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处理肠系膜下动脉时保留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LCA)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2年12月113例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术者随意分为两组,其中保留LCA组72例,不保留LCA组41例,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末端回肠造口情况、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根部淋巴清扫数目、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及预后情况。结果2组术中出血量[(60.8±23.8)mlVS.(55.7±22.7)ml,t=1.115,P=0.267],手术时间[(133.8±14.6)minvs.(128.3±21.1)min,t=1.623,P=0.107],术后排气时间[(2.6±0.8)dVS.(2.8±0.9)d,t=-1.161,P=0.248],IMA根部淋巴结清扫数目[(3.0±1.3)VS.(3.3±1.1),t=-1.237,P=0.219],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6.9%(5/72)VS.7.3%(3/41),x。:0.006,P=0.941]差异均无显著性。保留LCA组均无须游离结肠脾曲及做末端回肠造口;不保留LCA组3例因近端肠管血运障碍需游离结肠脾曲(P=0.046),3例吻合后加做末端回肠造口(P=0.046)。保留LCA组术后无吻合漏,不保留LCA组2例吻合口漏(P=0.130)。2组术后随访3—48个月,中位随访24个月,保留LCA组1例局部复发,4例肝转移,不保留LCA组1例局部复发(P=1.000),2例肝转移(P=1.000)。结论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处理IMA时保留LCA可以有效保障近端肠管血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为56例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低位结扎组(n=28,保留LCA)与高位结扎组(n=28,不保留LCA),比较两组患者术前CEA值、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淋巴结(253组)清扫数量、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恢复自主排尿时间、吻合口漏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CEA值、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IMA根部淋巴结清扫数量、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术后恢复自主排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结扎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吻合口漏发生率优于高位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LCA既可达到彻底清扫淋巴结的目的,又能有效保障肠管血供,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促进肛门早期排气,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前切除手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eft colonic artery,LCA)的可操作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收治的129例实施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保留LCA分为保留LCA组(51例)和不保留LCA组(78例),比较两组病人术中、术后情况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在术中出血量、分离脾区数、清扫第253组淋巴结数、预防性造瘘数、吻合口漏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留LCA组手术时间长于不保留L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LCA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短于不保留L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保留LCA不影响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可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的风险和减少术后通气时间,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LCA)与否对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4例行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保留LCA(观察组)与未保留LCA(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住院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距切缘距离、肿瘤直径),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中乙状结肠造瘘率和游离脾曲率,并比较术后5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距切缘距离、肿瘤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肠梗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及乙状结肠造瘘率、游离脾曲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中保留LCA与否近期疗效及远期生存率相当,保留LCA可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及降低术中乙状结肠造瘘率、游离结肠脾曲率,对患者更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必要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收治的11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肿瘤长径及距肛缘距离、术后病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预防性回肠造瘘情况、吻合口漏、脾区游离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53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及阳性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病理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6例患者行结肠脾曲松解,占12.8%,使吻合口张力减小;观察组1例游离结肠脾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6例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占12.8%;观察组中1例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8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胆漏发生率17%;观察组中2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发生率3.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253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及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保留左结肠动脉不影响淋巴结的彻底清扫,不增加手术时间,同时可更好地保障吻合口的血液供应,减少术中游离脾区及回肠造瘘、吻合口漏的发生,在直肠癌根治术中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先行法在腹腔镜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2月采用动脉先行法的腹腔镜辅助保留LCA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优缺点。操作要点:血管鞘内游离肠系膜下动脉(IMA)及其分支,于根部离断直肠上动脉、乙状结肠动脉,适当的位置离断肠系膜下静脉,将保留的IMA-LCA血管袢提起牵向头侧,排除血管干扰,完全暴露并清除253组淋巴结。结果:3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70(130~280)min;平均术中出血35(20~100)m L。术中无输尿管损伤。术后无吻合口瘘及腹腔出血等并发症。253组淋巴结清除4.2(2~8)枚。术后病理诊断:高分化腺癌8例,中分化腺癌17例,低分化腺癌7例;IMA根部淋巴结均为阴性。按照TNM分期,T_1为6例,T_2为7例,T_3为19例;N_0为16例,N_1为9例,N_2为7例;Ⅰ期5例、Ⅱ期11例、Ⅲ期16例。结论:在腹腔镜辅助保留LCA的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手术中,先行打开血管鞘游离IMA及其分支,反转牵开保留的IMA-LCA血管袢,易于彻底清除IMA根部淋巴结,保留LCA降低了吻合口瘘的发生。采用动脉先行法保留LCA的腹腔镜辅助直肠癌前切除术安全可靠,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66例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的老年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术中保留LCA(保留LCA组);33例术中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不保留LCA(不保留LCA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术中、术后、随访、标本等相关指标。结果:保留LCA组术后排气时间[(56.45±22.06)h vs.(70.61±26.39)h]、术后住院时间[(11.03±3.56)d vs.(13.36±4.94)d]短于不保留LCA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进食流质时间、253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淋巴结清扫总数、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漏发生率及短期随访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保留LCA是安全、可行的,不影响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的清扫、短期复发、转移、死亡率,且可缩短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肠系膜下动脉(IMA)低位结扎技术对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45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保留LCA的IMA低位结扎(LT)组(n=64)与不保留LCA的IMA高位结扎(HT)组(n=81)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T组手术时间[(164.31±49.00)min vs.(138.00±35.72)min,P0.001]长于HT组;LT组与HT组253组淋巴结清扫总数[1(0,2) vs. 1(0,2),P=0.520]及术后乳糜瘘(3%vs. 0,P=0.193)、尿潴留(6.3%vs. 4.9%,P=1.000)、吻合口漏[4/64(6.3%)vs. 10/81(12.3%),P=0.217]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吻合口漏的分级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729)。结论:腹腔镜辅助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以根治为前提保留LCA可达到同样彻底的淋巴结清扫效果,不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但手术时间可能更长,仍无法改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及其分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术中处理肠系膜下动脉时保留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LCA)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间71例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进行分组,其中保留LCA组36例,不保留LCA组35例,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肠系膜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是否发生吻合口瘘、术后1年复查有无肿瘤转移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两组的术中出血量相当[(81.7 ± 19.5)ml vs (72.9 ± 21.9)ml,t=1.769,P=0.081];手术时间,保留LCA组较不保留LCA组稍长[(135.6 ± 27.2)min vs(124.9 ± 38.3)min,t=1.354 ,P=0.181];清扫淋巴结数量[(12.0 ± 2.8)枚 vs ( 12.5 ± 2.6)枚,t=-0.803,P=0.4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LCA组术后无吻合口瘘患者,不保留LCA组4例发生吻合口瘘,发生率11.4%,高于保留LC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术后1年复查腹部CT,保留LCA组2例发生肝转移,不保留LCA组3例发生肝转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0)。 结论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术中处理肠系膜下动脉时保留LCA可以有效保障近端肠管血运,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并不影响第3站淋巴结的清扫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头侧中间入路方法在保留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LCA)的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低位吻合术(Dixon手术)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术前分期为Ⅰ、Ⅱ、ⅢA期拟行Dixon术的22例直肠癌行保留LCA的腹腔镜Dixon手术,采用头侧中间入路自屈氏韧带下方先分离解剖降结肠后间隙,再进入乙状结肠后间隙,并解剖出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各分支,清扫血管周围脂肪和淋巴结,保留LCA,于其分叉下缘切断IMA。结果 22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10~280 min,平均150 min;术中出血10~75 m1,平均25 m1。术中无直肠破裂穿孔,无输尿管及邻近器官损伤,检查吻合口远近端肠管血运良好,经肛门注气检查无吻合口漏,近端吻合肠管呈自然弯曲下垂无张力。IMA周围淋巴结清扫4~8枚,平均6.2枚。术后病理:高分化腺癌5例,中分化腺癌10例,低分化腺癌7例;IMA根部淋巴结均为阴性,2例直肠系膜淋巴结为阳性。术后无发生吻合口漏等并发症。22例术后随访9~36个月,平均17.2月,无远期并发症、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下头侧中间入路保留LCA的Dixon手术安全可行,可以清晰便捷解剖显露IMA各分支,在不增加吻合口张力,不影响IMA行周围淋巴结清扫的基础上,为吻合口提供更充足的血运,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保留左结肠动脉是近年临床上争议的热点,也有其发展的过程。前腹腔镜时代直肠癌手术更多的是低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IMA),保留或不保留左结肠动脉(LCA),一般不清扫系膜根部淋巴结(253组),近年随着手术越来越规范,更多的强调行253组淋巴结清扫,为了手术方便多行IMA根部离断,不保留LCA,同时带来一系列临床问题的探讨,又提出保留左结肠动脉直肠癌根治术。本文列举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要求、关键技术、以及临床意义,更多的是结合自己的体会,认为保留左结肠动脉一定要在根治的前提下,在腹腔镜下更易做好,该术式改进有很多优点和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根据肠系膜下动脉(IMA)不同分型精准保留左结肠动脉(LCA)及根部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性的方法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施行的72例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其中38例根据IMA分型行精准保留LCA并廓清IMA根部淋巴结(保留LCA组),34例不保留LCA,行传统高位结扎术(高位结扎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围手术期疗效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预防性造口率及术后病理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总数、阳性淋巴结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LCA组术后1例发生吻合口出血,高位结扎组术后2例发生排尿功能障碍、2例吻合口漏,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6%与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LCA并清扫根部淋巴结可达到肿瘤根治效果,并能降低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 LCA)对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3型直肠癌病人疗效及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IMA3型直肠癌病人102例,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2例,采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LCA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不保留LCA治疗,比较2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49.2±25.2)分钟和(145.8±22.5)分钟,住院时间分别为(11.8±2.4)天和(12.2±2.8)天,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4.6±2.5)枚和(14.8±2.6)枚,IMA根部淋巴结清扫数分别为(3.2±1.3)枚和(3.0±1.5)枚,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1%和83.3%,复发或转移率分别为14.3%和11.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35.6±5.4)小时和(45.3±8.6)小时,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分别为1.9%和1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梗阻、尿潴留和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分别为9.6%和12.0%、1.9%和4.0%、5.8%和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生活质量分别为(56.2±9.2)分和(56.5±10.5)分,术后分别为(78.8±12.2)分和(78.4±12.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保证临床安全及疗效的情况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LCA可有效降低IMA3型病人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低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IMA)联合自然腔道标本提取(NOSE)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11月我院57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低位结扎保留左结肠动脉(低位结扎组)19例,NOSE+低位结扎保留左结肠动脉18例(NOSE组),高位结扎不保留左结肠动脉20例(高位结扎组)。比较3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预防性造瘘比率、切口感染发生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淋巴结转移数目、第3站淋巴结转移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SE组术后排气时间最短、术后疼痛评分最低、住院时间最短(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低位结扎IMA联合NOSE可以减少吻合口漏发生概率,淋巴清扫效果与高位结扎相当,术后疼痛更轻,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保留左结肠动脉(LCA)的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术后5年生存情况。方法纳入90例接受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保留LCA),对照组(未保留LCA),每组各45例。记录两组手术基本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5年,比较两组术后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及淋巴结阳性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失访2例,5年内疾病进展26例,其中死亡19例,中位生存时间(47.70±2.45)月。对照组失访3例,5年内疾病进展23例,其中死亡17例,中位生存时间(49.40±2.32)月。两组术后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χ~2=0.166、0.376,P=0.683、0.540)。结论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保留LCA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恢复,且远期预后与未保留LCA患者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6年12月我科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568例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吻合口漏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出现吻合口漏22例(3.9%),其中A级10例,B级8例,C级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肿瘤距肛缘距离、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与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5 cm是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54,95%CI 0.005~0.556,P=0.014),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是吻合口漏的保护因素(OR=31.950,95%CI 2.804~364.056,P=0.005)。结论低位肿瘤是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是吻合口漏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直肠癌低位前侧切除术时,结肠血管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主动脉旁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以下简称主动脉旁结扎),尤适用于肠系膜下动脉周围淋巴结已有浸润者;另一种是保留结肠左动脉上升支(ALCA),对结肠血供较好,但妨碍脾曲的充分游离。作者在连续143例直肠癌低位前则切除术观察两种血管处理方法的结果。肿瘤平均距肛缘7cm,均充分游离脾曲和降结肠,用吻合器吻合结肠和直肠,吻合口距肛缘4.5 cm。全组143例中,52例保留 ALCA91例行主动脉旁结扎。还做了101例预防性结肠袢式造瘘术,其中主动脉旁结扎和 ALCA 保留分别占60例和40例;余42例未做预防性结肠造瘘术,其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对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5月—2016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胃肠外科病例信息完整行低位前切除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98例,其中48例低位前切除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造口组),50例未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未造口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造口组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与病理分期较晚的患者明显多于未造口组(均P0.05);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论是否接受新辅助放化疗,造口组造口还纳后1年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明显低于未造口组术后1年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P0.05);生活质量方面,造口组总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及情绪功能评分在术后3个月与6个月、社会功能和角色功能评分在术后3个月、腹泻状况评分在术后半年内均明显优于未造口组(均P0.05)。结论:预防性造口可减轻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症状的严重程度,并改善术后短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MA)结扎水平的选择和No.253淋巴结的清扫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的关键步骤。多项研究表明, 保留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 LCA)可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和盆腔自主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提高吻合口残端边缘动脉的压力, 减少直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且D3淋巴结清扫术所获得的淋巴结总数与高位结扎IMA 组没有显著区别[1-3]。然而, 在保留LCA的情况下完整清扫No.253淋巴结, 对于外科医师仍然是不小的挑战。这里, 我们介绍一种腹腔镜下保留LCA 的No.253淋巴清扫技术——"Σ"法。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有高位结扎和低位结扎处理肠系膜下动脉两种方式,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可能会影响吻合口的血运,从而导致吻合口漏的发生。低位结扎保留了左结肠动脉(LCA),能够改善吻合口的血供。按照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腹腔镜下保留LCA进行直肠癌术还需对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进行D3清扫。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腹腔镜保留LCA直肠癌根治的意义及相关手术技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