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卫红涛  沈素  邸宣  崔璨  廖音  宋尧 《中国药物警戒》2020,(4):202-207,213
目的检索与分析短期应用氯喹/羟氯喹(CQ/HCQ)可能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及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今CQ/HCQ引起的药品相关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的相关文献,设定单次服药至服药3个月内出现的ADR情况,分析CQ/HCQ可能引起的ADR及容易诱发ADR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检索到文献1280篇,最终纳入42篇。其中心脏ADR共7篇10例,主要为心律失常,包括房室传导阻滞4例、Q-T间期延长4例;其中3例死亡,7例停药后恢复,服药1 g/d以上出现心脏毒性更快。视觉相关ADR文献4篇5例,其中应用CQ的1例,为单次用药后出现视力下降。HCQ的4例,出现黄斑病变1例,视物模糊1例,结膜充血2例。出现视物模糊与黄斑病变的患者停药后未恢复。皮肤ADR纳入21篇,严重的可引起Stevens-Johnson综合征2例,急性或泛发性脓疱病10例。其他严重ADR共10篇,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系统ADR。结论CQ/HCQ可引起严重ADR,对既往有心脏疾病、合并使用有相互作用的药物应进行严密监测,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合理剂量,还应考虑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肝肾功能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与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挖掘和评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加入的药物"磷酸氯喹"和《上海市2019冠状病毒病综合救治专家共识》中推荐加入的"硫酸羟氯喹"上市后的安全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数据库200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录以"氯喹"及"羟氯喹"为怀疑对象的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ADEs)报告,提取排名前200位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报告进行指定医疗事件(designated medical event,DME)筛选,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检测ADR信号,重点评估和比较出现DME的系统器官分类(SOC)中的安全信号,并对DME进行分析。结果: 提取FAERS数据库得到氯喹与羟氯喹ADEs报告数量分别为1 128例和29 639例;氯喹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AE)占比57.89%,羟氯喹占比26.60%。经DME筛选,共涉及7种SOC,其中眼部疾病与呼吸系统相关ADR中,羟氯喹检出的信号较多;皮肤和皮下组织类疾病,2种药物信号检出数量大致相等;心脏、血液及肝胆系统相关ADR中,信号主要集中在氯喹;耳部系统相关ADR中,信号检出较少。另外,氯喹检出的7种DME中尖端扭转型室速信号值最高,羟氯喹检出的4种DME中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信号值最高。结论: 基于真实世界的ADR信号检测有助于新冠疫情中氯喹与羟氯喹的安全性评价,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氯喹及羟氯喹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推荐试用治疗药物,但存在较多安全性问题。研究利用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和综合评价分析氯喹及羟氯喹相关事件,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提供安全用药信息。方法:从FAERS数据库中提取氯喹及羟氯喹相关不良事件个案报告,对患者基本信息、报告者信息、报告时间、常见不良事件等进行分析,采用比值比法(reporting odds ratio,ROR)和综合标准法(medicines and healthcare products regulatory agency,MHRA)两种比值失衡分析法检测氯喹及羟氯喹相关信号,进而通过病例分析和文献报道对ROR法和MHRA法均有检出的信号进行药品相关性评估分析。结果:2014年7月至2019年3月FAERS数据库中以氯喹和羟氯喹为主要和次要怀疑药物的初次上报报告分别为383例和11 169例,其中导致死亡的报告51例(13.3%)和310例(2.8%),致死事件包括药物中毒、自杀、胎儿死亡、心脏骤停等。ROR法和MHRA法分别检出氯喹相关信号105个和100个,羟氯喹相关728个和650个。经筛选,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心肌病、房室传导阻滞、视网膜病变、感音神经性耳聋、肌病、药物性精神病、转氨酶异常和溶血等。其中心肌病、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肥大、视神经萎缩、反射消失、肌无力综合征、血脂异常等和尖端扭转型室速、长QT综合征、限制性心肌病、颅神经损伤、低血糖等分别未在氯喹和羟氯喹说明书中提及。结论:在氯喹和羟氯喹的临床应用中,应关注心脏毒性、视网膜毒性和耳毒性等不良反应,并加强反射消失、肌无力综合征、血脂异常(氯喹),及低血糖(羟氯喹)等新的不良反应信号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所致药物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E)的临床特征、相关规律及机制。方法检索1999年至2016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关于垂体后叶素所致ADR/AE的个案报道病例。用Excel软件对患者性别、年龄、ADR/AE发生时间、ADR/AE累及的系统-器官等主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病例91例,其中男性(61例,67.03%)明显多于女性(30例,32.97%),年龄主要集中在41~80岁(56例,61.53%),药物不良反应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13 h^10 d(71例,78.02%),药物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以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45例,33.09%)及代谢和营养障碍(44例,33.35%)比例最高。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重视垂体后叶素的ADR/AE规律和特点,加强安全合理用药,减少ADR/AE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羟氯喹致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用hydroxychloroquine、antimalarials、eye、retinopathy、maculopathy和retinotoxic作为检索词,对MEDLINE、EMBASE数据库、OVID医学数据库、Science Direct期刊数据库和Springer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1963年至2008年发表的羟氯喹临床应用的英文文献资料,计算羟氯喹治疗致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分析羟氯喹剂量、用药时间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结果:入选文献共21篇,包括前瞻性研究11篇,回顾性病例分析10篇,共有患者5210例纳入研究,其中25例患者有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0.48%。在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中,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0.43%(11/2549)和0.53%(14/2661)。21篇文献中有10篇评价了非视网膜病变,共有患者2599例纳入研究,其中角膜沉积发生率为0.50%,调节反射障碍发生率为0.23%。25例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用羟氯喹的平均剂量为(7.6±3.4)mg/(kg.d),剂量≤6.5mg/(kg.d)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0.40%(17/4292),剂量〉6.5mg/(kg.d)者发生率为0.87%(8/9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患者用药时间平均(63.5±56.5)个月,其中剂量≤6.5mg/(kg.d)的17例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的平均用药时间为(78.9±74.0)个月,剂量〉6.5mg/(kg.d)的8例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的平均用药时间为(46.8±20.2)个月。停药后3个月随访,25例患者中,9例视网膜病变稳定,2例视野有轻度改善,1例恶化,其他13例结局不详。结论:羟氯喹可致视网膜病变,为不可逆损害,但发病率较低,其危险因素为剂量和用药时间。因此,临床应用羟氯喹应选择合适剂量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探讨羟氯喹致眼毒性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截止2018年7月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关于羟氯喹致眼毒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文献筛选后,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的提取和分析,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人种、原患疾病、累积剂量、给药剂量、治疗后不良反应出现时间、眼毒性类型、转归、严重程度、合并用药及眼科病史等。 结果:共检索到17篇文献20例患者,其中女19例,男1例;60岁以下患者占70%;白种人居多;原发疾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10例,类风湿关节炎5例和其他疾病5例。眼毒性类型以黄斑变性、视力下降和视网膜病变居多。12例患者在治疗5年后出现药品不良反应(ADR);累积剂量低于1 000 g与超过1 000 g出现眼毒性的患者数各占一半;羟氯喹日剂量超过6.5 mg·kg·d-1的患者比例较高。20例患者中有3例症状持续无法缓解。严重不良反应患者3例(15%),其余为一般不良反应。结论:羟氯喹致眼毒性较为罕见,但可能出现严重的不可逆损害。白种人、女性、60岁以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时间超过5年、每日给药剂量超过6.5 mg·kg-1·d-1的患者可能较易出现眼毒性,临床需格外关注,使用前和用药期间应定期行眼科检查。  相似文献   

7.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近年来,羟氯喹(HCQ)已作为SLE的基础用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风湿病。本文重点综述HCQ在SLE中的应用进展。1HCQ的药理及作用机制1.1药代动力学特点:HCQ和氯喹(CQ)同属于4-氨基喹啉类抗疟药,由2个芳香环构成。二者的区别在于氯喹中的1个乙基在羟基氯喹中被1个羟乙基所代替。HCQ是由细胞色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相关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建库起至2023年1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相关ADR个案报道,提取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7篇,共计18例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为14~80岁,其中71~80岁年龄段比例最高。2例怀疑为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导致的ADR,累及神经系统和心脏器官;16例为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ADR,相互作用药物为免疫抑制剂11例,钙通道阻滞剂2例,抗肿瘤药物、抗精神病药、血脂调节剂各1例。经停药或对症支持治疗均治愈。结论: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的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监测与研究,临床使用中需重点关注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硫酸羟氯喹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为其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及Embase数据库中报道硫酸羟氯喹不良反应的一次文献,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起至2020年3月18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对文献归属地、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硫酸羟氯喹累积剂量、疗程、不良反应类型、发生时间、累及系统-器官及转归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119篇文献,总计126例患者,患者男女比为8︰55,40~59岁年龄段的患者最多(37.30%),原发疾病主要为自身免疫疾病(120例,95.24%)。常见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包括:皮肤及皮下组织、眼和心脏。36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在治疗后1月内,41例在治疗5年以上。短期治疗、累积剂量较低时皮肤及皮下组织毒性最常见,随着疗程延长、累积剂量增加,眼、心脏、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毒性等逐渐出现。其中80例患者经停药或治疗后好转,35例未好转,11例死亡。结论 使用硫酸羟氯喹时,应先注意排除有既往病史(如视网膜、心脏疾病)的患者,并监测皮肤及皮下组织、心脏系统及眼毒性,以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9例肾康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或不良事件(ADE)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4年1月~2012年4月中国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关于肾康注射液的临床研究及ADR/ADE报告,提取纳入文献中ADR/ADE病例原患疾病、性别、年龄及无过敏史情况,肾康注射液用药剂量、溶媒、ADR/ADE出现时间、类型、处理及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到162篇文献,其中12篇描述了ADR,本院1例,共有29例肾康注射液ADR/ADE病例;ADR/ADE主要集中于血管刺激症状、全身反应(发热、过敏性休克),无死亡病例;79.31%ADR/ADE病例未按说明书选用溶媒;首次用药者ADR/ADE病例占总ADR/ADE的68.97%。结论:肾康注射液ADR/ADE的发生是由多因素导致,临床使用须以说明书为参照,辨证使用,严格掌握用药剂量禁忌,慎重选用溶媒,临床医生和药师同时应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陈梅莉 《中国药房》2013,(48):4531-4533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0年4月-2011年9月使用参麦注射液的4896例住院病例中发生ADR/ADE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96例患者中发生63例ADR/ADE,发生率为1.29%;首次用药即出现ADR/ADE的有39例(61.9%),且大部分在静脉滴注过程中发生;ADR/ADE累及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和心血管系统;无联合用药与联合用药的ADR/AD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PUADE病例中有4例属于超适应证用药;输液配制后放置时间超过1h的ADR/ADE发生率显著高于放置1h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参麦注射液时应注意把握药物适应证和配制时间等,以减少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儿童临床安全使用万古霉素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以及PubMed,Springer,Wiley等数据库,儿童使用万古霉素导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1年5月28日,分析ADR发生特点及严重ADR...  相似文献   

13.
塞来昔布不良反应文献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安全使用塞来昔布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维普医药信息资源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医药信息系统""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FMRS)",以"塞来昔布"或"celecoxib"为关键词全面检索2001年1月至2018年12月国内外公开报道的塞来昔布所致不良反应(ADR)个案,探讨塞来昔布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 筛选得到文献48篇,57例ADR,其中41岁以上46例(80.70%),服药后30 d内出现ADR 51例(89.47%),原发性疾病多为疼痛、关节炎等,主要表现对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全身性损害。结论 应用塞来昔布时应密切关注ADR,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及用药1个月内,以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4.
安郁菊 《中国药事》2012,26(11):1278-1280
目的分析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情况、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报的60~85岁老年人ADR/ADE共232例,按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分析,总结ADR/ADE发生的原因。结果在232例ADR/ADE中,抗生素、中药引起的ADR较多,以皮损及其附件损伤常见,ADR累及人体各系统。结论应加强对老年人用药的关注,合理用药,减少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汤杰  刘东  姜汉英 《医药导报》2012,31(1):110-113
目的 明确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掌握ADR监测及评价情况,规避临床用药风险. 方法详细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08年9月1日~2010年8月31日网络呈报有效的ADR报告表121份,对有关数据进行适当转换后,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21份ADR报告中抗微生物药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抗肿瘤药和循环系统用药;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包括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其中90例(74.4%)由静脉给药所致;新的、严重的ADR报告共19例,涉及16种药品. 结论 完善ADR监测报告制度及其分析评价,开展重点监测品种的追踪和信息通报,形成有效信息流,降低临床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奥氮平引起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从建库至2019年9月30日有关奥氮平引发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筛选出82篇有效文献,104例病例,男女比例为1∶1.08,年龄集中在18~44岁(51例,49.04%)。奥氮平引起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时间2~7 d(33例,31.73%);累及的系统-器官以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56例,29.79%)为主,表现为迟发型肌张力障碍、不安腿综合征等症状,其次为代谢和营养障碍(33例,17.55%)。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奥氮平的不良反应,加强用药监护,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我院184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32  
杨君  黄仲义 《中国药房》2005,16(6):455-457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 )发生及引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1999年4月~2004年7月我院18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184例ADR中 ,女性多于男性 ,男女之比为1∶1.4 ;>60a以上老年人有122例 ,占66.30 % ;单一用药123例 ,合并用药61例 ;ADR程度重度23例 ,中度128例 ,轻度33例 ;对症治疗153例 ,未进行特殊处理31例 ;治愈161例 ,好转17例 ,有后遗症6例 ;因果关系评定为肯定3例 ,很可能153例 ,可能28例 ;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64.39 % ;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药和中药制剂 ,分别占12.33 %、10.05 % ;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 ,占67.55 %。结论 :应加强ADR的监测和ADR知识的宣传 ,避免或减少其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磷酸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E)报告,为新冠肺炎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深圳市2020年1月1日至3月6日期间上报的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追踪获知共有32位患者使用了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对收到的21例怀疑药品为磷酸氯喹的新冠肺炎ADR/AE进行了统计分析:其ADR/AE发生率为65.62%,男女比例1∶1.1;30~39岁及50~59岁年龄段发生的ADR/AE比例较高,分别为38.10%、23.81%;发生率较高依次为: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含心脏)、神经肌肉系统、眼睛损害;心律失常是磷酸氯喹可致命的ADR/AE类型;肝损周期较短,平均3.5天;联合有潜在肝损伤的中药汤剂时可能增加肝损伤风险;ADR/AE最短当天发生,最长用药后9天发生,多发生在用药后2~7天。结论临床在使用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应避免联用禁忌的药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密切观察ADR/AE,一旦发现应积极处理,从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