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带血管蒂肱骨中段骨膜瓣移植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带血管蒂肱骨中段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8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对肱骨中段前内侧面和部分前外侧面骨膜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进行观测,并在4侧标本上摹拟手术实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上、下肢带血管蒂骨瓣、骨膜瓣移位术新供区的解剖学依据,指导术式设计和推广应用。方法:综合作者近年新发掘的四肢骨瓣、骨膜瓣新供区的解剖学资料,针对性地设计了常用的移位术式。结果:这一批供区以非主干知名血管或主干血管的小分支为血管蒂,设计的骨瓣、骨膜骨瓣.顺行或逆行移位修复四肢骨不连、骨缺损、骨缺血性坏死,临床应用获得了可靠的治疗效果。结论:四肢带血供的骨(膜)瓣移位术供区,术式设计合理,手术操作简便,对供区功能影响很小,适合在基层医疗单位推广。 相似文献
5.
带血管蒂趾短伸肌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动脉灌注,对142侧成人下肢标本(新鲜50侧,已固定92侧)趾短伸肌的血液供应进行了研究。趾短伸肌的血供主要来自跗外侧动、静脉,其次来自腓动脉穿支的降支和外踝前动脉的吻合干──外侧动脉弓,此外来自足背动脉网的吻合支。带血管蒂趾短伸肌瓣血管丰富,活动度大,可移位修复外踝、踝部和小腿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延长腓肠肌内侧头血管蒂的肌瓣游离移植加二期植皮修复胫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对7例小腿前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骨外露创面,使用延长血管蒂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瓣游离移植修复,其中2例同时重建胫前肌功能,5~7d后植中厚皮覆盖肌瓣。结果本组病例肌瓣及植皮全部成活,外观良好,植皮表面感觉恢复5例S2,2例S3;行功能重建者2例,均为3~4个月出现背屈动作,全部病例除一例失访外经12~18月随访骨折处均达到骨性愈合。结论用延长血管蒂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瓣游离移植加二期植皮修复小腿严重损伤后胫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疗效可靠,副损伤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暂时闭合联合皮瓣蒂部回植对腹部供瓣区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肘、前臂、手深度电烧伤、热压伤、外伤后软组织缺损伴内固定外露患者21例。清创后软组织缺损范围为7 cm×6 cm~11 cm×9 cm。创面采用腹部皮瓣修复,皮瓣蒂部及供瓣区部分创面以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暂时闭合,断蒂时将皮瓣蒂部修整后回植修复腹部供瓣区。术后进行门诊随访,观察皮瓣存活情况、皮瓣下组织感染、液化、坏死情况及供瓣区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21例患者共22个创面均以皮瓣覆盖,皮瓣切取范围为10 cm×7 cm~18 cm×11 cm, 20个皮瓣切取宽度为8~10 cm,其余2个皮瓣宽度分别为7、11 cm。随意腹部皮瓣4个,髂腹股沟皮瓣16个,胸脐皮瓣2个,所有皮瓣均存活良好,无皮瓣下组织感染、液化及坏死现象出现。供瓣区术后无感染、出血、血清肿、缝合口裂开并发症。随访6~24个月,腹部供瓣区仅有较轻的线状瘢痕,外观较满意。
结论当采用腹部皮瓣修复肘关节至手部创面时,中小面积的供瓣区及皮瓣蒂部以猪脱细胞真皮基质暂时闭合,皮瓣断蒂时将蒂部回植至供瓣区,能预防术后供瓣区并发症,避免供瓣区植皮,改善局部外观。方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来自躯干和肢体近端的大面积带血管蒂顺行组织瓣修复肢体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和应用经验.方法 2003年6月至2011年12月,对于21例烧、创伤后肢体组织缺损的患者,应用4种来自躯干和肢体近端的大面积带血管蒂顺行组织瓣予以修复,其中以肩胛下血管为蒂的侧胸带蒂皮瓣5例、胸脐穿支带蒂皮瓣9例、远端扩展的双叶阔筋膜张肌带蒂肌皮瓣4例、小腿后侧近端蒂皮瓣3例.皮瓣切取面积为23 cm×8 cm~40 cm×20 cm.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皮片修复.结果 本组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余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无切口感染,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13例患者获得2 ~ 36个月的随访,大多数患者供、受区的外形及功能恢复较为满意.结论 躯干和肢体近端的大面积带血管蒂顺行组织瓣成活可靠,手术简便易行,用以修复肢体组织缺损,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的缺损有独到之处,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治疗距骨颈骨折、距骨体缺血性坏死和踝、足部其他骨质病损提供系列术式。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供养骰骨、内侧楔骨和舟骨的主要血管,设计了上述三种带血管蒂的跗骨瓣移位术,以修复踝、足骨质病损。临床应用49例。结果:43例经1年至9年随访,取得良好效果。结论:上述三种跗骨瓣均具有血管蒂位置表浅,解剖容易和手术安全可靠等优点,可据病损不同性质与部位选用之。 相似文献
10.
11.
带血管蒂肱骨中段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带血管蒂肱骨中段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对肱骨中段前内侧面和部分前外侧面骨膜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进行观测 ,并在 4侧标本上摹拟手术实验。结果 :旋肱前动脉主干行经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深面 ,绕肱骨外科颈外进至结节间沟外侧缘处分出升支和降支 ,升支上行分布于肱骨头及小结节部 ,降支有 2条分别沿胸大肌止腱内、外侧紧贴骨膜下行 ,为内侧降支和外侧降支。肱动脉肌间隙支自肱动脉发出后向外上走行至三角肌止端内侧发一升支即直接骨膜支上行连接旋肱前动脉的内侧降支。结论 :以旋肱前动脉内侧降支和肱动脉肌间隙支为蒂的肱骨中段骨膜瓣移位可用于修复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肱骨上、中段骨不连、骨缺损。 相似文献
12.
带血管蒂股薄肌瓣转位修复补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带血管蒂股薄肌瓣转位修复补复发性腹肌沟疝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例成人男怀下肢标本上,密切结合带血管蒂肌薄肌瓣转位修复复发性腹肌沟疝的术式,对肌薄肌的血管、神经分布等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以甩薄肌中上段动为肌瓣转位长度可达21.3±2.6cm,而肌瓣转位至这腹环所需长度为18.0±2.2cm,股岂有多血供来源,在肌内有丰富的血管吻合,以该肌主要供血动脉为蒂,可保证转位肌瓣的血供,以中上 相似文献
13.
胸大肌胸肋部肌蒂胸肋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带胸大肌胸肋部肌蒂骨(膜)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胸大肌胸肋部的形态、血供及其与胸肋骨的关系。结果:胸肋部肌腹上缘长(18.8±1.3)cm,下缘长(19.5±1.4)cm,中部长(20.2±1.2)cm,止腱长)1.1±0.2)cm,肌蒂游离长度为(16.8±0.9)cm,血供主要来自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其外径(1.8±0.2)mm,长度为(5.6±0.6)cm,其分支在肌内沿肌束走行。结论:可设计艺胸大肌胸肋部为蒂带肋软骨膜、胸骨骨瓣转位修复锁骨不连、锁骨肩峰端及顽固性肱骨骨不连。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提供一种足内侧复合组织瓣.方法:利用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解剖观察足内侧区动脉来源、口径、走行、分支及分布情况;3侧新鲜足标本观测复合瓣的大小及摹拟转位手术.结果: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足底内侧动脉深、浅支在走行中分别发出若干皮支、肌支和骨膜支供血足底内侧区诸结构,且相互间形成广泛、恒定的吻合,连同其相伴的静脉和神经共同形成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结论: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可转位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该瓣血管多元化,转位灵活,不牺牲主要血管,手术简便安全,可一期同时修复多种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提供一种足内侧复合组织瓣.方法利用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解剖观察足内侧区动脉来源、口径、走行、分支及分布情况;3侧新鲜足标本观测复合瓣的大小及摹拟转位手术.结果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足底内侧动脉深、浅支在走行中分别发出若干皮支、肌支和骨膜支供血足底内侧区诸结构,且相互间形成广泛、恒定的吻合,连同其相伴的静脉和神经共同形成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结论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可转位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该瓣血管多元化,转位灵活,不牺牲主要血管,手术简便安全,可一期同时修复多种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6.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按依次要求、依次满足、递级上升的特点排为5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不仅对社会科学有普遍意义,而且对护理学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为此,自2001—2008年将需要层次论运用到足拇甲瓣移植拇指再造手术病人的研究和实践中,取得显著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提供一种足内侧复合组织瓣。方法:利用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解剖观察足内侧区动脉来源、口径、走行、分支及分布情况;3侧新鲜足标本观测复合瓣的大小及摹拟转位手术。结果: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足底内饲动脉深、浅支在走行中分别发出若干皮支、肌支和骨膜支供血足底内侧区诸结构,且相互问形成广泛、恒定的吻合,连同其相伴的静脉和神经共同形成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结论: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可转位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该瓣血管多元化,转位灵活,不牺牲主要血管,手术简便安全,可一期同时修复多种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8.
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颈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在40侧标本上解剖观测了供应大转子的血供来源。大转子后部的动脉发自旋股内侧动脉深支,深支的大转子支经股方肌与下孖肌之间浅出到达大转子,供应范围约4×3cm。利用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及大转子支为血管蒂进行大转子骨瓣移位,是修复股骨颈骨折的一种简易手术新方案。 相似文献
19.
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供区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供区并发症,评价该皮瓣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对手部握力、捏力和前臂旋转及腕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于术后第7d、3周和3个月观察并记录手部和腕部肿胀程度,第7d测量记录植皮成活面积。3周后进行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分布区域皮肤浅感觉评定。3个月后对手部握力、捏力和前臂旋转及腕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并与术前对比。3个月后进行供区外观评定,要求患者主观评价其满意程度,最后归纳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3个等级。结果:实施手术29例,其中22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48月。供区并发症包括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区域异常(100%)、桡神经浅支分布区感觉异常(9.1%)、皮片部分坏死(18.1%)、供区外观不满意(45.5%)和供侧手部和腕部肿胀等,而前臂旋转活动和腕关节屈、伸、收、展活动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供区皮肤感觉功能障碍和供区植皮外观不满意是该类皮瓣供区主要并发症,而供侧手部、腕部活动功能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20.
膝降血管为蒂股骨胫骨联合骨膜瓣移位修复股骨骨不连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应用以膝降血管为蒂股骨胫骨联合骨膜瓣移位修复股骨中下段骨不连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用30侧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膝降血管起点、走行、分支及分布,并测量30侧成人股骨干中段1/2处及中下1/3交界处的周径。结果:膝降动脉起自股动脉,下行于股内侧肌后内侧面,在距膝关节间隙水平上5.9±1.2cm处,分为横支及纵支(髌下支),横支紧贴股骨下端向前外侧走行,沿途发出骨膜支分布于股骨内侧髁;纵支继续沿收肌腱板及收肌结节前面下行至膝关节间隙水平,后折向前横行于膝关节囊表面,向下发出分支与周围动脉骨膜支在胫骨内侧上段吻合成血管网。结论:分别以膝降动脉横支及纵支为蒂切取股骨内侧髁骨膜瓣和胫骨骨膜瓣,向上移位修复股骨中下断骨不连,形态学上是可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