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海鸥  谢玉桃  傅爱 《肝脏》2009,14(6):458-461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D-氨基半乳糖(D-GalN)联合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以D-GalN/LPS腹腔注射构建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正常组则相应予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治疗组于造模前2 h予以罗格列酮灌胃,正常组和对照组则相应予以生理盐水灌胃.比较各组小鼠24 h存活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肝组织病变程度及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天冬氨酸特异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组小鼠24 h存活率明显高十对照组(P<0.05),血清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肝细胞以变性为主,未见明显坏死;治疗组小鼠肝组织TNF-α、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罗格列酮对D-GalN/LPS小鼠急性肝衰竭有保护作用,可改善肝细胞炎症和坏死.降低急性肝衰竭死亡率,其机制可能与罗格列酮下调TNF-α、Caspasc-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D-氨基半乳糖(D-GalN)联合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和治疗组以D-GalN/LPS腹腔注射构建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正常组则相应予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治疗组于造模前2 h予以罗格列酮灌胃,正常组和对照组则相应予以生理盐水灌胃。比较各组小鼠24 h存活率,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肝组织病变程度及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天冬氨酸特异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小鼠24 h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肝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肝细胞以变性为主,未见明显坏死;治疗组小鼠肝组织中TNF-α、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对D-GalN/LPS小鼠急性肝衰竭有保护作用,可改善肝细胞炎症和坏死,降低急性肝衰竭的死亡率,其机制可能与罗格列酮下调TNF-α、Caspa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超微结构,以了解肝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方法给予雌性Wistar大鼠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联合腹腔注射,计算其死亡率及生存时间,动态观察给药后4、8、12小时肝功能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并以TUNEL法检测和电镜观察原位细胞凋亡。结果实验组80%大鼠死于急性肝衰竭,平均生存时间为15.6±1.8小时。给药后4小时电镜观察,发现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胞浆包含体形成,部分细胞核呈早期凋亡表现,细胞内凋亡小体形成;8小时时,肝细胞凋亡明显增多并呈不同阶段表现,凋亡肝细胞内线粒体病变程度不一;TUNEL检测给药后8小时肝细胞,凋亡指数达高峰,与电镜观察结果一致。结论肝细胞凋亡为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致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的主要病理形态学表现,这可能为该类型肝衰竭的主要病理学变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清肠利肝方对刀豆蛋白A ( Con A)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方法:将野生型C57BL/6(B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染毒组和清肠利肝方干预组;染毒组通过尾静脉注射Con A (35 mg/kg)诱导肝损伤,干预组先给予清肠利肝方(50 ml/kg)灌胃后再进行染毒。正常组仅给予生理盐水。观察比较各组小鼠的生存率、肝功能水平、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相关炎症分子的变化情况。结果:给予小鼠Con A能诱导明显的肝损伤,表现为血浆ALT、 AST水平显著升高,大量肝细胞发生凋亡坏死。清肠利肝方干预组小鼠的ALT、 AST水平低于染毒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肝损伤亦得到明显减轻;此外,干预组各项炎症分子如细胞外组蛋白、 IL-6, MCP-1, TNF-α等水平显著低于染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肠利肝方对Con A所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有显著防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细胞外组蛋白和相关的细胞因子的水平而达到抗炎的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监测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体内miR-122的表达,探讨miR-122与小鼠急性肝衰竭疾病程度和进展之间的关系,为肝功能衰竭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 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用D-氨基半乳糖(D-GalN,900 mg/kg)联合脂多糖(LPS,10 μg/kg)腹腔注射建立肝衰竭模型,对照组3组,分别予以D-GalN(900 mg/kg),LPS(10 μg/kg)和等渗盐水腹腔注射,在不同时间点观察小鼠病死率、肝脏组织学变化,给药后0、1、3、5、7、9 h分别留取血清、肝脏组织标本,实时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小鼠体内miRNA-122和炎症因子的表达,LNA(锁核酸)-Northern blot验证miRNA-122的表达,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ALT、AS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组间均数比较用two-WayANOVA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D-GalN/LPS给药24 h,小鼠病死率率达80%以上,而3个对照组则无一只小鼠死亡;肝脏特异性miR-122在正常小鼠肝脏内含量丰富(ct≈14),D-GalN/LPS诱导后1 h,miR-122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P=0.013),表现为上调,之后随疾病的进展,miR-122表达进行性下降,9 h下调最为明显(ct≈15,P=0.002);ALT/AST于给药1 h无明显变化,3 h后呈明显上升趋势,7 h达高峰,之后ALT/AST急剧下降;对miR-122和ALT的表达对比,发现在该模型中miR-122比ALT变化快,且持久;肝衰竭相关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在肝组织和血清中的变化一致,均上调(P<0.05); miR-122和ALT、TNFα和IL-6的相关性分析显示miR-122与以上三项指标均呈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05、0.493和0.674、).结论 肝衰竭小鼠体内肝脏特异性miR-122和ALT呈负相关关系,但又较ALT更敏感,更持久地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且miR-122表达变化与肝脏炎症损伤相关因素TNF α、IL-6均具良好的相关性,推测miR-122有望成为判断急性肝衰竭肝细胞损伤程度的一个新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D-氨基半乳糖(D-Gal N)/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研究细胞自噬在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腹腔注射D-Gal N/LPS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动物实验分组:对照组、DGal N/LPS组、雷帕霉素+D-Gal N/LPS组、三甲基腺嘌呤(3-MA)+D-Gal N/LPS组、Atg7 siRNA+D-Gal N/LPS组。观察不同分组中小鼠的生存情况,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评价肝损伤情况,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TNFα和IL-6基因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肝组织中肝细胞凋亡情况。多样本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方差齐时采用LSD-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Games-Howell法。结果与D-Gal N/LPS组相比,应用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干预后,小鼠生存率明显升高(80%vs 40%),肝脏出血、炎症和坏死明显减轻,肝细胞凋亡明显减少,血清ALT、AST水平明显降低[ALT:(427.4±195.5)U/L vs(977.7±247.3)U/L,P=0.002;AST:(378.2±169.7)U/L vs(1100.0±438.0)U/L,P=0.004],肝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NFαmRNA:0.288±0.010 vs 1.136±0.267,P=0.003;IL-6mRNA:0.272±0.061 vs 0.869±0.317,P=0.010];应用自噬抑制剂3-MA和Atg7 siRNA干预后,小鼠生存率明显降低(0、10%vs 40%),肝脏出血、炎症和坏死明显加重,肝细胞凋亡明显增多,血清ALT、AST水平明显升高[ALT:(1836.0±560.5)、(1654.0±627.6)U/L vs(977.7±247.3)U/L,P值分别为0.006、0.034;AST:(1948.0±645.5)、(1804.0±492.6)U/L vs(1100.0±438.0)U/L,P值分别为0.029、0.033],肝组织中TNF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2.026±0.342、1.994±0.286 vs 1.136±0.267,P值分别为0.006、0.005]。结论在D-Gal N/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细胞自噬发挥着重要的保护性作用,其调控机制可能与自噬抑制炎症因子和肝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D-氨基半乳糖(D-Gal)制作急性肝损害动物模型,对前列腺素E_2的肝细胞保护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将50只大白鼠分为:①前列腺素E_2(PGE_2)组,腹腔内注射D-Gal。在注射D-Gal前30分钟及注射后8、24小时经皮下注射PGE_2;②单纯D-Gal组,D-Gal用法同PGE_2组;③对照组。注射D-Gal后48及120小时,每组选半数动物采血做血清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 D-氨基半乳糖(简称 D-Gal)制做急性肝损害动物模型,对前列腺素 E_2(PGE_2)的肝细胞保护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材料和方法一、实验动物:杂系雄性大白鼠50只,体重204~286克。二、实验分组及方法按完全随机法分组,分组及实验方法如下:1.PGE_2防治组(以下称 PGE_2组):大白鼠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正交试验优化D-氨基半乳糖(D-GalN)和脂多糖(LPS)致急性肝衰竭模型,确定合理造模剂量,以期使造模更加符合研究需要.方法 选取3个可能影响造模成功率的指标为实验因素:D-GalN剂量、LPS剂量、稀释倍数,每个实验因素选取4个水平,利用L16 (45)正交表安排试验,以小鼠24 h病死率为考察指标.观察小鼠血清ALT、肝组织学改变,肝脏细胞凋亡情况以验证造模效果.结果 优化后理想造模给药方案为D-GalN 350 mg/kg联合LPS 30 μg/kg,混合后稀释3倍,腹腔注射.造模后6h可出现典型肝衰竭表现.结论 优化了D-GalN/LPS致小鼠ALF模型,使其更符合科研需要.  相似文献   

10.
用D-氨基半乳糖致大鼠肝损伤,以研究rhKD/APP对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建立D-氨基半乳糖大鼠肝损伤模型,设空白对照组、模型组、rhKD/APP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对照药物抑肽酶组。观察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及肝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rhKD/APP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ALT、AST、ALP的活性及肝组织MDA含量,抑制ALB、TP的降低。rhKD/APP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大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对D-氨基半乳糖致急性肝衰竭(ALF)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n=10)、模型组(B组,n=20)、异甘草酸镁低剂量组(C组,n=20)、中剂量组(D组,n=20)和高剂量组(E组,n=20)。A组腹腔内仅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其余4组均一次性腹腔注射10%D-氨基半乳糖。C、D、E 3组在造模30 min后均于尾静脉注射异甘草酸镁注射液(25、50和100 mg/kg)。建模24和48 h后分别取肝组织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收集血清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白蛋白(Alb)]、促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干扰素(IFN)γ]和抑炎症因子[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5组大鼠的血清ALT、AST、TBil和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4.6、108.9、25.1、58.4,P值均0.05);与A组比较,B组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显著升高,Alb水平显著降低(P值均0.05);与B组比较,C、D、E 3组ALT、AST、TBil水平显著降低,Alb水平上升,E组变化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组大鼠的TNFα、IL-lβ、IFNγ、IL-4、IL-10、TGFβ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5.1、58.9、25.4、43.6、66.4、86.8,P值均0.05);与A组比较,B组血清TNFα、IL-lβ、IFNγ、IL-4、IL-10、TGFβ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B组比较,C、D、E 3组血清TNFα、IL-1β、IFNγ水平显著降低,IL-4、IL-10、TGF-β水平显著升高,E组变化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异甘草酸镁可通过降低促炎因子、升高抗炎因子降低炎症反应,对ALF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aspase-12在D-氨基半乳糖(D-Gal)/脂多糖(LPS)诱导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Caspase-12介导的内质网应激肝细胞凋亡途径在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作用。方法以D-Gal/LPS联合腹腔注射诱导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建立实验模型,在不同时间点动态检测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和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评估肝细胞凋亡和肝坏死演变过程;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肝细胞DNA凋亡条带;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组织中Caspase-12 mRNA表达水平;west- ern blot检测Caspase-12、Bip/GRP78蛋白表达。结果药物诱导5h时肝组织中典型凋亡细胞增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开始升高,Caspase-12 mRNA表达明显增加, Caspase-12蛋白量表达反而减少;7h镜下出现大量肝细胞凋亡和坏死,ALT、AST水平达高峰,分别为(2564±1384)U/L和(1198±497)U/L,正常对照组为(59±17)U/L和(135±12)U/L,Caspase- 12 mRNA表达仍增加,Caspase-12蛋白表达量继续降低;9h 肝细胞坏死明显,伴散在凋亡细胞,ALT、AST水平明显下降,Caspase-12 mRNA表达较7 h下降。Bip/GRP78蛋自表达从5 h开始,至7 h逐渐增加。结论D-Gal/LPS诱导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早期Caspase-12 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后期(7-9 h)降低,与肝细胞凋亡发生的时相一致;Caspase-12蛋白酶因内质网应激而被大量活化,提示Caspase-12介导的内质网应激肝细胞凋亡参与炎症性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发展,是急性肝功能衰竭中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提示早期干预Caspase-12表达及活化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诱导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RNA)的表达变化以及与肝组织miRNA的相关性.方法 Balb/C清洁级小鼠40只分为两组,模型组32只,对照组8只.模型组应用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诱导Balb/C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对照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1 mL.模型组给药后0、3、5和7h分别处死小鼠各8只,采集血清及肝组织,观察小鼠给药后肝功能生物化学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抽提血清及肝组织miRNA,取0、5和7h肝组织进行锁核酸(LNA)-miRNA微阵列分析,并用实时定量反转录PCR检测miRNA.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肝组织miRNA的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共有21个miRNA明显上调,27个miRNA明显下调,其中miRNA-122和miRNA-1187表达下调,miRNA-146a、miRNA-155表达上调.经PCR验证发现小鼠肝组织miRNA 122和miRNA-1187表达逐渐下调,血清miRNA-122和miRNA-1187的表达则逐渐上调;炎性相关的miRNA 146a和miRNA-155在肝组织和血清中表达均明显增加.小鼠miRNA-122和miRNA-1187在组织与血清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值分别=-0.477和-0.420,P值分别=0.0089和0.0231),而miRNA-155在组织与血清中表达呈正相关(r=0.678,P=0.0001).小鼠血清miRNA 122(r值分别=0.571和0.554)、miRNA-1187(r值分别=0.471和0.542)的相对表达量与ALT和AST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血清miRNA 122和miRNA-1187在给药5h上升显著,早于血清转氨酶的变化.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肝组织和血清miRNA-122和miRNA-1187的表达呈负相关,血清中miRNA-122、miRNA-1187的变化早于血清转氨酶的变化,有可能成为早期预测肝损伤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丹栀逍遥散对D-氨基半乳糖(D-GaIN)/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ALI)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1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小剂量、中剂量和大剂量丹栀逍遥散干预组,每组22只.采用D-GaIN)/LPS腹腔注射建立ALI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或药物灌胃干预.采用EL...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活化因子在 D-氨基半乳糖引起急性肝损害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种生物活性很强的脂质介质。与内毒索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缺血再灌流肝损伤和内毒素性肝损伤中。PAF 可能起“中心放大”作用。为此,我们应用 PAF 特异性拮抗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在氧化应激促进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肝衰竭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 N)联合脂多糖(LPS)建立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氧化应激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或GSK3特异性抑制剂SB216763分别对急性肝衰竭小鼠模型进行干预。检测小鼠血清转氨酶ALT、AST评价肝脏功能,检测肝脏组织中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及丙二醛(MDA)水平评价氧化应激程度,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肝脏组织p-GSK3、p-JNK蛋白表达。结果 D-Gal N/LPS诱导急性肝衰竭引起肝组织GSH和SOD水平降低,肝组织MDA水平上升。NAC干预改善急性肝衰竭损伤(血清ALT、AST水平明显下降),同时增加肝脏组织GSK3β的磷酸化水平(降低GSK3β的活性)。SB216763抑制GSK3β活性增加急性肝衰竭小鼠肝组织GSH和SOD含量,降低肝组织中MDA含量。GSK3β抑制下调肝脏中p-JNK的表达。结论 GSK3β是氧化应激促进急性肝衰竭损伤中的一种重要信号分子,抑制GSK3β活性,减轻氧化应激可以改善急性肝衰竭损伤。  相似文献   

17.
对Wistar大白鼠,用D-氨基半乳糖(简称D-Galn)造成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模型,然后用654—2治疗。一:肝组织病理形态的变化未治疗组:肝细胞坏死及核破裂等改变严重,血管扩张不明显。654—2治疗组:肝细胞坏死及核破裂等改变轻微,血管扩张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细胞信号分子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对 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D-GalN/LPS)联合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 D-GalN/LPS 建立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模型组、SB216763干预组(建模前2 h 腹腔注射)。检测血清 ALT、AST,TUNEL 法测定肝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染色法及比色法检测 Caspase-3活性,Western 印迹检测 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多组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一步法 ANOVA 分析。结果 GSK-3β活性升高促进了在小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和发展:抑制 GSK-3β活性可以显著改善肝脏功能,血清 ALT、AST 水平明显下降。SB216763干预组 ALT 与 AST 水平分别为(961.1±356.0)IU/L和(2709.9±423.9)IU/L,SB216763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Caspase-3活性降低,TUNEL 方法检测肝细胞凋亡减少,并且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降低。结论在 D-GalN/LPS 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中,抑制 GSK-3β活性可能通过抑制肝细胞凋亡而改善肝损伤。因此,对信号分子 GSK-3β活性进行干预有可能为急性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时内毒素血症对糖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利用D-氨基半乳糖(D—GaLN)诱导建立大鼠肝衰竭模型,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等渗盐水)、低剂量组(100mg/kgD—GaLN)、中剂量组(200mg/kgD—GaLN)、高剂量组(300rag/kgD—GaLN),收集各组血清和肝组织,检测内毒素、血糖、肝功能,采用半定量PCR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葡萄糖-6-磷酸酶(G6P)和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EPCK)的基因转录,6-磷酸葡萄糖法检测葡萄糖激酶(GCK)活性。结果:200mg/kg以上剂量D—GaIN可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并出现低糖血症,内毒素水平随着D—GaIN浓度升高而升高;实验组大鼠GCK活性较对照组均升高,而G6P、PEPCK的mRNA表达随D—GaIN浓度升高而下调。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并发内毒素血症可能通过促进糖酵解、抑制糖异生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用组织比学,电镜细胞化学,生物化学和腹腔巨噬细胞(PM)吞噬功能测定等方法观察了中药“863”对 D—氨基半乳糖(D—Ga1N)诱发大鼠肝损伤的防护作用。结果表明:D—Ga1N 使肝脏某些酶活性降低,肝糖元、SH 减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下降。Ca~( )含量升高.“863”能促使肝脏某些酶的活性增强,使肝搪元、SH、SOD、Ca~( )的含量及 PM 的吞噬功能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