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研究2者的相关性及在糖尿病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检测110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伴脑梗死58例,单纯糖尿病52例)及52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的血清Hcy水平,颈动脉彩超观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单纯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脑梗死组高Hcy血症发生率、血清Hcy水平及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硬化程度均升高(P〈0.05);糖尿病患者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r=0.716,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赵舰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3):157-158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脂、血糖的关系。方法应用德国西门子G60s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50例老年啮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5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84%,对照组为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DM)患者100例、DM+CAS(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舳例及体检健康者90例,采用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浆中Hcy,叶酸(FA)、维生素B12(维生素12)浓度,同时测定血脂和空腹血糖水平。结果DM+CAS组He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DM组(P〈0.01),而DM+CAS组FA、维生素1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及DM组(P〈0.05或P〈0.01)。DM+CAS组和DM组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对照组(P〈0.01)。DM+CAS组的Hcy与血糖呈正相关,与FA、维生素12呈负相关。结论高Hcy血症是DM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可能在DM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对78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分组,IMT〈0.9mm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0.9mm≤IMT〈1.2mm且无动脉粥样斑块者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IMT≥1.2mm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组,分别测定其血尿酸水平。结果男性高尿酸血症阳性率83.7%(36/43),女性高尿酸血症阳性率77.1%(27/35),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增厚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58.3%(14/24),斑块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82.9%(34/41),其中颈动脉斑块数1的患者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66.7%(10/15),颈动脉斑块数/〉2的患者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92.3%(24/26),正常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为15.4%(2/13)。1个斑块组、≥2个斑块组、总斑块组及增厚组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2个斑块组的高尿酸血症阳性率明显高于1个斑块组以及增厚组(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有关,是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斑块形成程度越重者其血尿酸的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10例,根据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A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B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资料,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患者B组在年龄、糖尿病病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尿酸(SUA)水平均高于A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尿酸水平、年龄,糖尿病病程、LDL-C是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赵磊 《中原医刊》2009,(21):91-9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2例脑梗死患者和2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结果结果脑梗死组发现31例颈动咏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3.8%,对照组22例中有4例(18.1%)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颈动脉IMT(1.17±0.31)mm和对照组IMT(0.77±0.21)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简捷的方法,对临床预防脑梗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与并发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测量67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83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组的颈动脉IMT。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非糖尿病组增高(P〈0.05);两组脑梗死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o结论2型糖尿病颈动脉IMT与脑梗死有明显关系,是造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可以作为脑梗死早期预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选择2006年7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初发脑梗死且排除糖尿病患者160例,根据简化糖耐量(OGTT)实验结果分为糖耐量减低(IGT)组80例和耐量正常(NGT)组80例,采用动脉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示脑梗死IGT组和NGT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87.5%(70/80)、63.8%(5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40,P〈0.001);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别为63.8%(51/80)、47.5%(3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79,P=0.039);脑梗死IGT组颈动脉狭窄程度较脑梗死NGT组增加(X^2=21.95,P〈0.01)。提示IGT可能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彩超在临床诊断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世海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116-117
目的探讨彩超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彩超对86例经CT和(或)MRI确诊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进行检测,并设立45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脑梗死组发现86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79.1%。患病组颈动脉IMT[(1.22±0.31)mm]较对照组IMT[(0.60±0.14)mm]明显增厚,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以脂质型为主,说明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5—10MHz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流速对早期预测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Cr、MRI确诊的300例脑梗死患者和300例非脑梗死的颅外颈动脉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分析及对比两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程度及多普勒流速。结果脑梗死组的粥样硬化发生率90%,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的发生率13.33%(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脑梗死组发生率83.33%,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发生率16.67%(P〈0.05)。且脑梗死组的CCA、ECA、ICA的流速比非脑梗死组的低,符合临床的一般规律。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流速减低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早期预测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美国CE.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及狭窄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87例患者(72.5%)检出颈动脉粥佯硬化斑块,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为4.17%。高危因素有高血压(70.8%)、高脂血症(45.8%)、糖尿病(33.3%)。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死患者普遍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后者足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何煜  廖婷婷  黄龙  张琰  夏宁 《广西医学》2013,(5):551-553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 C)与2型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症(CAS)的相关性。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89例,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值分为两组:非颈动脉硬化(NCAS)组(CIMT<1.0 mm)36例,颈动脉硬化(CAS)组(CIMT≥1.0 mm伴或不伴斑块)53例,检测两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Cys C、血肌酐、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UA)等指标,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比较。结果CAS组的Cys C、年龄、HbA1 c、LDL-C、TG水平均显著高于NCAS组及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s C、年龄、HbA1 c、LDL-C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CIMT≥1.0 mm 为切点,Cys C、HbA1 c 及LDL-C 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4、0.734、0.615,Cys C曲线下面积最大(P均<0.05)。结论Cys C与2型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查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探头对216例脑梗死患者和96例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部位、数量、性质及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72.69%,明显高于对照组(31.25%),两组间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斑块最易发生的部位为颈动脉分叉处,斑块的性质以硬斑为主。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9.44%,也明显高于对照组(4.16%),两组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及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对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10例健康体检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多普勒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同时进行Hcy、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测定。结果脑梗死组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两组浓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将脑梗死组分为两个亚组:有斑块组、无斑块组,脑梗死有斑块组Hcy、hs—CRP浓度明显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两组浓度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y、hs—CRP升高具有一致性。结论Hcy、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炎症反应参与了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且Hcv、hs—CRP之间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93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梗死侧和非梗死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血管异常发生率、宽块类型及分布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宽块形成等血管异常发生率为85.5%(100/117),显著高于对照组(45,2%。P〈0.01)。两组粥样硬化宽块检出率分别为65,8%(77/117)。32,3%(30/93)。差别有显著意义(P〈O.01)。颈动脉粥样硬化宽块多发生在脑梗死病灶的同侧,占76,5%。以颈总动脉分又处居多.其次为颈内动脉近段。脑梗死组患者软宽及复合性宽块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粥样硬化宽块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对防止宽块形成、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建平 《四川医学》2009,30(10):1590-159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对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78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6.25%,对照组为25.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TG升高是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分析血尿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70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并测定血尿酸、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38例,颈动脉正常组(NC)32例,粥样硬化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处32例,占84.22%。CA组与NC组比较,BMI、腹围、TC、LDL—C、Hs—CRP、UA均值CA组大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高尿酸血症者所占比例,CA组为55.26%(21/38),NC组为31.25%(10/32),CA组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060,P〈0.05)。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IMT与TC、LDL—C、UA、Hs—CRP均呈正相关,r=0.376、0.402、0.426、0.237,P〈0.01或〈0.05;UA与腹围、TC、LDL—C亦呈正相关,r=0.356、0.395、0.403,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无创、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治疗,探讨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200例脑梗死组及200例非脑血管病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将非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另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1年后复查颈部血管超声,对比治疗前后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同时观察1年中两组干预治疗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70%,非脑血管病组为28%;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22%,非脑血管病组为6%,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1);经干预治疗后在治疗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强;对照组中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不明显;1年中治疗组中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7%(2/23),对照组为37.5%(9/24),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郑凯  史庭慧  张苏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3):3586-3588,3591
目的 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的发病特点及作用。方法对47例住院的脑梗死(CI组)老年患者和4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梗死(NCI组)老年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测,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cI组中32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68.1%),明显高于NCI组(17.5%)(P〈0.01),而且CI组中斑块性质为软斑和溃疡斑的总比例高于NCI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I组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又处(BIF)。CI患者LDL明显高于NCI组(P〈0.05),HDL明显低于NCI组(P〈0.01),且CI患者血脂异常者明显高于NC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预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评估患者的预后,为开展颈动脉外科手术提供客观依据,同时要加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调脂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夹心法检测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变化。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较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明显增高(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与血胆固醇呈正相关。结论: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降低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