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索特异性抗体检测在日本血吸虫病诊断和疗效考核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ELISA方法采用可溶性虫卵抗原(SEA)、成虫抗原(AWA)检测人工感染家兔治疗前后血清中特异性IgGI、gM抗体,评价特异性抗体检测的诊断和疗效考核价值。结果用SEA抗原检测IgM抗体,发现感染后7周不管治疗与否,抗体水平均快速下降。与SEA相比,感染后AWA特异性IgM抗体上升时间早,且治疗后5个月仍为阳性。SEA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最高,但治疗后5个月仍为阳性。结论采用SEA抗原检测IgG用于血吸虫病诊断效果较好;对早期感染的诊断可以考虑SEA抗原检测IgM抗体作辅助。AWA抗原检测IgM,对急、慢性血吸虫感染均有较好诊断效果。采用这两种抗原检测IgG和IgM,均无考核疗效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大鼠血清中虫卵和成虫特异性抗体同型 IgG、IgG2a、IgG2c的动态变化。方法ELISA。结果三种特异性抗体同型均有明显升高,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于感染后第3~8周升高,约在12周达高峰并维持至观察结束的第14周。结论提示IgG2a、IgG2c在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18周内血清中可溶性虫卵抗原 (SEA) 特异性IgG、 IgM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 尾蚴感染BALB/c小鼠, 感染2周后开始每周采血并分离血清, 以SEA为抗原, 通过ELISA测定不同感染时间血清IgG、 IgM值; 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感染时间小鼠血清中SEA特异性IgG、 IgM抗体条带。结果 ELISA检测结果表明感染小鼠血清IgG水平在感染5、 6、 9、 11周上升明显; IgM在感染5周和9周时上升明显。免疫印迹试验结果表明感染血吸虫4周后, 小鼠血清中开始出现140、 180、 210 kDa蛋白特异性IgG抗体; 感染5周后出现43、 50 kDa强反应IgG特异性抗体带; 感染6周后在60~130 kDa处出现 IgG特异性弥散带; 感染9周后出现38、 73 kDa 蛋白特异性IgG条带, 其中38 kDa 条带较弱, 随感染时间延长, 条带反应逐渐增强, 直至感染18周; 感染11周后新增26、 32、 35、 80 kDa特异性IgG条带, 并且在12周后增强。感染3周后出现100、 140、 180 kDa IgM特异性反应条带, 感染9周后出现73 kDa特异性IgM强反应条带及 38、 43、 50 kDa弱反应IgM抗体带, 后3条蛋白条带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变强。 结论 SEA中不同组分抗原对感染宿主的免疫调节具有时间特异性, 其中43、 50、 100、 140、 180 kDa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73 kDa 既可用于急性血吸虫病诊断, 也可用于慢性血吸虫病诊断; 28、 32、 35、 38、 80 kDa抗原既可作为慢性血吸虫感染的优势抗原, 同时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血吸虫感染作用, 可作为疫苗开发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病经胎盘传播宿主的血清免疫反应。 方法  5只怀孕晚期母兔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5 0 0条 /只 ,仔兔出生后 4 3d起 ,每隔 2周采集血清 1次 ,至仔兔发育到成兔 (出生后 113d) ,然后以 EL ISA检测仔兔日本血吸虫特异性 Ig G、Ig M抗体。 结果  6 0 % (12 / 2 0 )仔兔经胎盘感染日本血吸虫 ,其中双性感染 5只 ,肝脏均见虫卵结节 ;单性感染 7只。仔兔血清 Ig M抗体均为阴性 (A值为 0 .0 2~ 0 .2 8,阳性对照为 0 .4 0~ 0 .5 7) ;仔兔血清 Ig G抗体 ,肝脏有虫卵结节的 5只双性感染仔兔中 ,1只出生后 5 7d起、2只出生后 71d起、1只出生后 85 d起呈阳性。其余仔兔 Ig G抗体均为阴性。 结论 经胎盘感染日本血吸虫家兔 ,其所产仔兔在短期内可产生免疫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病经胎盘传播宿主的血清免疫反应。方法 5只怀孕晚期母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500条/只,仔兔出生后43d起,每隔2周采集血清1次,至仔兔发育到成兔(出生后13d),然后以ELISA检测仔兔日本血吸虫特异性IgG,IgM抗体。结果 60%(12/20)仔兔经胎盘感染日本血吸虫,其中双性感染4只,肝脏均见虫卵结节;单性感染7只,仔兔血清IgM抗体均为阴性(A值为0.02-0.28,阳性对照为0.40-0.57);仔兔血清IgG抗体,肝脏有虫卵结节的5只双性感染仔兔中,1只出生后57d起,2只出生后71d起,1只出生后85d起呈阳性,其余仔兔IgG抗体均为阴性。结论 经胎盘感染日本血吸虫家兔,其所产仔兔在短期内可产生免疫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树Qu实验感染后血清中抗基孔肯雅病毒IgM和IgG抗体检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成年树Qu经人工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能产生2-6天的病毒血症。感染后第6天能产生特异性IgM抗体,第14-21天为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感染后第12天,IgG抗体开始出现,30-60天为高峰,并持续不降,表明树Qu对基孔肯雅病毒敏感。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特异性IgM和IgG4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及慢性血吸虫病患者治疗12月、24月后特异性IgM和IgG4的抗体变化。结果急性血吸虫病患者特异性IgM和IgG4阳性率分别是100%、87.9%,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特异性IgM和IgG4阳性率分别是45.5%、68.2%,联合检测急性血吸虫病和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特异性IgM和IgG4阳性率分别是100%和75.8%,慢性血吸虫病患者治疗12月、24月后特异性IgG4阳性率分别是16%、5%。结论并联检测特异性IgM和IgG4对急性血吸虫病早期诊断及慢性血吸虫病疗效考核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和虫卵抗原检测日本血吸虫先天性感染仔兔攻击感染后的血清特异性IgG、IgM抗体并观察其动态变化,探讨仔兔先天性感染后的体液免疫应答.方法10只怀孕晚期母兔分为三组:4只孕兔人工感染7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只,所产仔兔为先天性感染组(G1);3只孕兔人工感染7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只,所产仔兔于出生后第55天攻击感染20条尾蚴/只,该组仔兔为先天性感染且攻击感染组(G2);3只孕兔不感染,正常分娩的健康同龄仔兔感染20条尾蚴/只作对照C组.三组仔兔分别于出生后第53、67、81、95天采血收集血清,分别运用AWA-ELISA及SEA-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IgM抗体,观察动态变化.结果仔兔先天性感染率为66.7%(10/15);G2组和G1组10只先天性感染仔兔相比较,血清特异性IgG、IgM抗体动态规律均比较接近,无论是AWA-ELISA还是SEA-ELISA检测,出生后第95天仔兔IgG、IgM抗体0D均值在两组间差异均没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仔兔血清IgG、IgM出生后第95天检测几乎全部呈阳性,抗体阳性仔兔数明显多于同期G1、G2组,且0D均值也显著高于同期G1、G2组(P<0.05).结论先天性感染日本血吸虫的仔兔血清抗体呈低免疫反应状态(hypo-responsiveness),可能存在免疫耐受,攻击性感染不能诱导仔兔免疫系统产生明显的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10.
成年树经人工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能产生2~6天的病毒血症。感染后第6天能产生特异性IgM抗体,第14~21天为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感染后第12天,IgG抗体开始出现,第30~60天为高峰,并持续不降,表明树对基孔肯雅病毒敏感。  相似文献   

11.
血吸虫感染和病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的785名居民进行了粪便、体格检查和过去2wk内有关病史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血吸虫病患者中,过去2wk内腹泻、血便和乏力等症状的比例明显地高于未感染者,肝脾肿大与以往感染血吸虫病有关。  相似文献   

12.
吡喹酮透皮给药治疗动物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应用吡喹酮透皮剂对动物进行治疗血吸虫病的系列实验,包括:透皮剂的筛选、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动物透皮给药后的最低有效剂量、大动物疗效实验以及透皮剂的急性、亚急性毒性实验.吡喹酮透皮用药200mg/kg治疗血吸虫病兔减雌率为93.4%,减虫率92.2%;小鼠LD_(50)为3.741g/kg;猪100mg/kg用药后减虫率为73.5%而低有效剂量为100mg/kg;血药浓度测定200mg/kg用药后0.25h达2.612μg/ml,是同剂量口服组的5.2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现场应用青蒿琥酯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方法: 1997 年7 ~9 月, 分别在望江县杨河试区及贵池市沙山试区选择易感人群562 例与218 例, 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 按双盲法分服青蒿琥酯和安慰剂, 剂量均为6 mg/kg 顿服, 受试者在接触疫水后2 wk 开始服药, 每2 wk 1 次, 连服4 次, 接受全程试验者末次服药后4 wk , 用尼龙绢集卵法加改良加藤法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杨河试区服药组273 例中2 例孵化阳性,阳性率为07 % ; 对照组289 例粪检阳性11 例, 阳性率为38 % , E P G 为2640 ±149 个。沙山试区服药组107例粪检均为阴性, 对照组111 例粪检阳性7 例, 感染率为63 % , E P G 为1423 ±214 个。两试区青蒿琥酯预防血吸虫感染的保护率分别为809 % 与100 % 。结论: 口服青蒿琥酯能有效地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观察青蒿琥酯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和优化服药方案,1996年4-11月,选择湖沼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的安徽省贵池市唐田乡2个村为试点。结果口服青蒿琥酯323人的粪检血吸虫卵阳性率为0.31%,无血吸虫急性感染发生;对照组323人的粪检血吸虫卵阳性率为9.60%,平均EPG为4.00±3.50,出现急性血吸虫感染1例。用药前后对肝、肾功能、网织红细胞和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变化。结果表明在感染季节每半个月口服青蒿琥酯1次,对湖沼型重度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日本血吸虫幼虫寄生对钉螺生存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幼虫寄生对湖北钉螺生存的影响程度。方法 采集安徽贵池江滩无血吸虫感染的钉螺 ,在室内进行人工感染 ,将获得的感染性钉螺和对照组阴性钉螺同时放回现场环境饲养 ,每间隔 10 d观察钉螺生存情况 ,记录不同时间钉螺的存活率和死亡率 ,用动物生存寿命表法计算钉螺被血吸虫寄生后在现场环境中期望生存时间的变化。结果 在现场自然环境中 ,有血吸虫寄生钉螺的死亡高峰为 6 0~ 70 d时间段 ,推算期望生存时间为 6 3.4 6 d,最长生存时间为135 d;无血吸虫寄生钉螺的死亡高峰为 80~ 90 d时间段 ,推算期望生存时间为 83.5 4 d,最长生存时间为 15 5 d。感染了血吸虫的钉螺比无血吸虫感染的钉螺期望生存时间缩短了 2 4 .0 4 %。结论 感染了血吸虫的钉螺在自然环境中的死亡率增高 ,生存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江滩型日本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化疗后人群血吸虫感染、再感染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在观察试区 ,以 1 2 9例感染者经吡喹酮治疗后虫卵转为阴性的 1 2 6人为“再感染”研究对象 ;2 4 7例粪检阴性人群作为“感染”研究对象。追踪观察两组人群在一个感染季节后的再感染情况 ,并调查其接触疫水情况以及当地螺情和疫水变化情况等因素 ;再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基线感染率为 1 3 .3 7% ,经过一个感染季节后 ,标准化感染率为 4 .1 1 % ,标准化再感染率高达 1 3 .76% ,再感染率已恢复到化疗前人群感染水平 ,其中年龄≤ 1 2岁组再感染率 ( 2 2 .50 % )高于 >1 2岁组感染率 ( 9.3 0 % )。接触疫水处水体尾蚴密度、年龄、6~ 9月疫水接触指数、居住地距阳性螺点距离是再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接触疫水处水体尾蚴密度、职业和 6~ 9月疫水接触指数是血吸虫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病中度流行区也存在较快感染和再感染趋势 ,初步揭示了感染和再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昆明系小白鼠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前2h,4组口服低剂量吡喹酮(吡20mg/kg或吡50mg/kg),并被动免疫转移抗日本血吸虫单抗(McAb14或McAb24),其减虫率分别为45.40%(McAb14+吡20mg/kg)、44.15%(McAb14+吡50mg/kg)、45.74%(McAb24+吡20mg/kg)和65.87%(McAb24+吡50mg/kg),均高于2组被动免疫转移单抗组的减虫率[29.88%(McAb14)、40.01%(McAb24)]和2组单剂吡喹酮组的减虫率[13.85%(吡20mg/kg)、31.50%(吡50mg/kg)]。实验结果提示,单抗协同吡喹酮,可提高减虫率,对预防日本血吸虫病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单性和双性日本血吸虫感染兔特异性抗体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吸虫病鼠肝组织内虫卵及血吸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免疫酶染色试验(TEFS-IEST及AWFS-IEST)均能显示单性和双性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特异性抗体的动态,滴度高峰均在感染后10wk。特异性抗体水平与感染度及感染期密切相关,抗虫卵抗体水平高于抗成虫者,双性感染抗体水平高于单性感染者,TEFS-IEST的检测敏感性显著高于AWFS-IEST及双面胶纸条法环卵沉淀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