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益脾养肝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肝癌前病变中肝干细胞恶性转化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组)、DEN模型组(模型组)、DEN+益脾养肝方组(益脾养肝方组)和DEN+护肝片组(护肝片组),空白组5只,其余3组各10只。腹腔注射DEN诱导肝癌前病变模型,给药16周后处死。检测血清ALT、AST、Alb水平;取肝组织观察并记录其大小、外观等变化,计算肝重比(肝脏指数);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检测OV6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i)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EpCAM、CD133和CD90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mTOR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的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益脾养肝方组和护肝片组肝脏病理形态显著改善,肝脏指数、ALT和AST水平降低、Alb水平升高(P值均<0.05);同时GST-Pi、OV6、p-PI3K、p-Akt、p-mTOR蛋白和EpCAM、CD133、CD...  相似文献   

2.
肝脾方及化痰方对大鼠脂肪肝模型病理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脂肪肝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目前西医尚无专用治疗药物,而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报道日益增多,普遍认为痰湿、肝郁、脾虚在本病的中早期属于主要矛盾,化痰祛浊、疏肝健脾是治疗的关键.因此,深入研究化痰祛浊法、疏肝健脾法抗脂肪肝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2003年3月~2003年5月就肝脾方、化痰方对大鼠脂肪肝模型病理形态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探讨两种方药抗脂肪肝的部分作用机制,并比较其异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D老年大鼠脾脏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老年大鼠(10只)和青年鼠(5只)脾脏和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SD老年大鼠脾脏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阳性率的变化相一致,CD3+、CD4+、CD8+细胞阳性率均低于青年组水平,且CD4细胞阳性率均明显低于青年组(P<0.05);CD4+/CD8+比值均低于青年组,在脾脏CD4+/CD8+比值与青年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D老年大鼠脾脏和外周血T胞亚群阳性率均减少,且CD4+/CD8+比值明显降低,提示SD老年大鼠免疫功能的衰退和紊乱与T细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正肝方对诱发性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正肝方对黄曲霉毒素B1(AFBl)诱发的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大鼠10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30只、正肝方小剂量预方组30只、正肝方大剂量预防组30只、正常对照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大鼠外,先后用AFB,和2-乙酰氨基芴(2-AAF)处理各组大鼠造模,正肝方大、小剂量(0.6g/ml,0.3g/m1)预防组在造模期间,将正肝方水荆按10ml/kg分别灌喂大鼠。8周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内γ-谷氨酰转肽酶(GGT)阳性肝细胞增生灶的数量和大小(个/cm^2、mm^2/个、mm^2/cm^2)。结果:正肝方大剂量组大鼠肝组织GGT阳性灶的数量和大小,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正肝方能减少AFB。诱发的大鼠肝组织GGT阳性灶的数量和大小,具有预防AFB1诱发的肝癌前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脾内T细胞亚群的定位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22例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患者肝内T细胞亚群,发现T细胞集中分布于虫卵肉芽肿外层,在非肉芽肿部位散在分布于虫卵附近,而广泛纤维化的区域内无T细胞浸润。肉芽辟和非内芽肿部位的T细胞均以CD8 细胞为主。19例患者脾脏内T细胞观察,发现脾脏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边缘区的CD4 细胞百分比和CD4 /CD8 比值显著降低,CD8 T细胞百分比明显提高,而且由于脾脏纤维化,导致红素区T细胞稀疏,动脉周围淋巴鞘T细胞外移,本文讨论了以上结果在晚血免疫调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对脾虚证大鼠胃黏膜CD4^+、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10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4只)、长期造模组(26只)、自然恢复组(26只)和四君子汤组(26只)。正常对照组常规饲养7周,前4周给予生理盐水隔日1次灌胃,后3周每日1次灌胃(1.5ml/100g)。其余3组均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复制脾虚证大鼠模型,造模4周结束后,长期造模组继续造模3周,自然恢复组常规喂养3周,四君子汤组给予四君子汤每日1次灌胃3周(1.5ml/100g)。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CD4^+、CD8^+T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与长期造模组和自然恢复组相比,四君子汤组大鼠胃黏膜CD4^+T细胞数量增加,CD8^+T细胞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四君子汤组CD4^+T细胞数量的改善无法恢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O.05),而CD8’T细胞的数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O.05)。[结论]四君子汤可明显增加胃黏膜CD4^+T细胞数量,降低CD8^+T细胞的数量,调节胃黏膜免疫功能,从而防治慢性胃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脾脏T细胞亚群和γ干扰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端德  杨业翔 《中华内科杂志》1992,31(7):428-429,T025
  相似文献   

8.
马肝汤对肝损伤小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马肝汤治疗肝病的免疫学机理。方法:用四氯化碳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治疗组每天皮下注射马肝汤0.1ml/10g,连续7日,各组均于第8日眼眶取血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观察马肝汤对中毒性肝炎小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马肝汤使T细胞及T细胞亚群细胞数量下降(P<0.01)。结论:马肝汤具有免疫调控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热应激预处理对梗阻性黄疸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胆总管结扎组(B组)、热应激预处理 胆总管结扎组(P组).术后1wk处死大鼠穿刺心脏取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份血液标本的T淋巴细胞(CD4 、CD8 )分类及胆红素含量.结果:胆总管结扎后1wk,大鼠血胆红素明显升高,CD4 减少,CD4 /CD8 下降;热应激预处理组的CD4 、CD4 /CD8 下降不明显,但与胆总管结扎组比较有显著差异(52.60±3.27vs43.52±2.23,2.37vs1.96;P<0.01).鼠T细胞亚响,目前尚关报道.结论:热应激预处理可改善梗阻性黄疸大鼠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高乌甲素对手术患者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涛  邱红明 《山东医药》2008,48(29):98-99
将3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高乌甲素(LA)组(LA组)、曲马多组及对照组各12例,均行常规手术麻醉,LA组、曲马多组于诱导前30 min分别静滴LA 8 mg、曲马多100 mg,30 min滴完.诱导后即开始连接电子输注泵,以LA 0.28 mg/ml或曲马多8 mg/ml持续输注,术后清醒后实施PCA.三组分别于麻醉用药前30 min、术毕即刻及术后24、48 h采外周静脉血,测定NK细胞数、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麻醉用药前30 min比较,曲马多组及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LA组无明显变化.认为LA手术中可稳定患者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强度运动对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亚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安静组(A组,n=10)、运动组(B组,n=30),在最后一次力竭运动后,将B组大鼠分为运动后即刻组(B 1组,n=10)、运动后12 h组(B 2组,n=10),运动后24 h组(B 3组,n=10)。A组不运动,B组大鼠进行为期9 w的大强度训练,末次训练后,A组、B 1组摘取脾脏,制作脾细胞悬液,噻唑蓝(MTT)法分别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测CD4^+、CD8^+细胞数。中性红比色法测巨噬细胞吞噬能力。B 2组、B 3组分别在运动后12 h、运动后24 h按上述方法测试。结果与A组相比,B 1组T淋巴细胞增殖、B淋巴细胞增殖、CD4^+、CD8^+、CD4^+/CD8^+、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显著降低,B 2组T淋巴细胞增殖、B淋巴细胞增殖、CD4^+、CD4^+/CD8^+显著降低,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 3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CD4^+、CD8^+、CD4^+/CD8^+、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B 1相比,B 2组、B 3组T淋巴细胞增殖、B淋巴细胞增殖、CD4^+、CD8^+、CD4^+/CD8^+、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显著升高;与B 2相比,B 3组T淋巴细胞增殖、B淋巴细胞增殖、CD4^+均显著升高,CD8^+、CD4^+/CD8^+、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无显著差异。结论大强度运动后,大鼠脾脏、B淋巴细胞、T淋巴增殖能力降低、巨噬细胞吞噬能力降低、CD3^+、CD4^+、CD8^+、CD4^+/CD8^+降低,恢复期间逐步上升,其中CD8^+、CD4^+/CD8^+、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在恢复期12 h基本达到正常状态,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CD4^+在恢复期24 h达到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12.
感染旋毛虫小鼠脾T细胞亚群动态变化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感染旋毛虫小鼠脾T细胞亚群动态变化观察王海鹏,刘英杰,王太一细胞免疫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进行T细胞亚群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宿主的免疫调控状态和免疫反应水平。据研究,旋毛虫感染期间,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反应及对绵羊红细胞的细胞免疫应答存在着免疫抑制现...  相似文献   

13.
T淋巴细胞群呈异质性,是具有各种功能的细胞,包括参与迟发性变态反应的效应细胞、细胞毒细胞、辅助及抑制性细胞。在小鼠中,根据其淋巴细胞表面同种异型抗原Ly 1、2、3的有无而区分具有不同功能的T细胞亚群。最近,Moretta等提出人类T淋巴细胞可按照其有否各种免疫球蛋白的Fc段受体进行分类:Tr细胞带IgG-Fc受体,Tμ细胞带IgM-Fc受体,Tα细胞带IgA-Fc受体,Tε细胞带IgE—Fc受体以及Tφ细胞不带任何Ig的Fc受体。由于Tα和Tε细胞新近才被发现,性质还不清楚,故本文重点介绍Tr、Tμ细胞的特征及其与胃肠道疾病的可能关系。两种亚群细胞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泼尼松对格雷夫斯病甲状腺肿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年来 ,有不少文献报道了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下的格雷夫斯病 (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Graves’病 )患者外周血CD3 ,CD4 ,CD8及CD4 /CD8比值等指标变化对抗甲状腺药物疗效和甲亢预后的影响 ,相互之间的结果并不吻合。有关泼尼松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Graves’病也有一些文献报道 ,但主要是针对Graves’眼病的治疗[1,2 ] ,偶有涉及甲状腺肿的问题[3 ] ,但没有系统观察泼尼松对Graves’病甲状腺肿和T细胞亚群影响的报道 ,为进一步了解泼尼松对上述因素的影响 ,我们作了有关研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6 0例患者和 2 5…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脾切除对血吸虫性脾肿大T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发现脾切组CD_3~+52.71±6.69%、CD_4~+/CD_3~+比值1.17±0.40均较正常对照组的64.77±4.93%、1.72±0.42降低(p<0.05);CD_3~+38.27±5.95%较之28.40±3.11%显著升高(p<0.05)。脾切组的CD_3~+和CD_4~+/CD_3~+比值分别比非脾切组的32.75±4.39%升高(p<0.05)和1.40±0.71下降(p<0.01)。表明脾切除使血吸虫病免疫功能紊乱加重。本文还就脾切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弓形虫感染大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弓形虫感染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方法将58只清洁级SD成年大鼠随机分成9组,其中8组为实验组,1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每鼠腹腔注射2×105/LCF-11纤维素纯化的活弓形虫速殖子悬液2ml,对照组腹腔注射2ml生理盐水,并留4只为正常对照鼠。分别于弓形虫感染后1、3、7、14、28、35、42、60d时取大鼠外周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比。结果弓形虫感染后3d、7d时,CD3+水平降至最低,但与正常鼠和对照鼠无显著性差异(P>0.05),至感染14d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此后再无明显变化。CD8+亚群水平在感染后3d、7d、14d时均显著低于正常水平(P<0.05),至感染后28d恢复正常水平。而CD4+亚群水平在整个感染过程中无明显变化(P>0.05)。CD4+/CD8+比例在感染后3d、7d、14d时显著高于正常鼠和对照鼠(P<0.05)。结论弓形虫感染影响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但可自行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脾栓塞对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部分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对肝硬化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57例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 ,32例采用部分脾栓塞治疗 ,2 5例采用脾全切治疗 ,1 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 (CD3+ )、T辅助 /诱导淋巴细胞亚群 (CD4+ )、T辅助淋巴细胞 /T抑制淋巴细胞亚群 (CD4+ /CD8+ )明显低于正常人 (P <0 .0 1 ) ;脾栓塞组治疗前后CD3+ 、CD4+ 、CD8+ 、CD4+ /CD8+ 无明显差异 (P >0 .0 5) ;脾全切组治疗后CD3+ 、CD4+ 、CD4+ /CD8+ 均较治疗前及部分脾栓塞组治疗后明显降低 (P <0 .0 1 )。结论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CD3+ 、CD4+ 、CD4+ /CD8+ 降低 ,部分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对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影响 ,显著优于脾全切治疗  相似文献   

18.
颜亭祥  傅庆元 《山东医药》1995,35(12):20-20
应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方法,对接受培养的人胚胸腺和脾脏移植的34例肿瘤病人分别在移植前1周和移植后10天、3个月进行外周血T细胞亚腺检测,并与40例健康人做对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脾自然杀伤T细胞(NKT)及其亚群的影响。方法 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低、中、高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低、中、高感染组每鼠分别经肝门静脉注射50、500、 2 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感染后2周,无菌条件下取各组小鼠肝脏,制备肝组织切片,常规Masson染色后观察多房棘球蚴病灶和肝纤维化情况;取脾组织制备淋巴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NKT细胞不同亚群及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感染2周后,对照组小鼠肝无明显变化;低、中感染组小鼠肝组织仅可见少量肉芽肿,炎性反应较弱,向纤维化修复转变;高感染组肝病灶形成较小的生发层结构,周围炎性细胞分布密集,可见纤维结缔增生。中、高感染组脾NKT细胞绝对数分别为(6.32±0.53)×105、(7.37±1.72)×105,高于对照组的(5.02±1.08)×105和低感染组的(4.90±1.27)×105(P 0.01)。中、高感染组分泌γ干扰素(IFN-γ)的脾NKT1型细胞比例分别为(13.93±1.61)%、(10.9±3.04)%,低于对照组的(17.3±3.18)%和低感染组的(19.42±2.82)%(P 0.01);低、中、高感染组分泌IL-4的脾NKT2型细胞比例分别为(5.62±0.58)%、(5.86±1.43)%和(5.92±0.94)%,高于对照组的(4.37±0.83)%(P 0.05);低、中感染组分泌IL-17A的脾NKT17型细胞比例分别为(7.02±1.19)%和(6.62±0.41)%,高于对照组的(4.68±0.73)%和高感染组的(3.73±1.04)%(P 0.01)。中、高感染组脾CD4+NKT细胞绝对数分别为(1.75±0.36)×105、(1.82±0.24)×105,高于对照组的(1.24±0.26)×105(P 0.05);高感染组脾DN NKT细胞绝对数为(2.15±0.78)×105,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27±0.36)×105、低感染组的(1.20±0.49)×105和中感染组的(1.43±0.19)×105(P 0.01)。低、中、高感染组分泌IFN-γ的脾CD4+NKT1型细胞比例分别为(19.42±2.82)%、(14.40±1.81)%、(12.5±2.96)%,低于对照组的(21.16±2.83)%(P 0.01);低、中、高感染组分泌IL-17A的脾CD4+NKT17型细胞比例分别为(18.73±1.99)%、(16.06±1.42)%和(14.41±3.55)%,高于对照组的(10.27±1.79)%(P 0.01)。低、中、高感染组分泌IFN-γ的CD8+NKT细胞比例分别为(10.04±0.92)%、(13.43±0.92)%和(9.24±1.37)%,低于对照组的(15.83±1.59)%(P 0.01);中、高感染组分泌IL-10的脾CD8+NKT细胞比例分别为(4.07±0.48)%、(3.92±0.75)%,高于对照组的(2.85±0.64)%(P 0.05)。中、高感染组分泌IFN-γ的脾DN NKT细胞比例分别为(17.48±2.50)%和(14.06±3.95)%,低于对照组的(25.18±5.78)%(P 0.01)。结论小鼠感染多房棘球蚴后,脾NKT细胞及其亚群发生明显变化,其中低、中感染组小鼠以CD4+NKT17型免疫应答优势对虫体起杀伤和清除作用,高感染组小鼠以CD4+NKT17型、 NKT2型和NKT10型细胞亚群的混合优势,且NKT细胞呈抑制性表型,使NKT1型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利于棘球蚴寄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助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10例慢性乙型迁延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并在运用补肝益肾糖浆治疗后,进行对比观察。发现治疗前慢乙迁肝患者OKT_4/OKT_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人(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