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建立多重荧光PCR技术检测乙肝病毒(HBV)基因型,并了解杭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基因型分布特点。方法:首先优化TaqM an探针多重荧光PCR的反应体系,然后采用该法检测杭州地区15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HBV基因型,并用测序方法进行确认。结果:B基因型65例(43.3%),C基因型53例(35.3%),B+C混合型24例(16%),未分型8例(5.3%)。结论:杭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基因型以B、C型为主,B、C混合型感染比例较其他地区高,TaqM an探针多重荧光PCR简单经济,可以应用于大规模HBV基因型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广西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无症状携带者HBV前C区基因突变株的流行情况。方法 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77例广西南部,北部地区人群HBV无症状携带者血清HBV前C区进行扩增,阳性者用直接测序法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39例HBsAg无症状携带者血清HBVDNA阳性,阳性率为50.7%(39/77),突变株出现率为22.1%(17/77)。南部地区阳性率为55.6%(20/36),其中6份标本出现突变株,占30%,常见的突变类型是nt1858位发生点突变(T→C),只有一份标本在nt1896发生点突变(G→A),导致终止密码产生,该标本同时伴有nt1837点突变(A→G);北部地区阳性率为46.3%(19/41),其中有11份标本出现突变株,占57.9%,常见的突变类型是ny1896位发生点突变(G→A),这些标本中有4份同时在nt1846发生点突变(A→T),2份同时在nt1862发生点突变(G→T);标本734分别在nt1856,1858发生点突变(C→T,T→C)。结论 广西地区HBV无症状携带者HBV前C区突变株的流行率居全国中等水平,广西南部,北部是否存在主要突变类型不同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湖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布,探讨不同基因型与性别、年龄和肝炎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179例HBV-DNA阳性感染者的HBV基因型进行测定,包括49例携带者,104例慢性肝炎,19例肝硬化,7例肝癌.年龄12~80岁,平均(34.1±12.7)岁.结果 179份血清中,B基因型78份(43.5%),C基因型83份(46.4%),B/C混合基因型18份(10.1%),未发现A、D、E、F等基因型.各基因型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基因型C在肝硬化、肝癌患者中比例高于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组(χ2=3.880,P<0.05).结论 湖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优势型主要为B型和C型,B/C混合型次之,基因型C与肝硬化及肝癌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浙江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HBV全基因核苷酸序列异源性≥8%或者S基因区核苷酸序列异源性≥4%,将不同病毒株分为不同的基因型,迄今为止,HBV可以分为8个基因型,即A、B、C、D、E、F、G和H型[1,2].研究表明,HBV基因型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A型主要分布于西欧、北欧、北美洲及非洲地区;B型和C型主要分布于亚洲,澳大利亚的HBV主要基因型也是C型;D型分布最为广泛,主要分布于中东、北非和南欧,亦是地中海地区HBV的主要基因型;E型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带;F型主要分布于美国;G型在法国和美国被发现;H型在尼加拉瓜、墨西哥及美国加里弗尼亚地区被发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常德市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方法 随机选择HBsAg阳性携带者6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例。应用FQ-PCR方法检测血清HBVDNA含量。采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进行血清HBVA-F6种基因分型。结果 43例HBVDNA定量阳性血中B、D混合型占51.2%(22例),B型占27.9%(12例),C型占9.3%(4例),C、D混合型占4.7%(2例),B、C混合型占2.3%(1例),未分型者2例,未发现A型、单纯D型、E型和F型。结论 常德市HBV基因型以B、D混合型为主,次为B型、C型,C、D混合型及B、C混合型。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嗜肝的DNA病毒,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脏疾病。本文就1988年Okamoto等首次发现HBV存在基因组的差异以来HBV基因型研究现状作一综述。着重对现有的HBV基因分型方法、基因型别与地理分布、与基因突变、致病性及抗病毒治疗的关系进行介绍,并对未来HBV基因型研究目前存在的不足与发展进行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肝脏损伤程度及病毒载量(HBV-DNA)的相关性。方法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方法对108例慢性HBV感染者进行HBV基因分型,PCR 荧光定量检测血清HBV-DNA水平。结果基因型B型29例(26.9%),C型51例(47.2%),混合型(C D/B C)16例(14.8%),D型4例(3.7%),未分型8例(7.4%)。C型发展致慢性乙型肝炎 (CHB)、肝硬化(LC)和肝细胞癌(HCC)比例显著高于B型,分别为49.0%比41.4%(x2=3.91,P< 0.05);17.6%比6.9%(x2=4.90,P<0.05);13.7%比3.4%(x2=5.06,P<0.05)。C型和混合型 HBV-DNA水平高于B型(1.14×107比2,20×107比1.60×106拷贝/ml,P<0.05)。结论 C型 HBV感染较易引起严重肝脏损伤,同时,HBV基因型可能是影响HBV复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HBV基因型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自然病程、临床结局、抗病毒治疗效果等相关,对其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可能为慢乙肝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治疗结果的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此文就国内外关于HBV基因型与HBV传播途径、HBV前C区及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HBV感染后不同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等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张家口地区人群乙肝病毒基因型及其与肝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巢式荧光实时定量PCR对107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基因型进行检测;对患者肝病临床类型、血液乙肝病毒DNA定量、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甲胎蛋白、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 ①张家口地区乙肝患者乙肝病毒基因型主要以B型、C型与B+C混合型为主,107例患者中B型32例,C型30例,B+C混合型45例;②C型患者HBV DNA浓度、肝功能指标、甲胎蛋白、肝硬化发生率、肝癌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型及B+C混合型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张家口地区乙肝患者病毒基因型以B型、C型及B+C混合型为主,C型患者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以及肝功能损害程度明显高于B型及B+C混合型患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疫苗和免疫》2021,(4)
目的分析广西、云南和贵州交界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方法选择该地区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且HBV-DNA1.0×10~3IU/mL的CHB患者,采用PCR和反向杂交技术检测HBV基因序列,分析HBV基因型构成、耐药突变发生率和突变位点分布。结果在纳入的967例CHB患者中,B、C、D、B+C、B+D、C+D、B+C+D基因型HBV患者分别为334例(34.54%)、310例(32.06%)、150例(15.51%)、38例(3.93%)、28例(2.90%)、1例(0.10%)、1例(0.10%)。CHB患者的耐药突变发生率为16.34%(158例);共检出23种耐药突变位点模式,其中rt180M+rt204V、rt204I、rt204V、rt181V突变患者分别占耐药突变患者的15.19%、13.29%、11.39%、10.13%。结论研究地区CHB患者HBV以B和C基因型为主,耐药突变率高,耐药突变位点多样化;研究结果有助于CHB患者的精准化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并探讨其与感染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扩增后测序的方法,对15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HBV基因型的分析,应用x2检验和t检验法分析HBV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结果 150例样本中,B基因型90例占60.0%,C基因型60例占40.0%,不同性别之间HBV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基因型患者年龄(29.4±10.2)岁显著低于C基因型患者(35.1±11.5)岁(P<0.05);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组C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59.1%和60.0%,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2.0%)和HBV无症状携带者(30.0%)(P<0.05);C基因型HBeAg阳性率(71.7%)显著高于B基因型(55.6%)(P<0.05);C基因型患者血清的HBV-DNA含量(5.98±0.76)log值显著高于B基因型组(5.62±0.92)lo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基因型与临床病情密切相关,C基因型患者平均年龄、病毒水平、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B基因型,可能是导致C基因型患者更易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是由HBV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传染病,HBV基因型与其危害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此文就HBV基因型的意义及检测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隐匿性HBV感染(OBI)指在机体肝组织中存在HBV DNA,血清HBsAg阴性,伴或不伴有血清HBV DNA阳性的感染状态.OBI与隐源性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有关,是输血、器官移植播散HBV的潜在危险因素,也是目前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OBI的形成与多种机制有关,其中病毒突变是重要因素.此文就HBV基因不同区域突变与OBI感染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确定流行于泉州地区的乙肝病毒的基因型的基本情况,并探讨HBV基因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与HBVDNA、HBeAg阳性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收集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进行DNA定量和基因型测定,并用SPSS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泉州地区的HBV基因型分布分别为B型52.36%,C型46.06%和B/C混合型1.58%。B型患者平均年龄28.99岁、C型慢性乙肝患者平均年龄31.28,C基因型大于B基因型,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构成比中B型男性多于女性,C型女性多于男性,它们的差异都具有显著性。HBeAg阳性者中B和C这2种基因型分别占55.64%和47.86%;HBVDNA高载量中B基因型(48.72%)多于C基因型(23.08%)。结论:泉州地区HBV携带者HBVDNA阳性者中以B、C型为主,B型占优越,存在少量B和C基因型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西宁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前区(preC/C)与C基因启动子(BCP)的变异株在HBV感染者中的状态及与HBeAg在血清学中的关系. [方法]使用一条PCR错配引物和引入BCL1酶切位点,扩增一条nt1765-nt1895核苷酸片断,以序列分析扩增产物. [结果]在nt130核苷酸片断中,A83突变率为9.3%,BCP突变率为43.6%,25例野毒株的突变率达17.0%;HBeAg阴性病例中A83突变率为9.3%,BCP突变率为78.1%;HBsAg阴性、抗-HB8阳性的双阳病例中A83和BCP双突变为99.7%;HBV感染的不同临床病例主要显示于慢性肝炎重度和肝硬化组,BCP突变率分别为75%及71%. [结论]HBV双突变与肝炎的严重性有密切联系,BCP双突变对e系统表达有一定影响.PCR技术和基因测序分析有重要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阎丽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0,(6)
依据乙型肝炎病毒(HBV)全基因序列测定,目前已发现的HBV基因型为A~G七种。本文就HBV基因型分型的方法学和应用,基因型与变异的关系,以及基因型的临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浙江东部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优势型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浙江东部地区HBVDNA阳性的HBV感染者100例,应用基因芯片对其进行基因分型,其中对7例优势基因型进行S基因序列同源性测序复核。结果:100例HBV阳性的血清标本分型率为96.0%,其中B基因型36例(36.0%),C基因型47例(47.0%),BC混合基因型11例(11.0%)及BCD混合基因型2例(2.0%),未分出型的4例(4.0%)。基因芯片分型与S基因序列同源性测序分型结果一致,乙型肝炎感染者检出的基因型以C、B型为主;重型肝炎与肝癌组中c型检出率分别为60%和55%,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P〈0.05),C、B基因型与HBVDNA拷贝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及总胆红素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BV的基因型存在地区性差异,浙江东部地区的优势基因型为c、B型,与以往报道的结论不太一致。不同临床肝炎型与基因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重型肝炎和肝癌患者检出的基因型多为C型,提示C基因型患者预后较差。基因芯片分型方法可应用于HBV基因的分型,方便、快速。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阎丽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0,27(6):254-258
依据乙型肝炎病毒(HBV)全基因序列测定,目前已发现的HBV的基因型为A~G七种。本文就HBV基因型分型的方法学和应用,基因型与变异的关系,以及基因型的临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G1896A突变、基本核心启动子区A1762T、G1764A双突变与基因型、拉米夫定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基因测序法对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81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前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区)、基因型及逆转录酶区(P区)检测,并对前C区、BCP区的变异与基因型、逆转录酶区的变异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81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送检标本中,68份标本可检出前C区G1896A变异或BCP区A1762T/G1764A变异;单纯G1896A突变31例,单纯A1762T/G1764A突变24例,前C区联合BCP区变异13例;81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有45例发生变异,其中180M和204V变异株35例,204I变异株10例;前C区变异在野生型组、变异型组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8.9%、6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P区变异在野生型组、变异型组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3.3%、5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1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中,B基因型18例,C基因型63例;前C区变异在B、C基因型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2.2%、3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P区变异在B、C基因型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6.7%、5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896A突变在B基因型感染者中检出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感染者;A1762T/G1764A双突变在B基因型感染者中检出率明显低于C基因型感染者。结论发生G1896A突变和A1762T/G1764A突变的患者,在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后更易发生逆转录酶区的变异;G1896A突变易出现在B基因型感染者中,A1762T/G1764A突变易出现在C基因型感染者中。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拉米夫定耐药的发生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耐药的发生与乙型肝炎病毒(HBV)B、C基因型的关系。方法:选取65例拉米夫定治疗耐药患者的血清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其乙肝病毒的基因型。结果:65例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中,B基因型为27例(41.54%),C基因型为38例(58.46%);C基因型的Y IDD变异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86.84%对37.04%,P<0.01),且病毒复制水平明显高于B基因型,而B基因型的YVDD变异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62.96%对13.16%,P<0.01)。结论:发生拉米夫定变异时乙肝C基因型多发生Y IDD变异,乙肝B基因型多发生YVDD变异,且变异后基因型C的病毒复制水平比B基因型要高。拉米夫定耐药患者B、C基因型病毒学特性的研究可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