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蛔驱虫治疗胆道蛔虫54例临床报告吴友欢王雁飞(江西省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医务所南昌330013)(江西省南昌市卫生局南昌330006)关键词胆道蛔虫病中西医结合疗法胆道蛔虫为肠蛔虫感染常见并发症,以农村多见。笔者近30a,用中药安蛔,西药驱虫治疗该...  相似文献   

2.
笔者1994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安蛔调胃中药治疗小儿蛔虫性腹痛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在对蛔虫病的治疗中总结了“得苦则安,闻酸则静,得辛则伏”的经验。乌梅丸即取乌梅之酸,川椒之辛,黄连之苦,酸、辛、苦合剂,共凑安蛔、伏蛔之功。据有关药理研究,乌梅、使君子、苦楝皮均起麻醉蛔虫头节的作用,使其失去附着肠壁的功能。本方在马梅丸基础上加用安蛔驱蛔药物,相辅相成,其效益彰。蛔虫性肠梗阻之产生原因,是以蛔团阻塞肠腔,形成梗阻。在治疗上驱蛔安蛔虽然在所必需,但是介决肠道梗阻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根据“通因  相似文献   

4.
验方二则     
糖姜醋治疗胆道蛔虫林某 ,女 ,58岁 ,1981年 6月 7日晚因上腹剧痛、呕吐而入院。患者诉上腹阵发性绞痛 ,有钻顶样感觉 ,伴恶心、呕吐。体查 :剑突下有轻度压痛。大便检到蛔虫卵( )。诊断为胆道蛔虫病。经用阿托品、6 54- 2等药 ,腹痛未见好转。 3天后症状仍如前 ,遂嘱家属速用生姜取汁 1茶匙 ,加糖、醋适量 ,冲开水约 30 0 ml,频频饮服 ,5分钟后腹痛逐渐缓解。次日患者精神好转 ,诸症悉除 ,并排出蛔虫数条。前人有“蛔得酸则静 ,得辛则伏 ,得苦则下”的经验。本方取姜醋之酸辛加糖之甜味 ,立法重在诱蛔安蛔 ,使虫静下行 ,疼痛自止。糖姜醋有…  相似文献   

5.
胆道蛔虫病是由于肠道蛔虫上窜钻入胆道引起的常见急腹症。蛔虫钻入胆道时,胆道口括约肌受到刺激而发生强烈痉挛,产生上腹部剧烈绞痛,蛔虫把肠道细菌带入胆道内生长繁殖,发生胆道感染,甚至出现梗阻、化脓等并发症。本病较常见,多见于青壮年及肥胖者,无严重胆道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皆可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多以抗感染、解痉、镇痛、驱虫治疗为主。笔者在中西结合治疗胆道蛔虫中除抗感染外,采用中药安蛔祛虫,特别是舒肝、理气、通下法治疗胆道蛔虫,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符合胆道蛔虫诊断标准,其中胆总管扩张伴蛔虫22…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79~1987年用自拟通胆安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100例。其中男31人、女69人;最小年龄4龄,最大60岁,30岁以下占76%。本组患者除具有突然发作剑突下钻顶样绞痛,向肩部放射,恶心呕吐(有的吐蛔)等胆道蛔虫病症状外,B超探查,可见胆总管或左右肝管内显示蛔虫光带。  相似文献   

7.
胆蛔汤为成都中医学院李明富老师之验方。笔者10余年来以此方为主,适当加味,治疗胆道蛔虫病,肠蛔虫病,或蛔虫性肠梗阻效果均较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胆道蛔虫病,在农村中较为常见,笔者以自拟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小结如下:一般情况根据我院58例胆道蛔虫病病史分析,发病年龄以学龄儿童为多见(6~12岁),约占50%,其次青壮年约占40%,中老年约占10%,婴幼儿比较少见,性别无甚差异,58例病史中,多伴有肠蛔虫病史.诊断主要依据;1.有特殊性的腹痛症状;2.检查右上腹部剑突下有固定性压痛;3.既往有排蛔史;  相似文献   

9.
自1990年以来,自拟安蛔驱蛔汤为主,治疗小儿蛔虫病28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28例中,胆道蛔虫8例,肠道蛔虫20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5~14岁;住院10例,门诊18例;病程最短2天,最长1例肠道蛔虫病达半年之久。2诊断标准胆道蛔虫病:(1)突发的阵发性剧烈腹痛,过后如常或缓解;(2)右上腹或剑突下局限性压痛;(3)B超可见胆管扩张或线状回声。肠蛔虫病:(1)上腹至脐周疼痛,反复发作,应用解痉止痛药不满意;(2)腹部可触及条索状物;(3)唇内可见粟粒大小灰白点。上述标准,每病只要具备其中二项即可诊断。3方药组成及用法方药:乌梅9g、川椒5g、…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安蛔排虫汤治疗胆道蛔虫症疗效.方法:用自拟中药安蛔排虫汤,结合西医解痉对症治疗胆道蛔虫症40例.结果:临床治愈3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97.5%.结论:安蛔排虫汤治疗胆道蛔虫症有安蛔止痛、利胆排虫作用,疗程短,经济,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安蛔排虫汤治疗胆道蛔虫症疗效。方法:用自拟中药安蛔排虫汤.结合西医解痉对症治疗胆道蛔虫症40例。结果临床治愈3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97.5%。结论:安蛔排虫汤治疗胆道蛔虫症有安蛔止痛、利胆排虫作用,疗程短,经济,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正> 乌梅丸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温脏、安蛔、止痛之功,适应于寒热错杂,阴阳盛复之蛔厥及久痢等证。近代用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蛔虫性肠梗阻、华支睾吸虫病、钩虫病、胆渡鞭毛虫病、胃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结肠炎、慢性胃肠炎、神经性呕吐、中毒性消化不良等多种寄生虫病,消化系统疾病,某些感染性疾患的后期或慢性阶段而属寒热错杂者。本方药用十味,寒热并用,补泻兼施,配合精当,故不仅对胆道蛔虫病“有其惊人独特的疗效”,而且“对寒热错杂之各种疾病均可取效。”  相似文献   

13.
我們应用驅蛔湯治疗胆道蛔虫病32例,效果很为滿意。茲将治疗經驗介紹如下。一、病例选择本組所有病例均系由西医明确診断为胆道蛔虫病。其診断依据是:1.疼痛部位均在上腹部剑突下及右側肋下;2.疼痛特点为发作急,系陣发性的剧痛钻痛,拒按,伴有呕吐胃中容物及清水或蛔虫:3.粪便鏡检蛔虫卵阳性;4.以往有腹痛拉蛔史。  相似文献   

14.
《新中医》2000,32(2):60
1 蛔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蛔虫病是由于蛔虫寄生于肠道 ,以阵发脐腹疼痛 ,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病。1 1 诊断依据 ①阵发性脐周腹痛 ,常骤然发作 ,痛无定处 ,可自行缓解。②可有发热咳嗽或哮喘 ,痰中带血 ,皮肤出现风疹块团 ,寐中磨牙 ,流涎 ,鼻痒。病久面黄肌瘦 ,神情烦躁 ,呕出蛔虫或排出蛔虫。③巩膜可见蓝斑 ,面部出现白色虫斑 ,唇内侧有白色粟粒状小点 ,指甲花斑。腹部可触及条索状蛔虫团 ,时聚时散。④有饮食不洁及吐蛔、排蛔史。⑤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 ,嗜酸性细胞可增高。⑥可出现蛔厥 (胆道蛔虫 )…  相似文献   

15.
胆道蛔虫症是由肠道蛔虫上窜钻入胆道所致,属中医蛔厥、胁痛、腹痛、黄疸范畴。临床将胆道蛔虫症分为蛔滞、蛔热、蛔火三型。蛔滞型是由于脏寒、蛔虫内扰,肝胆郁滞、气机逆乱所致,故治以安蛔止痛、温中理气,方用乌梅丸、驱蛔汤。中药宜空腹温服,如病人呕吐频繁,可用少量姜汁滴于舌上有利于止吐。腹痛时可局部按摩、拔火罐、热敷以疏通瘀滞、温中止痛。另外,针刺足三里、胆俞、中脘穴亦有一定疗效。根据“蛔得酸则静,得辛则化”,亦可用米醋30ml加花椒少许口服。饮食忌辛辣、肥甘厚味,可予病人辛凉多汁酸味的食物。痛剧时嘱病人卧床休息,痛止…  相似文献   

16.
乌梅丸方为仲景《伤寒论》厥阴病之主方,具有安蛔止痛、寒温并调之功。不但能治蛔虫内扰、久利不愈等证,而且凡属于寒热错杂、正气不足的证候均可应用。临床用治腹痛崩中、厥阴消渴、皮肤瘙痒等均有良效,体现了扶正祛邪、寒热并用的治疗原则。我们曾用乌梅丸治验六例,报道如下,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胆道蛔虫症属祖国医学“蛔厥”范畴,系肠蛔虫病的一种并发症。笔者在基层乡镇卫生院工作时,用辨病及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自拟安蛔汤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辨病依据1.1 腹部体征上腹部或右上腹部胆囊区阵发性剧烈绞痛、间歇期可不痛,患者自觉心窝部有“钻顶”感。腹部症状严重而局部体征轻微,仅上腹部剑突下偏右下方有轻度触痛,无肌卫。如合并胆道感染,可引起发热。可触到右上腹肌紧张。1.2 有肠蛔虫病史发作时恶心呕吐,吐蛔者更具诊断价值。2 辨证分型胆道蛔虫症就其临床症状的观察可划分为三型。即偏热型、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18.
胆蛔通下汤治疗胆道蛔虫病52例湖南省永州市人民医院(425000)王东明主题词胆道疾病/中医药疗法胆道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笔者于1987~1995年运用胆蛔通下汤治疗本病52例,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2例均为门诊和住院病...  相似文献   

19.
1961年3——9月,我院收容胆道蛔虫病患者五十一例,經西医治疗未見好轉,我科采用梅楝四逆散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病例选择凡經本院西医临床确诊为胆道蛔虫病,有腹痛史及粪检蛔卵阳性的住院患者,为本組治疗对象。临床診断①上腹部有不同程度的陣发性疼痛;②噁心呕吐;③有腹痛史、蛔虫史;④舌苔呈梅花斑点者;⑤粪检蛔虫卵阳性。临床分析 1.性别与年龄:男性二十八例,女性二十三例。年龄四至十五岁二十三例;二十至三十岁十七例;三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安蛔、杀虫、健脾、理气、止痛之中药使君子、川楝子、南瓜子、乌梅、槟榔、白芍、元胡等组成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108例,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