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掌握移动式加速器(简称加速器)术中放射治疗时在手术室及其外围产生的辐射水平,制订手术室可行的屏蔽设计方案,加强术中放射治疗的防护管理。方法以某医院设置的1台Mobetron移动式加速器和术中放射治疗场所为研究对象,采用12MeV电子束、输出量率1000cGy/min进行模拟术中放射治疗,分别使用LiF(Mg,Cu,P)热释光剂量计(TLD)和6150-AD型环境剂量率仪对术中放射治疗手术室内及其外围的辐射水平进行测量。结果 (1)术中放射治疗手术室内的辐射场剂量水平及其分布:Z=75cm平面(治疗床平面)内,加速器前方100cm处的剂量率为40.8~62.8mGy/h,后方100cm处的剂量率为0.13~11.2mGy/h;加速器前方和侧向300cm处的剂量率为2.05~6.35mGy/h。(2)术中放射治疗辐射安全设置状况及手术室外围的辐射水平:术中放射治疗手术室及其准备间设为控制区,防护门均与出束联锁;照射时东墙外走廊(中间隔有准备间)最高剂量率为9.0μGy/h,北墙外控制室内最高剂量率为19.5μGy/h,西墙外清洁走廊和南墙外、楼下场所最高剂量率分别为24.2、14.5和23.0μGy/h。结论加速器在手术室内产生的辐射主要为轫致辐射的杂散辐射,但应相对固定术中放射治疗场所并结合实测辐射值制订并优化场所的屏蔽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
移动式加速器术中放射治疗的辐射防护与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移动式加速器术中放射治疗(IORT)的辐射防护与安全状况,为IORT临床应用中的辐射安全提供指导.方法 以某医院拟用的1台MOBETRON移动式加速器及其场所为研究目标,确定IORT的工作负荷及场所外围人员的年剂量管理目标值,估算极端情况下IORT室外围的辐射水平和人员所受的剂量,核算IORT治疗场所的辐射屏蔽.结果 该IORT治疗室在仅采用相当于普通X射线诊断装置的屏蔽条件下,治疗室外与靶不同距离关注位置的剂量率为:东墙外35~78 μSv/h;南墙外89 μSv/h,西墙外70 ~ 84 μSv/h,北墙外75~106 μSv/h; IORT室楼下普通治疗室64 μSv/h,室顶外围空间为45μSv/h.估算出年累积出束5h时场所外围职业人员的年剂量最高为0.53 mSv,公众所受年剂量低于0.1 mSv,均满足剂量管理目标值的要求.加速器IORT设备及场所设置有相应的安全联锁、防护设施与管理措施,可有效制约设备运行照射时人员误入和误留IORT室的风险.结论 在普通手术室中施行移动式加速器IORT时,在工作负荷极小的条件下采取针对低能辐射的屏蔽防护可达到剂量管理目标要求,但应相对固定IORT场所,并根据工作负荷和剂量率控制要求对治疗室增设相应的屏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放射治疗模拟机房物理条件与设备剂量学参数的相互关系,设计并确定合理的机房屏蔽改造方案.方法:以某单位拟投入运行的1台放射治疗模拟机及其拟改造机房为研究对象,在设备调试性出束时使用451P高压电离室巡测仪和SG-102型X-γ环境剂量率仪测量机房外围关注点的辐射水平,并据此进行机房墙体的屏蔽改造方案设计.结果:该模拟机在125kV、1.8mA的最高透视条件下,东、西主束墙外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分别为14 μ Sv/h和4μSv/h,机房室顶上方最高剂量率为185μSv/h,据此初步确定了该模拟机房主束屏蔽的改造方案.结论:放射治疗模拟机房外在透视条件下关注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作为放射防护指标,根据其实测值设计机房的屏蔽改造方案实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不同类型后装放射治疗设备的放射防护要求,确定后装治疗机房合理的的屏蔽改造方案,为后装放射治疗的放射防护提供指导。方法以北京某医院2014年拟改造的192Ir后装治疗机房及其拟更新的60Co后装治疗机为研究对象,对照剂量率控制目标值,依据GBZ/T 201.1-2007、GBZ/T 201.3-2014、GBZ 121-2002和IAEA No.47等国内外技术标准核算并确定场所的屏蔽改造方案。结果针对原370 GBq192Ir后装治疗机房,估算出改造成74 GBq60Co后装治疗机房外围的辐射剂量率,据此初步确定了该后装治疗机房的屏蔽防护改造方案:1将机房北墙、东墙、南墙和室顶砼屏蔽厚度分别增加30、20、15和30 cm;2将迷路内墙增加1个半值层厚度(HVL)砼屏蔽或将机房入口防护门更新为6 mm Pb的防护门。结论结合60Co后装治疗源的辐射特性参数,在原有192Ir后装治疗机房的基础上进行局部屏蔽改造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以某一6 MV加速器治疗室为研究对象,采用NCRP No.151、IAEA No.47方法,估算该治疗室改造成10MV加速器治疗室时的辐射剂量水平,结合有关标准进行分析和评价。在保持原有6 MV加速器治疗室主体屏蔽的基础上,按照10 MV加速器的防护性能和设置要求初步拟订了治疗室的局部屏蔽改造方案。此改造方案下,估算出10 MV加速器1 m处的输出量率为400 cGy/min时,该治疗室室顶和水平方向主束墙外最高剂量率分别为1.53μSv/h和1.17μSv/h,室顶和水平方向次束墙外最高剂量率分别为0.17μSv/h和0.37μSv/h;治疗室入口屏蔽前由主射线束和泄漏辐射的散射辐射所产生的剂量率为53.8μSv/h,6 mm Pb当量的防护门屏蔽后门外剂量率为5.38μSv/h,防护门外按2.5μSv/h的剂量率目标控制时防护门的屏蔽设计厚度须满足8 mm Pb当量。该加速器治疗室屏蔽改造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在施工中必须注意屏蔽设计的细节,保证治疗室改造的辐射防护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海南省CT机的防护状况,为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受检者和公众的健康提供依据。方法依据GBZ138—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进行检测,依据相关国家标准进行评价。结果CT机房周围环境辐射水平范围为0.01~67.82μGy/h,均值为(0.75±4.53)μGy/h,其中操作室防护门、候诊门和楼上辐射水平最高,机房防护区超标率为1.69%。结论加强CT机机房辐射防护预评价工作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某医院拟新建192Ir近距离后装治疗机房辐射防护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保障辐射安全。方法依据国内外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按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对后装治疗机房辐射防护设计进行剂量估算和评价。结果近距离后装治疗机房各防护墙厚度均符合要求,防护门设计符合要求。后装治疗机房墙体计算厚度(混凝土)为:北墙595 mm,东墙595 mm,南墙479 mm,西墙595 mm,顶棚主墙2 282 mm,顶棚488 mm;防护门铅板厚度7 mm。结论后装机房各侧墙体、顶棚、防护门的屏蔽防护厚度均能够满足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8.
一座Varian 2100 C/D型加速器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一座Varian 2100 C/D型加速器放射治疗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对加速器机房放射防护、加速器自身放射防护以及感生放射性等进行现场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受照剂量进行估算,从而对该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该加速器放射治疗工作场所机房屏蔽设施外的最高辐射剂量率为2.5μSv/h;加速器泄漏辐射水平和治疗头处的感生放射性水平低于国家限值;放射工作人员的全身年当量剂量约为4.54 mSv。结论 该加速器放射治疗工作场所放射防护效果达到了相关国家标准要求;高能量加速器感生放射性对工作人员的剂量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医科达生产的6、10、15 MV高剂量率医用电子加速器机房的主要屏蔽体防护核算进行探讨。方法根据《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2部分: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机房》(GBZ/T 201.2-2011)等提供的有关方法进行防护核算。结果 10 MV 2200 cGy/min和15 MV 600 cGy/min X射线对某一加速器治疗室主屏蔽(如北墙)厚度应分别为2590、2624 mm;对副屏蔽(如南墙)厚度应分别为1240、1138 mm;散射角20°时,10、15 MV X射线经患者一次散射对北墙主屏蔽直接相连的次屏蔽区(厚度1840 mm)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别为4.89、3.05μSv/h;防护门应至少为110 mm含硼5%聚乙烯(内层)和17 mm Pb(外层)。结论对医科达生产的6、10、15 MV高剂量率某医用电子加速器机房,周围墙体和顶板主屏蔽防护可只对X射线15 MV 600 cGy/min进行核实;副屏蔽只对X射线10 MV2200 cGy/min进行核实(应注意患者一次散射散射角的影响,可适当调整至30°);防护门屏蔽核算则对15 MV 600cGy/min治疗状态下进行防护核算;不需要对6、10、15 MV 3种治疗模式逐一核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改造直线加速器机房防护门,降低防护门外的中子辐射剂量水平,减少对人员的危害。方法 根据理论计算的结果,在原防护门防护材料的基础上增加聚乙烯防护材料,以减少门外的中子辐射。结果 增加聚乙烯材料之前防护门外30 cm处的中子辐射剂量水平为2.54~3.83 μSv/h,防护门改造之后防护门外30 cm处的中子辐射剂量水平低于仪器探测下限。结论 对电子标称能量大于10 MeV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防护门的设计时需要考虑中子的危害,富含低原子序数的材料适用于对中子的屏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质子治疗室屏蔽防护材料和屏蔽厚度的选择,积累质子治疗室屏蔽防护经验,为质子治疗室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FLUKA程序建立质子治疗室的屏蔽计算模型,模拟质子治疗室的辐射场分布,对质子治疗室的屏蔽进行优化。结果 厚度为250 cm混凝土控制室墙外30 cm处周围剂量当量最大为3.12 μSv/h,改变屏蔽方案为5 cm钢板(机房侧)+237 cm混凝土+8 cm聚乙烯(控制室侧)后,周围剂量当量最大值为1.43 μSv/h,调整材料位置后,治疗室控制室墙外30 cm周围剂量当量率最大为3.95 μSv/h。结论 质子治疗室辐射场中,主要是中子和γ射线,中子对剂量当量的贡献占绝大部分比重。且质子治疗室辐射场中主要以高能中子和快中子为主。因此其屏蔽防护主要考虑中子防护,在屏蔽材料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辐射场的中子能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旋转式头部伽玛刀治疗装置及治疗室的辐射安全进行评价。方法测定旋转式头部伽玛刀治疗装置的泄漏辐射剂量测定治疗室内、外环境在治疗和非治疗状态下的剂量分布。结果距治疗系统机头表面5cm处各方向的剂量率在0.18~0.80μGy/h的范围内分布,距源1m处为0.25~2.60μGy/h。在治疗状态下,治疗室屏蔽墙外各测量点的剂量率为0.19~0.67μGy/h。结论旋转式头部伽玛刀治疗装置的泄漏辐射剂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3.
张文景  秦立强  涂彧 《职业与健康》2012,28(17):2093-2094
目的了解介入手术操作现场的辐射水平,并估算介入操作人员的年剂量水平。方法采用BH3103A便携式X-γ剂量率仪检测介入操作现场辐射剂量率。结果防护屏内外侧的吸收剂量率分别为(38.59±7.48)和(10.52±5.86)μGy/h,医生防护服内外侧的吸收剂量率分别为(3.06±1.17)和(75.35±2.63)μGy/h,初步估计医生年有效剂量约为0.334 mSv/a。防护屏的防护效果为72.7%,防护服的防护效果为95.9%。结论医生年有效剂量小于国家规定限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某医疗机构放射风险水平,为医疗机构做好DSA的放射防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广州某医院的DSA放射防护基本情况和放射事故历史资料并进行现场剂量监测。参照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利用AS/NZS ISO31000: 2009风险评估指数矩阵法对DSA放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控制对策。结果 DSA机房外各检测点周围剂量当量率范围为0.17~1.69 μSv/h;近台同室操作中,第一术者位剂量当量率范围为95~153 μGy/h,第二术者位为82~318 μGy/h;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范围为0.16~1.12 mSv,平均年有效剂量为(0.49 ±0.31) mSv。机房放射防护措施合理并有效,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良好,基本符合相关法规标准要求。该医院DSA放射风险因素主要来源于设备安全性、环境安全和防护、人员安全和防护、安全与应急管理等4方面。初步确定设备参数安全不稳定、个人防护用品缺乏或失效、职业技能欠缺或操作失误、因手术复杂而增加透视时间、安全防护意识不足及无放射事故应急预案属于高风险事件。结论 初步建立了放射风险评估体系,能相对有效地评估该医院DSA机房的放射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照射条件下医用加速器机房周围环境X射线辐射水平。方法 参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规范第2部分:放射治疗装置》(GBZ/T 220.2-2009)以Synergy型10 MV加速器为研究对象,使用451B电离室型X、γ剂量率仪,分为等中心处放置模体组和无模体组,分别在四种不同的机架角度(0°、90°、180°、270°)测量机房四周屏蔽墙及防护门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等中心放置模体组中,机架90°时,西墙外X射线周围剂量当量率大于其他角度;270°时,东墙外X射线周围剂量当量率最大;机架270°时防护门处周围剂量当量率高于其它角度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不放置模体组比较,放置模体组防护门处周围剂量当量率明显增高,且270°时剂量率是不放置模体的1.5倍,但四周屏蔽墙周围剂量当量率却无显著差别。结论 医用加速器机房四周屏蔽墙及防护门口X射线辐射水平随机架角度的变化而不同;检测门口辐射水平时,应设置模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真空灭弧室伴生X射线健康危害进行系统研究。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放射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检测、健康体检、个人剂量监测及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结果 真空灭弧室高压试验设备防护前处于分闸状态时,操作位平均辐射水平达到(10.13 ±6.11)μGy/h,最高达到20 μGy/h。防护网外30 cm处平均达到(31.36 ±15.78)μGy/h,最高达到75 μGy/h。改造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高压试验作业人员白细胞减少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防护改造前高压试验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1.25 mSv/a。与工业探伤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防护改造后人均年有效剂量0.57 mSv/a,与工业探伤人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伴生X射线是真空灭弧室高压试验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必须纳入辐射工作场所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