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的优点以及联合成人桡骨远端L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肘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01—2013-01采用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联合成人桡骨远端L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21例。截骨方式设计为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术前设计截骨图纸,依据截骨角度(截骨角度=健侧提携角+肘内翻角)计算等腰三角形截骨外侧底边的长度。结果本组手术时间20~35 min,平均24.5 min;术中失血量15~30 ml,平均25.3 ml。21例均获得随访28~60个月,平均36个月。疗效依据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并综合屈伸功能评价:优1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2%。末次随访时提携角0°~13°(9.20±1.21)°,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0°~130°。结论采用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联合成人桡骨远端L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肘内翻出血量少,肘关节外侧骨突畸形改善明显,内固定确切,可有效防止截骨角度丢失,并有利于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并交叉穿针外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手术治疗肘内翻畸形儿童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4~13岁,平均7.8岁;术前内翻角度11°~24°,平均(17.50±6.73)°,其中3例较健侧屈曲受限角度10°。均采用肘外侧切口,行肱骨远端髁上外侧闭合楔形截骨,保留内侧3~4 mm宽度的连续皮质,截骨对合后采用交叉克氏针穿针并皮外张力带(交叉针皮外部分在外侧反向折弯并针尾再返折相互钩绕)固定,截骨端外侧形成加压,术后随访比较治疗前后和健侧提携角,采用Laupattarakasem标准评价疗效。结果:26例均于术后2个月内骨性愈合,无感染和神经麻痹等并发症,随访时间13~29个月,平均18.8个月,提携角恢复为8°~14°,平均(11.50±3.17)°。Laupattarakasem标准评定术后优14例,良11例,可1例。结论:采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可以有效恢复肘内翻畸形,交叉穿针并皮外张力带固定可以满足术后早期活动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截骨导板在成人肘内翻畸形矫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4月—2015年9月,收治17例肘内翻畸形患者。男6例,女11例;年龄19~38岁,平均26.9岁。左侧10例,右侧7例。病程9~30年,平均18年。术前X线片测量患侧肘关节提携角为(-13.2±3.3)°、前倾角为(-10.5±2.3)°。肘关节伸直达(-10.0±2.5)°、屈曲达(127.3±7.3)°。术前根据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双侧肘关节,规划最佳截骨角度,设计三维截骨导板并在其辅助下完成截骨矫形手术。术后X线片复查测量肘关节提携角及前倾角,观察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术后1年按照Oppenheim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手术均在三维截骨导板辅助下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个月。X线片示截骨处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9~12周,平均11周。术后1年,患侧肘关节提携角为(9.7±1.9)°、前倾角为(20.7±4.3)°,肘关节伸直达(2.6±3.5)°、屈曲达(139.2±4.8)°,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按Oppenheim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获优13例、良4例。随访期间未见神经损伤、肘关节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三维截骨导板可为成人肘内翻畸形截骨矫形术提供一种个性化、精准化的截骨治疗方案,并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肱骨髁上楔形截骨矫形联合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肘内翻畸形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共37例肘内翻畸形患者,男21例,女16例;平均年龄(12.9±2.1)岁;有10例合并内旋畸形。采用肱骨髁上楔形截骨联合改良张力带钢丝进行治疗。采用配对设计资料t检验比较患侧肘关节术前及术后的内翻角、屈曲活动及伸直活动度;采用成组设计资料t检验比较患侧及健侧肘关节的提携角、屈曲活动及伸直活动度。 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2.0±0.8)年;截骨均全部愈合,完全愈合时间平均(74±10)d。术后患侧肘关节内翻畸形均明显矫正(t=19.749,P<0.05);患侧肘关节屈曲活动、伸直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改善(t=3.279、-10.573,均为P<0.05);术后患侧肘关节提携角、屈曲活动及伸直活动度与健侧比较无差异(均为P>0.05)。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神经损伤发生,无内固定松动、脱落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肱骨髁上楔形截骨矫形联合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肘内翻畸形,具有术中操作简便,内翻畸形矫正明显,内固定强度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肱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单边外固定架与锁定钢板治疗大龄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36例儿童肘内翻畸形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单边外固定架组和锁定钢板组。单边外固定架组患侧提携角为-14.8°±3.2°;锁定钢板组患侧提携角为-15.9°±1.7°。术后1个月、 2个月和6个月分别复查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根据截骨端愈合情况决定是否取出外固定架或锁定钢板。根据Laupattarakasem功能评定标准,结合影像学结果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和锁定钢板组相比,单边外固定架组手术时间更短[(50.6±5.5) min vs.(60.8±5.7) min],术中出血量更少[(25.3±2.8) mL vs.(40.6±3.9) mL],手术切口更小[(3.8±0.5) cm vs.(5.6±0.6)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43(24~64)个月,36例患儿的截骨端均在术后6~8周获得骨性愈合。单边外固定架组出现钉道感染1例,锁定钢板组出现伤口感染1例,神经麻痹1例,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外侧闭合楔形截骨锁定钢板治疗成人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9月期间武汉市第四医院手外一科收治的19例成人肘内翻畸形患者资料。男3例,女16例;年龄17~27岁,平均20.3岁;左侧13例,右侧6例;肘内翻角为20.7°±2.8°。所有患者术前在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上精确测量健侧提携角及患侧的内翻角,并测算出截骨角度,术中采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外侧闭合楔形截骨矫形锁定钢板固定。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肘提携角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采用Bellemore方法评定肘矫形手术疗效。结果19例患者术后获9~32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截骨处均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患肘提携角为11.4°±1.6°,患者手术瘢痕平均4 cm(3~5 cm),术后患肢肘内翻畸形与术前对比明显改善,肘关节功能良好。术后采用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优10例,良7例,中2例;采用Bellemore方法评定肘矫形手术疗效:优13例,良6例。2例患者术后出现尺神经部分损伤,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肘关节僵硬。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失效情况,无一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结论术前应用PACS系统精确测量截骨角度,术中应用小切口后外侧入路进行外侧闭合楔形截骨矫形,既确保了矫形角度和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又未留下明显手术瘢痕,外形美观,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辅助应用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设计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并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肘内翻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31例肘内翻畸形患者资料。男12例,女19例;年龄为17~24岁,平均20.6岁;肘内翻角为14°~35°,平均22.4°。术前使用PACS辅助对肘内翻畸形患者进行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设计,根据截骨角度计算等腰三角形截骨长度,测量出截骨角度及长度,术中均行外侧切开改良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31例患者术后获12~40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31例患者截骨处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7—12周,平均9周。末次随访时提携角为8°~15°,平均11o;患侧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为126°~150°,平均139°;旋转范围为134°~160°,平均144°。术后1年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3例,良7例,中1例,优良率为96.8%。随访期间未见提携角丢失、神经损伤、骨折畸形愈合及延迟愈合、肘关节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辅助应用PACS对肘内翻畸形患者进行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设计,可以精确指导术中截骨长度并确保矫正角度,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手术的影响.方法 72例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患者根据治疗时机不同分为A(创伤后1年内手术)、B(创伤后2年内手术)、C(创伤后2年后手术)3组,每组24例.对比3组患者手术前后患侧提携角、健侧提携角、术前内翻角以及手术前后关节活动度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7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 ~24(14.2±2.3)个月.手术截骨均在12.2周±1.4周愈合.手术前后关节活动度:A、B组术后活动度与术前及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肘关节功能疗效对比显示,A组优良率为95.8%(23/24),B组为91.6%(22/24),C组为66.7%(16/24),A、B组优良率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早期手术能够改善肘关节功能情况,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4):1322-1324
[目的]探讨闭合或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中骨折复位判断指标系统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建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判断指标系统,包括Baumann角(B角)、肱骨小头前倾角、肱骨皮质前线、骨折端间隙;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或切开复位骨折,测量并纠正患侧Baumann角(B角)、肱骨小头前倾角、肱骨皮质前线、骨折端间隙,以达到骨折解剖复位,避免远折端内倾。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85例。其中男48例,女37例;年龄(3.5~12.5)岁,平均6.3岁,伸直尺偏型50例,伸直桡偏型32例,屈曲型3例。[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测患侧B角为(73.8±5.6)°,健侧为(72.8±5.9)°;提携角(C角)患侧平均(8.2±5.2)°,健侧平均(10.2±5.7)°。9例C角减少(5~10°),其中3例发生轻度肘内翻。无1例C角减少超过10°,无肘外翻畸形,未出现Volkmann挛缩及尺神经的医源性损伤。根据Flynn评价优良率为97.8%。[结论]应用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判断指标系统,可完全纠正骨折的各向移位及骨折远端的尺侧移位和内倾,结合克氏针内固定,可避免骨折畸形愈合,恢复良好的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截骨矫形手术对儿童肘内翻畸形病理形态和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我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137例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的儿童肘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创伤后手术时间不同分成两组:A组(创伤后二年内手术组)62例和B组(创伤后二年以上组)75例,进行分析。结果A组患者术前提携角为-25.42°±4.57°,术后提携角为10.17°±3.09°,关节屈伸功能改善21.26°±5.15°,X线病理形态改善接近正常者48例,B组患者术前提携角为-24.68°±6.07°,术后提携角为9.24°±3.43°,关节屈伸功能改善角度为13.29°±6.22°,X线病理形态改善接近正常者32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肘内翻畸形复发、骨折不愈合、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儿童肘内翻畸形尽早手术矫形能够早期恢复上肢力线和肘关节运动轴,有利于肘关节病理形态的修复,而且在矫正畸形的同时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截骨双钢板固定治疗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12月手术治疗22例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18~29岁,平均21岁。既往均有肱骨髁上骨折病史;初次骨折后3个月~1年,平均6个月出现肘内翻畸形;出现畸形后4~17年,平均8年入院手术。术前患侧肘关节提携角为肘内翻16~25°,平均20.6°。肘关节功能采用Flynn评分均为差。术中行肱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以2块重建钢板塑形后分别置于肱骨内外侧柱以固定截骨断端。术后无需外固定,早期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提携角为肘外翻0~10°,平均7.5°。患者截骨处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3周,平均10周。术后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无肘内翻复发。末次随访时Flynn评分优17例,良3例,中2例,优良率91%。结论采用肱骨髁上截骨加双钢板固定治疗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畸形,固定坚强,骨折愈合率高,术后能早期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817-1819
[目的]探讨PACS系统在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肘内翻畸形中的辅助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应用PACS系统在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27例肘内翻畸形的临床资料,术前使用PACS系统辅助对肘内翻患者进行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设计,依据截骨角度计算等腰三角形截骨底边的长度,测量出截骨角度及长度,术中均行外侧切开改良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患者截骨处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7~12周,平均9周。本组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15个月,末次随访时提携角8°~15°,平均11°。术后1年均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估手术疗效:优19例,良7例,中1例,优良率96.3%。[结论]术前辅助应用PACS系统对肘内翻患者进行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设计,可以精确指导术中截骨角度及长度,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肘关节屈伸活动受限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2014年2月至2017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关节镜手术治疗肘关节屈伸活动受限的患者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18~72岁;左侧10例,右侧18例。创伤性骨关节炎19例,非创伤性骨关节炎9例。根据病因分为创伤组(19例)和非创伤组(9例)。术后常规康复训练,对比术前、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Mayo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随访结果。结果术后随访26例,失访2例,平均随访18.8个月(6~28个月)。术前Mayo评分创伤组良9例,中6例,差3例;非创伤组良4例,中2例,差2例。术后Mayo评分创伤组优13例,良5例;非创伤组优6例,良2例。创伤组术前伸直活动度平均为(28.6±15.5)°,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为(6.1±4.1)°;屈曲活动度术前为(97.9±16.5)°,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38.7±7.2)°;疼痛VAS评分术前平均为(4.4±1.6)分,术后12个月平均为(1.1±0.6)分。非创伤组术前伸直活动度平均为(27.9±14.7)°,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为(5.7±3.8)°;屈曲活动度术前为(99.4±18.1)°,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36.7±7.7)°;疼痛VAS评分术前平均为(4.1±1.3)分,术后12个月平均为(1.3±0.7)分。结论无论是创伤后或是非创伤性患者,用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屈伸活动受限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选择,均可提高屈曲、伸展和肘关节功能评分,改善其功能。  相似文献   

14.
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加"8"字钢丝固定治疗肘内翻畸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加桡侧“8”字钢丝张力带固定在肘内翻畸形矫正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4月~2005年10月,对17例肘内翻患者经肘关节外侧小切口暴露肱骨远端,于肱骨髁上行顶端朝向内侧的楔形截骨加桡侧“8”字钢丝张力带固定,术后屈肘中立位上肢石膏托固定,4周后拆石膏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5~3.0年,平均2.1年,截骨部位均于术后6~10周获骨性愈合,10~12周关节活动度恢复至术前水平。术侧提携角由术前平均内翻22.4°恢复至术后平均外翻10.2°,随访末期2例矫正度数有少许丢失,分别为2°及4°。按巴英伟制定的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5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加桡侧“8”字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肘内翻具有切口小、操作简单、固定确实、软组织刺激少及术中便于调整截骨角度等优点,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较快恢复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期原位固定二期截骨矫形分期联合手术矫治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合并肘外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小儿骨科诊疗中心收治8例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合并肘外翻患儿资料。男5例,女3例;左侧5例,右侧3例;受伤年龄为6~14岁(平均1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6年(平均4年)。一期手术采用骨不连断端清理,骨块原位空心钉加压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术。在骨不连愈合和肘关节功能正常后二期行肱骨髁上内翻截骨矫形术。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提携角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4.5个月(27~64个月)。一期手术后肱骨外髁陈旧性骨折骨不连愈合时间平均81.3 d(55~120 d);二期截骨矫形手术后所有截骨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1.1 d(45~60 d)。术前、末次随访时患儿肘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29.0°±4.6°、138.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例患儿健侧的提携角平均5.4°(3°~8°)。术前、末次随访时患儿患侧的提携角分别是31.9°±4.7°(25°~42°)、4.0°±2.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MEPS评分为(57.5±6.5)分,良4例,差4例;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为(95.9±3.4)分,优秀6例,良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期原位固定骨不连断端清理,骨块原位空心钉加压固定,自体髂骨植骨;二期肱骨髁上内翻截骨矫形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不连合并肘外翻畸形,手术效果良好,术中对外髁骨块血供的保护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肘关节内外翻畸形是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10%~50%。肘关节畸形可导致肘关节不稳定、尺神经麻痹可能,需要手术矫正。目的:探讨倒“V”复合截骨术治疗成人肘关节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肘关节内翻畸形患者27例。肱骨髁上骨折不愈合4例,无法追溯骨折类型23例。利用倒“V”复合截骨术矫正肘关节畸形。分析矫正前后肘关节畸形角度、活动度改变情况,以改良Mayo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6.9±7.2)个月,平均愈合时间(4.1±0.6)个月。术前肱-肘-腕角为(-19.8±4.3)°,术后为(5.9±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角度15°~35°,平均(25.7±5.2)°。所有患者无切口愈合不良、骨不连、内固定松动断裂,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未出现矫正丢失情况,4例患者矫正术后存在直肘情况;所有患者在术后康复锻炼过程中可达到术前的肘关节活动度,术后3个月肘关节活动度与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3个月改良Mayo肘关节评分为(91.7±4.9)分,其中优20例,良5例,可2例,总优良率92.6%(25/27)。结论:倒“V”复合截骨术治疗肘关节内翻畸形切实可靠,矫正效果良好,有利于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及功能恢复,在治疗肘关节内翻畸形上有一定疗效,但存在截骨术前设计方案与实际操作不安全匹配的缺点。  相似文献   

17.
儿童肘内翻截骨角度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用三角函数正切公式计算肘内翻楔形截骨角度和截骨量及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肘内翻21例,内翻角15~45°,平均26. 4°, 其中超过30°有7例。用轴线相交法测得肘内翻的角度和健侧肘关节提携角, 将所得数值代入三角函数正切公式, 将截骨的楔形骨块对侧边的长度刻在肱骨外侧骨皮质上为C点, 截断AB和CB连线的骨质, 截骨完成后AB和CB两条线对合。结果: 全部病例随诊时间1~4年, 随诊时肘关节功能正常, 提携角5~10°, 无并发症。结论: 通过对肘内翻楔形截骨设计和计算方法的改进, 提高了截骨的精度, 具有将模拟矫形转变为数字矫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和鹰嘴V形截骨入路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的疗效并探讨操作细节。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2016年9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36例AO/OTA C3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外侧柱锁定板垂直放置内固定治疗。17例(A组)采用肱三头肌两侧入路,肱骨远端内外侧柱和关节面通过提拉牵引肱三头肌和尺骨鹰嘴进行显露;19例(B组)采用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肱骨远端内外侧柱和关节面通过鹰嘴截骨和肱三头肌翻转进行显露。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查随访记录患者患肘疼痛情况、力量、活动度和稳定性,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价肘关节总体功能。结果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5.0±10.4)min、(121.0±12.3)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0,P=0.123)。两组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A、B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3,P=0.405)。两组各有1例术后发生异位骨化;A组未发生切口感染,B组1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静脉应用抗生素2周后治愈;两组均无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肱骨远端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A、B组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分别为(102.0±12.6)、(99.5±1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1,P=0.501)。A、B组MEPS评分分别为(82.9±7.3)分和(81.3±7.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0,P=0.507);两组评分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2,P=0.659)。结论在C3型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通过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提拉尺骨鹰嘴可以显露肱骨远端内外侧柱和关节面,复位后行稳固固定,可取得与鹰嘴V形截骨入路治疗相当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肘关节松解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异位骨化所致肘关节屈伸功能障碍的中期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11例肘关节异位骨化导致的肘关节屈伸功能障碍患者。男9例,女2例;年龄14~48岁,平均32岁。左侧6例,右侧5例。初始病因:肱骨骨折5例,尺骨骨折2例,桡骨头骨折1例,桡骨头脱位1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例,肘关节软组织损伤1例。术前异位骨化导致肘关节功能障碍7~18个月,平均11个月。术前肘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为(19.6±17.5)°,Mayo评分为(34.1±9.7)分。所有患者采用开放手术松解肘关节关节囊和内、外侧副韧带,清除异位骨化病灶,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在铰链式外固定架辅助下行主、被动功能锻炼2个月。术后2个月去除肘关节外固定架。结果 1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19.1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期间未出现明显钉道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肘关节无新异位骨化形成。患者肘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为(116.4±16.6)°,Mayo评分为(93.2±7.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508,P=0.000;t=16.618,P=0.000)。结论对于异位骨化所致肘关节屈伸功能障碍,肘关节松解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能有效改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获得较好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和鹰嘴V形截骨入路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的疗效并探讨操作细节。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2016年9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36例AO/OTA C3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外侧柱锁定板垂直放置内固定治疗。17例(A组)采用肱三头肌两侧入路,肱骨远端内外侧柱和关节面通过提拉牵引肱三头肌和尺骨鹰嘴进行显露;19例(B组)采用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肱骨远端内外侧柱和关节面通过鹰嘴截骨和肱三头肌翻转进行显露。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查随访记录患者患肘疼痛情况、力量、活动度和稳定性,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价肘关节总体功能。结果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15.0±10.4)min、(121.0±12.3)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0,P=0.123)。两组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A、B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3,P=0.405)。两组各有1例术后发生异位骨化;A组未发生切口感染,B组1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静脉应用抗生素2周后治愈;两组均无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肱骨远端均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A、B组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分别为(102.0±12.6)、(99.5±1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1,P=0.501)。A、B组MEPS评分分别为(82.9±7.3)分和(81.3±7.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0,P=0.507);两组评分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42,P=0.659)。结论在C3型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中,通过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提拉尺骨鹰嘴可以显露肱骨远端内外侧柱和关节面,复位后行稳固固定,可取得与鹰嘴V形截骨入路治疗相当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