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CT机应用于临床以来,对颅脑硬膜下血肿(SDH)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较多,CT对高、低、混合密度的SDH易于显示,而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DH)的诊断较有困难,有时漏诊和误诊。现将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32例36个血肿(其中3例误诊)的ISDH的CT征象分析如下:材料和方法32例ISDH,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35至78岁,平均52岁,有外伤史者26例,不能明确有外伤史6例,病程为3天至45天,均经手术或穿刺证实。其中单侧性出血28例,双侧性出血4例,共有36个血肿。位于额领顶部22个,额顶部8个,36个血肿区平扫CT值33至46Hll,领顶部…  相似文献   

2.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简称ISDH),是硬膜下血肿中的常见类型,由于该血肿的密度与脑实质密度接近,且与脑实质分界不清,部分病人可有或无明确颅脑外伤,有时诊断较难。甚至有可能造成漏诊或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46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病例,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Odense Sudur al hematoma)简称ISDH对有时没有提供明确的外伤史或临床病状不典型的病例诊断较为困难,必须通过CT扫描才能确诊,从1989年10月~1993年3月硬膜下血肿的病例中选择12例,经CT检查诊断为ISDH,均经CT增强扫描、MRI和手术证实,我们认为正确认识和掌握ISDH的CT征象,对ISDH正确诊断和及时处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DH)系指CT上硬膜下血肿的密度与邻近脑实质,主要是脑皮质密度相近,边界不清,其临床上外伤史不明确或仅有轻微外伤史,症状与体征均不典型,容易误漏诊.CT检查在确立本病诊断方面具有重大价值.笔者复习了我院经手术证实的15例ISDH的CT资料,讨论其CT表现及形成机制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CT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占位征象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自谦  冯亮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1,10(5):262-264,T036
本文分析了我院CT轴位平扫诊断的43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ISDH),经与正常对照组(40例)、肿瘤组(41例)进行分组对比研究,测得各种CT征象,发现:(1)中线结构的特征性偏移;(2)表面脑沟回聚拢内移征;(3)脑灰白质界面内移;(4)有无脑白质水肿;(5)侧脑室变形和脑—脑室指数变小,对ISDH 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CTDiagnosisofIsointanseChronicsubduralHematoma王渊安徽淮南市第二人民医院CT室232072CT对高、低和混合密度的硬膜下血肿易于分辨,因此大部分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不困难,少数...  相似文献   

7.
硬膜下血肿通常由外伤引起,发生在大脑凸面硬膜下腔,典型者很容易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由于密度与脑灰质密度相近,从而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导致误诊及漏诊,现将我院2000—2003年经手术证实的32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机制进行讨论,以期提高对此类血肿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rnatomas SDH)多由头颅直接外伤引起,间接外伤偶尔亦可导致。硬膜下腔是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一个真正而非潜在的腔隙,因蛛网膜无张力,故外伤后致桥静脉渗血,血肿易在硬膜下扩散。根据典型的CT征象,90%以上的病例可以确诊。但对等密度及双侧的病变,CT难以区别,尚需MRI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本组123例,重点分析、讨论了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间接征象及MRI与CT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4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47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观测的各种CT征象,发现(1)bolus增强扫描显示的血肿、血肿膜及表面移位血管;(2)中线结构的特征性偏移;(3)表面脑回聚拢内移;(4)脑灰白质界面内移;(5)侧脑室变形和脑—脑室指数变小,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SDH)的CT影像学特点,提高对等密度SDH的诊断准确率。方法.12例等密度SDH行CT平扫后9例行增强扫描,男9例,女3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5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一侧或双侧肢体无力并逐渐加重。结果等密度SDH中:位于左侧7例,右侧4例,双侧1例。增强后病灶均不强化,可见到皮层静脉内移。12例均可见到灰白质界面内移;中线移位,脑室变形及患侧脑沟消失11例。1例双侧等密度SDH中线无移位.结论颅骨内板下等密度无强化病灶,造成中线移位、脑室变形、脑沟消失,灰白质界面及皮层静脉内移。或中线无移位但有以上其它征象的即可确立一侧或双侧等密度SDH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血管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常规CT诊断困难,易漏诊而延误治疗。最近我们对CT平扫疑有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5例病人。采用血管CT造影检查(Comouterized angiotomogra-phy),均作出正确的定位、定量及定性诊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探讨CT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价值,认为CT诊断硬膜下血肿的准确率非常高,目前CT已成为该疾病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根据血肿形成的时间和临床外伤后出现症状的早晚 ,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三型[1] 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或半月形异常密度区 ,血肿密度可呈高密度、低密度、混杂密度及等密度。前三者CT表现较典型 ,诊断不难。而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不易显示 ,容易漏诊。本文搜集我院 1996~ 2 0 0 1年 9例经手术证实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其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本组 9例 ,均为男性 ,年龄 5 2~ 73岁 ,平均 62岁。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探讨其价值。方法:对23例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CT颅骨内板下方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等密度影,脑室系统,脑中线受压向对侧移位,颅内板下方无脑回、脑沟和脑灰白质界面向内移位。结论:CT对正确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经济、快速无创伤性,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CT诊断硬膜下血肿的准确率甚高,但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常漏诊不少,可高达58%(1),为促请同道注意,爱特介绍。  相似文献   

16.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附4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其根  华晓 《放射学实践》2002,17(5):398-399
目的:本文报告43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回顾分析43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检查资料。结果:43例共86个血肿,血肿呈混杂密度42个,等密度32个,低密度12个;血肿呈新月形66个、半月形15个、3字形5个;伴脑灰白质界面内移43例,侧脑室变窄41例,中线结构移位17例。结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男性患者,CT检查是诊断本病最简单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7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其中28例(39%)的CT所见不具典型性。表现为混合密度影,有三种类型:边缘型——高密度血肿的内或外侧有低密度区,多近似脑脊液密度;不规则型和线条型——高密度血肿内可见不规则或线条样低密度影,多类似脑皮质密度。这种混合密度的血肿,其平均最大厚度为18.1mm,平均中线移位16.5mm;而典型的高密度硬膜下血肿,其平均最大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的CT特征.方法 对17例常规CT表现为不典型急性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了短时间CT复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均表现为类似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新月形混杂高密度影.病灶特点:①病灶吸收很快,在动态CT监测下,病灶多在短时间(1~7 d)内吸收.②病灶密度混杂,可见不规则形或带状低密度区.③病灶临近脑池脑沟密度升高.④病灶多位于额颞部.⑤部分病灶可沿蛛网膜下腔"游动"(血肿重分布).结论 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具有一定的CT特征,由于硬膜下腔及蛛网膜下腔沟通,加速了出血的吸收,应归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准确诊断及严密观察可避免患者的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19.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是一个诊断上的难题,有关这个问题已有许多报告。但急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却很少引起注意。在正常情况下,新鲜的硬膜下血肿密度较正常脑组织为高,随着凝固时间的增加和血红蛋白的崩解,CT值逐渐降低,至慢性期血肿的密度接近于脑脊液而呈一低密度区。在亚急性到慢性期,硬膜下血肿要经过一个等密度阶段,所需时间为外伤后1周到90天不等,通常为2~6周。 Norman等以及New等证明,血肿密度直接与血红蛋白浓度有关。贫血病人血红蛋白水平低,急性硬膜下血肿可能从血肿发生一开始就是等密度的。为此作者建立了一个实验模型以证明在急性阶  相似文献   

20.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总结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29例经手术和保守治疗证实的资料完整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临床症状体征。结果:29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检查出36个血肿灶。单侧24例,双侧5例。左侧15个.右侧21个,病灶分布以额颞顶部为主,其次分布在额顶或顶枕部,血肿呈新月形或半月形,位于大脑凸面,跨越颅缝,密度与脑实质相仿,CT值40-45Hu。同侧脑皮髓质界面内移,脑室受压变形、移位。双侧血肿时,中线结构向血肿小的一侧偏移。血肿较大时可以产生脑疝。CT增强扫描。脑膜及脑表面小血管强化使血肿轮廓变清晰。结论:具有诊断意义的征象有:(1)脑灰白质界面内移,(2)病灶侧脑沟消失。脑回聚拢、内移,(3)侧脑室受压变形及中线结构向健侧或血肿灶较小的一侧移位。(4)大脑镰下疝。CT增强扫描及MRI对发现小血肿及脑疝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