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鲁青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9,25(3):422-423
脊柱损伤或者脊柱手术后因为护理不当很容易产生深静脉血栓(DVT),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许多医学专家学者对脊柱损伤及脊柱手术后DVT的预防 和护理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工作,本文对近些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脊柱损伤及脊柱手术后DVT形成的风险因素、DVT预防和护理措施 等,从而在临床工作中更好的对脊柱损伤及脊柱手术后DVT进行预防,降低DVT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2.
周期性充气加压预防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目的 探讨单独使用周期性充气加压(IPC)预防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1997年10月 ̄1998年8地40例下肢手术患者使用IPC预防DVT。其中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4例,髋滑动加压鹅头钉术12例,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4例。术前超声多普勒证实双下肢无DVT,术后开始使用IPC,术后当天持续使用IPC8小时,术后第1天起每隔6小时使用IPC一次,每次2小时,直至出院,整个疗程至少 相似文献
3.
4.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由于其可以导致肺梗死 ,或造成血栓后综合征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其早期诊治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介绍其近年来的抗凝治疗进展。一、急性DVT的抗凝治疗最近 10年中急性DVT的抗凝治疗进展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低分子肝素 (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 ,LMWH)取代了非裂解肝素 (unfractionedheparin ,UFH) ,使其在家中治疗成为可能 ;二是能够鉴别哪些患者应进行长期抗凝治疗。LMWH无需监测出血指标 ,根据体重调整剂量后皮下注射 ,而UFH需在监测部分活性凝血… 相似文献
5.
抗凝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主要方法。本文从下肢DVT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现状、评估工具、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旨在引起临床医护人员对下肢DVT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重视,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有效提高下肢DVT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以达到预防血栓再形成和复发、降低再次住院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17年12月~2020年12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18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将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患者设为DVT组,其余设为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方式、病灶数量等病历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调查脊柱转移瘤术后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188例脊柱转移瘤术后发生DVT 30例;DVT组与正常组手术方式、合并脊髓和神经损伤、术后卧床时间、病灶数量、年龄、合并病理学骨折、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全椎体切除、合并脊髓和神经损伤、术后卧床时间>5 d、多发病灶是脊柱转移瘤术后DVT的危险因素。结论 脊柱转移瘤术后容易发生下肢DVT,危险因素包括全椎体切除、合并脊髓和神经损伤等,应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开展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8.
马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8):753-756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是骨科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下肢血栓部分或全部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可继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右心功能不全,致残、致死率高[1].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病在骨科围手术期至关重要.目前针对骨科术后DVT预防的研究较多,我国也出版了相应的指南[2],但关于脊柱手术后DVT预防的经验却鲜有报道.笔者对脊柱术后DVT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普通肝素联合降纤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普通肝素12500u,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以30ml/h,经微电脑输液泵持续静脉泵入。同时联合降纤酶5u,溶解到100ml生理盐水中,静点1次/天。治疗期间监测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根据APTT值调节肝素输液速度。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0.4ml,皮下注射,2次/天,连续使用14天。治疗前后第1、7、14天取空腹静脉血5ml,检测凝血指标(PT、TT和APTT)及PLT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达到96.67%,对照组为90.00%,z值为-2.162,P=0.031。结果治疗后第1、7、14天凝血指标(PT、TT)及PLT变化均处于正常范围,治疗期间未出现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普通肝素微量持续抗凝联合降纤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较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有更好的疗效。但应用普通肝素要注意微量、持续的原则,并监测血APTT,以减少各种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脊柱脊髓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8年9月~ 2010年7月,共收治单纯脊柱损伤患者58例,合并有脊髓损伤者51例,脊柱退变患者73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实验组于术后12 h低分子肝素2 500单位皮下注射,次日起一日2次低分子肝素2 500单位皮下注射.术后低分子肝素应用时间为7~21 d,平均11d.观察切口引流量、失血量及失血指数.[结果]对照组中,83例患者有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组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下肢肿胀等不良反应.两组切口引流量、失血量及失血指数相比,作配对t检验,P>0.05,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对脊柱脊髓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妇科盆腔手术的209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血栓组患者年龄、开始活动时间和术后止血药用量显著高于非血栓组;患有心血管疾病、恶性疾病、实施淋巴结清扫和全身麻醉例数所占比例高于非血栓组(P〈0.05)。结论患者年龄、疾病的性质、合并症、麻醉方法、手术范围、术后止血药使用量和术后开始床上活动时间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8):1657-1660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起点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2009年4月2013年6月,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131例,男76例,女55例,年龄平均(69.1±4.2)岁,随机分为2组,其中试验组70例,对照组61例,试验组于受伤住院后即开始口服利伐沙班,术前24 h停药,拔除引流管6 h后继续使用,对照组仅在术后拔除引流管6 h后开始口服利伐沙班,抗凝药物应用至术后5周,其他治疗相同。统计学分析评估两者围手术期的出血量和血栓发生率。[结果]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皆未出现严重的器官出血及切口周围血肿等并发症。切口出血量试验组(459.4±132.7)ml,对照组(420.1±150.9)ml,术后切口引流量试验组(108.2±17.1)ml,对照组(115.4±32.6)ml,两组间切口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在治疗期间共发生DVT患者3例(4.2%),对照组共发生9例(14.7%),两组间DVT发生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入院后早期抗凝,尤其是在抗凝空白期进行正规的抗凝治疗,不增加出血风险,能够有效的降低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手术(varicose vein surgery,VVS)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7例VV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0年10月至2011年8月期间425例VVS患者术后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组),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期间762例VVS患者未用低分子肝素(非LMWH组).结果 皮下瘀斑,创口瘀血,下肢肿胀和/或疼痛在两组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血栓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可以诱发DVT;非LMWH组发生DVT 8例,LMWH组发生DVT 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MWH组,LMWH应用5d后的有关凝血功能指标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VVS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诱发DVT;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降低VVS后DVT,且临床应用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即使是在标准抗凝治疗下,仍然部分患者发展为血栓后综合征(PTS),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增加了医疗负担。血栓清除术可有效减少血栓负荷,弥补了单纯抗凝治疗的不足,有望降低PTS的发生率,但目前关于血栓清除术的疗效尚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基于现有研究,就血栓清除术的发展史、不同血栓清除方式的比较、成功清除血栓的影响因素、血栓清除术的并发症、血栓清除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0年10月间收治98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下肢DVT60例,右下肢DVT 33例,双下肢DVT 5例,均通过下肢血管彩超确诊.患者均经足背静脉输注尿激酶7~10天溶栓治疗,25~50万U/d;同时辅以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10~14天,4000~6400u皮下注射、12小时一次;其中26例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出院后服用华法林和/或阿司匹林继续抗凝治疗5~26个月.结果 98例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症状均缓解出院.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肺栓塞6例,4例为有症状性肺栓塞,经溶栓及抗凝治疗后好转;无其他出血并发症发生.8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4年,平均11.2个月.结论 尿激酶辅以低分子肝素钠在下肢DVT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是否需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7~2011年间收治的10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各50例,预防组给予基本预防措施、机械预防措施、药物预防措施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未采取预防措施;对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导管溶栓、药物抗凝治疗。结果:手术结束后预防组患者发生DVT者8例发生率为16%,对照组发生DVT26例占52.0%,34例患者经彩超或螺旋CT静脉造影诊断小腿静脉血栓(周围型)12例,下肢髂股静脉血栓(中央型)10例,混合型血栓12例,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例DVT患者植入下腔静脉过滤器+手术取栓10例,有效9例,有效率90.0%。导管内溶栓者12例,有效11例,有效率91.7%。单纯药物抗凝治疗者12例有效9例,有效率75.0%。手术取栓与导管溶栓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和药物抗凝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创手术后采取预防措施是避免深静脉血栓发生及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关键所在,对于已经形成的深静脉血栓,手术取栓及导管溶栓都可取的较好的疗效,可根据临床需要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方法对31例妇科盆腔术后并发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妇科盆腔术后LEDVT发病特点及形成的风险因素。结果 31例患者(2.03%)术后发生LEDVT。年龄、恶性肿瘤、全身麻醉、合并慢性内科疾病、床下活动时间较晚、术后止血药剂量为妇科盆腔术后并发LEDVT的单因素高危风险因素。年龄和术后止血药剂量为LEDVT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其OR值分别为1.075和2.589。结论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LEDVT病情较严重,为此应做好相关预防,利于彩超或静脉造影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郑光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7):558-560
18 5 6年 ,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 :血流滞缓 ,血管内膜损伤 ,高凝状态。直到现在仍被各国学者所公认〔1〕。下肢深静脉血栓 (Lowerextremitydeepvenousthrombosis,DVT)形成的原因较复杂 ,国外文献认为DVT是骨科病人常见的并发症〔2〕。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又是导致 相似文献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林挺陈幸生陈大良邓小华陈建乐我院1993年12月~1995年12月共收治4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其中全肢型34例,局段型8例。前者完全闭塞性(Ⅰ型)16例,部分再通型(Ⅱ型)18例,未发现完全再通型(Ⅲ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采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例35例(血栓组),及同期无下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为70例(对照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血栓组体重指数、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高血小板、血液高凝状态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长期服用孕激素有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结论: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血液高凝状态、长期服用孕激素是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和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