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超  康梅  陈知行  邓瑶  陶传敏  郭靓  谢轶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513-2515
目的探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替加环素敏感性降低的机制。方法应用E-test方法测定菌株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然后使用PCR和测序技术确定菌株中adeB、adeR和adeS外排泵基因的分布,最后运用实时荧光逆转录PCR技术测定adeB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替加环素对46株受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范围为0.094~8μg/ml,MIC50=2μg/ml,MIC90=3μg/ml。菌株中adeB、adeS和adeR泵基因广泛分布,但adeB的相对表达量并一定随着MIC值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替加环素敏感性下降可能存在adeB基因表达调控以外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外排泵蛋白在耐药方面的作用和外排泵基因表达情况。方法分离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加入外排泵抑制剂后MIC值降低至原值的1/4或以上判定为外排泵表型阳性株,外排泵表型阳性鲍曼不动杆菌34株采用PCR扩增法对其进行外排泵蛋白基因ade B的检测,并将ade B基因测序序列与Gen Bank中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 34株外排泵表型阳性的鲍曼不动杆菌检测到ade B基因的有33株,检出阳性率为97.06%。对33株鲍曼不动杆菌的外排泵基因ade B进行测序,经比对,所测序列与Gen Bank中序列同源性为100%。结论 Ade ABC外排泵机制在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方面的作用尤其重要,含有ade B基底泵的重组衍生体相对于不含有的菌株抗菌素的敏感性降低,所以主动外排基因ade B是鲍曼不动杆菌发生多重耐药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与外排泵基因adeB的关系,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防止和抑制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菌株的增加。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12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122株,其中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IRAB)96株,亚胺培南敏感鲍曼不动杆菌(ISAB)26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试验;应用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外排泵基因adeB。结果 IRAB对大多数抗生素最小抑制浓度(MIC)值均较高,但对替加环素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而ISAB对多数抗生素均较敏感。PCR扩增结果显示IRAB的adeB检出率为96.8%。adeB基因与GenBank注册号CP026943.1基因相似性为99%。结论本院分离到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有较高的耐药性,与adeB基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及RND外排泵基因的携带情况,研究该菌的流行型别,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PCR检测9种RND外排泵基因的携带情况,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分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源性。结果 3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普遍耐药,对美罗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相对较低;adeABC、ade IJK、ade FGH外排泵基因分布广泛,在敏感菌株中的存在率也很高;PFGE分型结果显示,14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主要以流行克隆A为主。结论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峻,克隆播散是MDRAB的主要传播方式,携带ade B、ade J等多种外排泵基因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羰基氰氯苯腙(CCCP)对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水平影响,以探讨主动外排作用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等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观察在CCCP存在条件下MIC值的变化;用PCR法扩增外排泵编码基因adeB。结果:79.2%(19/24)的菌株外排泵表型试验阳性,其中有63.2%(12/19)同时对2种以上的药物有明显的外排作用,这19株主动外排表型阳性菌株adeB基因检测均阳性。结论:外排泵抑制剂在体外能降低多种抗菌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外排泵抑制剂的应用及外排泵编码基因的检测为临床提供一种敏感的检测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丁慧 《实用预防医学》2013,20(6):746-748
目的了解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状况及主动外排基因adeB的检测情况。方法对南华大学附一医院所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在不同类型标本中的分布与科室来源进行分析,利用ATB药敏系统对所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通过Primer Premier软件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基因adeB在不同类型标本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检测,探讨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与主动外排基因adeB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所分离的50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76.0%和74.0%,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80%以上;50株鲍曼不动杆菌经PCR检测,主动外排基因adeB阳性者42株,检出率为84.0%。结论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及主动外排基因adeB检出率较高,主动外排基因adeB可能介导了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7.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分析及主动外排基因adeB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不动杆菌属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耐药菌的抗菌药物选择提供依据,并扩增外排泵蛋白编码基因adeB,以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与细胞膜主动外排作用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40株不重复鲍曼不动杆菌,采用K-B法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筛选鲍曼不动杆菌的主动外排基因adeB,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4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最为敏感,耐药率为0;其次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仅为27.5%;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52.5%~75.0%之间;根据PCR产物片段大小,40株鲍曼不动杆菌共有adeB基因阳性菌株26株(65.0%)。序列分析显示adeB基因与参考序列AF37088599%相同,与参考序列AJ971416100%相同。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且呈多重耐药。主动外排作用可能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结节分化家族(RND)外排系统的分布,探索其表达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对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59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细菌的鉴定与药敏分析,采用PCR技术检测鲍曼不动杆菌中RND主动外排系统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耐药表型的鲍曼不动杆菌间外排泵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量与耐药的关系,并对RND外排系统的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达93.2%、94.9%、88.1%、96.6%、52.5%。59株鲍曼不动杆菌经外排泵及整合子基因PCR扩增检测,adeR、adeS、adeB、adeJ、adeG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81.4%、91.5%、93.2%、100.0%、61.0%。不同菌株外排泵基因的表达均不相同,其中庆大霉素、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组与非耐药组鲍曼不动杆菌adeB、adeJ基因的表达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deABC外排泵的调控基因adeR、adeS的碱基序列未出现基因突变或插入序列。结论 RND外排系统在鲍曼不动杆菌中普遍存在,RND外排系统中adeB、adeJ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与细菌对庆大霉素、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排泵adeB基因高表达在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产生泛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M-H琼脂稀释法检测临床分离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RAB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羰氰氯苯腙(CCCP)处理前后MIC值的变化情况,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RT-PCR检测泛耐药株adeB基因及adeBmRNA量。结果 PRABA对环丙沙星、四环素、头孢噻肟较CCCP处理前其MIC下降两个折点;头孢西丁下降4个折点,1号与5号菌株庆大霉素下降6个折点,为原MIC值的1/64;10株PRABAadeB基因阳性,2株全敏感鲍氏不动杆菌(PSABA)未检测到adeB基因,PRABAadeB基因mRNA的表达量平均为(0.84E+3)拷贝。结论主动外排泵adeB基因高表达与鲍氏不动杆菌产生泛耐药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外排泵基因ade B的存在与鲍曼不动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相关性,以及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CCCP)对耐药率的影响,以探讨主动外排作用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K-B琼脂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琼脂稀释法检测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等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58株鲍曼不动杆菌的MICs,同时检测在加入CCCP后3种药物MICs的变化情况。结果 58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菌株中,45株至少对1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13株对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全部敏感,总耐药率为77.6%(45/58)。加外排泵抑制剂CCCP后,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菌株对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都降低:45株耐药株中31株外排泵表型阳性。对3种药物全部敏感的13株菌株中有1株外排泵表型阳性。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株外排基因ade B检出率(100%)明显高于敏感株(76.9%)(χ~2=11.0,P0.01)。结论 CCCP在体外可以抑制鲍曼不动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主动外排作用,降低鲍曼不动杆菌的MICs值。外排基因ade B的存在与鲍曼不动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黄芩苷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作用机制,为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30株,亚抑菌浓度黄芩苷共培养构建诱导菌株,琼脂稀释法检测诱导前后对6种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种外排泵结构基因ade B、ade J、ade G表达量变化.结果 黄芩苷诱导后的鲍曼不动杆...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生物膜对苯唑西林酶(OXA)和AdeABC外排泵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揭示生物膜的形成对OXA和AdeABC外排泵相关耐药机制的影响,探讨生物膜在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方面的作用机制及作用方式。方法微量滴定板法制备生物膜模型及定量实验;多重PCR技术对OXA及AdeABC外排泵基因进行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状态下OXA-23、AdeB基因表达量进行检测;E-test方法对产膜与非产膜菌株亚胺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测定。结果106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产生物膜和不产生物膜菌株分别占67.9%和32.1%;各耐药基因检出率分别为OXA-23:99.1%;OXA-24:0.1%;OXA-51:100%;OXA-58:0;AdeA、AdeB和AdeC均为98.1%;生物膜状态下的OXA-23、Ade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普通肉汤培养和浮游状态下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5);产膜比非产膜菌株亚胺培南MIC更高,P0.0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够促进OXA-23和AdeABC外排泵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强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为医院感染控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株共84株,其中亚胺培南耐药鲍氏不动杆菌(IRAB)63株,亚胺培南敏感鲍氏不动杆菌(ISAB)21株。用K-B纸片法检测以上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法分析10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carO、oprD膜孔道蛋白基因,adeB外排泵基因,并对扩增阳性的基因进行测序,同时应用DNASTAR软件对耐药和敏感菌株的carO、oprD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3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较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28.6%)和米诺环素(30.2%)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而21株亚胺培南敏感鲍氏不动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较敏感;IRAB与ISAB检出TEM、OXA-23、adeB基因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DC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株细菌中carO、oprD和OXA-51均为阳性。亚胺培南耐药株carO编码基因序列与亚胺培南敏感株相比存在有意义突变。结论本研究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机制主要与β-内酰胺酶、adeB外排泵、carO孔道蛋白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某院耐替加环素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源性及临床分布。方法选取该院2013—2014年各临床科室送检标本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88株),检测其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替加环素耐药菌株的同源性,以及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科室分布。结果88例患者在检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前未曾使用过替加环素。88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株(4.55%)对替加环素耐药,分别为10、31、33和87号菌株。PFGE结果显示,31、33和87号菌株同一基因型,同源性高,分布于医院3个不同的独立病区;31号菌株在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检出,33号菌株在急诊ICU检出,虽在不同科室检出,但在检出前患者有转科情况,曾同时期住胃肠外科和急诊ICU;87号菌株在神经外科ICU检出,此患者从未转科,检出时间距31、33号菌株检出晚7~8个月。10号菌株于急诊ICU检出,该患者未曾转科。结论该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替加环素耐药菌株检出率低,检出菌株大部分具有同源性,不同病区可能存在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临床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外排泵耐药基因adeA、adeB、adeC和调控基因adeS、adeR分布情况及与抗菌药物耐药的关系.方法 在全国范围21所医院选择同期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01株和敏感菌12株进行研究;测定其对6种抗菌药物的MIC值;PCR筛选外排泵耐药基因adeA、adeB、adeC及其调控基因adeS、adeR,克隆测序明确基因型.结果 101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米诺环素、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52.5%、62.4%、71.3%、80.2%、94.1%、95.0%,其中对以上6种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的菌株36株;adeA、adeB、adeC、adeS、adeR基因阳性菌株分别为74、76、75、73、77株;以上5种基因均阳性(基因型命名为组Ⅰ)的菌株检出64株,检出率为63.4%,为分布最广且最主要的基因型;根据脉冲场凝胶电泳菌株的同源性分析结果发现,克隆A、B、C、E中以组Ⅰ为主,而D克隆中以组Ⅶ(5种基因均阴性)为主;12株敏感鲍氏不动杆菌外排泵耐药基因adeA、adeB、adeC阳性率也均>40.0%,但调控基因adeS、adeR阳性率较低.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中,adeABC外排泵基因在耐药菌和敏感菌中阳性率均高,而且地区分布和克隆分布十分广泛,其与多耐药的获得有极大的相关性,其基因的播散可能主要通过菌株的克隆播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检测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对多药耐药(MDR)及泛耐药(PDR)鲍氏不动杆菌(AB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探讨两种抗菌药物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的体外抗菌活性,从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2010年7月-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60株MDRAB和67株PDRAB,用E-test法测定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对其体外抗菌活性及其MIC值分布.结果 127株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40.9%、30.7%,对替加环素的中介率为14.2%,略高于米诺环素的7.1%;60株MDRAB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51.7%,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41.7%,两种药的MIC50为2、8 μg/ml,MIC90为16、64 μg/ml;31株耐头孢哌酮/舒巴坦MDRAB对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为35.5%、29.0%,其MIC50为4、24 μg/ml,MIC90为32、96 μg/ml;67株PDRAB对替加环素敏感率为31.3%,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20.9%,MIC50为8、32 μg/ml,MIC90为48、96 μg/ml.结论 替加环素对多药耐药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稍强于米诺环素,该地区两药的敏感率均不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AdeABC主动外排系统及外膜蛋白在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标本鲍氏不动杆菌40株,以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按不同的耐药表型分组,进行羰基氢氯苯腙抑制试验,普通PCR扩增外排泵基因adeB,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deB基因表达水平;超声物理法提取外膜蛋白,12%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外膜蛋白。结果 40株鲍氏不动杆菌中,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敏感检出15株,检出率37.5%,亚胺培南敏感美罗培南耐药检出6株,检出率15.0%,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耐药检出19株,检出率47.5%;中山医院鲍氏不动杆菌中,adeB外排泵基因广泛存在,在敏感菌株中存在率也很高;碳青霉烯类耐药组外排泵adeB基因的表达量相对高于敏感组,统计学分析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膜蛋白分析发现,部分菌株有29 kd的条带丢失。结论主动外排系统和外膜蛋白缺失在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我国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鲍氏不动杆菌,MDR-AB)AdeB外排系统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介导作用.方法 选取全国21家医院MDR-AB菌株101株和敏感菌株12株,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外排泵抑制剂苯丙氨酸-精氨酸-β-苯胺(PAβN,50 mg/L)对菌株AdeB外排系统的抑制作用及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adeB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外排表型及耐药之间的关系.结果 101株MDR-AB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62.4%和52.5%.1 13株菌株中,共有82株adeB阳性菌株,其中adeB表达比率>2.5的7株菌株均表现为多重耐药.亚胺培南的耐药组和非耐药组adeB的表达比率分别为1.237±0.159和0.698±0.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1,P<0.05);而美罗培南耐药组和非耐药组adeB的表达比率分别为1.013±0.148和0.978±0.15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6,P>0.05).结论 我国MDR-AB中,AdeB外排泵系统的过度表达介导了其对亚胺培南耐药,并可能和美罗培南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西安地区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程度与主动外排作用的相关性,明确主动外排作用是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方法 应用K-B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采用羰基氰氯苯腙(CCCP)抑制试验进行外排表型检测,观察在含20 μg/mlCCCP条件下152株鲍氏不动杆菌对5种抗菌药物MIC值的变化;用PCR法检测多药耐药菌adeABC外排系统的外排基因adeB和调节基因adeR、adeS.结果 CCCP抑制试验: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和氯霉素为底物,分别有89、64、70、46和62株符合外排阳性的标准;PCR检测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基因adeB、adeR、adeS的检出率分别为74.32%、71.62%、68.92%,敏感菌株中检出率分别为16.67%、16.67%、16.67%.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中的确存在对抗菌药物的主动外排作用,主动外排作用是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MEs)、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1-12月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9种AMEs基因、2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4种AMEs基因:aac(3)-Ⅰ11株为55.0%、aac(6′)-Ⅰb 12株为60.0%、ant(3″)-Ⅰ15株为75.0%、aph(3′)-Ⅰ15株为75.0%,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 17株为85.0%,其余7种基因未检出。结论 20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株检出的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阳性率较高,2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未检出,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阳性率高;在氨基糖苷类耐药株中抗菌药物外排泵基因adeB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