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早期应用Medpor Titan+Medpor与可吸收板治疗眼眶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眼眶骨折患者92例(92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36)与B组(n=56)。A组采用Medpor Titan+Medpor治疗,B组采用可吸收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最佳矫正视力,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治疗有效率为94.12%(52/56),显著高于A组的72.72%(2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结膜组织水肿比例及眼睑水肿比例均显著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3.21%(13/56),显著低于A组的58.33%(21/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眼球内陷程度、最佳矫正视力均显著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Medpor Titan+Medpor,早期应用可吸收板可有效提高眼眶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最佳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型钛板塑形内固定整复术,在三维CT重建技术的指导下,治疗眼眶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术前行横断面、冠状面二维CT扫描和三维CT重建,根据三维CT重建图像,采用微型钛板塑形内固定,对17例眼眶骨折患者进行骨折复位及眼眶骨缺损整复手术。结果17例术后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均消失,眼球内陷纠正,视力无损害,且面部外观满意,无植入体轮廓阴影或阶梯状畸形。CT扫描复查眼眶骨折及缺损处修复良好,软组织完全回纳,钛板无移位。术后随访3个月~1年,钛板无排斥反应、移位、感染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微型钛板塑形内固定整复术,充分利用钛板具有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坚固强度大、可塑形但又不易变形、体内植入可永久留置等特点,达到眶缘结构良好的固定作用。同时在三维CT重建技术的指导下,眶骨骨折诊断更准确,手术更精确,盲目操作风险性更小,手术时间缩短,大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眼眶爆裂骨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眼眶爆裂骨折1844年由Mackenzie首先描述,1957年Smith和Regan定名为爆裂骨折(Blowout fracture)。本病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并需要及时适当的治疗。一、病因、发病率和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层CT MPR对眼眶爆裂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眼眶爆裂骨折的16层CT的横断位、MPR及3D图像。结果:MPR能准确显示骨折,直接显示出骨折线11例,内直肌增粗32例,眼肌及眶内脂肪疝入副鼻窦者26例,内直肌及眶内侧壁之间脂肪间隙变窄或消失者25例,眶内及眼睑皮下积气20例,副鼻窦积液或塌陷者35例。46例均见眼眶周围软组织肿胀。眶内侧壁骨折以横断面显示最佳,眶下壁骨折以冠状面及矢状面显示最佳,混合性骨折以冠状面显示最佳。结论:16层CT容积扫描的MPR能全面而准确地诊断眼眶爆裂骨折,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edpor义眼座植入同期放置钛钉治疗眼球摘除术后眼眶凹陷畸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眼球摘除同期置入Medpor义眼座患者80例,随机分为钛钉Ⅰ期置入组和Ⅱ期置入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和患者对义眼活动度和外观的满意程度。结果40例Ⅰ期置入患者术中有37例在术后2~6周时钛钉尾端自发性暴露,只有3例患者需要剪开结膜使钛钉尾端暴露。术后出现并发症者共37例,占46%:其中Ⅰ期置入组17例,Ⅱ期置入组加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1)。所有患者对其外观和活动度满意,其中Ⅰ期置入组非常满意36例,比较满意4例;Ⅱ期置入组非常满意34例,比较满意6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2)。结论Medpor义眼座置入同期放置钛钉治疗眼球摘除术后眼眶凹陷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同时患者避免了再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眼眶爆裂骨折的CT诊断   总被引:71,自引:0,他引:71  
  相似文献   

7.
上颌窦位于面中份前部,上颌窦前壁受到外力打击后容易发生内陷骨折,引起面中部凹陷畸形。笔者应用水囊治疗20例上颌窦前壁骨折患者,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
眼眶爆裂性骨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12.
眼眶爆裂性骨折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奇  肖利华 《武警医学》2008,19(5):467-470
眼眶爆裂性骨折是眶部挫伤所致的眶壁骨折,由Mackenzie于1844年首先提出,Smith和Regan于1957年命名,它系由直径大于眶口(有人提出直径大于5cm)的物体钝性打击眼眶软组织和眶缘,使眶内压突然升高,引起眶壁最薄弱处(如眶内壁和下壁)向外爆裂所致,而眶缘完整。由于常伴有眶内容物疝出或嵌顿可产生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眼球凹陷、眶下神经知觉消失等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目前有两种学说,即眶内流体压力增高学说和眶底扣压学说。  相似文献   

13.
423例眼眶骨折的CT研究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8  
作者分析423例眼眶骨折的临床与CT资料,根据骨折的特点将眼眶骨折分为三类,即爆裂骨折、直接骨折及复合型骨折。爆裂骨折最多见,占52.72%骨折发生于眶内,下壁,以单壁骨折较多。直接骨折占30.02%,以单壁骨折多见,并以外壁骨折较多。复合型骨折占17.26%。各壁均可发生,均为多壁骨折。眼眶骨折的直接征象是眶壁骨质连续性中断、粉碎及移位。副鼻窦内“泪滴”征是诊断眼眶下壁骨折的特异性间接征象,由于  相似文献   

14.
HRCT诊断眼眶底壁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高分辨力CT(HRCT)诊断眼眶底壁骨折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10 5例眼钝力伤患者进行横断 冠状高分辨力CT扫描 ,进行图像对比分析。结论 :10 5例患者中 41例有眼眶底壁骨折 ,其中眶内下壁骨折 15例 ,眶下沟骨折 16例 ,眶底前缘骨折 10例。合并眶内容物疝出 2 5例 ,窦口—鼻道复合体狭窄 4例 ,眶下神经管或眶下孔骨折 5例 ,鼻泪管骨折 2例。结论 :HRCT冠状扫描显示眼眶底壁骨折优于横断扫描。眼眶底壁骨折HRCT诊断除应仔细观察骨折类型以外 ,还应充分估计眶下神经、窦口—鼻道复合体及鼻泪管的损伤情况 ,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预后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于1992年1月至6月治疗11树新鲜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后夹板外固定,获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和整复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10例,女1例;毛岁1例,5岁3例,7岁2例,10岁3例,13岁2例,平均年龄8岁;发生在左上肢7例,右上肢4例;近骨折端单纯后移4例,后移合并尺偏3例,后移合并饶伯2例,后移合并尺偏及旋前2例。1.2整复方法患者仰卧位,两助手分别抓握上臂和前臂固定患肢,术者立患侧,首先结合正倒位X光触摸辨认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当前后移位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同时存在时,首先纠正旋转移位。若旋前,…  相似文献   

17.
眼眶内侧壁骨质极薄,外伤极易致骨折。若忽视诊断且未予适当治疗可致颅内感染,甚至留下残疾。CT是诊断眶内侧壁骨折的最佳影像方法。现总结我院有完整资料50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眼眶陈旧性与非陈旧性爆裂骨折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 445例眼眶爆裂骨折的CT图像,分析骨折的部位、程度、形态及其特点。结果:单纯内侧壁骨折873例,单纯下壁骨折328例,内侧壁及下壁同时骨折244例。眼眶非陈旧性爆裂骨折CT表现为骨质明显中断,骨折线清晰,邻近副鼻窦腔积液、积血,近期复查窦腔内积液明显吸收,有皮下及眶内气肿,无眼球内陷;陈旧性爆裂骨折CT表现为骨质变形,骨折线光滑连续,复查窦腔内无明显变化,无皮下及眶内气肿,眼球不同程度内陷。结论:CT扫描能够准确显示眼眶爆裂骨折的直接及间接征象,明确骨折部位、程度,客观评价非陈旧性或陈旧性骨折,对于临床诊断、治疗、法医鉴定具有重要价值,但不能明确判断眼眶部位的具体受伤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眼眶内侧壁骨折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38例眼眶内侧壁骨折患者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常规横断位薄层扫描,必要时加扫冠状位。结果:显示骨折线14例,筛窦积血24例,筛板内陷24例,同时合并内直肌肿胀13例,筛板内陷24例,同时合并内直肌肿胀13例,眶内及眼睑积气4例,球内出血1例,眶内血肿1例,玻璃体脱位1例,球内异物1例,合并其他骨折17例。结论:CT不仅能发现眼眶内侧壁骨折,并可显示其内情况,周围软组织及邻近骨折的改变,是日前诊断眶内侧壁骨折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眼眶单纯内侧壁骨折的CT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分析和评价CT、特别是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对眼眶单纯内侧壁骨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眼眶单纯内侧壁骨折患者的CT资料。男27例,女3例。轴位扫描22例,冠状位和冠状位加轴位扫描各4例,其中25例行HRCT扫描。结果 骨折发生在眶内缘1例,筛骨眶板29例。结果 CT特别是HRCT能细致地显示眼眶内侧壁的解剖结构,能精确地显示眼眶单纯内侧壁骨折的直接、间接征象和并发症,是最重要和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