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期除颤和自动体外除颤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除颤对心搏呼吸骤停病人的复苏极为重要,而自动体外除颤仪的问世,使在现场除颤成为可能。现在已将自动体外除颤列为基础生命支持的一部分。实践证明,早期除颤可以明显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早期除颤和自动体外除颤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自动体外除颤在院前抢救心脏骤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脏骤停 (CardicArrest,CA)大多数为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 ,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所致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早期电除颤。目前认为自动体外除颤(AED)是初级生命支持 (BLS)中抢救生命的重要手段。我科自 2 0 0 0年 6月开始应用自动体外除颤仪 (AEDs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尽早电除颤对院内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3例院内心博骤停后及时给予电除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心搏骤停发作时发生心室颤动7例,心脏停搏2例,4例未佩戴心电监护仪; 12例患者心搏骤停后2 min内实施电除颤,1例心搏骤停后6 min实施电除颤。12例患者给予1~3次电除颤,1例患者给予5次电除颤。复苏成功11例,死亡2例,复苏成功率为84. 6%(11/13)。结论心搏骤停后尽早电除颤能够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深圳市自动体外除颤仪的空间布局、覆盖范围和与人口匹配度之间的关系,为未来AED设施资源投放和应急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结合深圳市人口与兴趣点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自动体外除颤仪设施点布局现状、空间覆盖和人口匹配度.结果:自动体外除颤仪设施空间布局的主中心位于南山-福田-罗湖区,...  相似文献   

7.
自动体外除颤仪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颤是一种最恶性的心律紊乱 ,心电图特征是出现了十分不规律、不能识别形态及间期的心室除极波。其需要2 0 0w/s或更高能量的即刻电转复。同时应给予心肺复苏(CPR)系列治疗[1] 。 2 0 0 0年 1月~ 2 0 0 1年 7月笔者参与抢救心搏停止患者 19例 ,其中心肌病 8例 ,脑卒中 5例 ,休克 1例 ,电击伤 2例 ,中毒 3例 ,男 11例 ,女 8例 ,年龄 3 7~ 75岁 ,均使用了自动体外除颤仪 (AED) ,现将有关资料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我站使用的是美国生产LIFEPAK5 0 0便携式自动体外除颤仪 (AED)。其主要由电源 ,高压充电回路 …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体外自动除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急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因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至潜江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急救的112例病历资料,根据除颤方式的不同分为人工除颤组(55例)和体外自动除颤仪组(57例),比较2组急救有效率,呼吸、脉搏、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及整个急救过程中的肾上腺素用量,以及首次除颤成功率、除颤总成功率、院内存活率。结果 体外自动除颤仪组的急救有效率高于人工除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自动除颤仪组的呼吸、脉搏、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均短于人工除颤组,且肾上腺用量少于人工除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自动除颤仪组的首次除颤成功率、除颤总成功率、院内存活率均高于人工除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自动除颤仪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效果显著,可缩短呼吸、脉搏、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减少肾上腺素用量,提高首次除颤成功率、除颤总成功率、院内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纳络酮抢救心搏骤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纳络酮在抢救心博骤停中的作用。方法 将80例心搏骤停的患随机配对分为两组,在除颤起搏、维持呼吸的基础上对照组用纳络酮静脉注射,对照组用可拉明、洛贝林肌注。结果 治疗组在心脏复跳时间及意识恢复时间比对照组均有明显缩短,死亡率也有显差异,两比较P<0.05。结论 纳络酮在心搏骤停的抢救中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11.
心搏骤停常发生于心内直视手术中或手术后 ,我院心胸外科截至 2 0 0 1年底在 645例心内直视手术中 ,曾遇手术后心搏骤停 11例 ,占同期心内直视手术的1.7% ,初期复苏 11例均成功 ,其中 8例痊愈出院 ,3例死于并发症。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1例患者 ,男性 6例 ,女性 5例 ,年龄 8~ 65岁 ,平均 4 7岁。 11例患者中 ,风湿性心脏病 8例 ,亚急性心内膜炎 2例 ,法洛四联症 1例 ,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 3例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 ,4例行二尖瓣置换术 ,3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1例行法洛四联症矫治术。术前心功能Ⅲ级 4例 ,Ⅳ级…  相似文献   

12.
杨坚毅 《广西医学》2002,24(5):737-737
1 病例介绍患者男 ,6 1岁 ,因胸闷痛、头痛 2小时 ,突然晕厥、四肢抽搐 2分钟于 2 0 0 0年 8月 2 6日上午 11点0 9分入心内科CCU监护。既往有“高血压病Ⅱ期、左室肥厚、冠心病”病史。查体 :深昏迷、呼吸停止 ,大动脉搏动消失 ,双侧瞳孔散大 ,直径 8mm ,血压测不到 (0 /0mmHg) ,心电图示直线。诊断 :心脏骤停。治疗经过 :立即给予胸外按压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建立静脉通道 ,静滴多巴胺、阿拉明升压 ,运用大剂量肾上腺素静注 ,按每次 1、2、4、8mg递增 ,最大剂量为 8mg。每隔 3~ 5min静注 1次。入院后 2min心电监护 :…  相似文献   

13.
1病历摘要 患者,男,57岁。于1995年2月20日7点35分突发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来医院途中呼吸停止,脉搏及颈部血管搏动消失,颜面青紫。呼吸心跳停止8min到医院,抬入急诊抢救室。查无呼吸及心跳,瞳孔散大。即行心前区捶击两次,心跳未复,心电图显示直线。再行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行气管插管、橡皮球加压人工呼吸,心腔内注射心脏三联针即肾上腺素1mg,阿托品1mg.[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院前早期电除颤抢救心搏骤停成功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远新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0):130-131
心肺复苏是对心跳呼吸骤停者采取的主要措施,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是评估院前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努力提高心搏骤停者院前复苏成功率在体现院前急救医疗水平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心搏骤停患者入急诊抢救室的时间对复苏效果的影响和除颤与心肺复苏(CPR)先后顺序以及心室纤颤时间对除颤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总结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因心搏骤停进入急诊室抢救的162例患者,按心搏骤停发生至急诊抢救时间分为<4min组(82例)、4~10min组(50例)、>10min组(30例)。每组患者再分为直接除颤组和先CPR再除颤组,分析比较不同室颤时间以及除颤、CPR先后顺序的除颤成功率。结果工作时间(日间)入抢救室的心搏骤停患者与休息时间(节假日及夜间)入抢救室的患者复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室颤时间的延长,除颤的成功率明显下降。室颤时间<4min组、4~10min组、>10min组除颤成功率分别为75.61%、56.00%、20.00%,室颤时间>10min组与<4min组、4~10min组除颤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室颤时间<4 min组,先CPR再除颤组的除颤成功率与直接除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50%比73.81%,P>0.05);室颤时间4~10min组,先CPR再除颤组的除颤成功率明显高于直接除颤组(72.00%比40.00%,P<0.05);室颤时间>10min组,先CPR再除颤组的除颤成功率明显高于直接除颤组(40.00%比0,P<0.05)。结论心搏骤停的患者复苏成功率与在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入急诊抢救室的时机无明显关系,心搏骤停室颤持续时间是影响除颤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通过介绍了除颤仪原理、单相波和双相波电流、波形、能量,分析了除颤仪双相波技术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我院急救中心用电击除颤成功治疗3例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连续3次室颤,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男,50岁,维族,患者既往心前区反复疼痛2年,于2002年8月25日突然出现心前区剧烈压榨  相似文献   

19.
心肺复苏是对心跳呼吸骤停者采取的主要措施,心肺复苏成功率是评估院前急救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努力提高心脏骤停者院前复苏成功率在体现院前急救医疗水平方面起重要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监护除颤仪TEC-7100的一些常见故障的分析方法和维修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