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2.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CHB)儿童的自然史不同于其他国家儿童,多为HBV母婴传播,家族聚集,发病以难治性乙型肝炎为多,因此中国儿童CHB抗病毒治疗有其自身特点,决策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什么时机治疗、选择哪种药物、治疗多长时间及可能的获益和不良反应等要牵涉到许多因素,如:儿童的年龄、传播的途径、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药物因素以及肝脏疾病或肝癌家族史[1-4].而且目前批准儿童可用的抗病毒药物十分有限,因此对儿童肝病医生来说选择治疗决策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4.
我国新版《指南》(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的总体目标:"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或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的时间."[1 ]删去了2005年版现阶段难以实现的"清除HBV","阻止疾病进展"的目标,体现出新版指南更为客观、现实.对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措施,己取得了国内外各大CHB防治指南共识.干扰素治疗CHB已有20余年,1998年第一个用于治疗CHB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的问世以及随后陆续研发上市的阿德福韦( adefovir dipivoxil,ADV)、恩替卡韦(entecavir,ETV)、聚乙二醇干扰素( PEG-IFNα)、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和替诺福韦(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我国尚未上市),CHB抗病毒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成百万CHB患者得到了救治,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治疗经验,发表了大量长期随访研究资料,同时也发现许多问题和挑战,如药物选择、提高免疫控制、优化治疗、耐药管理、停药复发再治疗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细胞脂肪变是否影响CHB患者抗病毒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10例CHB患者,CHB合并NAFLD患者99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肝功能。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1)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时,24周单纯CHB患者较合并脂肪肝患者生化学应答率更高(χ2=4.069,P=0.044);48周HBV DNA阴转率明显优于后者(χ2=17.327,P=0.000)。对于HBeAg阳性患者,单纯CHB患者在24周的生化学应答率、24和48周时的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均显著优于合并脂肪肝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时两组的生化学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时,48周单纯CHB患者的生化学应答率较高(χ2=7.620,P=0.006),24和48周的HBV DNA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HBeAg阳性患者,24周时合并脂肪肝组患者的HBeAg转阴率高于单纯CHB患者,48周时ALT/AST复常率低于单纯CHB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ALT/AS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48周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细胞脂肪变对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治疗不断进展,一般患者的治疗逐渐趋于规范,而CHB特殊患者由于循证医学证据相对不足、相关指南无统一的推荐意见等原因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为进一步规范并优化这些特殊患者的治疗,2010年《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临床肝胆病杂志》与《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形成并发表了《慢性乙型肝炎特殊患者 相似文献
8.
我国2006年《肝衰竭诊疗指南》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将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 acute - on -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以及慢性肝衰竭[1].在我国,感染是导致肝衰竭的主要因素,其中HBV感染导致的慢性乙型肝炎急性炎症活动是主要原因.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2至2006年来自北方十三个省市自治区1977例肝衰竭病因构成及变化趋势,HBV感染占所有肝衰竭的82.8%[2].我国大部分HBV感染相关性肝衰竭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包括支持、免疫调节和防治并发症等.由于肝衰竭极为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症候群,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病死率居高不下.此类患者体内往往存在高水平的HBVDNA,因此近年来对于应用抗病毒治疗提高本病的生存率进行了有意义的临床探索. 相似文献
9.
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学组及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协办的第四届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于2012年11月16-18日在湖南浏阳召开.庄辉院士,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贾继东教授,主任委员魏来教授,候任主任委员段钟平教授,副主任委员任红教授、徐小元教授、陆伦根教授、窦晓光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侯金林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43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贾继东、魏来、侯金林、徐小元、万谟彬、黄祖瑚、窦晓光、张欣欣、陆伦根9位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难点和热点作了专题报告,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远期生存质量进行研究,为其预后判断,药物疗效的分析及药品经济学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补充修订的SF-36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调查101例6~l 8年前经肝穿活组织检查诊断的慢性乙型肝炎和105例门诊体检的普通人群。 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精神健康、肝病特有症状5个方面的远期生存质量低于普通人群,差异有显著性(μ≥2.10,P<0.0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远期生存质量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并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调查表(WHO QOL-BREF)及自制量表为调查工具,对2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例组)和205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用独立样本成组t检验比较两组各项得分的差异,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病例组生活质量总分、生理领域得分、心理领域得分、社会关系领域得分、环境领域得分、QOL自评得分和健康自评得分分别为(62.88±8.22)、(64.71±15.05)、(64.35±14.71)、(67.20±12.98)、(59.58±13.23)、(60.75±21.54)、(58.13±19.15)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应得分[(67.31±5.82)、(73.21±11.26)、(68.94±10.13)、(69.83±8.65)、(63.97±10.24)、(66.90±17.57)、(76.26±14.2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病情较重、自费、对收入有无明显影响、食欲较差、乏力和担心传染是影响生理领域得分的危险因素,治疗信心是保护因素(P值均< 0.05);抑郁和复发是影响心理领域得分的危险因素,治疗信心和男性是保护因素(P值均< 0.05);抑郁、对周围人的态度不满意、复发和高龄是影响社会关系领域得分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和治疗信心是保护因素(P值均< 0.05),不同职业者之间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抑郁、对周围人的态度不满意、居住在乡村和复发是影响环境领域得分的危险因素(P值均< 0.05).结论 在临床医疗护理过程中,重视有抑郁症状患者的早期治疗,加强患者心理健康护理,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起于探索,重在规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2007年起至今,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及研究领域"热闹"非凡.由于近年在我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欧洲等地对HBV感染自然史的深入了解,认为病毒负荷和肝炎预后有重要关系,而且发现HBeAg阴性CHB病毒负荷及肝功能呈波动性改变,加上抗病毒药物不断更新,病毒检测方法日趋完善,所以原有乙型肝炎治疗指南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抗病毒药物,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和核苷(酸)类似物(NAs)在临床上的长期和广泛应用,加之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颁布和不断更新,同时,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的专家对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广泛巡讲、解读,使包括基层医院在内的广大肝病工作者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然而,由于HBV本身的特点、机体对HBV的免疫耐受或免疫功能低下,不能自发地清除病毒,以及所用药物抗病毒作用的局限性,即不能彻底清除肝组织内病毒复制的模板cccDNA等因素,同时评价抗病毒治疗疗效的指标均为病毒学或血清学的替代指标,因此,不能确定哪些患者停药后疾病不复发.所以在接受抗病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借助于简明的生存质量量表(SF-36中文版)探讨恩替卡韦(ETV)与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后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07年4月-2008年7月于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就诊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均符合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治疗方法:将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ETV组(0.5 mg/d)与ADV组(10 mg/d).如因应答不佳或耐药变异需要调整治疗者均记录. 相似文献
16.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90%以上的成人慢性乙犁肝炎(CHB)患者源于儿童期感染,这也是大部分亚太地区HBV感染的重要特征.在我国2亿多儿童中,CHB也是常见、多发病.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分析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病毒载量动态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Neumann数学模型对门诊口服恩替卡韦治疗并早期规则随访(0、2、4、12、24周)的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HBV载量及其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恩替卡韦每天0.5 mg治疗HBeAg阳性C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药物效力为99.970%(n=6),游离病毒半衰期为1.6 d(n=6),感染细胞半衰期为21.3 d(n=5).其中1例患者(例6)在随访至38周时发现有病毒学突破,与其他未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患者相比,其清除病毒的速度、药物效力、感染细胞消失的速度值较低,而游离病毒和感染细胞的半衰期较长.结论 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V DNA的二相下降模式可以由数学模型模拟,提示该模型对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不同抗病毒治疗方式与疗程对肝组织学的影响,探讨临床用药的最佳方案。方法回顾性总结1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析其用药方式、疗程、肝脏生化学、病毒学、血清学、肝组织学等相关指标。结果病毒学完全应答:干扰素组58.93%(33/56),核苷(酸)类似物组90.20%(46/51),未抗病毒组0;HBeAg转阴率:干扰素组39.29%(22/56),核苷(酸)类似物组15.68%(7/51),未抗病毒组6%(2/35);HBsAg转阴率:干扰素组21.43%(12/56),核苷(酸)类似物组1.96%(1/51),未抗病毒组0;组织学应答:炎症改善方面,疗程≤1年者为干扰素组核苷(酸)类似物组未抗病毒组,疗程1年者为核苷(酸)类似物组干扰素组未抗病毒组,而肝组织纤维化改善方面,不论疗程长短均为核苷(酸)类似物组干扰素组未抗病毒组。结论抗病毒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者肝脏组织学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2年以上者肝组织学改善程度优于干扰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