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应用个体化股骨远端外翻角度截骨技术对改善术后下肢冠状面力线的可行性以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月接受单膝TKA并符合选择标准的50例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5例TKA中采用个体化股骨远端外翻角度截骨技术(试验组),25例采用传统股骨远端外翻5°截骨技术(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病程、患膝侧别、骨关节炎分级以及术前股骨解剖轴夹角(femoral mechanical anatomical angle,FMA)、机械胫股角(mechanical femorotibial angle,MFT)、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摄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并比较两组MFT;术后6、15个月采用K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3d X线片示试验组MFT为(—0.20±1.87)°,对照组为(1.71±3.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2);其中试验组22例(88%)MFT达理想角度(0±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例(64%)(χ2=2.32,P=0.02)。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5个月,试验组术后6、15个月膝关节KSS评分分别为(88.23±2.57)、(90.76±2.7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92±2.59)、(88.65±1.77)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6,P=0.00;t=3.20,P=0.02)。末次随访X线片示假体均无松动征象。结论与传统股骨远端外翻5°截骨技术相比,初次TKA中采用个体化股骨远端外翻角度截骨技术可更好改善MFT角,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应用改良股骨远端外侧双平面开放截骨结合异体骨植骨锁定钢板技术治疗膝外翻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就诊的23例外翻膝畸形患者,应用股骨远端开放截骨术治疗膝外翻。所有患者均为外翻畸形伴肢短,排除炎症性关节病,采用改良股骨远端双平面截骨结合锁定钢板技术。平均随访时间(59±7)个月,随访评估的内容包括:截骨矫正的角度,截骨端愈合的时间,下肢长度的变化,股骨机械轴长度的变化,并发症以及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膝关节损伤及骨关节炎评分(KOOS评分)。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用配对t检验方法比较手术前后上述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前的股骨胫骨角(FTA)是(162±4)°,术后的FTA(173±2)°比术前有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96,P0.01),术后随访无任何角度丢失。开放楔平均愈合的时间为12个月,没有不愈合的情况发生。术前与术后双下肢股骨机械轴的长度差分别为(17±9)mm与(12±9)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4,P0.05)。术前及术后的双下肢长度差分别为(23±12)mm和(14±10)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28,P0.01)。手术后的KOOS各项评分均比术前明显提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改良双平面股骨远端开放楔形截骨结合锁定钢板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截骨方法。不会增加骨端不愈合或固定失效角度丢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治疗膝内翻畸形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伴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6例(20膝)。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30~60岁,平均45.5岁。病程1~10年,平均6.2年。单膝12例,双膝4例。骨关节炎按照Koshino分级标准:Ⅰ级3膝,Ⅱ级7膝,Ⅲ级8膝,Ⅳ级2膝。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63.8±2.2)分;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FTA)为(184.8±2.9)°,髌骨高度Insall-Salvati指数(IS指数)为1.03±0.13。术前于Mimics软件中设计并3-D打印截骨导航模板,术中于模板辅助下行闭合楔形HTO后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骨筋膜间室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6个月。1例(1膝)术后出现腓神经麻痹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X线片复查示,截骨处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7~3.4个月,平均2.9个月。术后6个月,FTA为(173.8±2.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0,P=0.00);髌骨高度IS指数为1.04±0.12,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P=0.85);膝关节HSS评分为(88.9±3.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4,P=0.00)。末次随访时,根据HS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3膝,良6膝,可1膝,优良率为95%。结论 HTO治疗膝内翻畸形骨关节炎时,3-D打印截骨导航模板可精确辅助术中胫骨高位截骨,避免反复透视和多次截骨,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与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笔者自2009-05—2014-06采用股骨远端内翻截骨术+Tomofix股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0例(61膝)膝外翻畸形,分为观察组(采用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和对照组(采用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比较2组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KOOS)、主观满意度指数、股胫角度、膝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对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治疗效果。结果 1例失访,其余49例获得平均35.1(24~72)个月随访。所有截骨部位全部获得骨性愈合。组内KOOS评分显示术后膝关节结构和功能均获得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矫正度数(16.15±3.28)°,对照组矫正度数(15.06±3.6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度、主观满意指数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与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均可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内侧闭合楔形截骨骨折愈合较快,但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骨量丢失少、手术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外侧开放性楔形截骨治疗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15年6月,对21例(23膝)符合纳入标准的外翻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采取股骨外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后自体髂骨植骨并股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男8例(8膝),女13例(15膝),年龄30~54岁,平均41.2岁,所有患者伴有膝关节外侧间室疼痛及外翻畸形,术前通过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测量出胫股角平均为(162.0±2.6)°。通过观察术后骨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炎进展情况、HSS评分及胫股角等,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治疗外翻性膝关节炎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矫正,骨愈合时间(3.9±1.5)个月,未发现明显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HSS膝关节总评分从术前的57.3±3.1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8.6±2.7。胫股角提高到术后的(176.0±1.4)°。结论:股骨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解剖入路清晰,术中容易控制截骨量,能够有效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同时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中青年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采用内侧副韧带起点向上滑移截骨矫正重度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2014年2月,收治18例(19膝)伴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拟行TKA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29~72岁,平均52.3岁。关节置换原因:骨关节炎3例(3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1例(12膝),创伤性关节炎3例(3膝),先天性发育畸形伴髌骨外脱位1例(1膝)。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侧方稳定性评分为(6.0±5.4)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41.6±7.7)分。X线片测量示胫股角为(33.0±2.9)°。根据Krackow膝外翻分型标准均为Ⅱ型。置换术中采用内侧副韧带起点向上滑移截骨恢复软组织平衡,矫正外翻畸形。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发生腓总神经麻痹,予以对症支持治疗,6个月后完全恢复。18例(19膝)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个月~7年,平均5.7年。X线片复查示,术后6个月截骨片均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假体位置良好,未发现松动、下沉;末次随访时胫股角为(4.8±1.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61,P=0.00)。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为(87.2±10.5)分,KSS侧方稳定性评分为(12.4±3.1)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5,P=0.00;t=—6.83,P=0.00)。结论对于伴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者,TKA术中通过内侧副韧带起点向上滑移截骨可恢复软组织平衡,矫正外翻畸形,获得满意的膝关节稳定性和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合并膝骨关节炎(OA)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接受外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合并膝OA的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例,女13例;年龄60~76岁。16例采用后稳定型假体,1例1膝采用限制型假体。通过髌旁外侧入路Z字形错层切开关节囊、松解髂胫束、外侧副韧带及后外侧关节囊进行软组织平衡,股骨远端外翻5°截骨,采用Whiteside线和内外上髁轴线定位,确定股骨前后髁截骨外旋角度,术后屈曲缝合关节囊。以膝关节活动度、股胫关节外翻角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术后疗效。采用配对t检验对上述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例患者术中内翻髌骨时出现髌韧带止点部分撕脱,采用锚线钉予以重建。全部病例随访2~6年;随访期间未发生感染、松动、膝关节不稳定及外翻等并发症。术后股胫关节外翻角为(6.6±1.3)°,小于术前的(26.5±4.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0,P0.05);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HSS评分为(85.4±2.9)分,大于术前的(35.5±9.9)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9,P0.05);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为(106.0±8.9)°,大于术前的(81.6±16.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P0.05)。结论通过精确的截骨及软组织平衡技术,外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合并膝OA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胫骨高位截骨术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与3D重建测量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拟行胫骨近端高位截骨术的22例合并胫骨内翻的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共计23膝,分别通过下肢全长X线片及3D重建测量胫骨近端内侧角、股骨远端外侧角及后倾角,比较两种方法测得结果的差异。结果通过X线片测得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 angle,MPTA)为(84.5±3.9)°,与3D重建后测量的MPTA为(82.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X线片测得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LDFA)为(87.7±2.7)°,与3D重建后测量的LDFA(88.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X线测得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slope angle,PSA)为(11.4±3.9)°,与3D重建后测量的PSA(12.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预行胫骨高位截骨术的患者中,正常的解剖角度测量,单纯通过X线片测量即可提供相对可靠的结果,但是对于胫骨近端内侧角,尤其是该角度可能影响手术选择、手术预案及术后疗效等方面,3D重建后的测量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性楔形截骨结合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膝外翻畸形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至2017年12月期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伴外翻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4例,采取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性楔形截骨结合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男9例(9膝),女15例(15膝);年龄30~58岁,平均43.6岁。病程1~8年,平均5.6年。骨关节炎按照KellgrenLawrenee分级标准:Ⅰ级13膝,Ⅱ级9膝,Ⅲ级2膝。手术前后拍摄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和患侧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股骨远端外侧角、胫股角的变化。术后通过随访观察骨愈合情况、手术并发症,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炎进展情况、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等,综合评价该术式治疗膝外翻畸形骨关节炎的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2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2个月,平均14.8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矫正,患者的股骨远端外侧角由术前(78.36±2.78)°矫正至(84.72±3.64)°(P0.05),胫股角由术前(170.41±3.86)°矫正至(181.45±2.78)°(P0.05);Lysholm评分、HSS评分、IKD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性楔形截骨结合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的手术技术治疗膝外翻畸形骨关节炎,操作简便,可有效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短期疗效满意,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正>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是纠正膝力线不佳、治疗骨关节炎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股骨远端截骨和胫骨近端截骨。一般情况下膝外翻畸形多是由股骨远端的外翻畸形导致,可以选择股骨远端截骨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膝内翻畸形多需胫骨近端截骨术矫形。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是目前截骨保膝治疗内翻型骨关节炎常用的手术方式,其中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股骨内侧双平面闭合截骨治疗膝外翻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3年5月至2016年1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行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截骨的膝外翻患者25例37膝。纳入标准:(1)膝外翻畸形患者;(2)外翻畸形位于股骨远端,即机械轴上股骨远端外侧角小于87°;(3)胫骨无明确畸形,即机械轴上胫骨近端机械轴内侧角在87°~90°内;(4)膝关节无关节炎表现。排除标准:膝外翻畸形在股骨以外(关节内,或者胫骨)或合并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访患者术后骨愈合和并发症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机械轴(股骨头-踝关节中心连线)在膝关节上的交点的位置和胫股角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对手术前后的机械轴力线在膝关节经过点及胫股角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入组患者25例37膝,其中男性2例,女性23例;左侧6例,右侧7例,双侧12例;年龄15~53岁,平均(35±11)岁;平均随访时间4~40(19±10)个月。术前机械轴平均落在膝关节(86±15)%处,术后纠正到(43±8)%处,手术后比手术前改善39.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5,P0.001)。没有矫正不足的案例(机械轴在胫骨平台上交点超过55%为矫正不足);2例矫正过度(机械轴在胫骨平台上交点小于35%),到最近随访时没有临床症状。胫股角术前(171.2±3.1)°,术后为(181.2±2.4)°,术后比术前改善1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0,P0.001)。全部患者术后获得骨性愈合,没有发生畸形矫正丢失、深静脉栓塞和感染。23例膝(62%)患肢有前内侧软组织刺激不适,在内固定取出后症状消失。结论股骨内侧双平面截骨的手术技术治疗膝外翻畸形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胫骨高位截骨(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和股骨远端截骨(distal femoral osteotomy, DFO)矫正青少年膝关节复杂畸形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5年7月—2022年6月10例(12膝)患者接受了DFO、HTO联合截骨,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9±10.3)个月。下地行走时间(36.9±18.2) d。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HSS评分[(86.6±5.1),(97.2±1.2), P<0.001]及Lysholm评分[(77.5±15.3),(95.7±2.7), P<0.001]均显著增加,VAS评分[(4.2±1.2),(0.7±0.3), P<0.001]显著降低。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胫骨近端内侧角(proximal medial tibial angle, MPTA)[(72.3±6.6)°,(85.2±1.9)°, P<0.001]、股骨远端外侧机械角(mechanical lat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D打印快速原型制造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膝关节骨关节炎(OA)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32例于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拟行TKA的患者,简单随机法分为3D打印组和常规手术组两组,各组16例。3D打印组行基于膝关节CT数据的3D打印原型制造,常规手术组行常规的TKA。测量股骨与胫骨解剖轴,确定股骨远端与前后髁截骨平面及截骨量、胫骨平台截骨角度及截骨量、胫骨与股骨的假体型号,并与手术实际使用值对比。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 d与1、3、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中计量资料采用双侧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股骨远端截骨厚度、胫骨平台截骨厚度、股骨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VAS与KSS评分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3D打印组术前计划的股骨远端及胫骨平台截骨厚度与实际值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7,P0.05);3D打印组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65,P0.05)。3D打印组术后无膝内外翻畸形、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3D打印组术后1 d、1个月的VAS评分、KSS评分均优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D打印可准确构建解剖原型,可提升TKA手术的精度与疗效。  相似文献   

14.
刘劲松  李智尧 《中国骨伤》2013,26(9):748-752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胫骨高位闭合外翻截骨和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内翻及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价值。方法:自2005年10月至2007年6月,对2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内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患者,通过关节镜手术和胫骨高位闭合外翻截骨进行治疗。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53岁。术前HSS功能评分平均67.6±2.8,股骨胫骨角平均(185.54±1.11)°,胫骨近端外侧解剖角平均(96.54±0.52)°。术后采用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通过测量股骨胫骨角及胫骨近端外侧解剖角评估矫形效果。结果:手术均成功,没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为5~7年。术后1年HSS功能评分85.5±3.7,较术前提高(t=-33.135,P=0.000);末次随访HSS功能评分80.3±5.4,较术后1年降低(t=-13.215,P=0.000)。术后1年股骨胫骨角平均(173.65±0.92)°,较术前降低(t=28.739,P=0.000);末次随访股骨胫骨角平均(174.34±0.53)°,较术后1年提高(t=2.331,P=0.048)。术后1年胫骨近端外侧解剖角平均(87.32±0.33)°,较术前降低(t=37.264,P=0.000);末次随访平均(87.67±2.82)°,较术后1年提高(t=2.469,P=0.039)。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是保证疗效的前提,精确的手术技术是保证疗效的关键。术前计划和术中的力线观察对于保证手术成功至关重要。联合使用关节镜技术可同时处理关节内病变,关节内病变的清理和下肢力线的改善共同保证术后良好的疗效。术后骨关节炎的进展仍然在继续,但非常缓慢,中期疗效仍较满意。胫骨高位闭合外翻截骨是治疗单纯内侧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两种股骨远端外翻截骨角测定方法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股骨假体对线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15年3月~2015年6月由两名主刀医师完成的连续111例共137膝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性研究。两名主刀医师术前计划时在下肢全长X线片上测量股骨远端外翻截骨角度的方法不同,并以此分为两组。第一组利用股骨远端1/3解剖轴与股骨力线轴夹角(DFMA)作为股骨远端外翻截骨角,共71膝;第二组利用股骨解剖轴与股骨力线轴夹角(FMA)进行外翻截骨,共66膝。术后测量标准下肢全长X线片中股骨力线轴与股骨假体远端内外侧髁连线之夹角并比较两组结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BMI、术前内翻角度、术前HSS评分、术后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9~0.985)。DFMA组术中所使用的股骨外翻截骨角度实际为6.08°±1.57°,FMA组为4.82°±0.74°,两组截骨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FMA组76.1%的术后股骨假体在0°±2°范围内,显著优于FMA组的51.50%,(P=0.005),并且DFMA组74.60%的术后下肢力线在0°±3°范围内,显著优于FMA组的53.00%,(P=0.008)。DFMA组术后下肢力线角度与FM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0°±2.46°vs 1.98°±3.35°,P=0.458)。[结论]内翻膝使用股骨远端1/3解剖轴与力线轴夹角作为个性化股骨外翻截骨角度,术后股骨假体冠状面位置优于使用股骨解剖轴与力线轴夹角。应用股骨解剖轴线确定股骨外翻截骨角度往往偏小,导致残留膝关节内翻畸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Müller-Weiss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2月,对14例(14足)保守治疗无效的Müller-Weiss病患者行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男3例,女11例;年龄35~56岁,平均46.2岁。左足6例,右足8例。Maceira分期:Ⅲ期5例,Ⅳ期9例。病程4~12年,平均7年。术前摄X线片测量Saltzman位后足力线为(9.8±2.8)°,侧位跟骨倾斜角(calcaneal pitch angle,CPA)为(14.7±5.1)°,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为(4.8±2.8)°,正位距骨第1跖骨角(talar 1 meta-tarsal angle,T1MA)为(25.0±7.3)°;无邻近关节骨关节炎。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9±1.5)分,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为(58.8±17.6)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27个月,平均22.3个月。术后2例出现足内侧麻木感,2例切口感染;其余患者无明显不适。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6±1.3)分,AOFAS评分为(90.6±2.7)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8.18,P=0.00;t=–6.95,P=0.00)。X线片复查示,患者距舟关节及跟骨截骨均达骨性愈合;测量Saltzman位后足力线为(–2.5±2.7)°,侧位CPA为(25.0±5.2)°、Meary角为(2.6±2.1)°,正位T1MA为(8.1±3.8)°;除Meary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15)外,Saltzman位后足力线、CPA、T1M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3,P=0.00;t=–8.89,P=0.00;t=8.05,P=0.00)。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且无邻近关节骨关节炎的Müller-Weiss病患者,采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行股骨远端髓外定位与髓内定位截骨术后X线影像学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12例行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病例资料。膝骨关节炎并其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的患者纳入本研究,膝关节重度内、外翻和重度屈曲畸形,膝关节外畸形患者均未纳入研究。每位患者一侧用股骨远端髓内定位截骨,另一侧用股骨远端髓外定位截骨,按定位方式将其分为:髓内定位组与髓外定位组。术后,利用X线影像上测量的髋-膝-踝角(HKA),股骨力线角、股骨屈曲角作为评价依据,比较两种方法的术后结果,用配对t检验作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髓外定位组与髓内定位组在术后影像学评估中的HKA角(179.5±0.8)°vs(179.0±1.2)°(t=-0.995),股骨力线角(89.5±0.8)°vs(89.0±1.2)°(t=-0.980),股骨屈曲角(3.2±0.7)°vs(2.8±0.8)°(t=-2.0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股骨远端髓外定位截骨与股骨远端髓内定位截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测量其HKA角、股骨力线角、股骨屈曲角的X线影像学评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在股骨内侧髁上闭合楔形截骨治疗下肢外翻畸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华北医疗集团峰峰总院邯郸院区膝外翻行股骨内侧髁上闭合楔形截骨的16例患者资料,纳入13例。术前测量双下肢站立位全长正侧位X线片,设计截骨方案后,将膝关节CT数据发往厂家,按我科要求定制3D截骨导板。术中使用3D打印导板进行截骨,同时使用厂家配套股骨截骨钢板固定股骨,统一康复流程。结果根据手术前后双下肢站立位全长片,测量下肢负重力线比率(weight bearing lineratio,WBLR),本组患者术前WBLR均值83.5%(75%~114%),术后均值为48.5%(45.8%~49.7%),平均改善35%(25.3%~68.2%);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FTA),术前FTA均值161.2°(155°~168°),术后均值175.4°(170°~178.2°),平均改善13.4°(9°~15°);股骨远端外侧机械轴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mLDFA)术前均值76.2°(67.2°~78.5°),术后均值88.7°(85.2°~91.5°),平均改善12.6°(7.2°~24.5°)。术前、术后WBLR、FTA、mLDF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合页完整度,13合页中有6个合页断裂。3个月时对患者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90.6分(76~97分),改善至术后平均94.6分(88~99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愈合情况:12例在3个月时愈合,1例于6个月时延迟愈合。结论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股骨远端内侧髁上闭合楔形截骨技术,WBLR控制精度高,FTA与mLDFA矫正满意,截骨端固定稳定可靠,可早期下地,骨质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胫骨内侧开放高位截骨术(medial open-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MOWHTO)中截骨后的胫骨腓骨角(tibia fibular angle,TFA)、股骨腓骨角(femoral fibular angle,FFA)预测术后下肢冠状位力线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9月—2020年9月20例采用MOWHTO治疗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46~69岁,平均56.0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1.3~35.7 kg/m^(2),平均26.7 kg/m^(2)。骨关节炎累及左膝11例、右膝9例;病程2~6年,平均3.8年;KellgrenLawrence分级:Ⅰ级7例,Ⅱ级9例,Ⅲ级4例。术前使用截骨大师软件设计截骨撑开高度和角度,测量模拟截骨撑开后的TFA、FFA;术中参考术前模拟撑开后TFA、FFA调整实际撑开高度。测量并比较术前及术后第2天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关节线汇聚角(joint line convergence angle,JLCA)、股骨胫骨机械轴夹角(mechanical femorotibial angle,mFTA)、关节承重线(weight-bearing line,WBL)比率、TFA、FFA。计算TFA、FFA术中测量值与术前计划值差值(X),术后WBL比率与目标力线(62.5%)差值(Y),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两指标相关性。根据患者BMI中位数(25.81 kg/m^(2)),将患者分为高BMI组(>25.81 kg/m^(2),n=10)以及低BMI组(≤25.81 kg/m^(2),n=10),通过直线回归分析WBL比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手术前后LDFA、JL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TA、mFTA、WBL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A术中测量值为(89.5±4.0)°,术后为(87.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1,P=0.008);TFA术中测量值与术前计划值差值(X)与术后WBL比率与目标力线差值(Y)成正相关(r=0.595,P=0.006)。FFA术中测量为(86.9±4.3)°,术后为(85.7±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0,P=0.094);FFA术中测量值与术前计划值差值(X)与术后WBL比率与目标力线差值(Y)成正相关(r=0.536,P=0.015)。经过BMI分层,在低BMI组X是Y的影响因素(P<0.05),但在高BMI组中X不是Y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术中截骨撑开后的FFA和TFA可以预测术后下肢冠状位力线,对于BMI≤25.81 kg/m^(2)的患者预测更准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精准度及有效性。方法对3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术前行患侧下肢全长CT扫描,将所获DICOM数据导入M3D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下肢全长,再进行计算机模拟截骨、假体安装、假体大小与位置测量,再基于CAD设计结果,采用3D打印制作个性化膝关节截骨导板。评估CAD设计的假体大小与术中实际假体大小的一致性。术后行患肢膝关节CT扫描并重建,比较术后实际所得的下肢冠状面髋-膝-踝(HKA)角、假体冠状面股骨组件(FFC)角、假体股骨假体旋转角(PCA)、假体冠状面胫骨组件角(FTC)、假体矢状面胫骨组件(LTC)角与术前CAD设计值的差异,测量股骨远端、胫骨平台截骨厚度的术前CAD设计值与手术实际值的差异。结果术前假体大小与术中使用完全一致31例,准确率96.9%;术前HKA偏差为(4.6±1.3)°,术后HKA偏差(3.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1,P0.01)。术前及术后所得HKA角、FFC角、PCA角、FTC角、LTC角与术前CAD设计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股骨远端厚度(9.1±0.6)mm,术后股骨远端厚度(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2,P0.05)。术前胫骨截骨厚度(8.9±1.2)mm,术后胫骨截骨厚度(8.6±1.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2,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TKA术具有较高精准度,该方法可提供精准的TKA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