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4):1258-1261
[目的]评价需机械通气的颈髓损伤患者,早期及晚期气管切开的时机对其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颈髓损伤并行气管切开患者共36例。按气管切开的时机分为早期组及晚期组。观察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总时间及气管切开术后的时间),ICU住院时间(总时间及气管切开术后的时间),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同时评估两组气管切开的并发症。[结果]早期组有明显较短的机械通气时间,包括总机械通气时间[(23.46±2.23)d VS(34.55±4.53)d]和气切后机械通气时间[(15.24±4.74)d VS(25.41±9.74)d],及较短的ICU住院时间[(21.92±5.94)d VS(39.04±15.95)d],两组患者在气管切开后肺炎的发生率无差别(60%VS 80.95%);两组总体并发症的例数,早期组要低于晚期组(1例VS 5例)。[结论]需机械通气的颈髓损伤患者,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可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减少ICU住院时间及长时间插管的并发症,且并未增加颈椎手术切口感染。但并不能减少与机械通气相关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与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527例,发生肺部感染83例,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肺部感染与颈脊髓损伤部位(C1~C4为高位损伤,C5~C7为低位损伤)、ASIA分级、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的相关性,并分析肺部感染患者痰细菌培养的细菌种类、株数及耐药率。结果:ASIA分级A级患者158例(30.0%),其中高位损伤43例(8.2%),均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发生肺部感染39例(90.7%);低位损伤115例(21.8%),52例行气管切开,21例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中肺部感染16例(76.2%),31例未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中肺部感染7例(22.6%)。B级103例(19.5%),其中高位损伤27例(5.1%),19例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肺部感染12例(63.2%);低位损伤76例(14.4%),27例气管切开,18例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中肺部感染2例(11.1%),9例未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未发生肺部感染。C级83例、D级183例,均未行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均未发生肺部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位颈髓损伤、ASIA A级损伤及机械通气均是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01),气管切开对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影响(P=0.07)。83例肺部感染患者痰标本培养出细菌117株,其中多重耐药菌75株(64.1%);其中非发酵G-菌(铜绿假单胞菌、洛菲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臭鼻克雷伯菌、液化沙雷菌、苯丙酮酸莫拉菌、产碱假单胞菌)76株(65.0%),其中59株(77.6%)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23株(13.8%),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7株(30.4%);肠杆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12株(10.3%),其中5株(41.7%)多重耐药。结论:高位、完全性颈髓损伤及机械通气是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多重耐药非发酵G-菌,MRSA及多重耐药肠杆菌亦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导致急性重度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78例急性重度颈脊髓损伤(ASIA A级和ASIA B级)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是否于受伤后30天内死亡分为早期死亡组和早期存活组。分析患者年龄、损伤节段、损伤至入院时间、减压内固定手术、损伤至手术时间、神经源性休克、中枢性高热、低钠血症、血白蛋白、血淋巴细胞百分比、气管切开、肺部感染12项指标。结果死亡组高损伤节段(C1-C4)患者比例(8/9)高于存活组(49/69)(χ^2=18.086,P=0.000),死亡组受伤至手术时间(1-12 d,中位数2 d)少于存活组(1-39 d,中位数3 d)(Z=-2.664,P=0.008),死亡组出现神经源性休克比例(4/9)高于存活组(6/69)(χ^2=12.392,P=0.000),死亡组出现低钠血症比例(4/9)高于存活组(19/69)(χ^2=4.526,P=0.033),死亡组入院时血淋巴细胞百分比(11.84±5.80)%低于存活组(19.17±16.64)%(t=-4.006,P=0.000),死亡组气管切开患者比例(7/9)高于存活组(10/69)(χ^2=29.749,P=0.000),死亡组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比例(8/9)高于存活组(15/69)(χ^2=17.266,P=0.000)。结论影响急性重度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患者损伤节段高(C1-C4)、并发神经源性休克、肺部感染、行气管切开术可能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总结颈脊髓损伤(SCI)气管切开患者护理要点、拔管指征和结果。方法:回顾研究2008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92例颈脊髓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管理过程和转归情况,其中男74例,女18例;年龄41.7±19.2(28~72)岁。随访时间24±8(7~34)个月。护理要点包括鼓励患者自主咳嗽,叩背吸痰,保持气道清洁、湿润、通畅;逐渐辅以振动排痰和呼吸训练。拔管的指征为血气分析结果正常,自行咳嗽排痰,咽反射正常,肺部无炎症表现,无喉头水肿,套管远端无气道狭窄。统计患者气管套管拔出时间和影响因素。结果:92例患者中82例(89.1%)患者一次性拔管成功,伤后3个月内拔管成功患者64例(69.5%),拔管距伤后时间平均44.1±14.2d(11~89d);伤后3个月后拔管成功患者18例(19.6%),拔管距伤后时间平均138.9±5.5d(125~147d),均反复出现肺部感染。10例(10.9%)患者在随访中拔管失败,其中7例患者因肉芽组织增生致气管狭窄,更换T管后保留气管切开套管直至随访结束;3例患者拔除气切套管后出现气管塌陷,其中2例重新接受气管插管,病情稳定后改用气管切开套管至随访结束,1例因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结论:正确的护理和呼吸训练,可以使大部颈脊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度过危险期而顺利拔管。SCI运动平面高、反复肺部感染、气管狭窄和塌陷是导致拔管延迟和失败的主要原因。拔管后气管塌陷发生率虽较低,但危害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住院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的防治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322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析重症监护室治疗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322例患者中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2.05%(71/322);经单因素分析发现,ICU入住时间15天、基础疾病、单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雾化吸入、使用抗菌药物2种和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为重症监护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ICU入住时间15天、使用抗菌药物2种和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及单纯气管切开为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可针对高危因素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以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序贯无创通气(NIV)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方法将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行单纯CABG后机械通气≥24h、氧合指数150mmHg的52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序贯无创通气组(SNIV组):19例,男16例,女3例;年龄69.26±8.10岁;延迟撤机组(PMV组):33例,男28例,女5例;年龄70.06±7.0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观察NIV对患者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 SNIV组首次撤机时间早于PMV组(26.46±3.66hvs.38.65±9.12h,P=0.013);SNIV组总辅助呼吸时间(29.26±21.56hvs.54.45±86.57h,P=0.016),住ICU时间(2.44±2.99dvs.4.89±7.42d,P=0.028)和术后住院时间(10.82±4.31dvs.14.01±19.30d,P=0.039)均短于PMV组;肺部感染率(5.26%vs.30.30%,P=0.033;)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10.53%vs.45.45%,P=0.030)均低于PMV组;而撤机成功率、二次气管内插管率、气管切开率、肺部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0d病死率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NIV后,SNIV组患者心率、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与基线值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而收缩压(129.66±19.11mmHgvs.119.01±20.31mmHg,P=0.031),心排血量指数[3.01±0.30L/(min.m2)vs.2.78±0.36L/(min.m2),P=0.043]和氧合指数(205.95±27.40mmHgvs.141.33±9.98mmHg,P=0.000)则明显升高。结论序贯NIV是CABG术后机械通气有效和安全的撤机方式。  相似文献   

7.
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在ICU防治肺部感染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巍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12):1024-1025
重症病房的肺部感染的发病率极高,尤其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其病程较长,治疗上也较普通患者更困难,治愈后易复发,病死率高[1]。我院ICU自2004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61例重症病房须长期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其中31例使用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治疗,疗效显著,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61例入住ICU的重症病房须长期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气管插管15例,气管切开46例,其中男34例,女27例,年龄(46.08±2.57)岁。APACHEⅡ评分(16.47±3.52)分;其中42例有呼吸机(Servo-s)通气。入住ICU时常规查血常规、胸部CT,痰培养检查无肺部感染证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长期鼻插管替代气管切开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5例病人随机分为经鼻气管插管组(n=29)和气管切开组(n=26),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人工气道时间和气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鼻气管插管组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人工气道时间和气道狭窄发生率均较气管切开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鼻插管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可以较早拔除人工气道,肺部感染发生率低,气管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优于气管切开术,可取代气管切开术进行长期机械辅助呼吸,效果良好,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在心脏外科术后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44例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后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脱机困难,将其分为两组:序贯治疗组,23例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方式行机械通气,待患者呼吸循环状态稳定后拔除气管插管,改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支持通气方式并撤机;对照组,21例患者,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方式撤机.对照分析两组病例的通气、氧合指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和总的机械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序贯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是(2.3±0.8)d和(7.3±0.5)d,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是(4.2±0.5)d和(7.3±0.5)d,住ICU时间分别为(6.5±0.9)d和(10.3±0.4)d,呼吸机相关肺炎分别为6例(26.1%)和12例(57.1%),两组患者中,治疗组有2例患者二次插管(8.7%),而对照组有3例患者二次插管(14.3%).结论 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如果存在脱机困难,可采用早期拔管,改用经鼻面罩呼吸机正压通气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苏日罕  包亮 《颈腰痛杂志》2021,42(4):466-469
目的 探讨重度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特点及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15年1月-2020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急性重度外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457例,按照早期死亡(30 d内)与否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统计其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致伤因素、损伤节段、AISA分级、合并伤、基础疾病、是否手术、手术时机等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早期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457例患者30 d以内死亡83例,病死率为18.16%,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损伤节段、APACHEⅡ评分、受伤至手术时间、肺部感染、气管插管、低钠血症、血白蛋白等因素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低白蛋白血症(OR=1.906,P=0.016),高APACHEⅡ评分(OR=9.643,P=0.004),肺部感染(OR=4.976,P=0.038),高损伤节段(OR=10.933,P=0.045),低钠血症(OR=2.103,P=0.021)是急性重度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及早手术(OR=0.887,P=0.013)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 高损伤节段、APACHEⅡ评分、肺部感染等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相关指标,对患者早期死亡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而及早手术能够降低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与开腹切除术的麻醉管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与开腹切除术的麻醉管理特点。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1月,70例ASAⅡ~Ⅳ级,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术52例(腔内修复组),开腹切除术18例(开腹切除组)。开腹切除组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腔内修复组采用的麻醉方法包括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酔、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和监护麻醉。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采用快速顺序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控制呼吸,静吸复合方式维持麻醉;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采用丙泊酚靶控静脉输注,经喉罩行机械通气控制呼吸;监护麻醉保留自主呼吸,适当镇静镇痛。结果开腹切除组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术中均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压。腔内修复组有57.7%(30/52)的患者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34.6%(18/52)的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和7.7%(4/52)的患者在监护麻醉下完成手术。与开腹切除组相比,腔内治疗组术中血压较平稳,麻醉时间[(90±27)min vs.(210±44)min,t=13.668,P=0.000]、手术时间[(45±22)min vs.(187±36)min,t=-19.811,P=0.000]、术中输注晶体液[(750±178)ml vs.(1896±367)ml,t=17.486,P=0.000]、胶体液[(349±147)ml vs.(1257±266)ml,t=18.034,P=0.000]、异体血[(50±34)ml vs.(898±154)ml,t=-37.615,P=0.000]、术后返ICU患者比例(15.4%vs.66.7%,χ2=17.231,P=0.000)及术后住院时间[(8.5±2.1)d vs.(15.2±4.3)d,t=8.700,P=0.000]均明显降低。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麻醉手术时间、液体出入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水平远低于腹主动脉瘤开腹切除术,且监护麻醉、全凭静脉麻醉适用于该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分析非气管插管麻醉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武汉同济医院胸外科非气管插管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59例(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35例,年龄(56.86±7.13)岁。另随机抽取同期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59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32例,年龄(55.37±6.86)岁。比较两组病例在气道损伤、顽固性干咳、咽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炎性因子水平、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术后总费用等指标方面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并无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淋巴结清扫效果并无差异。但观察组术后第1 d降钙素原,术后第1 d C反应蛋白较对照组低[(0.12±0.51)ng/ml vs.(0.14±0.70)ng/ml,P=0.03;(11.30±3.60)mg/L vs.(13.33±4.41)mg/L,P=0.01];术后顽固性干咳发生率、咽痛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较对照组低(3.38%vs. 15.25%,P=0.03;5.08%vs. 20.33%,P=0.01;3.38%vs. 15.25%,P=0.03);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术后总费用等方面较对照组均具有明显优势[(5.89±1.37)d vs.(7.00±1.73)d,P=0.00;(10.01±1.85)d vs.(11.37±2.45)d,P=0.00;(53 810.94±5 745.44)元vs.(58 223.16±6 445.08)元,P=0.00]。结论非气管插管麻醉应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可避免传统气管插管所致气道损伤,减少声音嘶哑、咽痛、恶心呕吐等全身麻醉所致症状,减少甚至避免单肺机械通气所造成肺损伤,促进术后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更符合整体微创及快速康复的理念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CU重症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5例重症颅脑损伤(GCS<8分)并行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4.3%,ICU住院时间平均为7.5天。结论有效的气道管理能降低院内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发生,减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患者在气管切开情况下,及早行手术治疗,争取最大限度的恢复和保存脊髓功能.[方法]27例C3~7,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均在伤后行气管切开,7例未闭管手术(伤后1~3 d,A组),20例闭管后手术(伤后8~20 d,B组),所有患者均行前路脊髓减压、骨折脱位复位植骨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颈前路于术切口均未出现感染;肺内感染A组3例,B组13例;B组1例术后呼吸衰竭死亡,2例闭管后手术患者术后需再次行气管切开.伤后1个月A组运动和感觉神经功能分别改善4.05、6.13分;B组运动和感觉神经功能分别改善3.12、4.25分,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气管切开带管进行手术并未增加感染、呼吸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术后机械辅助通气维持时间亦无明显差异,因能够早期手术,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是治疗颈椎外伤致脊髓损伤的积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高频喷射通气 (highfrequencyjetventilation ,HFJV)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的治疗作用。 方法  2 0例重度烧伤 (TBSA 79.6 %± 2 9.3% )并吸入性损伤患者 ,其中 19例行气管切开手术 ,1例经鼻插管。为防低氧血症 ,所有患者均应用HFJV ,观察通气前和通气后 11d内血气、呼吸率和脉搏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气管切开时间为伤后 (2 .7± 2 .4 )d ,HFJV时间为伤后(4.4 0± 2 .9)d。HFJV后 1~ 3d ,PaO2 显著高于通气前水平 (P <0 .0 1) ,随后HFJV 1周 ,PaO2 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整个通气期间 ,PaCO2 、呼吸率和脉搏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早期 ,HFJV有利于氧合作用的改善而无明显副作用 ,是一较为适用的呼吸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6.
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治疗银环蛇咬伤患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周柯 《护理学杂志》2005,20(15):13-15
目的观察经纤支镜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银环蛇咬伤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银环蛇咬伤患者在常规治疗下采用经口、气管切开插管进行机械通气(对照组),对3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下采用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结果观察组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治疗银环蛇咬伤中毒可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ICU危重病患者床边开展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的安全性。方法 2001年5月-2010年12月,对421例需长时间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在床边行PDT,男309例(73.4%),女112例(26.6%),年龄(57.6±19.7)岁,PDT前插管时间(10.2±5.7)d。采用经导丝导引下经皮扩张钳气管切开(guide wire dilatingforceps,GWDF)技术。记录患者一般资料、PDT前插管时间、PDT手术时间、PDT后机械通气(MV)时间、总MV时间和气管套管留置时间,同时记录术中并发症、术后3 d内和3 d后并发症。回顾性记录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患者预后。结果 PDT手术时间(10.3±3.8)min,PDT后MV时间1-249 d(中位数17.0 d),总MV时间6-260 d(中位数26.0 d),气管套管留置时间21-186 d(中位数43.5 d)。术中并发症发生率8.3%(35例),3 d内并发症发生率5.9%(25例),3 d后并发症发生率4.0%(17例)。住ICU时间6-331 d(中位数32.4 d),ICU死亡率16.4%(69例)。住院时间6-653 d(中位数58.5d),死亡率18.5%(78例)。结论 PDT技术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和安全性高的微创外科方法,是危重病患者预期长时间MV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圆柱形与锥形气囊气管导管对机械通气患者微误吸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效果。方法将机械通气≥48h的气管插管患者64例随机分为A组32例,采用圆柱形气囊气管导管;B组32例,采用锥形气囊气管导管。将机械通气≥48h的气管切开患者72例随机分为C组36例,采用圆柱形气囊气管导管;D组36例,采用锥形气囊气管导管。观察并记录四组患者VAP发生率和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痰液变化量、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脱机成功率。结果 B、D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A、C组;痰液变化量和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显著多于A、C组(P0.05,P0.01)。四组机械通气时间、7d内脱机成功率、14d内脱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锥形气囊的气管导管可以更好地预防微误吸的发生,从而预防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确认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CSCI)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的基础上, 构建分类与回归树(CART)模型以指导气管切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收治的498例TCSCI患者资料, 男403例, 女86例;年龄(50.2±13.6)岁。其中气管切开69例, 未行气管切开420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致伤原因、神经损伤平面(NLI)、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胸部损伤、既往肺部疾病、既往基础疾病、手术入路并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行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 并在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预测气管切开的CART。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50岁(OR=4.744, 95%CI: 1.802~12.493,P=0.002)、NLI在C4及以上(OR=23.662, 95%CI: 8.449~66.268,P<0.001)、ASIA分级A级(OR=40.007, 95%CI: 12.992~123.193,P<0.001)及ISS>16分(OR=1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颅脑损伤(TBI)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及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明确TBI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为TBI术后肺部感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依据和支持。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200例T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BI患者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0.00%(60/200);经单因素结果:年龄、手术风险、术前GCS评分、手术次数、手术持续时间、气管插管或切开、机械通气时间、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误吸、引流管、入住ICU时间、术后低蛋白血症均会影响TBI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P<0.05);多因素结果:高龄、手术次数≥2次、手术持续时间长、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操作、机械通气时间长、发生误吸、留置引流管、入住ICU时间长、术后合并低蛋白血症均为TBI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TBI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患者入院后应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对于高危人群应尽早采取措施,以降低TBI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提升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