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营养风险评估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321例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对入组患者术前营养风险进行评分,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前营养风险与术后吻合口漏的相关性。结果 321例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6%(18/3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RS2002评分≥3分、临床病理分期为Ⅲ-Ⅳ期以及吻合口距肛缘距离≤5 cm是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RS2002评分(OR=4.125,95%CI=2.062~7.004)、临床病理分期(OR=3.334,95%CI=2.062~7.004)及吻合口距肛缘距离(OR=2.341,95%CI=2.559~15.838)是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术前NRS2002评分有助于预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对于NRS2002评分≥3分的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8年11月间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肛肠外科行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15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151例患者均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共26例(17.2%)患者发生吻合口漏,包括围手术期吻合口漏20例(13.2%)和迟发型吻合口漏6例(4%),其中B级吻合口漏(需积极干预治疗)24例(15.9%),C级(需再次腹腔手术)吻合口漏2例(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肿瘤周径多3/4以及手术时间>240min与吻合口漏有关(P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直肠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收治并行直肠前切除术的760例直肠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吻合口狭窄的原因。 结果 111例(14.6%)病人发生吻合口狭窄。单因素分析中,性别(χ2=6.978,P=0.008)、术中保护性造口(χ2=4.015,P=0.045)、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t=3.239,P=0.001)和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漏(χ2=9.721,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776,95%CI 1.128~2.796,P=0.013)、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OR=0.907,95%CI 0.855~0.961,P=0.001)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OR=2.255,95%CI 1.293~3.932,P=0.004)为发生吻合口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性别为男性、肿瘤下缘与肛缘距离较近及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病人更易发生吻合口狭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中低位直肠癌病人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行腹腔镜LAR的155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评估术后肠道菌群失调和吻合口漏的发生情况。结果 155例病人中有34例(21.9%)术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20例(12.9%)术后发生吻合口漏,肠道菌群失调与吻合口漏同时发生者为18例(11.6%)。单因素及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肠道菌群失调(c2=25.674,OR=90.398,P<0.05)、肿瘤直径增加(c2=6.644,OR=3.915,P<0.05)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保护性肠造口有助于减少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c2=4.040,OR=0.024,P<0.05)。肿瘤直径 、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 、新辅助治疗、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肠道准备用药量、保护性肠造口、术前癌胚抗原水平、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早期诊断更多依赖于病人的临床表现,术后肠道菌群失调、肿瘤直径增加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术中行保护性肠造口有助于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处理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时保留左结肠动脉(left colonic artery,LCA)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4年10月85例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保留LCA 44例,IMA根部结扎(不保留LCA)41例,比较2组临床病理资料、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第3站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留LCA组无游离脾曲及末端回肠造口,不保留LCA组6例游离脾曲(P=0.010),3例行末端回肠造口(P=0.108)。2组术后吻合口漏、复发、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保留LCA可以保障近端结肠血运,保证第3站淋巴结根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3年47例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5例行传统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传统组),22例行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研究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局部复发及吻合口漏的发生情况。结果:47例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扫淋巴结数量差异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中均无直肠破裂穿孔,血管、输尿管及邻近器官损伤,吻合口无张力。术后传统组发生吻合口漏1例。术后随访无淋巴结转移。结论:对于临床分期Ⅰ~Ⅲ期的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可清晰解剖肠系膜下动脉各分支,在不影响肠系膜下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行保留左结肠动脉的Dixon术保证了吻合口的血运,降低了吻合口张力,从而降低了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直肠癌低位前侧切除术时,结肠血管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主动脉旁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以下简称主动脉旁结扎),尤适用于肠系膜下动脉周围淋巴结已有浸润者;另一种是保留结肠左动脉上升支(ALCA),对结肠血供较好,但妨碍脾曲的充分游离。作者在连续143例直肠癌低位前则切除术观察两种血管处理方法的结果。肿瘤平均距肛缘7cm,均充分游离脾曲和降结肠,用吻合器吻合结肠和直肠,吻合口距肛缘4.5 cm。全组143例中,52例保留 ALCA91例行主动脉旁结扎。还做了101例预防性结肠袢式造瘘术,其中主动脉旁结扎和 ALCA 保留分别占60例和40例;余42例未做预防性结肠造瘘术,其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保留左结肠动脉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及预后的影响,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情况。根据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术中低位结扎保留左结肠动脉,对照组50例患者术中不保留左结肠动脉。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情况,随访2年比较两组术后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淋巴结清扫个数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腹胀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出现3(6.00%)例患者吻合口出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P=1.0000);观察组未见吻合口漏现象,对照组出现5(10.00%),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χ~2=5.2632,P=0.0218)。观察组术后复发、癌细胞转移、无瘤生存期(DFS)、2年总生存率(O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左结肠动脉对于采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有利于减少对吻合口血供的影响,从而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同时对患者预后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分析影响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3年8月至2013年8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数据采用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 CI)表示,采用x2检验和I2对异质性进行分析,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数据.结果 共纳入文献8篇,包括3 289例直肠癌患者,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6.050%(199/3 289).男性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高于女性(OR =2.17,95% CI:1.54 ~ 3.06,P<0.05);新辅助化疗亦可能增加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OR=1.53,95% CI:1.00~2.32,P<0.05);围手术期输血可能增加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OR=4.80,95% CI:2.98 ~7.73,P<0.05);低位直肠癌较高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高(OR=1.60,95%CI:1.14~2.23,P<0.05);切割闭合器钉匣数目≥3个增加术后吻合口漏发生风险(OR =0.46,95%CI:0.27 ~0.78,P<0.05).而ASA分级、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预防性肠造口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无关(OR=0.66,0.91,1.25,0.78,95%CI:0.36~1.20,0.55~1.51,0.75 ~2.09,0.50 ~1.23,P>0.05).结论 男性、新辅助化疗、围手术期输血、低位直肠癌、切割闭合器钉匣数目≥3个是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诊疗方法及发生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37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行低位保肛术后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吻合口漏21例(4.9%),12例经保守治疗获愈,9例先后行横结肠造瘘二期手术还纳造口获愈;无死亡病例。结论直肠癌低位保肛术吻合口漏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术前肠道准备、肥胖、糖尿病及低蛋白血症等因素密切相关(P〈0.05),而与性别、肿瘤距肛缘距离无关,且多数可通过充分引流及营养支持治愈,因而术中常规附加近端结肠造瘘并非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及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为306例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采用SPSS 22.0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R语言绘制金字塔图比较计数资料。结果:306例患者中28例(9.2%)术后3~7 d发生吻合口漏,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4.202,95%CI=1.157~17.391,P=0.038)、线形缝合器钉仓≥3(OR=14.190,95%CI=1.244~16.833,P=0.033)、肿瘤长径≥5 cm(OR=9.101,95%CI=1.087~7.171,P=0.042)及冠心病(OR=23.646,95%CI=2.333~23.635,P=0.007)是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吻合口漏明显延长了住院时间(P0.001)。结论:男性、线形缝合器钉仓≥3、冠心病及肿瘤长径≥5 cm是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术后发生吻合口漏风险较高的病例,需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式的选择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期间,对137例低位直肠癌按无瘤原则行保肛术,术中将血供良好的结肠断端无张力拉下吻合,恢复肠道肛管的连续性.结果 行双吻合器低位前切除术102例中,91例直肠癌基底距肛缘6~8 cm,11例直肠癌基底距肛缘5~6 cm,后者肿瘤均位于直肠后壁;行Parks术或改良Bacon术35例中,直肠癌基底距肛缘均为5~6 cm.Parks术19例均为乙状结肠与肛管吻合;改良Bacon术16例均行降结肠经肛管拖出手术.结论 对肿瘤基底距肛缘6~8 cm和少数较瘦患者、基底距肛缘5~6 cm、且肿块位于直肠后壁的低位直肠癌可以采用双吻合器低位前切除术.对肿瘤基底距肛缘5~6 cm的低位直肠癌,可以行Parks术或改良Bacon术,其中乙状结肠较长时可以行乙状结肠与肛管吻合的Parks术;乙状结肠长度不够时可以游离结肠脾曲或左半结肠,行降结肠经肛管拉出的改良Bacon术.  相似文献   

13.
报告15例距肛缘6~8cm直肠癌行低位前切除术、Parks法、Welch法、结肠肛管吻合术等保留肛门手术,术后6~8个月病人排便控制功能大都恢复正常。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3例,吻合口复发1例。对中下段直肠癌,肿瘤距肛缘不少于5cm,组织分化较好,局部未见肠壁外浸润者,可根据具体条件选择不同手术方式行保肛手术,以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肠系膜下动脉(IMA)低位结扎技术对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4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保留LCA的IMA低位结扎(LT)组(n=64)与不保留LCA的IMA高位结扎(HT)组(n=81)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9篇,6454例患者,其中438例患者发生了吻合口瘘,发生率6.79%。男性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高于女性,OR=1.79(95%CI=1.44~2.23,P〈0.001);术前合并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肠梗阻都增加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OR分别为2.41(95%CI=1.78~3.26,P〈0.001)、1.74(95%CI=1.12~2.71,P=0.01)、3.18(95%CI=1.63~6.18,P〈0.001)、4.47(95%CI=2.69~7.45,P〈0.001);Duke's分期晚期(C、D)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高于早期(A、B),OR=1.63(95%CI=1.22~2.17,P〈0.001);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cm者与〈7cm者相比,术后吻合口瘘发生风险也增高,OR=3.09(95%CI=1.07~8.98,P=0.04)。而年龄、吻合方式、肿瘤大小和恶性程度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无关。结论性别、术前合并糖尿病、贫血、低白蛋白血症、肠梗阻,Duke's分期及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是我国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8-12间920例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6.1%(56/920)。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男),BMI指数≥28 kg/m~2,肿瘤下缘距肛缘7 cm,合并糖尿病,肿瘤≥5 cm,营养不良风险评分≥3分,均是影响吻合口漏发生的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下缘距肛缘7cm,营养不良风险评分≥3分,是影响吻合口漏的独立因素。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对低位直肠癌及营养不良患者,应警惕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是否安全有效。 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Sinomed、万方、维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文献检索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8年2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1 863例患者,其中高位结扎(HT)组937例,低位结扎(LT)组926例。与HT组相比,LT组吻合口瘘发生率(OR=2.77,95%CI=1.73~4.42,P<0.001)、游离脾曲(OR=13.00,95%CI=3.90~43.37,P<0.001)及预防性回肠造口(OR=2.29,95%CI=1.55~3.38,P<0.001)均下降;两组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数(WMD=0.03,95%CI= -0.14~0.21,P=0.69)、总淋巴结清扫数(WMD=0.40,95%CI= 0~0.80,P=0.05)及复发转移率(OR=0.96,95%CI= 0.68~1.35,P=0.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T组手术时间短于LT组(WMD=-7.06,95%CI= -10.75~-3.36,P<0.001)。 结论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低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在吻合口瘘等近期疗效指标有获益,但在复发转移无获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吲哚菁绿显像在预防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的作用。方法利用电脑随机数随机选取因结直肠癌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病人共145例,其中应用吲哚菁绿染色的病人63例(ICG组),应用常规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人82例(对照组),分别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吻合口漏发生数量和因吻合口漏导致的死亡数量。结果对照组出现吻合口漏7例(左半切除术2人,右半结肠切除术1人,低位直肠切除术4人),1例因吻合口漏导致死亡。而ICG组仅有1例低位直肠切除术的病人出现了吻合口漏,无病人因吻合口漏导致死亡。两组病人在吻合口漏率发生上存在明显差异(f=2. 337,P 0. 05)。结论吲哚菁绿显像可以用于降低腹腔镜结直肠癌术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1年1月~2009年3月,行开放(504例)或腹腔镜(65例)直肠癌前切除术569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9例,发生率为6.8%(39/569)。33例(84.6%)经保守治疗,6例行横结肠造瘘术。对不同医院,术者,患者年龄(≥55岁或〈55岁)、性别、吻合方式(手工或吻合器)、手术方式(腹腔镜或开放)、是否近端肠管预防性造瘘、肿瘤位置(腹膜反折以下或以上)、Duke分期的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9例吻合口漏均治愈。肿瘤位置、Duke分期与吻合口漏的发生密切相关。肿瘤位于腹膜反折以下的患者吻合口漏的发生率(8.9%,28/313)是肿瘤位于腹膜反折以上者(4.3%,11/256)的2.1倍(OR=2.38,95%CI=1.13~7.12,P=0.004)。Duke分期A期吻合口漏发生率2.9%(3/104),B期6.2%(17/274),C期11.6%(16/138),D期21.4%(3/14)(OR=2.54,95%CI=1.08~6.68,P=0.011)。结论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与肿瘤分期及肿瘤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预防性回肠造口延迟回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关闭的13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造口回纳时间分为延迟回纳组72例(≥120 d)和正常回纳组58例(120 d)。结果 130例患者的肠造口回纳时间为39~692 d,中位数为132 d。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后辅助化疗(OR=14.106,P=0.002)、肿瘤距肛缘的距离(OR=0.019,P=0.002)及术后吻合口漏(OR=32.440,P=0.001)是延迟回纳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辅助化疗及发生吻合口漏患者的回纳时间延长,随肿瘤距肛缘的距离缩短,回纳时间延长。结论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肿瘤距肛缘的距离短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会延迟预防性回肠造口的关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