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从源头控制和消除铅危害,并为企业职业病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对某炼铁厂现场调查、作业场所铅烟检测、接铅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等方法。结果1、2、3号高炉炉前铅烟浓度分别为0.64—5.40m/m^3、0.10—5.72mg/m^3、0.273—0.538mg/m^3;在受检的152人中,发现铅中毒83例。结论炼铁高炉前铅烟浓度明显超标,铅中毒检出率达54.6%,该炼铁厂铅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某蓄电池生产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查表法与检测检验等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建设项目的总平面布置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卫生防护设施基本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应急救援、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该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铅烟、铅尘、锑及其化合物、硫酸、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苯酚、粉尘、噪声、高温等。部分铅作业岗位铅烟、铅尘浓度不稳定,整改前铅烟浓度TWA为0.004~0.0238mg/m^3,STEL为0.004—0.349mg/m^3,铅尘浓度TWA为0.012~5.569mg/m^3,STEL为0.023~11.185mg/m^3,整改后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结论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3.
黄轶花 《职业与健康》2009,25(10):1024-1026
目的了解某市蓄电池企业生产性铅污染对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市所属蓄电池生产企业铅作业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生产环境中大多数检测点的铅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其中,蓄电池制造车间铅烟最高浓度为1.8mg/m^3,平均浓度为0.19mg/m^3;铅尘最高浓度为3.4mg/m^3,平均浓度为0.228mg/m^3,最高超标倍数为67倍。2006年在岗职工定期健康检查中发现尿铅异常178人,检出率高达95.19%,其中铅吸收19人,达到轻度铅中毒尿铅水平158人,达到中度铅中毒尿铅水平1人。最高尿铅含量达13.04μmol/L,超过国家尿铅允许值(0.34μmol/L)38.35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该市蓄电池生产行业的生产车间多数检测点铅烟、铅尘超标,职工定期健康检查尿铅异常明显,铅职业危害情况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4.
蓄电池制造业铅中毒的控制与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蓄电池制造业铅中毒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消除铅中毒的可能性。方法对淄博某蓄电池厂1951年建厂以来铅中毒预防控制措施、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的检测资料、铅作业人员的铅中毒发病情况等,采用相关分析和曲线拟合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该厂1951年至2005年铅中毒预防控制措施效果的分析表明,在开展铅中毒防护措施前,工作场所空气中铅平均浓度13.53mg/m^3;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末,平均浓度分别降至1.00mg/m^3和0.50mg/m^3以下;90年代后,平均浓度降至0.30mg/m^3左右。铅中毒患病率由38.27%,70年代末和80年代末分别降为2.00%和1.00%左右。铅中毒的平均发病工龄由4.2年延长为6.8年。1992年以后铅作业人员未发生铅中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场所铅浓度与铅中毒患病率总体上呈密切的对数正相关,r为0.7488,F值为40.8371(P=0.0000)。结论该厂经过50年来建立起的一套适合生产并预防控制铅中毒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铅危害,消除了铅中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化工企业铅污染和铅中毒病人发生情况,为治理和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了南京市某化工厂铅危害情况,对该企业连续2a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并对生产车间351名操作工人和25名其他人员进行了健康调查。结果 连续2a车间空气铅尘浓度范围为0.006~5.540mg/m^3,0.014—6.416mg/m^3,340人的体检中有61人被检出有铅吸收或轻微铅中毒。结论 空气中铅浓度超标与铅吸收或铅中毒有关联。  相似文献   

6.
铅职业病危害预防措施的优化设计与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计实施适合小型蓄电池厂铅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摸清小型蓄电池厂铅对工人作业环境的污染状况,优化设计实施通风防毒措施。结果工人作业环境空气中铅尘,铅烟浓度分别由4.200~275.640mg/m^3,0.05~116.540mg/m^3下降到0.010~0.08lmg/m^3,0.004~0.106mg/m^3,合格率由0上升到91.66%,66.67%~88.89%;排出的废气中铅浓度达到了环保排放标准。两套通风防毒措施设计合理,效果显著,适用于小型蓄电池厂。  相似文献   

7.
对上海市英达尔蓄电池有限公司船作业危害防治的调研显示,搬迁前旧厂房作业环境空气中铅作业浓度年平均为1.864mg/m^3,铅中毒发病率年平均为12.8%;搬迁过后治理铅危害通风系统的费用达110万元,空气中铅浓度年平均为0.334mg/m^3,下降5.6倍.铅中毒发病率年平均为1.63%,下降7.9倍;发病人数每年平均减少23例,每年中毒人数减少而少支出11.5万元,预计在6~10年可收回其治理费用,所采取防治对策是可行的。为进一步降低铅浓度,减少因铅中毒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则须对固定型蓄电池的生产工艺加以改造,并对生产现场进一步加强管理、开展安全卫生宣教.生产环境的监测.作业工人健康监护和设奋的维护保养等工作,使空气中铅浓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从而使铅中毒将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8.
某蓄电池企业工人健康促进措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健康促进措施,对铅作业工人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并评价其效果。[方法]以某蓄电池企业145名铅作业工人为干预组,以同类型企业铅作业工人118人为对照组。制定和实施干预措施,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工人作业环境铅烟(尘)浓度及工人接铅后生物监测指标的变化,还对两组工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干预组工人改变了许多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健康促进前、后作业场所铅尘浓度中位数分别为0.037mg/m^3、0.025mg/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健康促进前、后接铅工人尿铅中位数分别为0.053mg/L和0.02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该企业职业性慢性铅中毒发病率(11%),与同类企业(3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82,P〈0.0001)。[结论]开展职业健康促进能明显降低作业场所铅尘浓度以及工人尿铅水平,也是降低铅作业工人慢性铅中毒发病率的有效方法,对促进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金鼎铜业有限责任公司铅危害状况和工人健康情况。方法对其现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对接铅作业的100名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其中57人住院观察治疗。结果测得工作场所空气铅烟浓度为0.04~1.27mg/m^3,均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最高超标41.3倍,检出铅中毒及观察对象占作业人员总人数的57%。结论该企业存在严重的铅危害,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监督管理。预防铅中毒的发生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某电子玻璃厂新建项目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其效果。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定量分级法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矽尘、铅烟、锑及其氧化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噪声、高温,粉尘为6.0~128.5mg/m^3,矽尘为0.56mg/m^3,铅烟最高值为0.008mg/m^3,锑及其氧化物最高值为0.09mg/m^3,一氧化碳为0.47~4.37mg/m^3,氮氧化物为0.54~1.9mg/m^3,噪声值为64.1~99,5dB(A),高温WBGT为23℃~24℃。结论该建设项目采取了职业卫生防护措施,除原料课大料投料口的粉尘、成型课作业岗位的噪声没得到有效控制外,其余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都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成型课作业岗位的噪声超标是因工艺限制及目前噪声治理工程技术措施有限所致,该处作业工人可通过加强个体防护和缩短作业时间来控制噪声对工人的危害;原料课一号投料口粉尘浓度超标,该处负压抽风吸尘,不能有效控制该处粉尘浓度,还须进一步采取除尘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重庆万州区铅作业工人的健康状况。方法:对万州区262名铅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和血铅含量测定。结果:262名铅作业工人中血铅含量超过≥600μg/L诊断值达到铅中毒水平有8人,含量在400μg/L~599μg/L铅中毒观察对象30人。年龄越大工龄越长的工人血铅异常率越高。女性神经衰弱症状、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异常率均高于男性。结论:铅作业工人存在职业危害,企业应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措施,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血铅超标者驱铅治疗,预防控制铅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12.
某蓄电池厂2008年在岗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铅作业工人在岗期间体检,了解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的职业危害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398名铅作业工人在岗期间体检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铅作业工人中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检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35人,铅中毒患病率8.8%。结论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是早期发现健康损害的重要途径,卫生部门应加强监督力度,提高体检率,预防控制铅中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铅冶炼厂作业工人体内血铅、锌原卟啉水平。方法 采集859名铅接触工人血样,分别按照《血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光谱法》WS/T20-1996、GBZ37-2002《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血中锌原卟啉的血液荧光计测定方法》WS/T92-1996等方法进行检测和结果判定。结果该厂有498人血铅水平超出《标准》上限;650人锌原卟啉水平超出《标准》上限。190人(22.12%)达到轻度铅中毒。结论该厂铅危害较严重,应加强职业触铅工人健康教育,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工艺等切实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铅作业工人卫生行为干预措施研究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对铅作业工人的卫生行为进行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方法 以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10名为研究对象,制定和实施干预措施并对比干预前后健康知识知晓率、吸烟率、生物监测指标等的变化以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 通过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工人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由培训前56.6%提高到培训后97.3%。干预后12个月血铅值较干预前平均降低17.7%(t=4.10,P=0.000),尿δ-氨基乙酰丙酸(δ-ALA)值较干预前平均降低23.9%(t=4.248,P=0.000);职业性铅吸收和铅中毒的发生减少,血铅值2.41μmol/L以上的由6人减少到3人,1.93μmol/L以上人数由14人减少到10人。结论 开展职业健康促进,加强健康教育,改善卫生行为,是预防慢性职业性铅中毒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孙玉敏  朱峰 《职业与健康》2012,28(15):1831-1832
目的了解滕州市某蓄电池企业空气中铅尘(烟)浓度及工人的尿铅含量。方法车间空气中铅尘(烟)浓度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职工尿铅水平采用"尿中铅的双硫腙法"进行测定。结果工作场所空气中铅尘(烟)浓度超标点较多,铅尘短时间接触浓度最高超限倍数达32倍,铅烟最大超限倍数达50.5倍;203名职工尿中铅含量超标人数75人,超标率36.95%,机修工尿中铅含量超标率高于其他工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蓄电池行业铅危害不容忽视,应加强监督管理,预防和控制急慢性铅中毒事件的发生,有效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6.
电容器行业铅职业危害综合治理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电容器行业铅职业危害的综合治理效果进行评价,为探索有效的职业病防控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电容器行业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针对行业特点从生产工艺、卫生防护工程、职业健康教育和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治理前后检测作业场所空气铅浓度,铅作业工人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喷金、撕纸和赋能作业场所的铅污染最严重,经治理3个工序的铅浓度大幅降低,检测点合格率分别由2.9%、3.6%、5.6%提高到45.5%、40.9%、52.4%(P<0.05),作业工人职业性铅中毒的检出率由8.7%降至0.3%(P<0.05)。结论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效果显著,适合在该行业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驱铅试验和神经肌电图等指标在铅中毒诊断中的意义,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23例疑似职业性铅中毒病人,按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GBZ37-2002[1]进行诊断分级。结果 223例疑似职业性铅中毒病人经确诊有138例轻度铅中毒,85例中度铅中毒,驱铅试验+神经肌电图,诊断阳性率达100%,单纯血铅诊断阳性率80.3%(179/223)。结论血铅诊断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率明显低于诊断性驱铅试验+神经肌电图,为保护职业人群身体健康,建议尽快修订《标准》[1]。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某特大型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投产12年来工作场所铅烟和铅尘及接触人群血铅进行动态分析,评价其预防职业性铅中毒效果。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了解其生产工艺流程和基本职业卫生情况;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工作场所的铅烟(尘)浓度,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潘法检测接触人群的血铅水平,并分别依照GBZ2.1—2007和GBZ37—2002进行评价。结果该铅蓄电池生产企业投产以来(2001--2012年)铅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的检测值范围为0.002—3.105mg/m3,中位数0.047mg/m3,合格率45.0%~83.3%,平均合格率61.7%(187/303);铅烟CTWA为0.002~2.523mg/m3,中位数0.039mg/m3,合格率20.0%-100%,平均合格率49.0%(73/149)。铅烟(尘)合格率31.8%~88.9%,平均合格率57.7%(260/452),不同年度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铅烟(尘)合格率从2002年度的31.8%上升至2011年的88.9%。12年间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共7893人次,血铅浓度为0.080~4.213μmol/L,平均为(1.098±0.464)μmol/L;男性、女性血铅分别为(1.131±0.440)、(0.727±0.340)μmol/L,男女血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份的增长,人群血铅均值有下降的趋势(R=-0.755,P〈0.01)。12年间血铅〈1.9、1.9~2.9、〉2.9μmol/L人群构成比分别为94.83%、4.78%、0.39%。将血铅分为〈1.9(血铅正常)和≥1.9μmol/L(血铅偏高)2个等级进行构成比的卡方检验,不同年度间接触人群的血铅等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铅〈1.9μmol/L接触人群的构成比从2001年的80.99%上升至2012年的100.00%。共有7人诊断为慢性职业性铅中毒,其中轻度、中度中毒分别为5、2例。结论该企业投产以来铅烟(尘)浓度与接触人群的血铅水平逐年下降,血铅超标率和慢性职业性铅中毒发生率低,预防慢性职业性铅中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铅中毒对大鼠全血、粪便和尿液中微量元素铅和硒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铅中毒组。大鼠饮服0.2%醋酸铅水溶液3周,造成实验性铅中毒后,采集全血、粪便和尿液。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含量,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硒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铅中毒组大鼠全血、粪便和尿液中铅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全血和尿液中硒含量亦明显升高(P<0.05),粪便中硒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铅中毒引起微量元素硒排出,为预防铅中毒,应增加膳食中硒摄入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多年来频发职业性铅中毒的原因,探讨有效措施降低铅中毒的发病率。方法对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对通风设施进行评价与改造。结果该企业原作业场所铅监测点的超标率为62.9%,最高点超标207倍;工种的超标率为64.6%,最高超标139倍;通风不良的排风口占72.0%,主要是通风管道堵塞或破损,造成控制风速不达标。对原有通风设施进行重新疏通,更换排铅烟管道,更新铅尘除尘器的过滤袋。改造后作业场所铅监测点的超标率下降为13.2%,最高浓度超标5倍。企业铅中毒新发病例数由每年17例下降为每年3例。结论该企业由于通风系统维护不当造成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严重超标,导致铅中毒发病率较高,对通风系统改造后,作业场所铅浓度明显改善,铅中毒患者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