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 男性,46岁,确诊恶性淋巴瘤1年行自体干细胞移植入院.患者2009年11月出现双下肢股骨下端及胫骨前肿块伴间歇性疼痛,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两侧胫腓骨、股骨下段多发性异常病变;骨ECT检查:左侧胫腓骨、右侧胫腓骨骨端和左侧前臂骨纤维结构不良;CT引导下左胫骨上段穿刺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B淋巴细胞型),免疫酶标证实B细胞来源,CD-3、CD+20、CD-79(*)、CD-138、CD+10、Ki-67(+)80%、C+45、MUM1-,转入我科.入我科完善检查,B型超声:左侧腹股沟见淋巴结1枚,颈部、颌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骨髓涂片示正常骨髓象,根据Ann Arbor分期诊断为ⅣA期,于2010年2月23日起予CHOP方案治疗2个疗程,COAEP 2个疗程,ICE1个疗程,R-CHOP 1个疗程,6个疗程化疗后复查ECT:左胫骨、左股骨下段及右胫骨上段为NHL侵犯所致,较前有明显好转,多部位淋巴结B型超声、CT均未发现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患者 女性,57岁,主因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5年,发现血常规异常1周,于2009年12月5日入保定市第一医院血液科.患者于2004年因发现颈部肿物曾就诊于保定市第一医院,淋巴结病理结果:NHL,小淋巴细胞型;免疫组织化学:CD+20,CD+79(*),CD-3,CD-45RO,,CD-10,TdT-,CyclinD1-.胸腹部CT示:腋下及深部纵隔、腹膜后均未查到肿大淋巴结,肝脾不大.血常规示白细胞(WBC) 5.6×109/L,血红蛋白(Hb)116g/L,血小板(Plt) 156×109/L.骨髓象三系增生正常.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9岁,因“双侧胸壁肿物溃疡不愈2个月”于2013年8月入院.入院查体:左锁骨上、双腋窝淋巴结肿大,最大约2 cm×2 cm,部分融合,双侧上胸壁见2处肿物,溃疡不愈,表面黑痂渗液,边界各约3 cm×3 cm,硬质,轻压痛,心肺腹部未发现明显异常.CT检查:左前下胸壁肿瘤,2.8 cm×3.0 cm肿物,与肋骨边界清,左锁骨上、双腋窝、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右侧胸壁活检切除术后改变(图A-B).骨髓穿刺活检:未发现明显异常.病理检查:IHC:Vimetin(+),NSE(+),CD99(+),CD45(+),CD3(-),CD20(-),CK20(-),CD34(-),Syn(-),S-100(-),desmin(-),Ki-67(+),约50%)(图2).临床诊断:Askin瘤(胸壁),左锁骨上、双腋窝、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转移(Ⅳ期).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69岁,因"发现阴囊内肿块一月余"于2008年9月2日至江苏省中医院行彩超检查发现左侧附睾头部实质不均质包块,左侧睾丸鞘膜积液.于2008年9月8日在本院行"左侧睾丸、附睾切除术".术后病理:大体所见:灰色不整形组织一枚,大小7cm×5.5cm×3em,睾丸大小4×3×2cm,拉丝度较好,附睾见一肿块大小4cm×2cm×2cm,肿块切面灰白色,实性,可见坏死.病理诊断为附睾淋巴瘤,瘤组织穿透附睾被膜并侵及睾丸.免疫组化标记如下:CK(-),PLAP(-),LCA(+),CD20(+),CD79 α(+),Mam-1(±),Bcl-2(-),Bcl-6(-),P53(++),CyclinD1(-),CD3(-),CD7(-),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术后全身PET-CT检查示腹主动脉旁、左侧腹股沟及右肺门多发淋巴结肿大,代谢明显增高;纵隔及双腋下淋巴结数目增多,体积不大,代谢不高.血LDH及β 2-MG检查正常.骨髓穿刺涂片及病理检查未见异常.患者于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期间予CHOP方案化疗6个周期,3个周期后疗效评价为CR.目前患者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46岁.2006年3月发现右侧足底部溃疡,面积约1.5 cm×1.5 cm,在当地医院冷冻治疗后结痂愈合.1周后发现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右下肢肿胀,于2006年4月在当地医院行足底病灶活检,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Ⅰ级,行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学检查5枚腹股沟淋巴结中有3枚转移.  相似文献   

6.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53岁,因发现皮下结节1月余,于2003年5月8日入我院.患者于2003年3月底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体温达39℃,4月中旬发现右肩外上部皮肤有一1.5 cm×1.5 cm大小结节,突出于皮肤表面,与皮肤粘连,进行性肿大,无明显红肿疼痛,无破溃流脓,在当地医院手术切除,术中发现肿块约3 cm×3 cm×3cm大小,质韧,送我院病理科会诊:免疫病理:CD2+,CD-3,CD±7,CD-20,CD±30,CD45±RO,CD±56,CD-79,Ki-67(++),SyK(-).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54岁,因右上腭肿物3年余,发热,左上臂及左小腿红肿3个月入我院.患者2001年5月发现无痛性右上腭肿物,遂在某口腔医院行手术切除,病理检查示:恶性淋巴瘤.免疫组化示:LCA++、CD+++45RO、CD-3、CD-8、CD-20、CD++56.术后行6个疗程化疗(化疗方案不详),病情稳定.2004年8月15日无诱因  相似文献   

8.
1病例资料 患者女,46岁,无意中发现右乳腺正上方有一肿块,大小约2cm×2cm,质硬,活动,无疼痛,无乳头溢液及凹陷,无发热及红肿,在当地医院行单纯肿块切除,病理诊断为右乳腺恶性肿瘤.在当地解放军某医院进一步行右乳腺改良根治术,术后结合原切除标本蜡块,最后病理报告为右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B细胞来源.免疫组化:CD20(+),CK8(-),CD45RO(-),CD3(-).患者为进一步治疗而来我院.体检: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全身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肋下未及.骨髓穿刺涂片未见异常,胸部CT纵隔淋巴结不大,腹部CT显示腹主动脉旁、髂血管旁未见肿大淋巴结,肝脾无肿大.临床分期为IA期,现正在化疗中.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3岁,因尿频,尿疼8个月,尿流变细以至排尿困难3个月于1988年7月15日住院。体检:会阴部明显肿胀,阴茎水肿增粗,近阴囊处触及一肿块,约5cm×4cm×3cm,质较硬,尿道口有脓性分泌物,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其它部位未见异常。血常规检查正常。尿液检查:红细胞 、白细胞 。X线胸部检查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尿道癌。于硬膜外麻醉下作阴茎全切除手术。手术所见:肿物位于尿道球部与膜部之间,4cm×3cm×3cm大,瘤组织部分坏死;左腹股沟有一肿大的淋巴结,约2cm×1cm×1cm,作阴茎全切除及肿大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原发性尿道鳞状细胞癌,左腹股沟淋巴结炎性反应性增生。术后行放疗,~(60)Co局部照射5次,每次2Gy。1991年7月患者下腹部出现一肿块,3cm×2cm×2cm大,行  相似文献   

10.
腹腔原始神经外胚叶瘤广泛转移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前文 《肿瘤学杂志》2005,11(2):138-138
1资料 患者男性,32岁,主诉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间歇性左上腹痛,对症处理无明显好转.2003年11月1日在当地医院行彩超检查提示:腹腔及盆腔巨大占位,腹腔少量积液.转诊南京军区总医院于11月11日行腹腔肿块姑息切除术(约20cm×10cm×20cm) DDP60mg腹腔化疗.术后病理镜检:瘤组织由致密深染小细胞构成,被纤维组织分隔成片或成团;瘤细胞无特殊排列,无或有极少胞桨,核深染,分裂象较多,局灶性瘤细胞有向神经方向分化的特点;局部系膜及网膜有侵犯;免疫组化:CD99( )、Ckpan(-)、EMA(-)、VIM散在( )、Cal(-)、MC(-)、CgA(-)、Syn散在( )、CD117( -)、CD34(-)、LCA(-);病理诊断: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术后半个月行CAO Vp-16化疗1个周期,术后1个月发现右侧腹股沟可扪及肿大淋巴结,直径约2cm,穿刺细胞学检查提示肿瘤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41岁,因自查发现右乳肿物2个月余就诊于我院.患者于1年前因右足小趾黑痣破溃伴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入院手术治疗,行右足第4、5趾截趾术、右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和左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术.术后病理报告:右足小趾恶性黑色素瘤,右腹股沟淋巴结1/8(+),左腹股沟淋巴结阴性.术后给予CVD方案[氮烯咪胺(DTIC)+顺铂(DDP)+长春新碱(VCR)]化疗,共6个周期.入院查体结果:右乳肿物无压痛,大小约2.0 cm×1.5 cm,位于外下象限,质硬,表面欠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欠佳;右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心、肺、腹及全身检查余无异常.  相似文献   

12.
1病例报告患者1男,54岁,1995年出现左侧腹股沟区2cm×1cm大小肿块,伴左侧睾丸肿大,左侧腹股沟肿块活检示:精原细胞瘤,胸部及腹盆腔CT未见纵隔及腹膜后盆腔淋巴结肿大,于1995年6月行左侧高位睾丸切除及部分阴囊切除和左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左侧睾丸精原细胞瘤,阴囊侵犯  相似文献   

13.
1 病例介绍例 1.患者男性 ,45岁 ,已婚。因发现左侧颈部肿物 8个月于 1985年 10月 11日入院。经鼻咽活检诊断为鼻咽低分化鳞癌 ,T2 N2 M0 期 (福州会议分期 )。行60 Co外照射 ,鼻咽部DT70Gy ,放疗结束后鼻咽部肿物及颈部肿大淋巴结均消失。 1987年6月 2 0日来院复查发现 ,右侧腋窝淋巴结 2cm× 3cm大小 ,左侧腹股沟淋巴结为 2cm× 2cm大小 ,鼻咽部未发现新生物。B超检查提示腹主动脉旁有多个肿大淋巴结 ;全胸正位片 :心、肺、纵隔未发现异常。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为转移性低分化鳞癌。行60 Co外照射 ,腋窝、…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35岁。因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3周,进行性加重入院就诊。查体:双侧颈部、锁骨上、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腹水、胸腔积液;左侧乳腺外上象限有一直径约3cm的肿块,质硬,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B超示:左侧乳腺外上象限见一实性回声团,大小为2.5cm×2cm×1.5cm。遂行乳腺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边界不清,并取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临床诊断:乳腺癌全身淋巴结转移。病理检查:1)乳腺肿物一个,灰白色,3cm×2.8cm×2cm,无完整包膜,切面实性灰白色,质地细腻。2)腹股沟淋巴结一枚,直径2.6cm,切面实性灰白色。光镜检查:乳腺肿…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45岁,汉族,农民.因外阴黑色素瘤11月入院.体检:双侧小阴唇内侧各见一0.8 cm×0.8 cm×0.3 cm黑色突起.右小阴唇下方见一0.8 cm×0.5 cm×0.8 cm硬节,触之易出血.右腹股沟区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融合成8.0 cm×1.8 cm×1.2 cm大小包块.CT示外阴黑色素瘤并右侧盆腔、腹股沟区淋巴结转移.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检查均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艾滋病病毒(HIV)合并口腔浆母细胞型淋巴瘤的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HIV合并口腔浆母细胞型淋巴瘤进行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20、CD-3、CD-45、CD-30、ALK(-)、EBV(+)、CD138灶(+)、Ki-67 90 %(+)、EMA灶(+)、CD68组织细胞(+)、CDRB灶(+)、CD45RO个别(+)、CD-79a、CD-56、IgM、IgG、IgA、HMB45、bcl-2、CD5、cyclinD1、CD43、CD10、Desmin、MPO、CD15、MYOD1、CK均为(-)。病理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浆母细胞型分化。结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类型多样,HIV合并口腔浆母细胞型较少见,掌握其形态学特征,熟悉各类型的免疫表型的异同点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38岁,2007年7月发现双颈部肿物,无发热、盗汗、体重减轻,抗炎治疗无效,行颈部淋巴结活检: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CD+20,CD-3,CD-38,Ki-67<5%(+),bcl-2(+/-),TdT(-),CD-99,MUM-1(-),符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胸部CT:右上纵隔软组织肿块.腹部CT:未见异常.LDH382U/L,ESR 56mm/h,于2007年8月行CHOP方案化疗6个周期(CTX 1.0 g第1天,VCR2mg第1天,EPI 100mg第1天PDN 100 mg第1天至第5天,21 d为1个周期),4个周期结束达CR,继而颈部放疗(DT40Gy/20次).2008年4月初出现接触性阴道出血,同时伴排尿困难,无腹痛,行子宫颈活检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20,CD-3,Ki-67约90%(+),MCK(-),符合子宫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8.
鼻咽癌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率为 79.37% ,但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远地转移少见 ,我们于 1996年初至 1996年底收治 2例鼻咽癌患者均以右颈部肿块为首发症状 ,继而进一步检查鼻咽部后确诊为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 ,且分别于放射治疗前后 ,同时发生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均经病理证实。例 1:男性 ,40岁 ,农民 ,发现右颈部巨大包块 2月 ,伴有气短半月来我院就诊 ,查体发现右颈部有 10 cm× 8cm× 8cm肿物 ,质硬、固定。左颈部未见异常。双侧腹股沟可及数枚大小不等之肿大淋巴结 ,大者约 3cm× 3cm× 2 cm ,小者约0 .5 cm× 1cm ,间接鼻咽镜检查见 ,张口受限…  相似文献   

19.
患者程某,男性,54岁。以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0天收住我院。患者于10天前发现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呈串状排列,大小约1.0×1.5cm~2,质韧无压痛,活动度可,不伴发热,无搔痒,无盗汗,消瘦及出血倾向。查体:颈部可扪及大小约1.0×2.0cm~2之肿大淋巴结,质韧,无压痛;左耳前可扪及一扁圆形肿大淋巴结1.5×1.5cm~2,腋下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脾未扪及。CT检查: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B超:肝、脾、胰、双肾未见异常。血常规:血红蛋白105g/L,红细胞3.45×10~(12)/L,白细胞17.0×10~9/L。分类:原粒占20%,早幼粒占32%,杆状核占6%,分叶核占7%,淋巴占31%,单核占4%,血小板123×10~9/L。骨体检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粒占80%,早幼粒占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24岁。因全身浅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3月余入院。无发热、盗汗等,查耳后、颊下、锁骨上窝、左腋窝、两腹股沟等处浅表淋巴结肿大,直径在1.5-8.0cm之间。其中以右腹股沟处最大,约8.0cm-7.5cm,质地中等、表面光滑、可移动、无压痛。取右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未切除),病理诊断为弥漫性非霍奇金病B-裂无裂细胞型,中度恶性,心肺腹及骨髓检查未见异常。即予BACOP方案化疗,一周期结束后,除右腹股沟处淋巴结缩小至2.0cm×1.5cm外,其余各处肿大淋巴结均消失。继续原方案化疗,三周期后查右腹股沟处淋巴结大小无变化,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