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特别是开角型青光眼的经典手术,但可出现前房出血、前房炎症反应、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滤过过强型低眼压、低眼压黄斑病变及眼内炎等并发症,且有部分因滤过泡瘢痕化而导致手术失败。为减少上述并发症及术后滤过泡瘢痕,2000年4月始,我院采用非传统性小梁切除+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31例(42眼),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及滤过泡瘢痕的发生,本文就护理特点做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2.
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40例(45眼)开角型青光眼施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防止瘢痕形成,并对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及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45眼术后眼压均得到控制。手术前后眼压对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6个月,有5眼眼压升高,加用一种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眼压即恢复正常。与术前需用1-3种降眼压药物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视力同术前或有提高,患者术后均无明显的前房炎症反应,浅前房以及脉络膜脱等并发症,结论: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手术不穿透前房,术后视力迅速恢复,手术并发症极少。  相似文献   

3.
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2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收治的20例(20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术后观察其视力、前房、滤过泡和眼压等情况。结果:术后眼压明显降低,视力稳定或提高,功能性滤过泡形成良好,并发症仅为早期浅前房和低眼压。结论:羊膜移植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少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较常发生的早期低眼压、浅前房及后期的滤过口疤痕化致滤道堵塞,从而使眼压复升,防止继续损害视功能的发生。方法我科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研究(即小梁切除+丝裂霉素C+可调节缝线)配合与之相适应的护理急救、心理护理、滤过泡护理、眼球按摩等护理技术,治疗护理原发性青光眼。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手术前后眼压比较说明复合小梁手术对患者远期的眼压控制得更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及视力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有效的手术治疗和护理,大大减少了术后早期与滤过过强相关的浅前房、低眼压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 40例 ( 4 5眼 )开角型青光眼施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 ,术中应用丝裂霉素防止瘢痕形成 ,并对手术前后视力 ,眼压及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 :45眼术后眼压均得到控制。手术前后眼压对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术后 6个月 ,有 5眼眼压升高 ,加用一种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眼压即恢复正常。与术前需用 1~ 3种降眼压药物相比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P <0 0 1)。视力同术前或有提高。患者术后均无明显的前房炎症反应 ,浅前房以及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 :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手术不穿透前房 ,术后视力迅速恢复 ,手术并发症极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我院眼科收治的44例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同期收治的42例行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后连续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前房积血、浅前房、低眼压、滤过泡渗漏)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14%)显著低于对照组(22.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成功率高,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但术后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早期滤过过强、浅前房及相关并发症;二是后期结膜滤过泡瘢痕化致手术失败。为此,我院对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36例患者在施行小梁切除术的同时,使用丝裂霉素C(MMC)联合可调整缝线术,在预防浅前房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可调缝线和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52例(60只眼)行小梁切除联合可调缝线和丝裂霉素C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防止滤过泡瘢痕化,并置可调整缝线;术后严密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等。结果:54只眼(90.0%)眼压〈21mmHg,6只眼加用局部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至正常范围;术后第1天所有病例均形成前房;6个月内随诊54只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所有病例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手术后均未出现脉络膜脱离和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可调缝线和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足安全有效的,能避免视功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63眼)和观察组(60例,66眼)。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两周,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半年,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观察组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效果显著,可减少浅前房的发生,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降低眼压及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目前是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手术在球结膜下形成长期有功能的外滤过泡,但有些患者因种种原因滤过泡功能障碍致手术失败,其中滤过泡瘢痕化是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年轻的患者,Tenon筋膜肥厚,伤口愈合反应活跃,其发生滤过泡瘢痕化更明显。我们经历了2例年轻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开联合小梁切除术1个月后眼压升高,结膜下组织纤维化,经隔日滤过泡旁球结膜下交替注射5-FU及地塞米松,并联合指压按摩,滤过泡恢复滤过功能,眼压降至正常。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中、远期眼球按摩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36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后中、远期进行眼球按摩;对照组26例,32眼行标准小梁切除术,追踪观察术后前房形成、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观察组34例36眼中2眼形成浅前房,对照组26例32眼中18眼浅前房,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眼压:观察组>21 mm Hg 1眼,对照组>21 mm Hg 5眼,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滤过泡:观察组功能滤过泡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中、远期眼球按摩,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可有效控制滤过量而减少术后浅前房以及中、远期滤过道瘢痕化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行改良小梁切除术的各种类型青光眼住院病人共122例(132眼)。术中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抑制滤过区瘢痕形成,并采用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控制术后浅前房或无前房,以获得功能型滤过泡和理想的眼压控制。结果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70%,其中浅前房20眼(15.15%),前房混血4眼(3.03%),一过性高眼压1眼(0.76%),一过性低眼压1眼(0.76%)。对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的26眼中的23眼采取保守治疗,治愈21眼(91.30%)。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保守治疗效果显著。明确青光眼改良小梁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处理,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汪德海  范峰  曾峰 《临床医学》2013,(11):30-31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淮北市人民医院眼科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2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以及应用常规小梁切除术24例(对照组)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浅前房、前房出血、眼压、切口渗漏、滤过泡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浅前房、前房出血、眼压、切口渗漏、滤过泡等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是治疗PACG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青光眼手术患者31例34眼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发生时间、类型及处理方法,分析各类型青光眼和手术方式对术后浅前房的影响。结果: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发生率较高占23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易引起浅前房。27眼用保守治疗,7眼用手术治疗均恢复前房,患者预后良好。结论: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最高,其最常见的原因是房水滤过过强。  相似文献   

15.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部分是由于白内障或晶状体膨胀引起,晶体摘除后房角可以重新开放,眼压恢复正常,不仅解除了因单纯行小梁切除或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引起的前房变浅,滤过泡包裹、滤过泡失效所致高眼压等并发症,而且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了手术的复杂性.我们对27例30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了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进展性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眼科专家们一直致力于优化青光眼的治疗方案和改良各种术式,并努力寻找效果更好的手术方法。1984年Zimmerman开创了较现代的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手术。非穿透小梁手术是一种新型治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由于手术不穿透前房,保留了菲薄的巩膜和后弹力膜,房水通过菲薄的滤过膜渗出,使巩膜瓣下新的房水通道持续存在,故术后并发症较传统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明显减少,并能有效降低开角型青光眼的眼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非穿透性小梁联合小梁切开手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后患者32例(32只眼)为A组,同期小梁切除术患者28例(28只眼)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眼压、滤过泡、视野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术后结膜滤过泡消失率和视野改变等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眼压:手术后1个月至5年两组患者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滤过泡:术后A、B组患者均形成明显的功能性滤过泡;(3)视野:两组视野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并发症:术后随访5年,B组并发白内障13只眼(46.4%),A组并发白内障4只眼(1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手术与小梁切除术均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与小梁切除术相比,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小梁切开手术安全性较好,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8.
谢卫东  胡中庚  李勇  王芳  谭乐 《医学临床研究》2004,21(12):1412-1414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前房穿刺及滤过试验在治疗青光眼中的临床作用。【方法】86例(12 8只眼 )青光眼应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前房穿刺及滤过试验 ,观察术前、术后视力 ,眼压 ,眼底及术后滤过泡 ,前房深浅。【结果】术后d2~ 47只眼浅前房I度 (5 .4 7% ) ;术后 5d平均眼压 (1.6 9± 0 .5 6 )kPa;术后半年平均眼压 (1.78± 0 .6 3)kPa。术后半年视力略下降者 3.13% ,视力不变者 4 5 .31% ,视力提高者 5 1.5 6 % ;功能性滤过泡 90 .6 2 % ,无效滤过泡 9.38%。【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前房穿刺及滤过试验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疗效满意 ,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付少山 《临床医学》2009,29(4):83-85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和开角型青光眼56例61眼,设计一种手术方法即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小梁切除,可调节缝线及根据年龄及结膜下Tennon’s情况决定是否应用丝裂霉素C浸润,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视力均比术前明显提高,0.4以上占7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平均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平均眼压(P〈0.01);Ⅰ、Ⅱ型滤过泡占86.9%;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成功率高,简单、安全、经济,更适合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丝裂霉素联合巩膜瓣调节缝线在婴幼儿青光眼滤过术中的应用。方法观察16例26眼婴幼儿青光眼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巩膜瓣可调节缝线的治疗效果,分析术后并发症。结果26眼婴幼儿青光眼术后一周眼压控制率为96.15%,术后半年眼压控制率为88.46%,术后3年眼压控制率为76.92%。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浅前房、术后滤过泡漏、术后低眼压、术后滤过泡纤维化等。结论尽管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在婴幼儿青光眼的治疗中仍然存在一些并发症,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