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下消清和四法治疗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下清消和四法治疗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3例在应用自拟下消清和四法中医药辨证组方的基础上联合常用西药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单纯西药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治疗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及谷氨酰转肽酶(γ-GT)分别下降为(52.0±20.2)μmol.L-1,(59.6±77.2),(101.8±25.9)U.L-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下清消和四法更能有效地促进"残黄期"黄疸的消退,且不良反应轻微,随访3个月,总胆红素与相关指标未出现反弹。结论:下消清和四法中医药辨证组方的基础上联合常用西药治疗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瘀热是黄疸的重要病理因素,肝胆瘀热是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机关键,清热化湿、凉血化瘀是其治疗大法,从瘀热辨治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较传统的"化湿邪,利小便"法,更加切合临床。凉血退黄散由茵陈、赤芍、黄连、垂盆草、金钱草、广郁金、人中黄、生甘草组成,是孟河医派名家张继泽教授从瘀热辨治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经验方。附病案1则。  相似文献   

3.
消淤退黄汤治疗肝内淤积性黄疸30例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自1997年以来用消淤退黄汤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3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清代著名医家陈士铎的学术著作,总结发现其别具特色地从黄疸的分布、深浅来辨其病位。将黄疸病因归于五脏六腑,但认为病变关键在“湿”。治疗上遵五脏生克之理:润肝泄心,辨治心疸,补土利金,辨治肺疸;补命门之火,解脾土之寒而治脾肾二疸;循通补旺胆,通利消疸之治则治疗胆疸、肝疸。处方用药上利湿青睐茯苓、茵陈,健脾独钟白术,消酒疸专用柞木。陈士铎辨治黄疸受仲景、“温补学派”诸家影响颇深,但其特色地从五行理论、脏腑功能的角度治疗黄疸的思路别有新意,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极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属于慢性自身免疫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在中医学中属于“黄疸”“积聚”“风瘙痒”“鼓胀”“肝癖”“虚劳”等范畴。苏春芝主任中医师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认为PBC病位在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肝肾不足,正气虚损”为基本病机,气、湿、热、瘀为主要病理因素。基于“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理论辨治PBC,临证注意顾护肝肾,扶正祛邪,并根据病机变化圆机活法,整体调和脏腑气血阴阳,用药准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重度黄疸的症状一般多见于重症肝炎,淤胆型肝炎、阻塞性黄疸等病。尤其是淤胆型肝炎,虽然多数病例预后良好,但肝汁酸长期滞留,会导致肝细胞水肿、坏死和肝小叶内反应性炎症,引起门脉区的纤维组织增生,进而影响肝汁流畅。因此,任何类型的长期胆汁淤积均可增加继发性机械阻塞的因素,形成恶性循环,带来不良预后,或形成肝内结石,或发展为慢性迂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形成胆汁性肝硬变等。近几年来各地用通下祛瘀、清热通腑、清利肝胆湿热等法治疗,收效良好。我根据现代医学有关本病的发生机制,结合临床特征,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剂,采用活血化瘀重用赤芍对顿挫黄疸和加速黄疸的消退取得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从肝论治消渴(糖尿病)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疾病,是多因子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现已突破了传统的三消分治及以肾为中心脏腑的论治框架,提出了许多新论。笔者认为从肝论治消渴更能提高疗效,经研究而提出“以肝为中心调控脏腑气血津液”辨治消渴之论,以供同道参考。1以肝为中心辨治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陈福来“八法”辨治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陈福来“八法”辨治选方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水平,记录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及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ALT、ALP、GGT、TBIL、TB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陈福来“八法”辨治胆汁淤积性肝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阶段,毒、瘀、虚缠绕搏结,发生多种合并症,使患者生存质量下降,死亡风险加大。应用益气活血消鼓胀;清利通化治黄疸;“通”“堵”结合止出血;寒温并用除“胀闲”;开闭、固脱治“肝脑”等法,重症急治,留人治病,为肝硬化重症患者赢得生机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多表现为肝细胞性黄疸,常伴不同程度的肝内胆汁淤积,病情加重时易导致肝功能衰竭.我们采用血塞通注射液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清下消补法组方对乙肝肝硬化预后因素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以预后因素为评定指标观察中医药清下消补法为主辨证施治配合西医药对乙肝肝硬化的疗效。方法:本研究设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30人。为保持组间均衡性,本研究采用匹配对照设计,匹配依据为王吉耀肝硬化8项预后因素。结果:研究组除血红蛋白(Hb)外,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等预后因素统计学差异均显著,腹水、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组间对比统计分析只有血清总胆红素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研究提示中医药清下消补法为主辨证施治配合西医药治疗对乙肝肝硬化预后因素有积极影响。2.中医药清下消补法辨证施治治疗乙肝肝硬化退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消化系统疾病中寒热错杂证比较多见 ,辛开苦降法是在寒热并治法则指导下治疗寒热错杂证的常用具体治法 ,二者的关系是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探讨辛开苦降法对于治疗消化系统寒热错杂证及湿热病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常人的经穴-脏腑相关研究情况.方法:本文查阅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对近50年来关于正常人的经穴脏腑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系统回顾.结果:发现健康人的经穴-脏腑间确实存在相关性,并且同一穴位在不同时辰对相应的脏腑的调节效应不同.同时对该研究的意义、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思路做了初步分析.结论:健康人的经穴-脏腑相关研究值得考虑,可结合针刺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观测.  相似文献   

14.
通里攻下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通里攻下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993— 2 0 0 0年共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 88例 ,常规治疗 4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 47例 ,然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常规组与中西医结合组在手术率、并发症率、平均住院时间、死亡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通里攻下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能减少手术率 ,在保守治疗及围手术期治疗中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7,(9):731-733
根据慢性脑损伤的临床表现,提出慢性脑损伤属于中医脑病范畴。依据脑病发生发展规律,将慢性脑损伤的病因概括为先天因素、调摄失宜、久病损伤、外邪侵袭、外伤脑髓等;认为导致慢性脑损伤的各种病因可以相互影响,持续作用于人体,最终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痰浊瘀血阻滞,经隧不畅,邪气内扰,脑髓病损,造成慢性脑损伤。慢性脑损伤病机可概括为正虚邪结,络痹髓空,神机失常。  相似文献   

16.
从辛开苦降法论治消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部分并发症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采用辛开苦降法调理脾胃功能治疗糖尿病,通过寒热温清并用,升清降浊,斡旋气机,解郁化滞,可以获得良好的降糖及改善并发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韩优星 《天津中医药》2005,22(2):144-146
阳明病下法并非阳明证实证一证,亦有瘀血结于下焦之阳明蓄血证之下,且其治法据其证和程度的不同,有攻下、润下、导下、下瘀等法,通过泻下、涤荡、破瘀等作用,将胃肠中的积滞、瘀血、宿食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虽下法可祛邪,但同时皆可伤人体正气,既可伤阴,又能伤阳,故下之亦以邪去为度,不可过用。  相似文献   

18.
便秘一证绝非下法一途,其"汗、吐、下、和、清、温、补、消"八法尽而有之,从中医八法的角度对便秘治法加以阐述,提纲挈领地理清治疗便秘的思路,以求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肠梗阻的病机为中焦气滞、痰浊、血瘀、热毒壅滞而致浊阴不降,腑气不通,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肾亦相关。针对邪实,以辛味药开壅滞之中焦,以苦味药降不通之腑气。辛味药主行善散,可助脾升清阳、运化精微以行气、活血、化湿;苦味药主泄善降,可助胃之降逆,通腑以祛郁结。辛苦同用,则脾升胃降,复司其职,清浊回归本位。  相似文献   

20.
该文认为中风日久脏腑衰微,气血津液亏耗,瘀血、痰湿、气郁夹杂,后遗症期病机以"虚"和"瘀"为主,从"脾"论治可以起到扶助正气、祛瘀生新、标本兼顾、驱邪而不伤正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