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胸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1995年1月~2006年5月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27例胸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手术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共27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44.2岁。均采用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术,其中经肋骨横突入路摘除椎间盘2例,经椎间孔外侧前方入路摘除椎间盘11例,经关节突入路摘除椎间盘14例。结果随访1~l0年,25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T10,11巨大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无改善,1例T8,9椎间盘突出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术后症状加重,总体手术优良率达92.6%。结论CT或MRI检查对确诊与定位有重要价值。可根据椎间盘突出的大小、位置等情况选择其入路。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是治疗胸椎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有效、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自 198 5年 1月~ 2 0 0 2年 2月收治胸段脊髓压迫症患者33例 ,分别采用后入路、前外侧入路及改良后外侧入路三种手术途径 ,经随访治疗效果令人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33例 ,男 2 5例 ,女 8例。年龄在32~ 6 4岁 ,平均 4 5 5岁。病程 5d~ 3年 ,平均 6 2个月。有外伤史 2 0例。其中退变性胸椎管狭窄 15例 ,病变部位 :T4~T52例 ,T8~T10 7例 ,T9~T12 6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 (TOPLL) 3例 ,病变部位 :T3 ~T52例 ,T7~T10 1例。胸椎间盘突出症 12例 ,中央型和旁中央型 8例 ,外侧型 4例 ,…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45例肱骨中下段闭合性骨折,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0~65岁,平均41岁。分别采用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从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恢复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术后获12~24个月随访,平均17.8个月。后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结论后外侧手术入路对于肱骨中下段骨折是一种较好和安全的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对颞叶内侧胶质瘤实施不同手术入路切除的疗效。方法将36例颞叶内侧胶质瘤患者按照不同手术入路途径分为3组,每组12例。分别以外侧裂入路、颞叶入路、颞下入路法进行手术。比较3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组手术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外侧裂入路法与颞下入路法术后发生视力障碍明显低于颞叶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外侧裂入路法与颞下入路法切除颞叶内侧胶质瘤安全性高,对脑组织与视放射损伤明显小。手术成功率与术者操作水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小骨窗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院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小骨窗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30例,其中选择性地采用经外侧裂入路手术18例,采用经颞上中回入路手术1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眶外侧锁孔入路治疗低分级(Hunt-Hess分级0~Ⅲ级)前交通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经眶外侧锁孔入路治疗2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Hunt-Hess分级0级2例,Ⅰ级15例,Ⅱ级8例,Ⅲ级3例。术后3个月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GOS 5分(恢复良好)26例,4分(轻度残疾)1例,3分(重度残疾)1例,无死亡。结论眶外侧锁孔入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入路,具有简捷、快速、微创的优点,适用于治疗低分级前交通动脉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外侧半月板下入路切除外侧半月板前角下层的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对10例外侧半月板前角层裂采用关节镜外侧半月板下入路切除外侧半月板前角层裂中不稳定的下层。采用3个入路:膝前外侧入路,前内侧入路及外侧半月板下入路。自前内侧入路置入关节镜观察;经前外侧入路使用探沟翻转层裂上层,并尽可能显露下层;经外侧半月板下入路使用直头Punch(篮钳)切除半月板前角层裂的下层。结果无术后并发症。6例术后MRI检查均显示半月板前角下层完全切除。10例随访12~45个月,平均18.9月:9例膝关节完全不痛,1例偶尔运动后疼痛;10例膝关节活动范围均恢复至正常;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68.7±12.9)分提高到术后随访时的(94.4±5.7)分(配对t检验,t=7.79,P=0.00)。结论关节镜外侧半月板下入路可安全、有效切除外侧半月板前角层裂中不稳定的下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基底节脑出血三种手术入路的操作技巧及疗效。方法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病人197例,根据临床表现及CT检查等,分别采取3种入路手术。32例侧裂前型血肿经额入路手术清除,76例侧裂中心型血肿经侧裂入路手术清除,89例侧裂后型血肿经颞叶入路手术清除。结果术后复查CT显示,145例血肿基本清除。术后再出血7例,死亡18例。139例术后随访,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预后,良好116例(1~3级),其中1级35例,2级57例,3级24例;23例预后较差(4~5级)。结论 3种入路各有适应证,具体采用哪种入路需要根据病人的出血位置来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远外侧枕下入路切除高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治疗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 4例经远外侧枕下入路切除高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肿瘤全切 3例 ,1例因肿瘤包绕椎动脉而次全切除。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未出现与手术入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远外侧枕下入路具有手术路径短、视野宽广、显露硬膜内外病变清楚等优点 ,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的一种实用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对8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分别经肘后正中入路和前外侧入路实施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经前外侧入路的手术时间和临床优良率均显著优于后正中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常伴有肘关节明显肿胀,手法复位难度大。经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瓣开颅大脑外侧裂蛛网膜撕裂治疗外伤性难治性硬膜下积液的疗效。方法 20例外伤性难治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均行骨瓣开颅大脑外侧裂蛛网膜撕裂术,术后随诊6个月,观察患者积液有无复发。结果本组20例经手术治疗积液完全消失,20例随诊无1例复发,有效率100%。结论骨瓣开颅外侧裂蛛网膜撕裂治疗难治性硬膜下积液疗效确切,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103例严重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入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手法复位失败,畸形愈合和严重错位的陈旧性肱骨髁上骨折,常需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而手术入路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我们近10年来,对有随访资料的103例手术病人,用不同手术入路与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关系作一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3例中男84例,女19例。3~10岁26例,11~20岁53例,21岁以上24例。左侧41例,右侧62例。屈曲型81例,伸直型22例。手法复位失败者78例,陈旧性骨折16例,畸形愈合9例。手术入路:肘后侧31例,外侧19例,内侧5例,内外侧联合入路48例。随访1~2年不等,平均14.3个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前外侧入路前外侧和前内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应用经前外侧入路前外侧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1例为Ⅰ组,应用经前外侧入路前内侧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4例为Ⅱ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肘关节和肩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结果Ⅰ组随访12~24(17.45±2.75)个月,Ⅱ组随访12~24(17.23±2.63)个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Ⅰ组高于Ⅱ组(P<0.05)。结论经前外侧入路前外侧和前内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都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经前外侧入路前内侧钢板内固定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4.
后外侧入路腹腔镜脾切除术:附3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94年12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在开展16例前入路LS的基础上,采用后外侧入路完成37例LS,回顾分析后外侧入路LS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因套圈套扎脾蒂失败,遂扩大切口将脾脏提至腹壁按常规手术处理脾蒂外,其余手术均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切除脾脏长径7~18cm,7例病人发现副脾(18.9%)。术后切口感染1例,平均手术时间为130min,平均术中失血量80ml,平均术后住院5.5d。结论后外侧入路有利于LS操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高龄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兰玉 《中国骨伤》2007,20(3):204-205
自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31例70岁以上的骨折患者施行了手术,通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现将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70~95岁,平均78岁。股骨颈骨折1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0例,动力髋15例,伤后3~18 d手术。手术入路采用髋外侧或后外侧入路,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7~10 d,均不应用止血类药物。2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2·1切口感染术后1~3 d可有暂时性体温升高,如不超过38·5℃,可嘱其多饮水,无须特殊处理;如持续低热,要及时查明原因,对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直接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行初次单侧THA治疗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直接外侧入路46例、后外侧入路56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侧方外展时间试验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侧方外展时间百分比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直接外侧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后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2例脱位、1例坐骨神经损伤,直接外侧入路组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直接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THA术后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侧方外展功能恢复良好;直接外侧入路THA在缩短手术切口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似乎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     
儿童幕上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诊治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影响因素分析;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壳核血肿;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结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中采用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7月至2023年1月为92例患者行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三组:经中间入路组(n=31)、经外侧入路组(n=43)、经网膜囊入路组(n=18),对比分析三组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根治性手术并康复出院。3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中间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中间入路组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经外侧入路组发生4例,其中感染3例,吻合口漏1例;经网膜囊入路组发生感染3例;3组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中间入路行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较经外侧入路、经网膜囊入路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更少,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局部解剖结构的观测,探讨该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20具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观测横突间韧带厚度、前后方血管分布规律、腰神经前支与矢状面夹角、椎弓峡部侧缘及横突基底部副突处距腰神经前支距离。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收治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其中7例采用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治疗,5例采用后正中经椎板侧方联合经椎管内手术入路治疗。[结果]L3~S1横突间韧带厚度为0.6~1.3 mm;腰节段动脉前支及其伴行静脉90%以上位于横突间韧带腹侧上1/2处,横突间韧带背侧中1/3内侧缘处有一恒定腰节段动脉分支穿出;腰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后与矢状面夹角为18.9°~39.2°;副突及峡部侧缘距腰神经前支距离分别为5.6~8.0 mm、1.7~3.6 mm。12例病人均取得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0个月。根据Nakal分级:优8例,良3例,总优良率91.67%。[结论]横突间韧带为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中重要的解剖学标志,熟悉其应用解剖对于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应用后正中经椎板侧方手术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术后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联合传统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34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组采用Wiltse入路联合传统入路17例,单纯传统后正中入路17例,均应用TLIF技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MRI所示的健侧多裂肌残存率。结果 34例患者经1年的随访,各项比较指标除术后1年下肢痛VAS评分之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联合传统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达到与单纯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同的手术效果,但它对椎旁肌的损伤更小,更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