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髌下脂肪垫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2012年期间的32例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予以脂肪垫切除或保留,术后对髌韧带挛缩程度、疼痛分数、美国膝关节协会膝评分与功能评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术后1年随访,髌下脂肪垫切除组中,患者发生明显的髌韧带挛缩倾向,而脂肪垫保留组中,髌韧带未发生明显挛缩,两组间差异明显(P=0.009),而且,脂肪垫切除组术后膝关节发生疼痛者为保留组的2倍,但两组膝关节协会评分与功能评分(P=0.269)无明显差异。[结论]尽管脂肪垫对全膝关节置换后有关功能评价的指标无明显影响,但为改善外科暴露而切除脂肪垫后,可能存在术后疼痛与髌韧带挛缩的风险,是否切除脂肪垫需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切除结合缝合治疗半月板旁型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09年8月对31例半月板旁型囊肿采用关节镜下囊肿切除结合缝合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Lysholm评分进行评估。结果25例患者最终获得临床随访,随访26~37个月,平均随访29.3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评分为(69.1±17.5)分,术后随访时评分(93.7±27.6)分。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无囊肿复发,膝关节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结论关节镜下切除结合缝合是治疗半月板旁型囊肿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闭合囊腔,避免囊肿复发,通过缝合稳定半月板边缘,避免半月板的再次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三联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3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在关节镜辅助下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及改良Fulkerson截骨术。术后随访,评估影像学检查结果、Tegner下肢运动能力主观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综合评分和Kujala髌股关节评分。结果 23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24.3±7.82)个月。患者无髌骨再脱位或半脱位,Q角在正常范围。患膝CT显示,髌骨/股骨滑车适配角从术前13.30°±5.15°改善至末次随访时5.72°±3.32°(P0.01),髌股关节外侧张开角从术前0.70°±2.85°改善至末次随访时8.13°±2.75°(P0.01)。Lysholm评分从术前47.92分±16.2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3.27分±7.91分(P0.01);Tegner评分从术前5.32分±1.1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6.37分±0.83分(P0.01);Kujala髌股关节评分从术前55.3分±11.23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3.2分±13.91分(P0.01)。结论关节镜辅助下三联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能有效防止复发和恢复髌股关节功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囊肿减压清理、半月板修整或缝合等方法微创治疗膝内侧半月板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科自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的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囊肿患者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17~58岁,平均(46.32±9.56)岁。术中清理囊肿并处理半月板,记录术后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3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6.53±8.27)个月。末次随访时均未见症状性囊肿复发,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基本恢复正常,功能恢复良好。Lysholm评分术前(59.37±12.91)分,末次随访时(80.26±9.79),IKDC评分术前(56.23±13.49)分,末次随访时(75.03±11.82)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手术疗效满意度达92.3%。结论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内侧半月板囊肿创伤小、恢复快、治疗彻底、不易复发,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1):995-1000
[目的]提高对膝关节髌下脂肪垫内良性肿物早期诊断的认识,探讨关节镜下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03~2013年经关节镜手术切除的髌下脂肪垫肿物患者23例。分析其发病特征、影像学表现及手术疗效。[结果]本组23例病例,平均就诊年龄34.48岁。男5例,女18例。均为单侧,左膝14例,右膝9例。4例患者有外伤史。术前病程平均持续时间27.13个月。膝前痛是最常见症状,最常见病理类型为局限性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平均随访时间35.87个月,末次随访平均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73.17分提升至93.43分(P0.05)。Lysholm评分分别与年龄、VAS评分、术前病程、Outerbridge分级呈负性线性相关(r=-0.670,P=0.000;r=-0.651,P=0.000;r=-0.723,P=0.000;r=-0.509,P=0.007)。年龄分别与VAS评分、术前病程、Outerbridge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521,P=0.005;r=0.443,P=0.017;r=0.681,P=0.000)。其中VAS与术前病程也呈正相关(r=0.353,P=0.049)。[结论]膝关节髌下脂肪垫肿物比较少见,其症状与运动功能相关且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漏诊。综合分析病变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对于提高诊断正确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有症状的IFP良性肿物,经关节镜手术切除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此外,需要重视本病的临床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防止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采用钢丝结合薇乔线微创治疗急性髌腱胫骨结节侧止点撕脱的疗效.方法 对18例急性髌腱胫骨结节侧止点撕脱在膝关节镜辅助下进行修复,并以钢丝结合薇乔线固定.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平均(40.98±8.98)分.结果 本组随访11~25个月,未见髌腱再撕脱及钢丝断裂.术后1年Lysholm膝关节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改良镜下技术治疗外侧半月板囊肿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8年本科收治的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囊肿共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镜下技术治疗,包括半月板水平撕裂处半月板下表面予以切除,囊液内引流,滑膜囊壁组织彻底切除。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Tegner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术后3 d内及末次随访的MRI评估囊肿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无感染、血栓、关节僵硬发生。1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03±6.69)个月。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及Tegner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影像方面,术后3 d内复查MRI显示115例(95.83%)患者半月板囊肿已完全切除,末次随访时,复查MRI示所有患者均无复发,包括5例患者部分囊肿残留。[结论]改良关节镜技术治疗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囊肿,能最大限度地切除囊肿及囊壁组织,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囊肿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半腱肌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及临床疗效。方法我科在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通过关节镜辅助下半腱肌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17例,术后定期随访,末次随访评估手术前后外侧髌股角、膝关节Kujala、Lysholm评分。结果 17例患者,2例后期失访,平均随访时间19.4个月。复查J-sign(-)、髌骨恐惧试验(-)、髌骨外推移位试验(-),末次随访评估手术前后外侧髌股角、膝关节Kujala、Lysholm评分,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术后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自体半腱肌肌腱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是一种疗效显著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李龙杰  张海森  陈思  刘畅 《中国骨伤》2020,33(10):922-927
目的:比较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或保留髌下脂肪垫对术后髌骨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8例,分为切除及保留髌下脂肪垫组。切除组23例,男9例,女14例;年龄48~69(55.83±5.65)岁;术中采取常规切除髌下脂肪垫。保留组25例,男6例,女19例;年龄49~70(55.52±6.28)岁;术中采取完整保留髌下脂肪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缓解程度,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cal Surgery,HSS)评分进行膝关节疗效评价,并采用Insall-Salvati比值法(I-S比)比较两组术后髌骨高度改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9(23.85±8.8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未发生感染并发症,术后随访无假体松动、翻修发生。两组术后1年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但术后1年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1年两组HSS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但术后1年两组之间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切除组I-S比(1.03±0.04)小于髌下脂肪垫保留组(1.0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置换术中切除或保留髌下脂肪垫在术后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方面都能获得良好疗效,但术中保留髌下脂肪垫有利于髌骨高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关节外入路术式治疗半月板旁型囊肿的疗效。方法:对13例半月板旁型囊肿患者采用膝关节镜探查,并根据半月板撕裂情况采取不同的缝合法修复,关节外入路手术切除囊壁。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膝关节疼痛程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13例伤口均I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囊肿均无复发。术前膝关节VAS评分6.62±0.96,术后1.38±0.65(P0.01);Lysholm评分术前60.92±10.10,术后90.69±6.52(P0.01)。结论:关节镜联合关节外入路术式治疗半月板旁型囊肿,无复发,膝关节疼痛及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可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切除腘窝囊肿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 自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我科采用关节镜下切除25例腘窝囊肿,腘窝囊肿均为单膝,左膝13例、右膝12例.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为40~65岁.术前常规体检、患膝X线和MRI检查,观察膝关节骨与软组织的病变.膝关节镜手术常规采用前内、前外侧入路,术中常规探查并清理膝关节内病变.评价病人并发症、疼痛、复发情况,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比较病人术前术后的情况.结果 2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为(9.0±1.9)个月.复查MRI发现1例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病人腘窝囊肿复发,但无明显临床症状.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48.76±12.07)分,术后术后末次随访为(81.72±7.57)分;术前KSS为(52.32±11.16)分,术后末次随访为(85.84±6.85)分;术前HSS评分为(55.62±10.76)分,术后末次随访为(88.64±6.24)分.3个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关节镜下打开内侧关节囊与腘窝囊肿之间的"阀门"并切除囊壁,可以达到治疗腘窝囊肿的目的.本研究手术方法简单有效、安全性高,并可同时处理腘窝囊肿的诱发因素,有效地降低囊肿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保留和切除髌下脂肪垫对髌腱长度的影响.方法 将67例骨性关节炎患者(99膝),分为A、B两组.A组为保留髌下脂肪垫组(51膝),B组为切除髌下脂肪垫组(48膝).拍摄膝关节X-ray侧位片:患者仰卧位,半屈膝(>30°),并确认髌腱为紧张状态.于膝关节侧位片上定位髌骨下极髌腱附丽点和胫骨结节上方凹陷,测量其两点直线长度,即为髌腱长度.测量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髌腱的长度.结果 A组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髌腱的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髌腱的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083).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除髌下脂肪垫是引起髌腱短缩的重要因素之一,已成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潜在的、难以察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研究关节镜下选择性清理结合加压包扎治疗慢性非感染性髌前滑囊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骨科共收治16例慢性非感染性髌前滑囊炎的患者,所有患者炎性指标正常,无关节感染病史,其中男12例,女4例,病程1月至13个月。入院后予以股神经阻滞+静脉麻醉+吸入麻醉复合麻醉,在囊肿的7点钟方向置入关节镜探查,根据探查发现病灶组织的位置建立入路,置入刨削刀对近端质地坚韧的组织使用髓核钳咬碎后再切除、吸尽。前方的病灶组织只做适当切除,不予止血。术后伸膝位支具固定,术后3周内禁止屈膝锻炼。疼痛评估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功能使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末次随访复查MRI。 结果本组3例患者门诊随访,13例通过手机微信随访,随访时间12~21月,平均(16±5)月。术后4周患者主动屈膝均超过120°,平均活动度(131±10)°,疼痛VAS评分0~3分,平均(2.0±1.0)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4例,良2例,优良率100%。MRI显示髌前滑囊无积液。 结论关节镜下清理治疗慢性非感染性髌前滑囊炎创伤小、疗效满意,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手机微信可用于患者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关节镜辅助下取自体腓骨长肌腱外侧半经髌骨单隧道单束单股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结合外侧半胫骨结节内移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24例(24膝)胫骨结节-股骨滑车沟间距(tibial tuberositytrochlear groove distance,TT-TG)值15 mm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7例;年龄16~35岁,平均25.8岁。病程15~46个月,平均26.7个月。患者均有患膝关节外伤史,患侧膝关节恐惧试验阳性。关节镜辅助下,取自体腓骨长肌腱外侧半经髌骨单隧道单束单股重建MPFL,同时结合外侧半胫骨结节内移术治疗。手术前后采用Kujala评分评价髌股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采用CT、MRI测量并比较髌股适合角(congruence angle,CA)、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及外侧髌骨移位值(lateral patella displacement,LPD)变化情况,评价髌骨稳定性。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例分别于术后4、7 d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对症处理后血栓消失。2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9个月。随访期间患侧膝关节均未再发生髌骨脱位;末次随访时患者恐惧试验均为阴性。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TT-TG值、CA、PTA、LPD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髌股关节Kujala评分及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优于术前,且末次随访时上述评分优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ysholm评分,末次随访时患者患膝关节功能获优13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95.8%。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取自体腓骨长肌腱外侧半经髌骨单隧道单束单股重建MPFL,结合外侧半胫骨结节内移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具有创伤小、疗效可靠等优点,是一种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半月板囊肿的关节镜下手术治疗——附20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半月板囊肿的关节镜下手术方法与其疗效。[方法]1997~2005年本院共完成20例膝关节半月板囊肿的关节镜手术,12例行囊肿切除,8例行囊肿切除同时采用outside-in方法垂直缝合关闭残腔。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8.7±12.2)个月。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和手术后疗效评定的G lasgow评定法对膝关节镜手术治疗半月板囊肿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4例失访。1例单纯囊肿切除患者术后1 a囊肿复发。手术前Lysholm评分为(71.2±8.7)分,手术后提高至(97.1±2.9)分(t=32.948,P<0.001)。G lasgow疗效评定法,16例完成随访患者中,优15例(93.75%),一般1例(6.3%)。[结论]关节镜技术治疗半月板囊肿创伤小、疗效佳,在保留半月板功能及减少患膝骨关节炎发生率上有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三联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对18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在关节镜辅助下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及改良Fulkerson截骨三联术。术后进行髌骨外推恐惧试验,观察再脱位率,测量髌股适合角和外侧髌股角,采用Lysholm和Kujala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术后6个月内,有2例出现髌骨外侧疼痛,经康复理疗后均逐渐好转或消失。18例患者术后恐惧试验均阴性,随访期间无髌骨再脱位,Q角在正常范围。末次随访时患膝CT显示:髌股适合角5.83°±2.46°、外侧髌股角3.52°±0.64°、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3.28分±3.32分;Kujala髌股关节评分92.15分±12.4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三联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能恢复髌股关节功能并有效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7.
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关节镜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文骥  毛宾尧 《中国骨伤》2019,32(12):1085-1089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老年半月板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8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半月板损伤患者,其中男35例,女51例;年龄60~76岁,平均63.7岁;有明确外伤史32例,无明确外伤史54例。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75例,部分切除及前角修补2例,部分切除及体部修补2例,后角水平分层破裂部分切除及修补7例;28例合并关节轻度退变,同时行髁间窝钻孔减压。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成功完成关节镜下手术,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由术前(51.26±12.0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1.20±4.89)分(t=22.07,P0.001);IKDC评分由术前(48.05±10.6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76.97±6.26)分(t=23.04,P0.001);VAS由术前(3.37±0.84)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0.57±0.62)分(t=36.27,P0.001)。2例非外伤性退变性内侧半月板损伤伴内侧骨关节炎患者,术后1年症状无明显改善,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结论:老年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行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或部分切除及修补术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如果合并关节轻度退变性变,同时行髁间窝钻孔减压。  相似文献   

18.
膝关节髌下脂肪垫的肿物比较少见,对于其中的良性肿物可以采用膝关节镜切除。本文报道经髌骨外上入路置关节镜观察,经膝前内或者前外入路用刨刀切除髌下脂肪垫的良性肿物3例,术中视野良好,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中,对髌下脂肪垫保留,并予以原位缝合对早期手术切口愈合的影响。 方法选取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至2017年237例(283膝)行初次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对术后切口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9例(124膝)保留髌下脂肪垫(保留组),128例(159膝)切除髌下脂肪垫(切除组)。分别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72 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AKS)的膝评分、术后关节功能、切口愈合情况以及术后随访2年髌前痛的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72 h内疼痛评分、AKS评分、关节功能、髌前痛发生率两组间无差异。保留组术后出现切口并发症(伤口术后持续渗血超过3 d)的患者2例(1.6%),切除组术后出现切口并发症患者13例(8.2%),两组术后出现切口并发症的概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4,P<0.05),单、双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时间保留组分别为(84±15)min和(144±13)min,切除组分别为(74±13)min和(133±15)min,保留组明显长于切除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侧t=5.746,P<0.05,双侧t=6.463,P<0.05)。 结论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切开原位缝合髌下脂肪垫的方法,可较完整保留脂肪垫,且不影响手术操作,虽然增加了手术时间,但明显降低了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采用关节镜技术与传统切开手术治疗腘窝囊肿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15年1月~2018年10月本院手术治疗腘窝囊肿5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膝关节镜下囊肿内引流、囊壁部分切除联合关节内病变处理30例(关节镜组);采用传统切开手术26例(开放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VAS评分、术后12个月Rauschning和Lindgren分级及术后12个月囊肿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无血管及神经损伤。关节镜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显著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关节镜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例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Rauschning-Lindgren分级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术前两组间Rauschning-Lindgren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的Rauschning-Lindgren分级显著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超声检查显示关节镜组复发1例(3.3%),开放组复发7例(26.9%),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微创膝关节镜下囊肿内引流、囊壁部分切除联合关节内病变处理,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