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腓骨短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自体腓骨短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的42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25~46(37.6±12.4)岁;左足15例,右足2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手术技术。[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5月25例(25踝)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软骨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取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记录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与踝关节评分(AOFAS HA score)评价踝关节功能,并行影像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I期愈合,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7.53±5.24)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MRI显示重建距腓前韧带良好,修复的距骨软骨均较术前影像改善,VAS由术前的(4.15±0.93)分降低至术后的(0.99±0.80)分,AOFAS HA评分由术前的(55.60±4.2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0.32±7.6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4-10采用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的23例踝关节外侧不稳定,采用AOFAS评分、Karlsson评分及Tegner评分对手术前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3例均获得24~57(36.7±9.6)个月随访。术后1年内,所有患者踝关节疼痛、不稳感、肿胀均消失,行走正常,关节活动度良好。查体前抽屉试验(-),内翻试验(-)。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92.0±5.6)分,Karlsson评分为(89.4±6.6)分,Tegner评分为(4.7±1.1)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关节镜下带线锚钉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可以较好地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法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ATFL)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共12例,均采用踝关节镜辅助下改良Brostr?m法解剖修复距腓前韧带进行治疗。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标准、Tegner运动水平评分及距骨倾斜角变化对手术前后疗效进行评价,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12例均获得15~46个月随访,平均(26±8)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基本达到正常水平,未出现踝关节不稳,无踝关节肿胀、疼痛等表现,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91.0±2.6)分、Tegner评分为(6.0±1.2)分,两者较术前均明显提高(t =10.57、12.38,均为P<0.001)。距骨倾斜角(4.5±1.0)°较术前降低(t=7.13,P<0.001)。 结论踝关节镜下改良Brostr?m法解剖重建ATFL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能更精准地探查韧带断端、定位韧带附着点、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行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手术,观察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术后6、12个月摄踝关节内翻应力位X线片未见距骨倾斜,均未发生复发踝关节外侧不稳。术后AOFAS评分为83.52分±7.26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0.45分±4.58分。踝关节功能评定:优8例,良7例,可1例。结论自体半腱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是运动医学中常见的损伤之一.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修复术已成为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常用术式.通过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应用到手术中,能够优化围手术期处理,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为了规范ERAS临床路径在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修复手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中的应用,通过总结前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应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12例,术后将踝关节固定于中立略外翻位6周.第7周开始去石膏行踝关节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评分对疼痛、功能、外形进行评价。结果疼痛评分:术前0~30分,平均(20.83±7.93)分;术后30~40分,平均(32.50±4.52)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00.P〈0.001)。功能评分:术前14~39分,平均(28.08+9.19)分;术后40—50分,平均(48.17±3.41)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13,P〈0.001)。外形无明显变化,手术前后评分均为10分。总分:术前26—79分,平均(58.08±16.76)分;术后80~100分,平均(90.67±6.48)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5,P〈0.001)。结论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踝关节镜下采用免打结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4月至2021年8月,对24例采用全踝关节镜下免打结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2~42(28.6±5.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6~10(7.7±1.3)个月。比较手术前后美国踝与足关节协会(American Or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距骨倾斜角及距骨前移距离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2(10.20±1.14)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及踝关节外侧不稳等其他并发症。AOFAS评分由术前(52.79±8.96)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93.00±4.01)分,其中优23例,良1例;VAS由术前(5.50±0.98)分下降到术后6个月(1.04±0.80)分(P<0.05);距骨倾斜角由术前(9.16±2.09)°下降到术后3个月(3.10±1.72)°(P<0.05);距骨前移距离由术前(8.80±2.55) mm下降到术后3个月(2.98±1.97) mm (P<0.05)。末次随访24例患者行踝关节抽屉试验及内翻试验均为阴性。结论:全踝关节镜下采用免打结锚钉技术修复距腓前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可靠,踝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合并腓骨短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习惯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08年10月,对13例习惯性踝关节扭伤患者行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合并腓骨短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患者年龄16~54岁,平均31.5岁,术前病程3~36个月,平均11.3个月。所有患者术前有距腓前韧带不同程度损伤,关节滑膜增生,踝关节前侧关节囊撕裂。手术先行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外踝下小切口取部分腓骨短肌腱,腓骨上锚入式重建距腓前韧带。结果 1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5个月(6~21个月),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术前56.3±3.5分(44~70分),术后85.6±5.1分(78~96分),且随访期间未发现踝关节不稳复发或其他并发症。结论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合并腓骨短肌腱锚入式重建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是治疗距腓前韧带损伤导致的习惯性踝关节扭伤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ATFL)锚钉修复在踝关节外侧不稳(LIA)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因LAI行全关节镜下ATFL锚钉修复的7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19~55岁,平均(38.68±14.23)岁。分析所有患者围手术期资料,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卡尔森踝关节功能(KAF)和日本足踝外科学会(JSSF)评分评估临床结果,行踝关节应力位X线片检查,测量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结果] 71例患者手术均完成顺利,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中关节镜下检查时发现5例软骨缺损患者,骨赘患者1例,软骨缺损较轻1例患者进行关节镜清创,其余4例患者予以微骨折处理,对于骨赘患者则予以磨除。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平均随访时间(18.14±3.27)个月,随访期间71例患者均未出现踝关节不稳及其他并发症。随时间的逐渐延长,71例患者的AOFAS评分、KAF评分、JSSF量表评分均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距骨倾斜角由术前(9.92±3.25)°恢复至末次随访时(2.91±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距骨前移由术前(9.15±2.67) mm恢复至末次随访时(2.86±0.4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关节镜下ATFL锚钉修复作为一种微创技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胫腓前韧带(anterior-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AITFL)修复加强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55例合并下胫腓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AITFL修复加强治疗组,共77例,解剖修复AITFL,并用带线锚钉进行加强;b)螺钉治疗组,共78例,采用标准的下胫腓螺钉进行固定。对比观察两组的下胫腓复位不良率、下胫腓再分离、疼痛、Olerud-Molander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可见的医疗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愈合。术后3d内CT扫描显示,下胫腓复位不良率在AITFL组和螺钉组分别是2.6%(2/77)和23.1%(18/78)。后期AITFL组未发生下胫腓再增宽,螺钉组下胫腓再增宽率为8.9%(7/78)。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时,AITFL组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系统(Olerud-Molander ankle score,OMAS)功能评分均高于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ITFL组均无需二次手术,而螺钉组全部再取出,平均可见医疗费用AITFL组低于螺钉组。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后踝骨折固定后以及无后踝骨折但下胫腓后韧带未完全断裂的病例,对遗留的下胫腓不稳定,AITFL修复加强术可替代下胫腓螺钉,取得可靠的稳定性和满意的临床结果,并具有下胫腓复位质量高、操作简单、损伤小、功能恢复快和无需二次手术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ATFL)联合跟腓韧带(CFL)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27例(28踝)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资料,采用自体半腱肌腱或同种异体肌腱踝关节镜下解剖重建ATFL和CFL,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距骨前移距离、距骨倾斜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一后足评分。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为75.8min(72~104rain)。27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8个月(12~25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无明显踝关节僵硬及活动时疼痛等不良表现。距骨前移距离由术前平均(10.82±3.32)mm减小至末次随访时平均(4.03±1.70)mm,距骨倾斜角由术前平均15.60°±3.86°减小为末次随访时平均6.01°±2.64°,VAS评分由术前平均(5.79±1.79)分降至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54±1.35)分,AOFAS的踝一后足评分由术前平均(63.64±11.20)分提高为末次随访时平均(90.21±4.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踝关节镜下ATFL联合CFL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可有效改善踝关节功能,提高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束股薄肌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踝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1例踝关节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双束股薄肌重建距腓前韧带。根据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运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观察术后疼痛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0±1.5)个月(12~18个月)。患者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AOFAS评分、VAS评分均优于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期间无伤口感染、韧带再次断裂、踝关节不稳复发或二次手术病例。1例患者术后3个月踝关节活动稍受限,1例术后6个月仍有踝关节疼痛,后期均恢复正常。结论应用双束股薄肌重建距腓前韧带是治疗踝关节不稳较好的术式选择,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尤其是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L)损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多数患者保守治疗有效,约有20%~40%的患者发展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CLAI)。经典的Brostr?m-Gloud手术是韧带修复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踝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关节镜下ATFL修复的微创技术成为发展热点,尽管对镜下修复的可靠性以及神经损伤并发症等问题仍存在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镜下修复可以获得与开放修复类似的结果,且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下胫腓联合损伤复位固定后修复与不修复下胫腓前韧带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 38例下胫腓联合损伤随机分为2组,修复组17例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并修复下胫腓韧带;不修复组21例单纯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后不修复下胫腓前韧带。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疗效、术后下胫腓联合重叠距离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38例均获随访11~20个月,平均15.4个月。修复组手术时间较不修复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下胫腓联合重叠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按AOFAS评定标准,修复组和不修复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4.1%、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皮质骨螺钉内固定后下胫腓前韧带可不予以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关节镜下胫腓前韧带最远束(ATiFL-DF)转位增强修复距腓前韧带(ATFL)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具新鲜冷冻男性尸体下肢标本分为正常组(不离断ATiFL-DF,6例)和缺损组(离断ATiFL-DF,6例)。通过内旋实验比较两组的失效扭矩和失效角度。结果 失效扭矩:正常组、缺损组分别为8.152~13.725(11.22±1.96)、7.848~14.031(10.93±2.16) N·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3,P=0.813)。失效角度:正常组、缺损组分别为27.5°~38.6°(33.85°±4.21°)、28.3°~41.7°(34.80°±4.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5,P=0.723)。结论 离断ATiFL-DF并不会对踝关节稳定性造成明显影响,说明全关节镜下ATiFL-DF转位增强修复ATFL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两种锚钉技术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L)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关节镜下锚钉修复ATFL的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9例患者采用无结锚钉修复技术(无结组),另外39例患者采打结锚钉修复技术(打结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切口长度、下地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无结组出现异物反应的比率显著低于打结组(0%vs 33.3%, P<0.001)。所有患者均获得24个月以上的随访,两组患者恢复完全负重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两组踝背伸-跖屈ROM、Karlsson-Peterson评分、AOF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而踝内翻-外翻ROM和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前抽屉试验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  相似文献   

18.
自1997~2002年收治距腓前韧带断裂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7例均为男性,年龄18~25岁,平均21岁,右踝3例,左踝4例,均有踝关节内翻位扭伤病史。外伤后1~3d就诊5例,主诉外踝胀痛,检查外踝前部肿胀,压痛,踝关节伸屈活动正常,内翻内旋活动轻度受限。踝关  相似文献   

19.
金甬 《中国骨伤》1997,10(5):38-38
踝部腓距前韧带损伤常见,我们总结了120例,就治疗问题进行探讨。临床资料本组120例中男68例,女52例,8~20岁,23例,21~45岁67例,46岁以上30例;左踝53例,右踝67例;所有病例进行3月至M年的随访。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都有明确的足跖屈位内翻扭伤史。(2)损伤后踝关节外侧即刻出现疼痛,外踝前下方肿胀,皮下瘀斑,伴破行。(3)压痛局限于外踝前下方腓距前韧带线。如果足跖屈位内翻跟部,可在外踝前下方有剧烈疼痛,而由于外侧韧带中的跟腓韧带未受损伤,足直角位内翻跟部、牵伸此韧带时,不产生疼痛。(4)X线检查未见骨折。…  相似文献   

20.
距腓前韧带断裂七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7~2002年收治距腓前韧带断裂7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