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MRI定量分析,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髋臼形态的病理变化特点。方法笔者自2011-05—2015-03对53例(106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MRI扫描检查,选取69髋为试验组,选取30例(30髋)双侧髋关节完全正常儿童为对照组,测量对照组及试验组髋关节的骨性髋臼指数(BAI)、软骨髋臼指数(CAI)、前骨性髋臼指数(ABAI)、前软骨性髋臼指数(ACAI)、后骨性髋臼指数(PBAI)、后软骨性髋臼指数(PCAI)、骨性髋臼前倾角(BAAV)、软骨性髋臼前倾角(CAAV),分析年龄与髋关节MRI测量指数的相关性、各组间MRI测量指数的差异及相关性特点。结果对照组年龄与BAI(r=-0.715)、CAI(r=-0.597)存在负相关;试验组BAI、CAI、ABAI、ACAI、BAAV、CAA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AI、CAI在试验组亚组中Ⅱ度、Ⅲ度与Ⅰ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AI仅在试验组亚组Ⅰ度与Ⅲ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AI、BAAV与CAAV在试验组诸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r=0.384)及对照组(r=0.551)的BAI与CAI之间存在正相关。结论 MRI可以有效评价髋臼形态改变;髋臼软骨相对年龄变化更为稳定,评价髋关节形态更为准确;DDH患者髋臼骨性及软骨性缺损主要位于髋臼外上缘及前缘,软骨性改变与骨性改变相关而非完全同步。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髋臼周围旋转截骨术(rotational acetabular osteotomy,RAO)联合髋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治疗中青年髋臼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4月-2007年8月采用改良RAO联合髋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治疗的24例29髋中青年DDH患者临床资料。男2例2髋,女22例27髋;年龄21~50岁,平均37.7岁。左髋7例,右髋12例,双髋5例。髋部疼痛时间8~216个月,中位时间30.5个月。DDH根据Crowe分型标准:Ⅰ型24髋,Ⅱ型5髋。根据T?nnis髋关节骨关节炎分级系统评定:Ⅰ期20髋,Ⅱ期9髋。结果手术时间为120~180 min,平均150 min;术中出血量为500~700 mL,平均600 mL;术后引流量为50~400 mL,平均200 mL。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8年,平均4.5年。末次随访时,16例跛行症状消失,8例步态改善;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79.4±9.8)分提高至(95.1±8.6)分(t=2.467,P=0.010),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由术前的(5.1±0.8)分改善至(1.1±0.6)分(t=2.118,P=0.011)。X线片检查示截骨部位于12~16周达骨性愈合,平均13.5周;末次随访时髋臼中心边缘角、Sharp角、髋臼覆盖率及头臼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0髋术前T?nnisⅠ期骨关节炎患者,均维持Ⅰ期;9髋Ⅱ期患者中,5髋改善为Ⅰ期,4例维持Ⅱ期。结论对有髋部疼痛症状的中青年DDH患者,早期通过RAO改善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匹配程度,并联合髋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改善髋关节腔内环境,可以改善DDH临床症状和髋关节功能,延缓或阻止骨关节炎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7):1557-1562
[目的]通过MRI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DDH)患儿病变髋软骨性髋臼是否存在过度前倾,测量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的软骨性髋臼前倾角(articaginous acetabular anteversion,CAA)并分析其发育演变。[方法]回顾性收集55例DDH儿童和222例正常儿童的髋关节MRI影像学资料。病例组:男22例,女33例;年龄660个月,平均19个月。共有73例脱位髋、9例半脱位髋、10例发育不良髋和18例未受累髋。对照组:男132例,女90例;年龄3个月60个月,平均19个月。共有73例脱位髋、9例半脱位髋、10例发育不良髋和18例未受累髋。对照组:男132例,女90例;年龄3个月15岁,平均6.2岁。共444例正常髋,并以患者年龄(岁)为单位分为15个亚组。通过MRI测量各组髋关节的CAA,统计学分析对比病例组和对照组以及对照组各组间CAA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DDH儿童脱位与半脱位髋关节的CAA均大于未受累髋关节和正常儿童髋关节的CA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DH儿童脱位髋关节CAA大于发育不良髋关节的CA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儿童髋关节CAA在不同年龄组间不存在相关性(r<0,P>0.05)。所有病例均未发现髋臼后倾现象。[结论]DDH儿童脱位与半脱位髋关节的CAA是存在过度前倾的;正常的CAA在人们出生时就已完全形成,并且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明显改变。作者认为CAA更能反映髋臼的真实前倾角,采用MRI对DDH患儿的软骨结构进行评估可用于指导DDH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acetabular dysplasia,AD)的X线表现,提出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126髋)AD的骨盆前后位X线片,根据有无髋周[股骨头和(或)髋臼]囊变分囊变组和无囊变组,随机选取50例正常骨盆正位X线片作为对照。分别测量髋关节内侧间隙、Sharp角、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和CE(center edge angle,CE)角。对比分析三组测量值并分析AD的X线征象。[结果]126髋主要表现为髋臼浅小、倾斜角度大和对股骨头覆盖不足;其中60髋(47.6%)出现髋周骨囊变。囊变组、无囊变组及正常对照组髋关节内侧间隙分别为(16.04±5.73)mm、(10.24±2.55)mm和(8.07±1.55)mm;Sharp角分别为(45.80±4.71)°、(45.18±3.44)°和(37.67±3.37)°;AI分别为(34.47±5.10)%、(44.65±4.18)%和(49.10±3.59)%;CE角分别为(12.38±8.95)°、(18.06±4.68)°和(35.53±5.65)°。三组数据两两比较,除囊变组与无囊变组的Sharp角无差异外(P﹥0.05),其他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X线平片诊断AD简单实用,该病常合并髋周骨囊变;对于髋关节内侧间隙及Sharp角增大,AI值及CE角变小的病例髋周更容易出现囊变,应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arthroplasty,THA)术中髋臼中心重建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10年1月,对29例(32髋)DDH患者行THA。男6例(6髋),女23例(26髋);年龄45~67岁,平均50.6岁。左侧22髋,右侧10髋。DDH按照Crowe分型标准:Ⅰ型12髋,Ⅱ型20髋。患者双下肢不等长,相差1.9~4.4 cm。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0.7±8.6)分。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1髋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年~4年6个月,平均2.3年。术后下肢延长0.5~5.8 cm,平均2.5 cm。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7.7±5.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7,P=0.00)。X线片检查示,术后1例1髋髋臼杯假体松动,1例1髋髋臼杯假体外移且外展角过大;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无髋臼杯及股骨假体松动和下沉。术后1年髋臼中心水平位置、髋臼中心与泪滴连线垂直距离、髋臼垂直外展角、股骨偏心距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DDH行THA时重建髋臼中心能有效延长患者肢体,提高关节功能,降低关节置换失败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评价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儿髋臼发育不良的形态和程度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7月医院收治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79例,将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医院同期进行健康体检儿童79例,将其作为对照组。采用MRI扫描检查,对两组骨性髋臼指数(BAI)、软骨性髋臼指数(CAI)、骨性髋臼前倾角(BAAV)及软骨性前倾角(CAAV)进行测量,对两组儿童之间测量情况及研究组亚组患儿之间测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儿BAI、CAI、BAAV及CAAV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研究组Tonnis分级亚组中,BAI、CAI在分级Ⅰ度与Ⅲ度之间、Ⅱ度与Ⅲ度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AAV及CAAV在研究组各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髋臼指数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组患儿的BAI与CAI之间存在正相关(r=0.552,P0.001)。结论 MRI检查能够对DDH患儿髋臼发育不良的形态和程度进行有效、准确评价,可作为临床诊断DDH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骨盆数字化三维重建模型探讨髋臼后柱及股骨头的解剖形态学特征,为术中接骨板塑形及髋臼后柱解剖型接骨板的研发提供依据.方法 111例因单侧髋臼、骨盆损伤行骨盆螺旋CT扫描的成年患者,男72例,女39例;年龄18~80岁,平均45.4岁.依据CT扫描数据建立骨盆数字化三维模型.于模型中测量股骨头直径,髋臼后柱接骨板途经的髋臼后壁、近端、远端三段近似圆弧的曲率半径(R1、R2和R3)和反映三段圆弧相对位置关系的髋臼后壁圆弧展角.结果 股骨头直径平均(47.43±3.74) mm,R1 (47.96±7.80) mm,R2(67.71±13.35) mm,R3 (9.76±0.43) mm,髋臼后壁圆弧展角平均51.38°±6.83°.男女两组股骨头直径及髋臼后壁圆弧展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7,P=0.00;t=2.63,P=0.01),而R1、R2、R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P=0.30;t=1.36,P=0.18;t=0.72,P=0.47).髋臼后壁圆弧展角与股骨头直径呈正相关(r=0.37,P=0.00),R1、R2和R3与殷骨头直径不相关(r=0.09,P=0.34;r=0.08,P=0.43;r=-0.00,P=0.98).R2总体上随R1增大而增大,髋臼后壁圆弧展角随R1及R2增大而减小,R3变化范围不大.结论 髋臼后柱的解剖形态存在个体差异,其形态与股骨头直径及患者性别不相关,其中髋臼后壁弧度是决定髋臼后柱接骨板形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髋臼后壁重建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献荣 《中国骨伤》2016,29(4):306-310
目的 :在尸体上模拟髋臼后壁缺损的模型,评价不同后壁重建方法对髋臼与股骨头接触特性的影响。方法:获取6具成人尸体的骨盆股骨标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均采用后壁截骨法建立髋臼后壁60°弧1/2缺损的模型;两侧缺损区分别选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其中,A组凿取髂前上棘后方的自体髂骨以制作解剖性自体髂骨;B组于髂后上棘前方凿取髂骨块。将髋关节置于直立位、屈曲位及后伸位,从10~250 N分级加载,使载荷直接作用于髋臼后壁上。采用压敏片检测不同状态下形变位移、载荷、头臼接触面积及接触应力。结果:在不同的髋关节状态下,A组在一定载荷下的形变位移略大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完整髋臼相比,后壁重建使头臼接触面积有所减少;在250 N载荷下,A组(解剖重建组)头臼接触面积与B组(普通重建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平均接触应力小于B组(P0.05),说明A组应力集中小于B组。结论:后壁截骨法建立的尸体髋臼后壁缺损模型可有效模拟临床实际;解剖重建使后壁头臼接触面积及应力分布恢复比较理想,接近正常髋关节,避免了局部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髋臼后壁重建区臼面软骨修复的组织学特点,初步探讨软骨柱播种在其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2只家犬共24髋,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后壁截骨法建立髋臼后壁60°弧1/2缺损的动物模型,两侧髋臼后壁缺损区分别选用不同的重建方法:A组:解剖重建+软骨柱播种,B组:解剖重建,C组:普通重建。术后12周取材进行大体形态、光镜观察,参照Pineda标准对新生组织进行评分。结果 A组中以成熟、新生类透明软骨修复缺损,B组为类纤维软骨修复,C组为纤维肉芽组织或板层骨修复。A、B、C组关节软骨修复Pineda总评分平均分别为(5.1±0.1)、(6.5±0.2)、(12.3±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57,P=0.000),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剖重建促使部分软骨柱集中在缺损区,其修复组织具备部分关节软骨的组织特性,能够较好地替代关节软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患儿病变髋是否存在髋臼过度前倾,并分析髋臼前倾的原因.[方法]回顾性收集50例单髋脱位患儿和30例正常对照组髋关节的3D-CT影像学资料.病例组:男11例,女39例;年龄6~ 60个月,平均18个月.左侧髋脱位29例,右侧髋脱位21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7~48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实验对象均测量髋臼前倾角(AA)、坐骨旋转角(IA)、耻骨旋转角(PA)、耻骨相对长度(PRL)和坐骨相对距离(IRD),统计学分析对比病例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正常对照组左侧髋和右侧髋的AA、IA、PA、PRL和IRD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髋脱位患儿脱位侧髋和未受累侧髋的PA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位侧髋的PRL值小于未受累侧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位侧髋的AA、IA和IRD均大于未受累侧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在脱位侧髋还在未受累侧髋,IA均与AA和IRD呈正相关.[结论]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患儿髋臼过度前倾是普遍存在的,除了髋臼前壁缺陷外,患儿脱位侧髋的坐骨外侧旋转引起坐骨外侧移位也是髋臼发生过度前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85-1989
[目的]使用3D-CT技术对单髋脱位DDH患儿的骨盆形态学畸形进行分析,按照脱位程度分型分层后对骨盆内旋畸形进行观察测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单髋脱位DDH患儿72例,其中男12例,女60例;年龄7~60个月,平均18个月。左髋38例,右髋34例。脱位程度:Ⅰ度18例,Ⅱ度38例,Ⅲ度16例。28例正常对照组。所有患儿均行双侧髋关节CT扫描,扫描图像行三维图像重建,测量髋臼前倾角(AA)、上骨盆旋转角(URA)、下骨盆旋转角(LRA)。[结果]28例正常对照组左侧髋和右侧髋的URA、LRA和A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2例单髋脱位DDH患儿脱位侧髋的URA、LRA和AA均大于未受累侧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度和Ⅲ度脱位组,脱位侧髋的LRA均大于未受累侧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脱位侧髋的URA与未受累侧髋的URA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Ⅱ度脱位组,脱位侧髋的URA和LRA均大于未受累侧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度、Ⅱ度和Ⅲ度脱位组,脱位侧髋的AA均与LRA成正相关。[结论]DDH患儿在矫正髋臼过度前倾时,要同时测量髋臼前倾角和下骨盆旋转角,并观察髋臼前后壁的发育情况。明确髋臼在水平面出现过度前倾的原因后再给予适当矫正,这对于预防术后髋臼后倾的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对髋臼发育不良患者髋臼后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臼后倾在髋臼发育不良患者中的发生率和影像学特点,以及采用传统的截骨旋转方式对这部分病例进行髋臼周围截骨术后,髋臼后倾角的改变。方法2001年12月至2003年11月共对43位髋臼发育不良患者(45髋)行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其中女37例39髋,男6例6髋,年龄15~45岁,平均28.9岁。对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的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进行观察,当髋臼前后缘的轮廓线出现“交叉征”和“后壁征”时,诊断为髋臼后倾。结果45髋中的8髋表现为“交叉征”( ),且其中5髋同时伴有“后壁征”( ),后倾发生率为17.8%。术前髋臼前后缘轮廓线的交叉点均位于髋臼近端1/3处,说明后倾主要发生在髋臼的近端1/3。截骨术后,所有髋臼仍然后倾,且前后缘的交叉点均移至髋臼远端1/3处,甚至更远的位置,并全部表现为“后壁征”( )。结论在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中,约有1/6的患者髋臼后倾,而后倾主要发生在髋臼的近端1/3,标准的骨盆正位X线片就可以对这部分患者加以识别。髋臼周围截骨术将髋臼向前外侧旋转的方法,加大了髋臼后倾的范围和程度,不适用于这部分患者。  相似文献   

13.
幼儿发育性髋脱位髋臼前倾的三维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连永  赵群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17):1314-1315,1318
[目的]利用髋关节的三维CT影像,来探讨3岁以下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dislocationofthehip,DDH)髋臼前倾角(Acetabularanteversion,AA)的改变。[方法]对44例3岁以下单侧DDH患儿的3D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正常侧髋作为对照,测量髋臼的前倾角。[结果]正常侧髋臼AA为(10·0±4·7)°,脱位侧为(18·1±4·5)°,P<0·01。按年龄分组,正常侧髋臼AA:小于18个月组为(9·2±4·3)°,大于等于18个月组为(10·6±4·9)°,P=0·34。脱位侧髋臼AA:小于18个月组为(16·2±4·5)°,大于等于18个月组为(19·2±4·1)°,P=0·03。[结论]三维CT能清晰地显示幼儿DDH髋臼的形态。脱位后,髋臼前倾角明显增加,且脱位时间越长,髋臼前倾越明显。了解髋臼的前倾情况,对DDH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侯卫坤  刘林  鲁超  彭侃  杨治  许珂  许鹏 《中国骨伤》2016,29(6):526-529
目的 :探讨先髋臼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治疗CroweⅡ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早期疗效。方法:自2001年9月至2013年7月,采用先髋臼杯对18例(18髋)CroweⅡ型DDH患者行THR,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42~60岁,平均47.6岁;病程9~22年,平均13.5年。术前患者均有髋关节疼痛,肢体短缩,髋关节功能受限。术前1 d及术后12个月分别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后1周对髋臼假体覆盖率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术后18例(18髋)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个月。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无深静脉血栓、髋关节脱位、感染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无需要手术翻修病例。术后1周X线片示髋臼假体覆盖率均大于80%。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2.67±5.06分提高到术后12个月的94.79±3.27(t=-45.269,P0.001)。结论:对CroweⅡ型DDH患者,采用先髋臼杯进行THR,可获得较高的髋臼假体覆盖率及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在CT图像上以水平面和真骨盆平面作为参照进行的关节置换髋臼相关参数所产生的差异,明确其对手术效果的可能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正常髋关节CT影像80例。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包括:CT检查范围包含骨盆、髋臼及全部股骨头;髋臼、股骨头和骶髂关节等无明显病变;被检查者在扫描时无强迫体位。排除标准包括: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其他脊柱疾病及髋、膝关节固定畸形者;因急腹症或其他急诊疾病导致CT检查时可能导致强迫体位者;有外伤或骨折病史者。其中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龄(40±6)岁(18~55岁)。CT在自然平卧位下以垂直水平面扫描,在CT定位片及扫描图像上测量双侧髋臼的前倾角、外展角、股骨头中点-髋臼边缘(CE)角、髋臼宽度、髋臼深度、髋臼角,并测量真骨盆平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采用CT软件将影像作三维重建,并重新垂直于真骨盆平面进行扫描,用同样方法测量上述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左右侧髋臼及两个平面下参数的差异,成组t检验比较男女髋臼的差异,两个参考平面的夹角与所测量参数的差值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水平面及真骨盆平面上,左右侧髋臼参数值无统计学差异(水平面上:t=-0.06、-0.75、-0.33、-1.24、0.62、0.14,P0.05)、(真骨盆平面上:t=1.58、0.47、1.19、-1.25、0.27、0.36,P0.05),但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水平参照面组中外展角、髋臼宽度、髋臼深度女性显著小于男性(t=-4.01、-6.69、-7.19,P0.01);真骨盆参照面组中前倾角、CE角、髋臼宽度、髋臼深度女性显著小于男性(t=-2.61、-1.47、-2.92、-10.02、-4.44,P0.05),髋臼角女性显著大于男性(t=3.49,P0.01)。骨盆倾斜角度与两参照面间髋臼前倾角、CE角差值呈正相关(r=0.49、0.29;P0.05),与髋臼深度、髋臼角差值呈负相关(r=-0.29、-0.22;P0.05)。结论平卧位CT扫描时骨盆存在旋转,直接测量的髋臼参数与以真骨盆平面作为参考的参数存在误差,在做术前计划时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Ⅱ/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重度骨关节炎(OA)中准确去除髋臼骨赘及重建人工髋臼解剖旋转中心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1例(36髋)CroweⅡ/Ⅲ型DDH继发重度OA炎患者。病例纳入标准:CroweⅡ/Ⅲ型成人DDH继发终末期OA(TonnisⅣ型),髋关节疼痛影响正常生活方式或工作;排除标准:患侧髋关节有感染史、骨折史及手术史,下肢有感觉障碍及肌力异常。CroweⅡ型25髋,CroweⅢ型11髋。术前应用平片、CT等影像学方法评估髋臼形态及髋臼缘骨赘部位与骨赘量,术中以坐骨结节作为真实髋臼后壁高度的参考标志,准确切除髋臼后缘增生骨赘,以卵圆窝为参考标志确定真臼位置及深度重建臼杯,最后以臼杯前缘为标志切除髋臼前缘残留骨赘。所有患者均应用生物型臼杯,臼杯直径为44~52 mm。术前、术后对术侧髋关节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HHS),术后测量假体旋转中心的垂直与水平距离及外展角。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及髋臼骨折,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水平距离分别为(22.5±3.2)mm及(29.4±2.6)mm,与解剖旋转中心符合率为86.11%,外展角为(44.3±3.2)°。随访期间未发生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Harris髋关节评分(HHS)由术前(38±9)分(25~55分)升至术后末次随访(94±3)分(89~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5,P0.05)。结论CroweⅡ/Ⅲ型DDH继发重度OA的髋臼形态发生明显改变,术前应用CT充分评估髋臼形态,术中准确切除骨赘,以卵圆窝为参考标志重建髋臼旋转中心接近解剖旋转中心,可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早期髋臼软骨是否发生了过度的细胞凋亡,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胞凋亡发生的规律如何。[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雌雄不限,月龄4周,体重(0.5±0.05)kg,采用兔后肢伸膝屈髋位管型石膏固定方法制作DDH模型。将实验动物左后肢管型石膏固定为实验侧,右后肢不做处理定为空白对照侧。[结果]DDH早期髋臼软骨细胞确实存在过度细胞凋亡,脱位时间越长凋亡现象越严重,且髋臼指数明显增大。[结论]实验证实了DDH早期髋臼软骨细胞过度的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DDH髋臼软骨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观察髋臼周围截骨手术中与手术后3个月内的早期并发症,分析原因及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行单纯髋臼周围截骨术(PAO)治疗的CroweⅠ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排除PAO手术同时行髋关节外科脱位、股骨近端截骨或股骨头缩小成形术等其他手术的患者。共有274例患者(325髋),平均年龄为(28.9±8.0)岁,其中男性41例(47髋),女性233例(278髋);左髋109例,右髋114例,双髋51例102髋。平均随访时间(12.8±9.3)个月。对患者的病历与影像学资料做回顾性研究。每例患者常规拍摄术前和术后骨盆站立正位、双髋外展内旋功能位及65°假斜位X线片,通过Uni Sight系统测量手术前和手术后髋臼的外侧中心边缘角(LCEA)、前侧CE角(ACEA)与髋臼指数(AI)的变化。观察术中与手术后3个月内出现的早期并发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行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和术后LCEA、AI、ACEA。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截骨术后股骨头覆盖均得到改善,术前LCEA为(8.5±8.9)°,术后LCEA为(32.5±6.7)°,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6,P0.01)。术前AI为(26.8±10.4)°,术后AI为(6.7±2.6)°,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P0.01)。术前ACEA为(2.5±12.1)°,术后ACEA为(29.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P0.01)。术后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0例、股神经损伤2例、坐骨神经损伤2例、股静脉损伤1例、臀上动脉损伤1例、切口愈合不良4例、深部感染1例、关节内截骨致四边体开放4例、后柱不连续28例、耻骨下支应力骨折17例。结论髋臼周围截骨术操作复杂,手术风险较高,对术者技术要求很严格,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通过严格手术技术训练、个体化处理细节,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儿童发育性髋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DDH)Salter截骨术的技术与初步临床结果。[方法]对46例(46髋)DDH患儿术前进行计算机虚拟现实辅助Salter截骨术。术前CT扫描建立虚拟髋关节模型,模拟Salter截骨术,观察手术效果,确认股骨头包容良好,实际手术中按模拟手术测量参数进行操作。行患侧Bikini切口,沿着髂嵴软骨外缘近端切开,清理髋臼,剥离髂骨,经股骨近端外侧做股骨转子间截骨,按照术前模拟确定的髋臼最佳旋转角旋转插入合适的自体或异体骨块,克氏针固定后复位髋臼,修剪关节囊,逐层缝合。[结果]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2.33±7.52)min,术中失血量(45.35±5.01)ml,术后住院(7.20±1.55)d;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患儿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35±3.01)个月,末次随访时,所以患儿均可自行下地活动,McKay功能评价优良率为100%。影像方面,虚拟手术与真实手术后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 AI)、中心边缘角(centre-edge, CE)、前倾角均显著低于术前相应参数(P0.05)。虚拟手术与真实手术后的AI、CE角、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辅助Salter截骨术可提升治疗儿童DDH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终末期骨关节炎髋臼和Harris窝的解剖学特征,探讨复原Harris窝和确定髋臼中心的方法,以准确安装髋臼假体,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1年2月,对42例(48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终末期骨关节炎施行人工全髋置换术(THA),其中男6例6髋,女36例42髋。年龄27~62岁(平均45岁);术前拍摄标准骨盆平片确定Crowe分型,其中CroweⅠ型6髋,Ⅱ型11髋,Ⅲ型20髋,Ⅳ型11髋。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髋臼,观察髋臼和Harris窝的解剖学特征,清除覆盖于Harris窝表面的骨赘,复原出Harris窝和髋臼切迹,并以此为标志确定髋臼中心,磨削髋臼,安装髋臼假体。术后拍摄骨盆平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评价旋转中心恢复效果。结果 48例成人DDH髋臼呈浅杯形、浅盘形、贝壳形、三角形四种基本病理类型,Harris窝根据骨赘覆盖程度不同呈现出裂隙状、三角状、封闭状、浅平状四种病理类型;根据复原Harris窝及髋臼切迹,确定髋臼中心并安装髋臼假体,手术前后骨盆前后X线片对比髋关节旋转中心: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术前(37.8±5.2)mm,术后(13.7±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旋转中心水平距离术前(41.6±6.3)mm,术后(24.4±4.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成人DDH终末期骨关节炎髋臼和Harris窝因脱位程度和骨赘增生程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病理类型,清除覆盖于Harris窝表面的骨赘可以复原出Harris窝和髋臼切迹,以复原后的Harris窝和髋臼切迹为标志确定髋臼中心,安装髋臼假体,可以准确地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