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天植 《陕西中医》1994,15(3):134-134
<正> 泻白散见于宋代著名儿科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原书记载:“泻白散(又名泻肺散),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因本方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显著,故一直为临床采用,成为千古流传之名方。  相似文献   

2.
<正> 肺炎一病,在西医未传入中国前,祖国医学书上已有记载。清·谢玉琼于乾隆13年(即1748年)写的《麻科活人全书》上说:“加味泻白散治肺炎喘嗽”;证见“气促、发喘、鼻煽、胸高”,则以“加味泻白散去人参甘草主之。”泻白散系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方剂。饯乙在该书中说:“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喘,面肿,身热”。方中桑白皮能清泻肺热,下气平喘,又能利水祛痰;地骨皮清虚热,生津液;甘草、粳米润肺养胃。肺热阴伤,痰咳喘嗽,最为对证。若见痰热症状明显者,则重用桑白皮;阴伤症状明显者,则重用地骨皮。故临证配伍时,肺热重加黄芩、知母、开金锁、  相似文献   

3.
清燥救肺汤是喻嘉言氏所创。喻氏谓:“病机(素问所论)之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嗽(内经原文作喘呕),皆属于上二条,明指燥病”。余即师其意旨,并以其治燥名方清燥救肺汤为主,(加桑皮10克,芦根30克,黛蛤散15克)移治《金匮要略》所言的“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之肺痿病,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赵喆 《陕西中医》2008,29(7):899-901
《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是系统论述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乙关于儿科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本文谨就《直诀》所载方剂的用药特点浅析如下,以期更好地学习掌握儿科病遣方用药的特殊性,对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有所借鉴。1药味少功专力强《直诀》互校本所载方剂共140首(含附方20首),其中由1~6味药组成的有109首,占方剂总数的77%,7~10味药组成的方剂25首,占方剂总量的18%,10味药以上的方剂仅占方剂总量的4%,可见钱氏组方药味之少和用药之精,且主治明确,对所治疾病有很强的针对性,如一味药的泻心汤,取仲景诸泻心汤中皆用的黄连一味,治小儿心火实证,以其苦寒入心经,泻心火又兼燥湿之力直达病所。二味药有甘桔汤、紫草散等,甘桔汤重用桔梗,抓住肺热壅滞的病机,以开泄肺气疏散风热为主治小儿手掐眉目鼻面之肺热证;紫草汤以紫草、钩藤开泄风热,清血解毒,以酒调服可透发斑疹,助正达邪。三味药有百部丸、泻白散等,百部丸遵寒者温散的原则,以麻黄、杏仁宣肺疏风,百部温润降逆,治小儿受寒而痰饮咳嗽,泻白散以桑白皮泻肺化痰、降逆平喘,地骨皮清退伏热,甘草益胃和中,治肺有伏热之喘嗽,后人李时珍称之为泻肺诸方之准绳。四味药的导赤散以清心凉血,利...  相似文献   

5.
林素财  罗燕 《环球中医药》2009,2(2):141-142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治肺成止咳之常法,治脾成祛痰之惯例,如《活法机要’咳嗽证》所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但临床咳嗽往往病情错综复杂,“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相似文献   

6.
泻白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一书 ,由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四味药组成。功用为泻肺清热 ,平喘止咳。临床用于皮肤蒸热、咳喘气急等症。因肺主西方 ,故曰泻白。李时珍谓该方为泻肺诸方之准绳。笔者在临床凡辨证属肺部燥热之证 ,以本方改汤剂化裁用之 ,常获满意疗效 ,现举数例如下 :1 咳血刘某某 ,女性 ,5 2岁 ,1 995年 3月 1 4日初诊。症见 :咳嗽气逆 ,咳则连声 ,痰带血丝 ,胸胁串痛 ,性急易怒 ,烦热口苦 ,面红目赤 ,舌苔薄黄少津 ,脉象弦数。证属肝火犯肺。治宜泻肺清热 ,清肝豁痰。方用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味。处方 :桑白皮 1 0 g,地骨…  相似文献   

7.
咳喘之治,临床常用宣肺、肃肺、清肺、温肺、泻肺、通腑、补肺诸法,然利水治肺法常为人们所忽视。本文拟就该法的临床运用,略陈管见。历代医家亦十分重视利水治肺。比如《金匮要略·咳嗽上气篇》用泽漆汤治疗“咳而上气,脉沉者。”方中泽漆利水消肿、化痰散结,紫参通利二便。《医学启源》根据肺肾子母相应、“实则泻其子”的理论,主张用泽泻泻肾疗肺实咳喘。《幼幼集成》用清宁散治疗小儿喘嗽,方中葶苈子、桑白皮、赤苓、车前子合为肃肺利水止咳喘之剂。利水治肺法可使肺中之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从膀胱通路排出体外。大凡肺热咳喘,痰热咳喘,寒饮咳喘,阳虚水泛咳喘,均可酌情选用。但对肺气虚寒、肺阴不足、兼有表邪之咳喘须慎用。  相似文献   

8.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清代医学名家,著书十余部,现存七部,对病症辨证精细,施治灵活。《辨证录·跋》:“辨病体之异同,证药味之攻补,五行生克,准情酌情,明如指掌……”现就其《辨证录·咳嗽门》对其治疗咳嗽经验进行探析。 1 疏风散寒,和解为法咳嗽初起多因感风寒,而见嗽重,痰先清后浊,畏风畏寒,鼻塞不通等症,肺开窍于鼻,肺窍不能通则人身之火不能流于经络,而入于肺,故治必先散风寒,少佐散火之剂,既不可重用寒凉,亦不可多用燥热,而选用和解之法,方用小柴胡汤或甘桔汤加减。  相似文献   

9.
寒咳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权  魏成功 《新中医》1997,29(8):59-60
咳嗽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早见于《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五气所病……肺为咳”。指出咳嗽的病变在肺。但“寒咳”一词见于《诸病源候论》“咳嗽者,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嗽也。”书中将咳嗽分为10种,有风咳、寒咳、久咳等之分,对后世影响很力[1]。清代程国彭在《医学心悟·咳嗽篇》中指出“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故初起必须发散,而又不可过散。不散则邪不去,过散则肺气必虚,皆令缠绵难愈”。寒咳多发于儿童、年老体弱及感受外邪者。咳嗽以夜间为甚,遇风寒则加重,得温则减。若辨证准确,每收桴鼓之效。1…  相似文献   

10.
一、石膏与麻黄石膏能治“喘息咽热”(《别录》)清泻肺热,所以肺热喘嗽多用之。又能变麻黄辛温之性为辛凉,麻黄宣肺平喘,以降逆气,使之达到“去性存用”之目的。二药相伍,石膏直起抑制麻黄发汗,充分发挥降逆平喘作用。用于治疗肺热咳喘、汗出、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风水恶风,面目四肢浮肿,骨节疼痛、小便不利、脉浮者。共奏宣肺清热、利水消肿、降逆平喘之功。  相似文献   

11.
彝族药明镜草泻白散加味治疗白睛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泻白散见于《小儿药证直决》,由桑皮清泻热为君;地骨皮泻肺中伏火,退虚热为臣;甘草、糯米养胃和中为佐使,全方4药合用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且不伤肺胃之气。白睛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眼结膜及前部巩膜,中医眼科五轮学说中称“气轮”,在脏属肺,为肺之精气所滋养,故白睛疾病多责之于肺。据此在临床上用明镜草合泻白散配合辩证使用其他药物治疗各类白睛疾病,发挥其治肺中伏火郁热及引经载药送病所的功效,组方用其或为君,或为臣,或为引经方药,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涂一世  朱霞 《吉林中医药》2015,35(2):128-129,138
杜克宽教授认为小儿肺炎喘嗽病机关键在于小儿肺脾肾三脏的不足,尤其是肺气不足是内因;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首犯肺卫,入里化热,灼津为痰,或与体内食郁湿邪相合,则形成痰热壅肺之症,疾病后期以肺脾气虚为主;治疗上强调祛邪不伤正,扶正勿敛邪,临证初期多以泻白散加减治之;在肺炎喘嗽恢复期,多处以玉屏风散、桂枝汤合生脉散加减,肺脾同调,且常用自拟茴芥散熨贴患儿背部,内外合治,共奏化痰平喘、调整脏腑气血,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王玉玲主任医师幼承师学,操岐黄业60余载,精于儿科,学验惧丰,临证常获立竿见影之效.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获益匪浅.今将王师创制桑杏苈黄汤治疗小儿暴喘的经验整理于后,供同道参考.考前人治疗小儿暴喘,《医宗金鉴》提出用五虎汤,“继用—捻金下之”.此五虎汤散风热有余,除痰热则不足,故继用—捻金以提高疗效.但王师虑及—捻金方中牵牛子之峻烈,而万全之牛黄夺命散更有牵牛子及轻粉,峻烈之性太过,用于小儿颇有顾虑,遂刻意创制新方.王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易感风热之邪,或寒邪郁而化热,或乳食不节,甘肥蕴热生痰,痰热挟滞,壅塞肺络,肺气不降,痰随气逆,致发暴喘.王师认为治疗应以泻肺清热祛痰为宜.痰滞挟热内壅,肺失清肃之能,倘不急泻其肺,则气不得平;不除其痰,则满无以泄.考泻肺之品当首推葶苈,次则桑皮,桑皮功能泻肺热,下气行水消痰,同用则泻肺之力愈强;葶苈配杏仁则专泄肺中之满;再加大黄推荡,则肺中积热痰滞即可随大便而下.四药配伍成方(即桑杏苈黄汤)既有泻肺  相似文献   

14.
“五志过度”可产生内伤之炎,上冲犯肺所产生的咳嗽等症状称为内火刑金。一般有心火刑金、肝火犯肺、相火扰肺等,其中肝火犯肺证在临床上颇为常见。有关本证症状的描写,早在(《素问·咳论》篇就有记载:“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后世医家对其证治也有不少发挥,钱乙创制泻白散以泻肺火,李东垣,罗谦益等在此基础上化裁而成加减泻白散,《通俗  相似文献   

15.
肺炎喘嗽是儿科常见肺系疾病之一,肺气郁闭为其病机关键,彭玉教授认为治疗关键在于恢复肺气升降,基于“脏腑气机升降”理论灵活运用“调肝理肺”“通腑泻痰”“活血通络”“泻肺运脾”四法尽快恢复肺气宣发与肃降功能、修复肺组织和改善肺循环,缩短病程。文章总结彭玉教授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经验,为中医药治疗小儿肺炎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灵枢·本输》篇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肺肃降下行之气,能促进大肠传糟粕,大肠传导通畅,肺气才能清肃通利,通大便能清泻肺热,而开提肺气,能使腑气通畅。这体现了  相似文献   

17.
葶苈丸的同名异物方不下五个,本文所谓“今用”之方,出自宋·钱乙《小儿药症直诀》,见于“咳嗽兼变症治”条下.原文曰:“夫嗽者,肺感微寒之症也.八、九月间肺气火旺,咳嗽面赤,痰盛身热,当以葶苈丸下之”.  相似文献   

18.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咳嗽》篇(以下简称本篇),对小儿咳嗽的治疗,提出“治嗽大法:盛即下之,久即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的原则。在这样的大法下,“以意增损”悟出若干治法,大致可归纳为散寒宣肺,清(泄)热宁肺,下气肃肺,通腑泻肺,制肝实肺,补脾益肺,养阴润肺七法。仅此一篇而治咳之法大备。兹将上述七法,浅析如次。  相似文献   

19.
曹晖 《江西中医药》1991,22(2):47-48
《本草品汇精要》系一部明代官修未曾颁行于世的药典性著作,成书早于《本草纲目》,书中增补了宋金元至明初这一历史阶段出现的药物新品种,亦即所谓“世所经用而旧本未载者”达46种之多。兹将此书卷13草部三种新增药物佛耳草、两头尖、三赖名实作一初步考证。1 佛耳草 [苗](形态)原书“谨按”云:“此草春生,苗高尺余,茎叶颇类旋覆而遍有白毛,折之有绵如艾,且柔韧;茎端分歧,着小黄花十数作朵,瓣极茸细。今医家治寒嗽多用之,由其能升肺气而散寒  相似文献   

20.
肝体阴用阳 ,易动而难静。肝阴肝血一旦不足 ,肝气既可乘脾 ,亦可上而冲心 ,或上而侮肺 ,任其纵横 ,所以肝无单纯之虚证 ,以虚实兼夹为常见。《内经》治肝有三法 ,“肝欲酸” (《素问·五藏生成》)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 ,急食辛以散之 ,以辛补之 ,酸泻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