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MN-B),是指胆管内皮发生的以分泌黏液或胶冻样液为特异性临床表现的一种肿瘤样病变。从2010年开始,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其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1])。既往诊断黏胆症、分泌黏液的胆管癌、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中,部分可能属于IPMN-B。IPMN-B较少  相似文献   

2.
<正>肝外胆管囊腺瘤十分罕见,2018年3月我院急诊收治1例以右上腹持续绞痛伴皮肤巩膜轻度黄染为主要症状入院的"急性胆囊炎",术中腹腔镜探查见多囊性组织开口于胆总管,术后病理诊断肝外胆管黏液性囊腺瘤,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72岁。因右上腹持续性绞痛2 d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MN-B)的手术治疗要点及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26例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手术及随诊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者中男5例,女21例,平均年龄(62.0±7.3)岁。手术方式:左肝外叶切除+胆管探查术2例,左肝外叶切除+胆肠内引流术2例,左半肝切除(含尾状叶)+胆肠内引流术16例,右半肝+胆管探查术3例,肝门部胆管及肝IVb段切除+胆肠吻合术1例,肿瘤活检+胆管探查姑息性T管外引流术2例。术后病理诊断:胆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7例,胆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18例,无明确肿瘤病变者1例。术后并发症:胆漏2例,肺部感染5例,消化道出血2例,伤口感染3例,均经治疗痊愈出院。随访期间T管黏液阻塞感染1例,术后6年复发再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3年复发合并胃瘘及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45 d残余病灶致胆管炎死亡1例,其余预后良好。结论 IPMN-B手术治疗安全有效,精准肝叶段切除可以防止复发,且要注意黏液性肿瘤多发及胆管外侵蚀播散等特性。  相似文献   

4.
胆管黏液性肿瘤诊治体会: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 5例胆管黏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胆管黏液腺癌 2例 ,胆管黏液腺瘤 2例 ,胆管黏液腺瘤癌变 1例。 5例术前均表现为梗阻性黄疸 ,均行手术治疗 ,术后均恢复良好。随访半年至 1 0年 ,除 1例胆管粘液腺癌术后 1年死亡外 ,余 4例存活。提示胆管黏液性肿瘤的诊断治疗有其特殊性 ,正确的手术及术后处理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改善其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正>肝内胆管囊腺瘤(biliarycystadenoma BCA)是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罕见的囊性疾病,占肝脏全部囊性肿瘤中不超过5%,由Hueter于1887年最先报道,5年后Keen提出手术切除的报道[1-2]。2010年WHO肿瘤分类将BCA定义为由立方形或柱形可分泌黏液的上皮细胞组成的含有卵巢样间质的囊性上皮肿瘤,通常与胆管不相通[3]。1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6.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n pancreas,IPMN)是由胰腺导管内能够分泌黏液的高柱状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形成的肿瘤,伴有主胰管或其侧支胰管的囊性病变,与胰腺癌相比具有低度恶性、生长缓慢的特点.在临床工作当中,笔者遇到1例IPMN且合并肝内外胆管扩张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腹部外科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2例胰腺黏液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3例,黏液非囊性癌11例,黏液性囊性肿瘤8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难以确诊.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2例失访.黏液性囊性肿瘤术后1例因复发转移死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例出现复发转移死亡;黏液非囊性癌失访2例,其余均于5~22个月内死亡,平均生存期lO个月.结论 胰腺黏液性肿瘤是一种恶性或潜在恶性病变.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和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疗效满意,胰腺黏液非囊性癌预后差,生物学特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管囊腺癌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囊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9月共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囊腺癌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对预后的影响采用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分析.结果 17例中男4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49.3岁.患者以上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仅2例患者CA19-9异常,2例CEA异常,17例患者AFP均正常.17例中行根治性手术7例,肿瘤完全切除联合取瘤栓术7例,姑息性手术3例.病理提示胆管囊腺癌10例,胆管囊腺瘤局部癌变2例,乳头状胆管囊腺癌2例,黏液性乳头状胆管囊腺癌2例;1例为肝内胆管囊腺癌与肝细胞癌双结节混合性癌.17例中肿瘤高分化7例,中分化3例,低分化7例.手术方式(β=-0.692,P=0.01)、肿瘤分化程度(β=-2.041,P=0.007)对预后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癌以成年女性多见.血清CA19-9对诊断无帮助.肝内胆管囊腺癌的胆总管癌栓并不预示临床预后差,行根治性手术或根治性切除联合取栓术均能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重症胆管炎术后黄疸不退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常见原因是胆道损伤、胆管内残余结石、胆瘘等所致,但有一些是非外科性原因所引起,临床医师往往对此未予重视。我院1995~2005年10年间收住重症胆管炎186例,术后出现黄疸不退或退而复升20例,其中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18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均因不同程度的腹痛、畏寒发热、黄疸及中毒性休克或神经精神症状入院,B超或CT均示肝外或肝内外胆管梗阻,并经手术治疗的重症胆管炎病人,术后出现黄疸消退数日后持续不退或又反跳加重20例,除外2例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排除肝细胞性及肝外…  相似文献   

10.
黏胆症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继发性病理学表现,最早由Hadjis于1987年报道.其特征为黏液在肝内及肝外胆管内的异常分泌和蓄积.其原发病主要为胆管内产黏液性的肿瘤(mucin-producing bile duct tumors,MPBTs).黏胆症还可见于胰腺和肝脏具有分泌黏蛋白功能的良、恶性肿瘤侵袭入胆道,进而表现为黏液在胆管内沉积,单独或与原发肿瘤共同作用引起胆道梗阻[1].黏液通常呈胶冻样,富含白蛋白及电解质.  相似文献   

11.
黏胆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黏胆症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继发性病理学表现,最早由Hadjis于1987年报道.其特征为黏液在肝内及肝外胆管内的异常分泌和蓄积.其原发病主要为胆管内产黏液性的肿瘤(mucin-producing bile duct tumors,MPBTs).黏胆症还可见于胰腺和肝脏具有分泌黏蛋白功能的良、恶性肿瘤侵袭入胆道,进而表现为黏液在胆管内沉积,单独或与原发肿瘤共同作用引起胆道梗阻[1].黏液通常呈胶冻样,富含白蛋白及电解质.  相似文献   

12.
肝内胆管囊性肿瘤包括肝内胆管囊腺瘤和肝内胆管囊腺癌,临床上少见,仅占肝脏囊性病变的5%[1]。因肝内胆管囊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5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9例;8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7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癌(1.14∶1);肿瘤位于胰头部3例(20%),胰体尾部10例(66.7%),胰尾部2例(13.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胰腺体尾部+脾切除术8例,胰尾+脾切除术2例,胰腺囊腺瘤切除术1例,胰腺囊肿-空肠吻合内引流术1例,胰腺囊肿外引流术1例.结果: 随访10~15年,8例囊腺瘤均无瘤存活;7例囊腺癌中4例(57.1%)存活5年,2例(28.5%)存活3年,1例(14.2%)存活率1年.结论: 囊腺癌属于低度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1982年由日本Ohhashi等首先报道,以后陆续有少量病例报道,近十年以来报道的病例数明显增加,目前国外文献中上百例报道也有数篇,但国内仅见1篇8例报道。对该肿瘤曾有过多种不同命名,如产黏液癌、高分泌黏液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内癌、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黏液性导管扩展症、胰管扩展型产黏液肿瘤等。1996年WHO颁布IPMN的诊断标准,以期将其与胰腺黏液性囊腺瘤或胰腺黏液性囊腺癌区分开来。在临床与病理方面,IPMN与后者也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肝内胆管囊性肿瘤的认识。方法对经根治性手术切除并由病理学确诊的2例肝内胆管囊性肿瘤患者(囊腺瘤和囊腺癌各1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CT、B超发现肝内囊性包块,但未获得肝内胆管囊性肿瘤的诊断。根治性切除术后,采用B超、CA19-9和CEA随访9月和15月,均无复发。结论肝内胆管囊性肿瘤术前诊断非常困难,CT、B超或ERCP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确诊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根治性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根治性切除后,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MCN)的CT及MR影像特点。方法18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均经病理证实,其中囊腺瘤11例,交界性肿瘤4例,囊腺癌3例。患者均进行了CT和(或)MR检查,回顾性分析肿瘤的CT及MR影像表现。结果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平均大小为6.7cm,11例位于胰体、尾:除2例囊腺瘤为单房性无间隔外,其余16例均为多房性。3例囊腺癌囊壁及间隔明显增厚或囊壁上见壁结节,其中2例的囊腔直径大于2.0cm;13例非恶性肿瘤的囊壁及小房间隔较薄且均匀,无壁结节,小房直径大于2.0cm。1例囊壁钙化,4例合并胰腺炎改变,1例合并有胆总管扩张,1例周围血管包绕。结论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CT及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有助于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正>起源于肝内外胆管的胆道肿瘤多数具有分泌黏液的能力,但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黏液局限于肿瘤细胞内。然而,一些肿瘤在肝内外胆管内分泌粘稠的黏液,导致梗阻性黄疸和胆管炎,且伴有明显的胆管扩张。这类肿瘤被报道为黏液分泌型胆道肿瘤(MPBTs)[1]。由于其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生物学和临床特征、放射学表现不尽相同和预后较好等特点,而逐渐受到临床重视[2,3]。由于术前确诊率不高,术中如果无法准确判断黏液肿瘤  相似文献   

18.
正子宫腺纤维瘤多发生于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妇女,约有90%来源于子宫内膜,较少发生在子宫肌层,尤其是发生在宫颈向腹腔内生长更少见~([1,2]),是女性生殖系统少见的良性肿瘤。由于该病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常因子宫其他疾病就诊。2016年12月~2017年1月我科误诊2例黏液性囊腺纤维瘤,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53岁,孕2产1,人工流产1次,无临床  相似文献   

19.
由于肝内胆管黏液性肿瘤(MPIBT)的胆管内存在大量胶冻样黏液,影像学检查如超声、腹部CT、经皮肝胆管穿刺等难以在术前明确诊断,MRCP检查较少用于MPIBT评估肿瘤可切除J生。回顾J生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0例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MPIBT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MRCP检查在术前明确MPIBT诊断及评估肿瘤可切除性中的作用。肝内胆管不对称性扩张和远离肿瘤的肝内外胆管扩张而无肝外胆管的突然截断是MPIBT的MRCP检查最主要特征。MRCP检查示病灶侧扩张胆管与相对正常胆管的交界线为肿瘤与正常胆管黏膜的移行处,从而术前判断MPIBT能否被切除以及采取适当的手术方式。根据术前手术规划,5例患者接受根治性的手术切除,5例行姑息性胆道引流。MRCP检查作为一种非侵袭性技术,是术前明确MPIBT的诊断与评估肿瘤可切除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背景:本文主要研究肝内胆管黏液性乳头状瘤(M-IPNB)和肝脏粘液性囊腺瘤(MCN)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外科手术的预后。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把MCN定义为有可以分泌粘液的胆管上皮细胞和卵巢样间质构成的肝脏囊性肿瘤,而卵巢样间质是MCN有别于肝脏其他囊性肿瘤的特征性结构。M-IPNB的组织学特点是胆管上皮存在杯状细胞和结肠化生,并产生大量粘液,可造成粘胆症,并常伴有肝内胆管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