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评估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预测疗效的价值。方法 43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采用PEG-IFNα-2a治疗48周。分析基线HBsAg定量、HBeAg定量、ALT水平及HBV DNA载量对疗效的预测价值以及治疗后12周、24周HBV DNA载量及HBsAg定量对疗效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于比较HBsAg和HBV DNA水平作为疗效的相对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3例(30.23%)患者出现完全应答。48周病毒学完全应答与基线时的HBsAg定量、HBeAg定量、ALT水平及HBV DNA载量无关(P>0.05)。依据ROC曲线,结果显示24周时的血清HBsAg定量预测48周时完全应答的价值最好(AuC=0.821,P=0.001)。若以24周时HBsAg 1262IU/ml为界值,其48周时完全应答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0.769和0.800。结论 HBsAg定量变化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e抗原阳性CHB过程中预测疗效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cccDNA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81例CHB确诊患者,对所有病例的血清cccDNA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cccDNA阳性组和cccDNA阴性组,所有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口服(10mg/d),每24周随访一次,连续随访4次,治疗前及随访时检测HBV DNA、HBeAg及ALT等指标. 结果 cccDNA阳性与阴性两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的过程中,HBV DNA的中位数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下降,阴性组下降较阳性组明显.HBeAg变化,24周时两组与各自基线及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48、72及96周,两组HBeAg与各自基线及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变化,两组间在基线、24和48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及96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随着阿德福韦酯治疗时间的延长,cccDNA阴性组的HBV DNA载量、HBeAg滴度及ALT下降较阳性组快,即阴性组应答高于阳性组,因而说明血清cccDNA能够预测阿德福韦酯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治疗后不同时期外周血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滴度的变化,并探讨其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的价值.方法 对72例选择干扰素(interferon,IFN)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随访48周,在治疗0、12、24、48周收集患者的血清,定量检测HBsAg、HBeAg、HBV DNA、ALT水平.结果 基线ALT、HBeAg水平与治疗应答相关.治疗12、24周时HBsAg<4.33、4.07(lg IU/ml),下降率>65%、47%,治疗12、24周时HBeAg<2.38、0.87(lg S/CO),下降率>71%、95%预测治疗48时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敏感性、特异性高(均有P<0.05).结论 IFN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时,动态监测HBsAg、HBeAg的水平变化能作为预测是否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对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病毒学应答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4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恩替卡韦0.5 mg/d抗病毒治疗48周,采用电化学发光微粒法检测基线及治疗后12周、24周血清HBsAg和HBeAg变化情况,分析其动态变化与治疗应答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比较预测疗效的价值,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64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访48周有8例患者发生完全病毒学应答。24周HBeAg<9.25COI(OR=45.000,P<0.01,阳性预测值为71.43%,阴性预测值为94.74%),24周HBeAg较基线下降大于97.1%(OR=71.400,P<0.01,阳性预测值为58.33%,阴性预测值为98.08%)是48周完全应答的预测因素。结论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血清HBsAg、HBeAg变化对48周完全应答有预测价值,其中血清HBeAg的下降更有益于疗效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NAs经治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白细胞介素(IL)-28B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干扰素治疗应答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HBeAg阴性的CHB患者,以Peg-IFNα-2b联合NAs治疗为研究组,NAs单药继续治疗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的第12、24、48周的临床疗效,以及第72周患者持续应答及复发情况,并采用PD-1及IL-28B单核苷酸多态性评估HBeAg阴性CHB患者对干扰素治疗应答的价值。 结果 在治疗的第48周,研究组HBeAg阴性CHB患者应答率[52.05%(38/73)]高于对照组[1.64%(1/61),P<0.05];研究组HBeAg阴性CHB患者中基线HBsAg<100 IU/mL相较于HBsAg≥1 000 IU/mL、HBsAg<1 000 IU/mL相较于HBsAg≥1 000 IU/mL的患者治疗第48周应答率均更高(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研究组HBeAg阴性CHB患者中HBsAg基线水平(OR=1.004, 95%CI: 1.001~1.006)和治疗第24周HBsAg下降幅度(OR=0.111,95%CI:0.034~0.362)是干扰素联合NAs治疗应答的影响因素(均P<0.05);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HBeAg阴性CHB患者中PD-1 rs10204525 C/T杂合突变型在应答人群占比更高(66.67% VS 16.67%,P<0.05),而IL-28B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NAs经治的HBeAg阴性CHB患者联合Peg-IFNa-2b治疗可达到更高的HBsAg清除率和血清学转换率,治疗第24周HBsAg下降幅度可较好地预测治疗第48周的应答。低HBsAg基线水平患者及携带PD-1 rs10204525C/T杂合突变基因的患者接受Peg-IFNa-2b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观察HBeAg不同状态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HBV RNA表达水平、检出率分析以及与HBV DNA、HBsAg的相关性,探索血清HBV RNA在CHB管理中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021年1月—12月在杭州市西溪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CHB患者253例,包括HBeAg阳性的患者103例和HBeAg的阴性患者150例,检测血清HBV RNA定量,并分析其与HBsAg、HBV DNA等的相关性。结果 在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之间,HBV RNA及HBV D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eAg阳性患者的HBV RNA、HBV DNA、HBsAg、ALT、AST定量均高于HBeAg阴性患者。HBeAg阳性组中,血清HBV RNA与HBV DNA、HBsAg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855、0.669,P<0.001);HBeAg阴性组中,血清HBV RNA与HBV DNA、HBsAg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476、0.375,P<0.001)。在CHB未治患者中HBV RNA与HB...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抗病毒方案调整情况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5年8月接受PEG-IFN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98例,分别依据抗病毒方案调整情况及时间、干扰素治疗时间等进行分组,了解各种治疗方案调整的人数、原因,并比较各组基线情况及累计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98例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使用时间为平均12个月,随访时间为平均24个月,累积HBeAg血清转换率达到51%;在12个月内单用干扰素,改用或者联用NAs的患者分别有56例、15例及27例,其中3例为干扰素副作用而调整,改用和联用核苷(酸)类似物(NAs)的种类多样;无论按照是否改用或联用NAs分组、干扰素使用时间长短分组、更改为NAs时间分组或开始联合治疗时间分组,各种分组的基线指标(ALT、HBeAg和HBV DNA等)均无统计学差异,经生存曲线分析后发现,各种分组患者治疗随访期间累计HBeA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G-IFN治疗HBeAg阳性CHB的各抗病毒调整方案存在且随意性较大,各种调整方案的血清学转换率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工程》2015,(7):860-862
目的分析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病理学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HBeAg阴性CHB与HBeAg阳性CHB各125例患者血清ALT、HBV-DNA水平及肝脏病理组织分期分级的发病特点。结果 1HBeAg阳性组的总体HBV-DNA载量、ALT水平均高于HBeAg阴性组(P<0.05)。2HBV-DNA≥105IU/mL时,HBeAg阳性CHB的比例为80.8%(101/125),高于HBeAg阴性CHB的64.8%(81/125),P<0.05。ALT≥80U/mL时,HBeAg阳性CHB的比例为76.8%(96/125),显著高于HBeAg阴性CHB的56.8%(71/125),P<0.05。结论血清学指标能反映HBeAg阴性CHB患者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HBV-DNA≥105IU/mL可能作为临界值成为HBeAg阴性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干扰素-α(IFN-α)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5例HBeAg阳性CHB患者,检测IFN-α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的ALT、HBV-DNA、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分析年龄、性别、ALT基线水平、HBV-DNA基线水平对IFN-α疗效的影响。结果不同年龄段组间IFN-α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基线水平>120 U/L(<400 U/L),HBV-DNA基线水平<107拷贝/ml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 ALT基线水平、HBV-DNA基线水平、年龄可以作为预测IFN-α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水平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119例(CHB组)和ACLF患者98例(ACLF组).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sAg和HBeAg,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水平.分别比较两组不同HBeAg状态患者的HBsAg和HBV DNA水平差异以及HBsAg和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CLF组和CHB组患者血清HBeAg阴性患者分别占68.4%(67/98)和42.9%(51/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LF组血清HBV DNA水平与CH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HBeAg阳性患者HBV DNA均高于同组血清HBeAg阴性患者(P<0.05).ACLF组血清HBsAg水平在血清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CHB组血清HBeAg阳性患者(P<0.05).血清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sAg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具有相关性(P<0.05),血清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sAg与血清HBV DNA水平及生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不同HBV DNA水平ACLF患者中不同HBsAg水平患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相关ACLF患者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水平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无直接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X-C趋化因子受体5(CXCR5)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核苷类药物停药后临床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择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肝内科2017年2-10月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112例符合停药标准自行停药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核苷(酸)类似物(NAs)方案治疗停药后是否发生临床复发分为复发组(n=36)和未复发组(n=76)。患者在停药后每12周接受一次随访,在复查时接受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CXCR5血清水平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PCR)对模板DNA中CXCR5基因目标序列进行扩增后,收集反应产物送公司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停药时基线HBsAg、ALT和CXCR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药12周、24周、36周和48周时,复发组HBsAg、ALT和CXCR5水平均高于非复发组(P<0.05);复发组CXCR5基因rs676925位点CC基因型、C等位基因频率(61.11%、75.00%)高于未复发组,GG基因型、G等位基因频率(11.11%、25.00%)低于未复发组(P<0.05);校正性别、年龄、NAs治疗前HBeAg状态和NA治疗年限后,血清CXCR5升高、CXCR5基因rs676925位点CC基因型、CXCR5基因rs676925位点C等位基因是NAs治疗CHB患者临床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CXCR5是预测CHB患者NAs治疗停药后临床复发的有价值因素,不同个体间临床复发情况的差异可能与CXCR5基因rs676925位点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核苷(酸)类似物(NAs)经治患者过渡期短暂联合IFN序贯治疗及NAs单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并探索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24篇国内外研究进行Meta分析,比较治疗结束时及随访时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HBsAg转阴率、HBsAg转换率,并进行不同治疗方案下各项指标的亚组分析.结果 治疗结束时序贯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HBsAg转阴率、HBsAg转换率分别为83.9%、78.4%、47.2%、41.6%、9.1%和5.6%,均高于单药治疗组的68.6%、67.3%、26.8%、17.3%、0和0(RR=1.18、1.13、1.73、2.33、9.86和6.58,P均<0.01).治疗结束时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分别为84.4%、81.9%和85.0%,均高于随访时的74.1%、63.1%和50.0%(RR=1.14、1.26和1.61,P均<0.01).根据IFN用药时间不同(≥48周和<48周)行亚组分析提示,在IFN用药<48周组,ALT复常率和HBV DNA转阴率在治疗结束时明显高于随访时(84.4% vs 73.1%,81.0% vs 63.4%,RR=1.16和1.24).结论 治疗结束时,序贯用药组各项指标均优于NAs单药治疗组.IFN治疗<48周患者考虑长期停药有导致HBV复发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HBsAg和HBeAg临界值指数(COI)的相关性及其与PreS1-Ag阳性率的关系,为探讨有效的HBV筛查和检测提供依据。方法电化学发光法检测500例HBsAg阳性标本,测其HBsAg和HBeAg的COI,按照HBeAg的阴阳性及HBsAg COI的大小进行分组,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分析比较HBsAg COI和HBeAg COI大小的关系及其与PreS1-Ag的相关性。结果 HBeAg与HBsAg的COI大小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88,P<0.05);HBeAg阳性组,HBsAg的COI大小与PreS1-A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HBsAg的COI<1000组PreS1-Ag阳性率明显低于COI>1000组(χ2=55.816,P<0.05);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PreS1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8,P<0.05)。结论 HBeAg与PreS1-Ag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急性乙型肝炎辅助诊断和预后的指标,当HBeAg阴性时,HBsAg的COI可以作为HBsAg含量的初步判断指标,且在一定范围内,COI高可以作为乙型肝炎感染急性期的一个指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a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干扰素α-2a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以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12周、24周、治疗结束时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转阴率情况以及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查情况.结果:观察组不同时间点HBV DNA的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BsAg、HBeAg转阴率以及抗-HBs、抗-HBe转阳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干扰素α-2a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从整体上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HBsAg和HBeAg临界值指数(COI)的相关性及其与PreSl-Ag阳性率的关系,为探讨有效的HBV筛查和检测提供依据.方法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500例HBsAg阳性标本,测其HBsAg和HBeAg的COI,按照HBeAg的阴阳性及HBsAg COI的大小进行分组,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分析比较HBsAg COI和HBeAg COI大小的关系及其与PreSl-Ag的相关性.结果 HBeAg与HBsAg的COI大小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0.788,P<0.05);HBeAg阳性组,HBsAg的COI大小与PreSl-A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组,HBsAg的COI<1000组PreSl-Ag阳性率明显低于COI>1 000组(x2=55.816,P<0.05);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PreS1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8,P<0.05).结论 HBeAg与PreSl-Ag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急性乙型肝炎辅助诊断和预后的指标,当HBeAg阴性时,HBsAg的COI可以作为HBsAg含量的初步判断指标,且在一定范围内,COI高可以作为乙型肝炎感染急性期的一个指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乙肝表面抗原的核苷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86例低乙肝表面抗原(HBsAg<1000 IU/mL)的恩替卡韦(ETV)经治的乙肝e抗原(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ETV单药治疗组和序贯治疗组。连续用药4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HBsAg下降、HBsAg清除率、HBsAg血清学转换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序贯治疗组的HBsAg下降及HBsAg清除率明显高于ETV单药治疗组(P<0.05)。两组的HBs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长期ETV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通过额外增加干扰素治疗,有利于提高HBsAg清除率,从而使患者达到停药标准。  相似文献   

17.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周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LDT)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48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HBeAg阳性的CHB患者按知情同意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LDT每日600mg口服,对照组予拉米夫定(LAM)每日100mg口服,观察两组在治疗第12、24和48周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HBV DNA与基线值相比下降的1g平均值、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YMDD变异率.结果 治疗第12、24和48周时,治疗组HBV DNA与基线值相比下降的1g平均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2周:4.9±0.7比3.8±0.9,P<0.01;第24周:5.7±0.8比4.2 ±0.6,P<0.05;第48周:6.1±0.8比4.5±1.0,P<0.O]);但两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YMDD变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疗程为48周的HBeAg阳性CHB治疗中,LDT与LAM比较,对HBV DNA的抑制速度更快、幅度更大,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eAg阴性CHB患者检测pre-S1Ag的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感染科同时做pre-S1Ag、HBcAb-IgM及HBcDNA定量且HBsAg阳性的患者的资料160份,其中HBeAg阳性39例、HBeAg阴性121例,分析pre-S1Ag的表达与HBcAb-IgM及HBV DNA定量之间的关系。结果: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中pre-S1Ag检测阳性率明显低于HBeAg阳性CHB患者(P<0.05)。121例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中pre-S1Ag检测阳性率为35.5%,与HBc-IgM检测阳性率(38.8%)一致(P>0.05);pre-S1Ag阳性组HBV DNA检测率低于pre-S1Ag阴性组HBV DNA检测率,但两者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e-S1Ag可以作为反映HBV感染、复制的指标,但其在HBeAg阴性CHB患者中表达的意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甘肃省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基因型的分布,以及阿德福韦酯(ADV)等核苷类似物(NAs)治疗中耐药与HBV基因型、用药方式的关系.方法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7例CHB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核苷类似物治疗分为治疗组(n=75)和对照组(n=12).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HBsAg、肝功能、HBV DNA和HBV基因型及耐药位点.结果 入组CHB患者中基因C型72例(82.76%),B型9例(10 34%),D型5例(5 75%),F型1例(1.15%).其中治疗组48例出现耐药,耐药率64.00%,对照组3例耐药,耐药率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487,P<0.05).治疗组中,ADV单药治疗18例,耐药率为61.11%,序贯或联合治疗24例,耐药率66.67%,耐药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38,P> 0.05); ADV治疗的CHB病例中基因C型34例,耐药率70.59%,B型5例,耐药率60.00%,不同基因型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肃地区HBV基因以C型为主,而ADV治疗后不同基因型对耐药影响不大,用药方式对耐药率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乙型肝炎(AHB)临床特征和病毒标志物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慢性乙型肝炎(CHB)急性发作的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比较2005-2009年同期住院的105例AHB患者和102例CHB急性发作息者的肝功能、乙型肝炎三系和HBV DNA定量变化,总结AHB动态变化规律及区别于CHB急性发作的鉴别指标.结果 AHB组入院时一般情况、ALT、TBil、HBsAg、HBeAg、HBV DNA水平与CH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HB组抗-HBc-Igm滴度为(26.34±3.74)S/CO,明显高于CHB组的(14.46±3.10)S/C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AHB组ALT、TBil下降值分别达(1540.50±225.54)IU/L、(103.60±46.48)μmol/L,明显高于CHB组;AHB组HBsAg、HbeAg、HBeAg、HBV DNA分别下降(2558.46±644.26)IU/mL、(285.20±66.20)S/CO、(4.53±1.42)log10拷贝/mL,均明显高于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抗-HBc-IgM滴度下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HB患者入院时,19.04%的患者HBV DNA已经阴转.AHB患者HBsAg和HBeAg阴转迅速,随防结束时,AHB患者90.47%出现HBsAg血清转换;94.24%出现HBeAg血清转换;ALT下降快速但其复常明显较病毒清除慢.结论 入院时AHB和CHB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特征基本相似,但经治疗后AHB组的肝功能恢复明显较CHB组快.抗-HBc-IgM持续强阳性(≥20 S/CO)、病毒标志物的快速下降和早期阴转或血清转换、ALT≥20×ULN且快速下降和复常缓慢是AHB区别CHB急性发作的主要鉴别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