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肝硬化患者160例,内镜检查了解食管静脉曲张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情况及出血的原因,同时胃粘膜活检作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结果Hp阳性组消化性溃疡发生率(64.1%)明显高于阴性组(37.8%,P<0.01).出血率在Hp阳性组(38.5%)也明显高于阴性组(22%,P<0.05).结论Hp感染和肝源性溃疡发生有关,Hp感染者的肝源性溃疡发生率增高及胃粘膜活动性炎症可能导致出血率升高,根除Hp有可能降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37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HP感染状况与年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和分型的关系.结果 HP感染率随年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HP感染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56.2%)、乙型肝炎肝硬化组(69.9%)、乙型肝炎合并肝癌组(75.0%)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3.4%)(P<0.01),各组与慢性胃炎组(57.9%)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肝硬化组和合并肝癌组HP感染率均高于肝炎组(P<0.05).不同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但不同病毒载量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基因型、C基因型和D基因型HP感染率分别为61.3%、63.3%和50.0%,三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明显增加,且HP感染率随着肝病病变程度的进展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季尚玮  王江滨  张永贵 《肝脏》2008,13(3):205-20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5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HP-IgG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及分型进行检测。结果HP感染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59.5%)、乙型肝炎肝硬化组(77.1%)及合并肝癌组(80.6%)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3.4%),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HP感染率亦增加。HBVDNA阳性组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高于HBVDNA阴性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01),但不同病毒载量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HBV基因型之间HP感染率无明显差异。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消化性溃疡和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者HP感染率较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增加,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HP感染率亦增加。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及HP分型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胃镜检查并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P抗体,对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患者及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对HP感染进行分型诊断.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中年组和老年组HP感染率分别为73.73%和69.69%,HP感染总阳性率72.72%;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中年组和老年组HP感染率分别为76.59%和81.81%,HP感染总阳性率77.58%.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组中胃溃疡10例,HP阳性率32.25%,十二指肠溃疡86例,HP阳性率85.14%;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组中胃溃疡3例,HP阳性率27.27%,十二指肠溃疡42例,HP阳性率89.36%.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与HP感染有明显相关性;其中HP抗体分型发现HPⅠ型菌株比Ⅱ型菌株更有可能增加慢性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明确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确诊的112例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择肝硬化未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123例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及肝功能分级(Child分级),行胃镜检查了解两组静脉曲张的情况,分析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与Hp感染、Child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Hp感染率67.9%,对照组Hp感染率72.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级合并消化性溃疡23例,B级合并消化性溃疡28例,C级合并消化性溃疡61例,两两组间比较,C级与A级、B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静脉曲张的合并消化性溃疡19例,轻度静脉曲张的合并消化性溃疡20例,中度静脉曲张的合并消化性溃疡29例,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静脉曲张的合并消化性溃疡44例,与前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不是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而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肝功能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CI围手术期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患者1600例为研究对象,在PCI术后进行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HP阳性对照组、HP阳性治疗组和HP阴性组,HP阳性治疗组为根治HP,HP阳性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并随访观察三组患者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治疗后,HP阳性治疗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HP阳性对照组;HP阳性治疗组选取患者460例,1年内消化道出血13例(2.83%);HP阳性对照组随机选取患者468例,消化道出血48例(1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患者488例,消化道出血27例(5.53%)。结论 PCI需服用术后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增加HP阳性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根治HP感染后,明显降低PCI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且改善PCI患者近远期预后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及肝组织螺杆菌属特异性16Sr RNA基因特点。方法纳入维吾尔族CHB患者60例和健康维吾尔族体检者80例,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 pylori阳性感染,常规进行肝穿刺,采用PCR法检测肝组织螺杆菌16Sr RNA基因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每分钟衰变数(14C-UBT)阳性率为85.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24%,P0.01];在所谓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经肝组织学检查,发现慢性乙型肝炎46例,肝硬化14例;在46例CHB和14例肝硬化患者肝组织DNA进行16 Sr RNA基因检测,结果 40例(86.96%)CHB和13例(92.86%)肝硬化患者16 s RNA阳性,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3,P0.05);轻度、中度与重度CHB患者肝组织16 s RNA检出率亦无统计学差异(x2=1.348,P=0.51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但肝组织螺杆菌属特异性16Sr RNA检出率与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或纤维化程度未显示出显著性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静脉曲张性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90例,根据内镜、患者病情等临床资料,分为3组。A组肝硬化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2例;B组肝硬化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4例;C组非肝硬化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64例。比较A、B两组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临床资料特点、合并症、并发症以及3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1.A组呕血、肝功能Child A级发生率(分别为72.5%、31.4%)较B组(47.6%、8.5%)高(P值分别为0.000、0.006、0.025),咖啡样呕吐物发生率(7.84%)较B组(19.35%)低(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与B组相比较,A组Alb浓度、门静脉血栓发病率较高(P值分别为0.000、0.003),BUN浓度、冠心病发生率较低(P值分别为0.019、0.007),输血量较少(P=0.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3组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A组17.65%、B组7.26%、C组4.88%(P=0.001);A组死亡率最高,为2.94%(P=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比例最高)发生率低于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比例最高),并发症门静脉血栓、再出血发生率、死亡率高于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及时的内镜检查和诊治尤为重要,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80例为观察组,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130例作为对照组1组,6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2组。比较各组HP感染率、观察组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HP感染率以及观察组和对照1组不同类型消化性溃疡患者HP的感染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2组患者的HP感染率分别为44.4%(80/180)和49.3%(296/600),均低于对照1组的77.7%(10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00、34.638,P0.001)。观察组中Child-Pugh A级、B级和C级患者的HP感染率分别为37.2%(29/78)、45.0%(27/60)和57.1%(24/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2,P=0.284)。观察组初发溃疡患者的HP感染率为64.5%(40/62),复发溃疡患者的HP感染率为70.4%(38/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9,P=0.503);胃溃疡患者HP感染率为58.7%(27/46),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感染率为72.9%(52/70),分别低于对照1组患者的68.6%(35/51)和83.5%(66/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336、0.610,P值分别为1.415、0.087)。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HP感染率与正常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率低于单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并非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邵红征  胡志勇  刘荣  黄爱霞 《肝脏》2015,(3):226-228
目的探究112例肝硬化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8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非肝硬化患者472例,为C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388例,根据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将388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分为A组(n=112)和为B组(n=276)。比较A、B两组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和A、B、C三组患者的预后等。结果与B组相比,A组患者临床表现为呕血发生率较低、咖啡样呕吐物发生率较高(P0.001)。与B组相比,A组患者血尿素氮浓度较高、输血量较多,合并症中冠心病、高血压发生率较高,并发症中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较低(P0.05);B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最高、A组次之、C组最低(χ2=8.741,P=0.013);B组患者死亡率最高(χ2=6.370,P=0.041)。结论肝硬化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其常见的的并发症为冠心病和高血压,尿素氮较高,输血量较多,发生再出血和死亡的机率低于肝硬化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6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研究H.pylori感染状况与76例健康对照者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H.pylori感染与肝功能、临床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ylori感染率为64.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4.2%(P<0.01)。其中肝硬化组71.8%和肝癌组75.0%又高于肝炎组51.5%(P<0.05)。H.pylori阳性患者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ALT水平高于H.pylori阴性患者(P<0.05),H.pylori阳性和H.pylori阴性患者的腹水并发症及T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ylori感染率显著增加,且H.pylori感染可能加重肝病病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诊胃镜对肝硬化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non-esophageal variceal bleeding, NEVB)的诊疗价值.方法 回顾2003年1月~2008年1月我院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急诊胃镜检查130例,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4C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情况,分析总结其中45例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诊治情况.结果 127例得到了确诊,确诊率为97.7%,其中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5例,占34.6%,以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和肝源性溃疡(hepatogenic ulcer, HU)居多.内镜下止血治疗14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者(EVB)H.pylori阳性率(38.8%)低于非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者(42.2%),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除H.pylori者再次出血率低.结论 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最好行急诊胃镜检查,其诊断率高;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给予内镜下止血及内科治疗,效果确切,同时根除H.pylori有助于预防再次出血.  相似文献   

13.
用微量14碳-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患者组80例,正常对照组30例,HP阳性率分别为62.5%和56.7%,P>0.05。患者组按Child-Pugh分级,C级组阳性率75%(15/20)大于B级组59.4%(32/19)和A级组53.6%(15/28),P<0.05。建议对肝硬化合并高氨血症或肝性脑病者,若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肝硬化患者57例,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Warthin-Starry银染色及抗Hp-IgG法测定来判断Hp感染。结果肝硬化门脉高压组Hp感染率为31.3%,显著低于慢性胃炎组(65.5%,P<0.05)和消化性溃疡组(83.3%,P<0.05);Hp感染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无显著性相关(P>0.05);Hp感染率随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增加而下降(无食管静脉曲张者Hp阳性率为57.1%,有食管静脉曲张者Hp阳性率为21.0%,P<0.05;轻度食管静脉曲张者Hp阳性率为32.4%,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者Hp阳性率为10.75%,(P<0.05)。结论Hp感染不是PHG的主要致病因素;肝硬化门脉高压影响Hp感染率;Hp感染与患者肝功能分级无关。  相似文献   

15.
门脉高压性胃病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采用尿素酶试验、血清HP抗体检测和14C呼吸试验等方法检测50例肝硬化PHG患者HP的感染率,并与非PHG肝硬化(NPHG)、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三组患者比较.PHG组HP感染率为36%,与NPHG组(38%)、FD组(44%)分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DU组(9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HP感染对PHG发病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女性冠心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检测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意义。方法:188例冠心病患者均进行14 C试验,根据检测结果分为HP阳性组(84例)和HP阴性组(104例),各组按照性别又分为男性和女性两个亚组,每组患者均接受冠心病的标准治疗方案,分别观察患者消化道出血发生的情况。结果:1个月内,阳性组的女性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19.4%比4.17%,χ=5.02,P<0.05);阴性组男女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0.04,P>0.05)。讨论:幽门螺杆菌测定对于冠心病女性患者的临床治疗药物的选择有指导作用,应尽早对于HP阳性患者采取消除HP治疗,减少胃肠道出血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与普萘洛尔分别联合内镜下套扎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各60例。A组患者使用卡维地洛联合内镜下套扎治疗,B组患者使用普萘洛尔联合内镜下套扎治疗。对治疗效果、再出血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考察比较。结果 A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B组(P0.05)。A组治疗后24个月时再出血发生率为21.67%,远远低于B组的38.33%(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卡维地洛联合内镜下套扎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缺铁性贫血(IDA)的关系以及HP相关性IDA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32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中青年患者进行内镜下组织病理检查,胃黏膜活检标本快速尿素酶试验,同时所有患者作血常规,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血清HP抗体(HP-IgG)检测。将HP感染伴慢性胃炎的IDA患者(36例)随机分成A,B2组,A组给予铁剂联合HP根治治疗,B组仅给予HP根治治疗,治疗后复查上述血液学指标。结果:HP感染的92例患者中IDA者有52例,IDA的患病率为56.5%;40例无HP感染患者中IDA者有6例,IDA的患病率为15.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8例IDA患者中,有52例为HP感染,HP感染率为89.7%;74例非IDA患者中,有40例为HP感染,HP感染率为54.1%,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2组治疗前后其血红蛋白(Hb),SI,SF均有显著性恢复,且A组比B组上述血液学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P感染可能为中青年IDA的病因之一,铁剂联合根治HP的治疗能显著提高中青年HP相关性IDA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在冠心病(CH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CHD组(73例)[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A组,31例)和症状稳定者(B组42例)]和非CHD患者(C组26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HP-IgG、IgM,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和内皮素(ET).结果 ①CHD组HP-IgG、IgM阳性率与非CH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A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IL-6在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D组特别是A组ET水平明显高于C组(分别P<0.05及0.01).③IgM阳性率太低与IL-6、ET的相关性无法统计.IgG阳性率与ET值呈低度相关(r=0.326,P<0.05);与IL-6值具有显著相关性(r=0.685,P<0.05).结论 HP感染与CHD发病有关,HP感染可能通过IL-6、ET升高在CHD特别是AC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行PCI的1 48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C-14尿素呼吸实验结果分为Hp阳性患者921例,Hp阴性患者561例(Hp阴性组),同时根据患者是否接受Hp根除治疗将Hp阳性患者分为治疗组387例和非治疗组534例。收集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进行1年随访,对比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随访1年,非治疗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率(5.2%)显著高于Hp阴性组(1.8%)和治疗组(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治疗组呕血+黑便、黑便发生率(21.4%,57.1%)均高于治疗组(0,14.3%)和Hp阴性组(0,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治疗组贫血发生率(100%)显著高于治疗组(57.1%)和Hp阴性组(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p阳性患者中,治疗组1年后Hp阴性率(82.4%)显著高于非治疗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阳性患者PCI术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会加大上消化道出血风险,采取抗Hp治疗具有降低出血风险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