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在过敏性鼻炎(AR)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效果预测中的价值。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东莞康华医院200例接受SLIT的AR患者治疗前症状及治疗后6个月症状进行评分,根据症状总评分的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分析疗效与治疗前外周血EOS计数及外周血EOS百分比的相...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回顾了传统免疫抑制剂在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的应用,并介绍了目前一些新型免疫抑制剂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与其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的相关性。了解FeNO及EOS在儿童哮喘中的临床意义,并为早期临床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2月在临朐县人民医院儿科病房及门诊确诊的哮喘患儿45例,正常对照组26例。分别测定FeNO及EOS的水平。结果 1)哮喘急性发作组FeNO[(57.34±41.53)ppb]、EOS水平[(1.66±4.52)×109/L]分别高于缓解组[(41.48±26.96)ppb],[(0.63±0.56)×109/L]和对照组[(16.14±6.37)ppb],[(0.08±0.07)×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哮喘缓解组FeNO和EOS水平仍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哮喘组患儿的FeNO水平与外周血EOS水平呈正相关(r=0.71,P0.05)。结论哮喘患儿FeNO水平增高,与EOS有很好的相关性,其水平可以间接反映哮喘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且敏感性较EOS更高。哮喘缓解期气道炎症仍存在,仍需抗炎治疗,临床上可联合应用FeNO和EOS来评估哮喘病情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对原位肝移植术后患者98例用粗针(18G)穿刺活检:48例采用实时动态CDFI引导手动负压抽吸式活检法,50例采用灰阶超声(B-US)引导自动切割式活检枪法。并比较了两种活检方法的进针次数、并发症的发生率、成功率和病理诊断排斥反应的结果等。结果表明:原位肝移植术后采用实时动态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引导18G手动负压抽吸式针活检取材量大,进针次数少并发症发生率低,优于普通灰阶超声引导18G自动切割式活检枪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并分析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AECOPD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临床作用.方法:收集医院收治的AECOPD患者50例,以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大于2%为临界值分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组30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非升高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出院时FEV1的变化和半年内再次住院率.结果: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组与非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组相比:住院时间、出院时FEV1变化和半年内再次住院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以作为判断AECOPD患者预后的一项指标,在临床上值得被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郜津丽 《中国卫生产业》2014,(3):117-117,119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在上呼吸道感染后继发长期咳嗽(咳嗽时间大于8周)中的变化。方法老年人患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28例继发长期咳嗽患者作为观察组。用视觉模拟法对其咳嗽程度进行评分,肺功能检查,检测外周血及诱导痰的嗜酸性粒细胞(EOS)含量。另收集27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患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均未吸烟史)。结果症状上长期咳嗽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长期咳嗽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及1秒率均低于对照组;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显示两组FEV,下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83;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FEV,增加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4h内最高呼气流量波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及痰液EOS计数及比例患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长期咳嗽患者气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并且与肺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较差。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Hp)感染与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EOS和并发Hp感染心肌梗死患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3-02—2018-03-02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22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冠心病发病类型,心肌梗死并发Hp感染患者为病例组,心肌梗死未并发Hp感染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14)C尿素呼气试验。统计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造成AMI患者发生Hp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EOS计数为(0.11±0.07)×10~9 L~(-1),低于对照组的(0.20±0.09)×10~9 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7,P=0.005;病例组男性、长期吸烟史、白细胞计数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病史和高脂血症病史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后,EOS计数仍然与AMI患者发生Hp感染有关联,EOS计数降低,并发Hp感染心肌梗死危险性增加,OR=0.423,95%CI为0.209~0.856,P=0.024。结论 EOS计数与并发Hp感染心肌梗死有关联,可以作为AMI患者并发Hp感染的相关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过敏性鼻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观察组)与50例无鼻部症状患者(对照组)的相关临床资料,检测其血常规,比较2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探讨其与过敏性鼻炎病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嗜酸性细胞升高比例(38.37%)显著高于对照组(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7,P〈0.0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过敏性鼻炎病情呈正相关(r=0.65,P〈0.01)。结论过敏性鼻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升高程度与病情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水平在肾移植诊断急性排斥反应(AR)和抗排斥疗效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定量逆转录PCR(RT-PCR)方法动态测定AR(n=7)、肾功延迟恢复(n=8)、近期肾功正常(n=27)、长期肾功稳定(n=25)组67例肾移植患者移植前后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水平和AR的关系。结果肾移植术后患者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强度依次为AR组、肾功延迟恢复组、近期肾功正常组、长期肾功稳定组,AR组与其它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升高时间比临床上出现AR的症状早约3d,随着AR的逆转,其表达也逐渐降至原有基础水平。结论定量RT-PCR测定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可以是一种无创的、较敏感的早期诊断肾移植AR的方法,并可预测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薛国友 《现代养生》2014,(18):45-45
目的:探讨IL-17在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选取32对健康状况相同的大鼠,随机分组后建立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肝移植手术后取受体鼠的血浆标本和肝组织标本,对比两组受体大鼠的急性排斥反应,并测定两组大鼠的IL-17水平。结果:相较于异基因移植组受体大鼠而言,同基因移植组受体大鼠ALT和TBIL的平均含量更接近正常水平,急性排斥反应较弱。同时,同基因移植组受体大鼠术后IL-17水平明显高于异基因移植组,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IL-17参与到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过程,临床上可将IL-17水平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衡量指标,以便及时发现移植受体的急性排斥反应,并及早作出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水平在肾移植诊断急性排斥反应(AR)和抗排斥疗效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定量逆转录PCR(RT—PCR)方法动态测定AR(7例)、肾功延迟恢复(8例)、近期肾功正常(27例)、长期肾功稳定(25例)的肾移植患者移植前后PBL穿孔索和颗粒酶B表达水平和AR的关系。结果 肾移植术后患者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强度依次为AR组、肾功延迟恢复组、近期肾功正常组、长期肾功稳定组,AR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升高时间比临床上出现AR的症状早3d左右,随着AR的逆转,其表达也逐渐降至基线水平。结论 定量RT—PCR测定PBL穿孔棠和颗粒酶B的表达是一种无创、较敏感的早期诊断肾移植AR的方法,可以预测抗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水平在肾移植诊断急性排斥反应(AR)和抗排斥疗效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定量逆转录PCR(RT-PCR)方法动态测定AR(7例)、肾功延迟恢复(8例)、近期肾功正常(27例)、长期肾功稳定(25例)的肾移植患者移植前后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水平和AR的关系。结果肾移植术后患者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强度依次为AR组、肾功延迟恢复组、近期肾功正常组、长期肾功稳定组,AR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升高时间比临床上出现AR的症状早3d左右,随着AR的逆转,其表达也逐渐降至基线水平。结论定量RT-PCR测定PBL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是一种无创、较敏感的早期诊断肾移植AR的方法,可以预测抗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性鼻窦炎患儿外周血miR-20b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2019年1月—12月收治的50例嗜酸性粒细胞性鼻窦炎患儿为嗜酸鼻窦炎组。另同期选取5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3组患儿均行外周血miR-20b、嗜酸性粒细胞及免疫功能指标检测,观察3组患儿miR-20b、嗜酸性粒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的染色表现及表达情况及相关性,观察嗜酸鼻窦炎组患儿治疗前miR-20b水平对治疗6周时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 HE染色使miR-20b分子核呈深蓝色,miR-20b分子胞浆及纤维组织表现出深浅不等的红色。对照组、非嗜酸鼻窦炎组、嗜酸鼻窦炎组的miR-20b、嗜酸性粒细胞、CD3+、CD4+表达水平依次提升,而CD8+表达水平依次下降(P<0.05)。嗜酸性粒细胞性鼻窦炎患儿miR-20b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CD3+、CD4+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902、0.878、0.863,P<0.05)。嗜酸性粒细胞性鼻窦炎患儿miR-20b水平与C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高风险患者稳定期治疗的价值,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接受治疗的600例COPD急性发作高风险的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嗜酸性粒细胞(EOS)组(300例)和对照组(300例),均行肺功能检查,两组依据诱导痰中EOS是否大于3%进一步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组和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组。对照组均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320μg/4.5μg 1喷,吸入,2次/d,噻托溴铵吸入剂18μg,1次/d治疗。EOS组中非EOS增多患者给予噻托溴铵吸入剂18 ug,1次/d吸入治疗;EOS增多患者给予治疗方案同对照组。EOS组和对照组均治疗48周,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值),观察两组治疗期间患者COPD的急性发作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次数。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FEV1%和FEV1/FV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FEV1、FEV1%和FEV1/FVC均有所提高,但治疗后两组间FEV1、FEV1%和FEV1/FV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EOS组COPD的急性发作平均次数为(3.36±1.55)次,对照组为(3.21±1.47)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明显低于对照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导痰中EOS计数可指导临床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营养支持在肝移植病人术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病人营养支持的作用和方法选择。方法:3例肝移植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全肠外营养(TPN),后在PN基础上加肠内营养(EN),并逐渐过渡到全肠内营养(TEN),最挂一漏万转为完全经口饮食。结果:术后病人肝功能恢复,黄疸减轻,血浆蛋白提高,氮平稀改善,康复良好。结论:肝移植术后病人需要营养支持,并从TPN→PN EN→TEN逐渐过渡;胃肠功能一旦恢复,早期EN有利于促进肝移植术后病人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总IgE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在老年瘙痒症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临床意义,为老年瘙痒症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皮肤科进行诊治的60例老年瘙痒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64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2组患者血清总IgE,采用sysmex XT-1800i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水平。结果老年瘙痒症患者的血清总IgE含量为(63.42±21.41)IU/ml,对照组血清总IgE含量为(58.14±25.32)I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瘙痒症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33±0.14)×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19±0.11)×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增高,嗜酸性细胞可能参与了瘙痒的发生与瘙痒介质的释放,血清总IgE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阶梯治疗中FeNO和ACT评分、肺功能、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动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60名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按GINA (2014)方案给予规范治疗,每隔3个月检测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浓度,进行ACT评分,肺功能检测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每3个月一次,持续1年。结果经规范治疗,ACT评分升高,FeNO浓度下降,肺功能改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下降,FeNO浓度与其他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规范治疗后FeNO可作为哮喘控制程度的判定指标,可作为指导哮喘患者阶梯治疗调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 170例住院脑病患者的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进行了对比检查 ,现报道如下。1 观察对象 非寄生虫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5 0例 ,脑囊虫病 2 0例 ,共 170例。上述病例均经临床和 /或CT、脑电图及脑脊液常规检查确诊。2 检查方法 腰穿取脑脊液 1ml(血性脑脊液除外 )。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 ,然后采用微性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器离心沉淀 ,待玻片上的沉淀物自然干透后 ,行瑞、姬氏混合染液染色 ,油镜观片 ,对 10 0~ 2 0 0个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并计算其中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率。所得数据均经统计学处理。小部分病例的同一标本进行 1…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鼻息肉组织中TNF-α及嗜酸性粒细胞数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在激素干预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HE染色观察鼻息肉和正常鼻黏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情况,并在激素干预后再次检测鼻息肉组织中TNF-α和嗜酸性粒细胞数的表达,研究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意义。结果:鼻息肉中TNF-α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与正常鼻黏膜组织相比有显著差异,且鼻息肉中激素干预治疗前后TNF-α阳性细胞数与嗜酸性粒细胞都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TNF-α能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组织中的浸润,且在激素干预治疗中能作为靶点影响EOS的下调,表明TNF-α在鼻息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发病过程和激素干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25例过敏性喘息患儿,25例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及20名健康婴幼儿的外周血标本,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Eotaxin的水平,分析各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过敏性喘息组患儿外周血Eotaxin水平高于病毒相关性喘息组及对照组(P〈0.01);病毒相关性喘息组患儿外周血Eotaxin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例患儿无论喘息1次者和喘息I〉2次者外周血Eotaxi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喘息≥2次者外周血Eotaxin水平高于喘息1次者(P〈0.05)。两组病例喘息1次患儿外周血Eotax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性喘息组不同喘息次数患儿外周血Eotaxin水平高于病毒相关性喘息组(P〈0.01)。结论血清Eotaxin水平能反映喘息婴幼儿气道嗜酸粒细胞炎症状态,可作为诊治及预后的指标少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