部的骨密度均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 针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家庭康复训练与药物治疗相联合的方法来治疗,能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骨密度,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夹板外固定结合中药治疗对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骨科84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后,随机将患者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三组患者于治疗后第4、6、8、12周后摄腕部正侧位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并进行对比,2个月后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估并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中、西药组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9、2.19,P〈0.05),而中、西药2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3.07,P〈0.05)。中、西药组在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Χ^2=9.86、7.54,P〈0.05),且经Ridit分析中、西药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骨活血汤方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且优于西药,同时能显著促进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