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C1QBP通过调节线粒体功能介导胶质母细胞瘤(GBM)对替莫唑胺(TMZ)的耐受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GBM细胞系U251及耐受TMZ细胞系U251(U251/TMZ)半抑制指数,采用免疫荧光实验、Western Blot检测U251及U251/TMZ中C1QBP的表达水平,C1QBP过表达转染构建U251/TMZ+OE-C1QBP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C1QBP的mRNA表达水平,MTT法检测U251/TMZ+OE-C1QBP组半抑制指数,流式检测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水平,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情况。结果 相比较U251细胞系,U251/TMZ细胞系的半抑制指数以及C1QBP的蛋白表达水平要更高,而转染后的U251/TMZ+OE-C1QBP细胞系的半抑制指数最高,U251、U251/TMZ、U251/TMZ+OE-C1QBP三组细胞系中C1QBP的mRNA表达水平依次增高,细胞凋亡水平依次降低,同时线粒体膜电位表达越来越强。结论 C1QBP的表达水平与GBM对TMZ的耐药性有关,随着C1QBP表达水平的增高,线粒体膜电位即功能增强,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反义miR-221/222上调PUMA表达促进人脑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方法 脂质体共转染反义miR-221/222下调U251人脑胶质瘤细胞株miR-221、miR-222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U251细胞凋亡变化;Caspase 3/7活性检测转染后U251细胞中Caspase 3的活性;JC-1检测转染后U25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免疫荧光检测Bax蛋白定位;Western blot分析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流式细胞术显示反义miR-221/222可增加U251细胞凋亡;Caspase 3/7活性检测显示反义miR-221/222可增加U251细胞Caspase 3活性;JC-1检测显示反义miR-221/222可增加U251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衰减;免疫荧光检测反义miR-221/222可促进Bax蛋白从胞质中向线粒体膜上转移;Western blot显示反义miR-221/222共转染组的PUMA、Caspase 3、Bax蛋白表达明显上调,bc1-2蛋白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反义miR-221/222通过上调PUMA蛋白表达来增加胶质瘤细胞U251的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NADPH氧化酶(NOX)对U251胶质瘤细胞存活、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RT-PCR检测U251胶质瘤细胞系NOX基因的表达.分别使用5、15、25 μmol/LNOX抑制剂DPI及10 mmol/L抗氧化剂Tiron处理U251细胞,24h后alamarBlue法检测U251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和U251细胞的凋亡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的1的U251细胞进行比较.结果 U251细胞系中明显表达NOX4 mRNA.各浓度DPI及10 mmol/Ltiron均能抑制U251胶质瘤细胞的生长,诱导U251细胞凋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浓度DPI处理组的U251细胞内的活性氧簇(ROS)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OX4可能是胶质瘤细胞内ROS生产的主要来源.NOX4可能通过增加细胞内ROS水平并作用于其下游调节分子,对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凋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土木香内酯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胶质瘤U251细胞,取对数期生长的U251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土木香内酯(浓度分别为2.5、5.0、10.0 μmol/L)组,每组各10个复孔。使用MTT法检测U251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U251细胞的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检测PDK1/Akt/GSK3β蛋白表达,使用RT-PCR检测c-Myc, Cyclin D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随土木香内酯浓度增加,U251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增高(P<0.05),细胞调亡率明显增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木香内酯组U251细胞PDK1、Akt和GSK3β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PDK1、Akt和GSK3β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随着土木香内酯浓度的增加,U251细胞c-Myc、CyclinD1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土木香内酯抑制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PDK1/Akt/GSK3β信号通路有关,且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尿路上皮癌相关蛋白1(LncRNA-UCA1)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2/MMP9)对脑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选择人脑胶质细胞瘤U251细胞并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UCA1干扰组,培养48 h后进行后续实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细胞LncRNA-UCA1表达水平;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凋亡水平;划痕实验和细胞侵袭实验(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qRTPCR检测MMP2/MMP9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检测MMP2/MMP9蛋白表达。结果两UCA1表达水平在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UCA1干扰组中分别为(1.00±0.06)、(1.01±0.07)和(0.54±0.09),UCA1干扰组UCA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F=40.304,P 0.05)。干扰UCA1表达后U251细胞增殖水平、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受到显著抑制,而U251细胞凋亡水平显著升高(P 0.05);干扰UCA1表达可降低U251细胞MMP2、MMP9基因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P 0.05)。结论干扰UCA1的表达可能通过抑制MMP2、MMP9基因的表达抑制U251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并促进U251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线粒体钙离子单向转运体在β淀粉样蛋白诱导小胶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体外原代培养小胶质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Aβ_(25-35)组、Ru360组、Spermine组,并进一步采用线粒体特异性抗氧化剂MitoQ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术、荧光探针及Western blotting等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线粒体钙离子浓度、ROS生成及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Aβ_(25-35)显著增加小胶质细胞凋亡,Ru360显著减少Aβ_(25-35)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凋亡,而Spermine发挥相反作用;(2)与对照组相比,Aβ_(25-35)显著增加低线粒体钙离子浓度及线粒体ROS生成水平,Ru360显著降低Aβ_(25-35)诱导的线粒体钙离子浓度及线粒体ROS生成水平的升高,而Spermine发挥相反作用;(3)与对照组相比,Aβ_(25-35)组GRP78、CHOP和caspase-12的表达显著增加,Ru360显著减少Aβ_(25-35)诱导的GRP78、CHOP和caspase-12表达的增加,而Spermine发挥相反作用;(4)与Aβ_(25-35)组相比,MitoQ组显著减少线粒体ROS产物水平,并减少GRP78、CHOP和caspase-12表达。结论 (1) MCU在Aβ_(25-35)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凋亡发挥重要作用,抑制MCU可减少细胞凋亡,而激活MCU增强细胞凋亡;(2)氧化应激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可能在MCU参与Aβ_(25-35)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复智散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Aβ25~35孵育SH-SY5Y神经母细胞瘤株制作细胞损伤模型,以研究复智散对Aβ25~35细胞损伤模型凋亡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制备好的SH-SY5Y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应用复智散孵育组、Aβ25~35细胞损伤模型组、复智散与Aβ25~35共同孵育SH-SY5Y细胞组。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标记的AnnexinⅤ及碘化丙锭双染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并利用荧光探针JC-1测定线粒体膜电位,统计分析不同组间神经细胞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情况,以确认药物的保护作用。结果单纯应用复智散孵育组神经细胞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β25~35细胞损伤模型组培养的SH-SY5Y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凋亡率增高(P<0.05);复智散与Aβ25~35共同孵育组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上调,细胞凋亡率降低,提示复智散对培养的SH-SY5Y细胞具有保护作用。结论复智散可拮抗Aβ25~35降低培养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增加凋亡率的不良效应,具有神经细胞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145在脑胶质瘤组织及胶质瘤细胞系中表达变化及对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检测10例胶质瘤组织和瘤周组织以及4种细胞系(人脑胶质细胞株HEB以及胶质瘤细胞系U251、T98和U87)miRNA-145的表达水平。将miRNA-145模拟物、阴性对照序列转染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采用PCR检测U251细胞miRNA-145表达水平,采用MTT法检测U251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U251细胞凋亡。结果与瘤周组织相比,胶质瘤组织miRNA-14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胶质细胞HEB相比,胶质瘤细胞系U251、U87、T98细胞miRNA-145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NA模拟物组U251细胞miRNA-145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U251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5),U251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胶质瘤组织miRNA-145呈低表达,上调miRNA-145表达能够抑制胶质瘤细胞系U251细胞增殖能力并诱导U251细胞凋亡。这提示miRNA-145有可能成为胶质瘤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Aβ寡聚体(Aβ-derived diffusible ligands,ADDLs)干预的BV2细胞对PC12细胞凋亡的影响,进而探讨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方法 分别用不同浓度Aβ1~42寡聚体作用于PC12细胞(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作为对照组( Aβ+ PC12);用相应浓度的Aβ1 ~42寡聚体预处理BV2细胞,然后通过转移筛网与PC12细胞共育作为实验组(Aβ+ BV2+ PC12).应用MTT方法检测PC12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方法观察PC12细胞tau、tau( pS396)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所有浓度的ADDLs均可导致PC12细胞凋亡,且PC12细胞凋亡表现为ADDL浓度依赖性关系,即随着Aβ浓度增加PC12抑制率、细胞凋亡、tau( pS396)表达也明显增加,其中实验组PC12细胞上述指标增加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各相应浓度组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V2细胞可进一步加重Aβ1-42寡聚体对PC12细胞的抑制,加速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促进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β (IL 1β)是否引起细胞内蛋白聚集体的形成以及细胞活性氧 (ROS)含量的变化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IL 1β处理神经胶质瘤U2 5 1细胞 2 4h ,四唑盐 (MTT)比色法测定线粒体氧化还原酶的活性 ,用硫磺素S染色研究细胞内蛋白聚集体形成情况 ,四氯四乙基苯并咪唑基羰花青碘化物 (JC 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 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结果  5ng/ml的IL 1β作用于U2 5 1小于 6h没有降低细胞活性。不同浓度IL 1β处理 2 4h后 ,与对照组比较 ,U2 5 1细胞活性在 5ng/ml时明显下降 (P <0 0 5 ) ,并随着IL 1β剂量继续加大 ,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IL 1β (5 0ng/ml)可导致细胞内蛋白聚集体形成增多 ,并且用JC 1荧光染色可检测到线粒体膜电位明显升高 ,用DCFH DA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显示 ,U2 5 1细胞内ROS含量增加。结论 IL 1β可引起U2 5 1细胞内蛋白聚集体形成 ,线粒体膜电位增高 ,ROS含量增加进而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增强 ,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11.
海参皂苷抑制人脑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生长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海参皂苷fuscocineroside A对人脑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Hoechst33342荧光染色、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U251细胞凋亡;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Fuscocineroside A能显著抑制U251细胞的生长,诱导其凋亡,下调survivin的表达,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而对正常胶质细胞并没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Fuscocineroside A能诱导U251细胞凋亡,这种作用可能与survivin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下调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1(STIP1)表达对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免疫印迹法检测体外培养的正常胶质细胞(SVG)和人胶质瘤细胞(U251、U87和U37)STIP1蛋白表达水平。NC-siRNA或STIP1-siRNA质粒转染U251细胞,CCK-8法检测U251细胞增殖;Transwell实验检测U251细胞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U251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检测JAK2/STAT3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胶质细胞SVG比较,胶质瘤细胞U251、U87和U373的STIP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与NC-siRNA组比较,STIP1-siRNA组STIP1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侵袭力明显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而且,p-JAK2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STIP1在胶质瘤细胞中呈高表达,抑制STIP1表达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促进凋亡,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AKT2基因在U251细胞株中对替莫唑胺化疗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将慢病毒介导的AKT2-shRNA表达载体转染胶质瘤U251细胞。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RNA干扰AKT2后U251细胞对替莫唑胺敏感性的变化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沉默AKT2基因表达后各组细胞凋亡的改变情况。AKT2-shRNA干扰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251的AKT2表达,进而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来进一步分析和评价AKT2与MDR-1、MRP-1、MGMT、bcl-2、caspase-3、P53等相关蛋白表达情况和相互调控关系。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计算替莫唑胺对U251细胞的半数细胞抑制浓度(IC50)从U251空白对照组的(39.72±2.41)μg/ml、阴性对照组的(39.43±2.24)μg/ml降到(27.23±1.93)μg/ml,AKT2干扰组U251细胞对替莫唑胺药物的IC50值显著降低。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实验显示,与空白对照的U251细胞[调亡细胞(16.95±1.32)%]和转染阴性对照的U251胶质瘤细胞[调亡细胞(17.93±2.29)%]相比,转染AKT2shRNA的U251细胞中早期、晚期调亡细胞明显增加,总调亡细胞达(38.16±4.83)%,干扰组凋亡水平有显著性增强(P0.05)。AKT2-shRNA干扰U251后其凋亡明显增加,Real-time PCR和蛋白印迹实验结果提示bcl-2、survivin、MGMT明显下调,而caspase-3、PTEN、P53、beclin-1明显上调。结论 AKT2可能参与调控bcl-2、caspase-3、P53、survivin、beclin1等凋亡自噬相关蛋白及DNA损伤修复蛋白MGMT的表达,从而介导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251对替莫唑胺化疗抵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人脑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不同浓度EP处理U251细胞后,分别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平板克隆的方法检测EP对U251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并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和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的变化,蛋白印迹法分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EP(10、15、20 mmol/L)分别作用8 h、16 h、24 h后均能抑制U251细胞的增殖,且存在显著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与对照组相比,EP处理后U251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减弱、细胞凋亡率升高。不同浓度组EP作用U251细胞24 h后HMGB1的蛋白表达水平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 EP能明显抑制人脑胶质母细胞瘤U251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HMGB1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β-淀粉样蛋白(Aβ1-40)诱导PC12细胞凋亡,对突触素的表达影响。方法星形胶质细胞诱导PC12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PC12细胞随机分为7组:Aβ1-40(0h)组~Aβ1-40(24h)组和对照组。应用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吖啶橙染色、流式细胞仪观察PC12细胞凋亡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突触素的表达变化。结果 Aβ1-40作用PC12细胞6h时,细胞生存率明显下降,细胞出现凋亡特征改变,细胞凋亡率最高,与对照组、其他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β1-40作用PC12细胞4h时,突触素明显减少,与对照组、其他各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β1-40诱导大量PC12细胞明显出现凋亡特征之前,Aβ已经引起PC12细胞突触素明显减低,β-淀粉样蛋白(Aβ)可能引起PC12细胞早期神经突触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TAG-1对U251细胞的生长活力和粉样前体蛋白胞内段(AICD)、p5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以MTT法检测不同浓度TAG-1(0、5、10、20μg/mL)对U251细胞活力影响;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观察U251细胞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表达;TUNEL法检测TAG-1对U251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TAG-1对U251细胞AICD、p53和EGFR基因表达的调控.结果 TAG-1没有抑制U251细胞的生长,相反表现出一定的促生长效应;APP广泛表达于U251细胞膜;在TAG-1浓度为10μg/mL时,U251细胞形态学检测没有发现明显的凋亡细胞,但AICD、p53和EGFR基因表达增加.结论 TAG-1在胶质瘤的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未发现其能通过TAG-1/APP/ AICD/p53或TAG-1/APP/AICD/EGFR信号途径促进U251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线粒体KATP通道的开放对于鱼藤酮诱导的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将PC12细胞诱导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模型,经鱼藤酮和线粒体KATP通道的开放剂二氮嗪及选择性线粒体KATP通道拮抗剂5-羟葵酸(5-HD)处理,用台盼蓝染色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磷脂酰丝氨酸外翻法(Annexin V)检测细胞的凋亡,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经鱼藤酮处理24h后PC12细胞突起结构消失,细胞体积变小,形态变圆,台盼蓝染色阳性细胞增多,细胞活力下降,可见An-nexin V阳性的早期凋亡细胞,凋亡率为31.1%±2.65%(P<0.01);同时加入二氮嗪能减少PC12细胞的凋亡,凋亡率为17.9%±0.71%(P<0.05);JC-1染色法证实二氮嗪可稳定线粒体膜电位。而同时加入5-HD的PC12细胞活力及线粒体膜电位与鱼藤酮处理组相比无变化。结论鱼藤酮可引起多巴胺神经元的凋亡,线粒体KATP通道的开放剂二氮嗪能够拮抗鱼藤酮的毒性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在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时稳定线粒体膜电位而起到对多巴胺能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特定沉默胶质瘤U251细胞株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PDGF-B)基因,观察其对U251细胞株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将针对PDGF-B基因的siRNA转染进入U251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TPCR)检测PDGF-B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显示siRNA转染组PDGF-B蛋白表达,采用MTT法检测胶质瘤U251细胞的增殖,应用流式细胞计数观察抑制PDGF-B基因后胶质瘤U251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RT-PCR检测PDGF-B基因表达明显下降;Western blot检测显示siRNA转染组PDGF-B蛋白表达明显抑制(抑制率60%),MTT结果显示siRNA转染组U251细胞增殖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流式细胞学检测提示降低PDGF-B在胶质瘤细胞的表达能抑制胶质瘤细胞的有丝分裂,促进细胞的凋亡。结论构建针对胶质瘤细胞PDGF-B的RNA干扰质粒并转染人胶质瘤U251细胞株后,可明显抑制U251细胞株PDGF的表达,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株有明显的生长抑制和促进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I型γ-分泌酶抑制剂(GSI-I)对U87、U251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应用GSI-I作用于U87、U251胶质瘤细胞,通过MTT法观察GSI-I对上述两种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GSI-I对该两种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及诱导凋亡的作用.结果RT-PCR及实时定量荧光RT-PCR结果显示,GSI-T可明显抑制胶质瘤细胞中Notch通路的活性,主要体现为Notch通路的靶基因Hes-1表达明显下调.MTT检测结果显示2.5μmol/L及以上浓度的GSI-I对U87及U251胶质瘤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型增加.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GSI-I主要使U87胶质瘤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而抑制细胞增殖,对于U251胶质瘤细胞则主要通过诱导凋亡来抑制增殖.结论 GSI-I可明显抑制U87及U251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为恶性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采用体外培养的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观察β淀粉样蛋白Aβ25~35作用后细胞中自由基含量的变化,以及抗自由基药物的作用,并探讨自由基机制在培养的PC12细胞死亡中的意义以及抗自由基药物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保护作用. 方法和结果:将Aβ25~35或CAT加入培养的PC12细胞,24 h后通过MTT法[溴化-3-(4,5-二甲基噻唑基-2)-2,5-二苯基四唑]检测细胞活性,判断Aβ的毒性作用和CAT的保护作用;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KS400图像分析系统及荧光分光光度计直接检测以H2O2为主的自由基的生成.结果显示加药后24 h应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Aβ(0.1~40 μmol/L)的毒性作用,发现随着Aβ 25~35浓度的增加,细胞活性下降,IC50大约为20 μm.而应用不同浓度的CAT(100、300、500 U/ml)可以拮抗20 μm Aβ 25~35的毒性,且随着CAT浓度的增加,其保护作用增强.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拍照,Aβ组的细胞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用KS400图象分析系统,随机选取若干视野(3~5),检测单个细胞的荧光强度,与选定荧光小球作对比结果显示,Aβ组的细胞平均灰度为21.9±10.7(n=35),对照组细胞平均灰度为6.3±4.2(n=20),而CAT(300 U/ml)组则为13.4±5.5(n=24).Aβ组与对照组及CAT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的相对荧光强度(%,对照组),结果显示,Aβ组为1.8±0.2(n=6),而CAT(500 U/ml)组0.9±0.4(n=6),t检验示Aβ组与对照组及CAT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