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思媛  齐向华 《吉林中医药》2013,(12):1277-1279
运用系统辨证脉学理论及技法,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应用脉象要素准确判断患者个性及体质偏颇,结合心理紊乱状态,郁闷不舒及烦躁焦虑状态,得出疾病病因及病机,回溯疾病源流,指导辨证施治,体察脉诊对疾病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医心理紊乱状态是适应当今社会疾病而产生的新的理论体系,包括郁闷不舒状态、精神萎糜状态、思虑过度状态、惊悸不安状态、烦躁焦虑状态5种异常心理状态。齐向华教授创立了以25对脉象要素为基础的系统辨证脉学体系,并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总结,分析出5种心理紊乱状态各自的脉象特征。通过脉象要素的整体状态和局部表现系统判断患者的不同中医心理紊乱状态,从中医学理论过渡到患者的躯体症状,从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烦躁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反应,如这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增加,则引起生理、心理上的不适或异常。这种介乎正常烦躁情绪和情志疾病之间心理状态的紊乱则是烦躁状态,其临床多表现为患者心境不良,自觉心中情绪不安,事事不顺意,烦躁易怒,甚则引起行为躁动不安等躯体化症状。"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以多学科发展为背景,运用中医学、认知心理学、现代信息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融合古今各家脉法而形成的一套全新的脉学体  相似文献   

4.
滕晶 《中国中医急症》2011,(9):1529-1530
烦躁始出于《内经》,烦指情绪烦闷,躁指肢体不安,烦与躁常同时并见,因此多烦躁并称。烦躁状态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患者常表现为心境不良,觉得事事不如意,不顺心,想发脾气,甚至出现焦躁不安,坐卧不宁。烦躁状态的持续存在往往会导致疾病复杂化,难以诊治。笔者意欲通过对烦躁状态的4则病案分析,尤其是对其脉诊的体会,总结烦躁状态病证的特点,以  相似文献   

5.
失眠患者烦躁状态的理论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历代医家对失眠患者烦躁状态的理论认识;临床对失眠烦躁状态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初步探讨了烦躁状态与失眠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制具有中医特色的反映失眠症患者烦躁心理紊乱状态的多维测评量表。方法对有关烦躁和失眠的古今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确定量表的理论框架,建立条目池;经专家论证和预调查,对条目进行筛选。结果确立了包含39个条目的量表。结论该量表的研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失眠症患者的烦躁状态进行辨识,为中医临床及时准确的辨治失眠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应用工具。  相似文献   

7.
抑郁症"烦躁"属于心境障碍性疾病,轻者影响患者及家人的身心健康,重者甚至能导致患者轻生死亡。中医治疗抑郁症"烦躁"需要结合临床特征及其辨证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而在研究抑郁症"烦躁"中,其与阳虚病机的关系成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法、临床特征分析法及以药测证法探究阳虚病机与抑郁症"烦躁"的相关性,期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结合有关原文论述了《伤寒论》对烦躁的认识 ,即表邪不解、里热内盛、阳气虚衰、正复邪退、邪胜正衰等因均可导致烦躁。强调指出张仲景每每将烦躁作为六经辨证的眼目 ,以揭示病情传变 ,指导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烦躁伴失眠的中医用药组方规律,探讨其病机和治疗特点。方法:在运用贝叶斯网络技术处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286首烦躁伴失眠治疗方剂的基础上,进行药物分类、使用频次、药性及各种治法的使用频次、配伍频次分析。结果:烦躁伴失眠的用药可分为辨病用药和辨证用药,辨证用药以益气药和养阴(血)药的使用频次最多;药性以味甘、苦,性温热为主,五脏归经各具特点;益气、养阴(血)、安神是其主要治疗方法。结论:气阴(血)不足是烦躁伴失眠的主要病机,益气养阴(血)法是烦躁伴失眠治疗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连俊萍 《山西中医》2011,27(11):56-57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学的特色。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护理可根据辨证分型,取不同的穴位按摩,起到调节气血,温经通络的作用,既能止痛,又可催眠。要注重个体护理,如外向性格的患者,多表现为烦躁,易怒,对疾病的治疗常因失去信心而自暴自弃,应多与其交谈,了解其生活、家庭及思想情况,在精神上多给予安慰、开导和鼓励。内向型患者,情绪较含蓄,多表现为悲观抑郁,易产生绝念,应从生活护理上多关心体贴,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语言疏导,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消除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1.
中医“烦躁状态”脉象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晶 《中国中医急症》2012,(10):1578-1579
解析烦躁状态的内涵,总结烦躁状态的心理特征脉象及不同病机状态下相应的脉与方,通过脉象特征对病案予以分析,以期为临床应用脉象辨识与诊治心理状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伤寒论》有关烦躁、心烦、躁烦证的论述及在各条文中的实际意义,探索其形成原因,论证了在各条文中的重要辨证地位,临床如何辨证治疗,对预后有何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整体与局部辨证是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论治中两种不同的视角,其中整体辨证是基础,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类型,不同病情阶段的机体状态,患者所处的自然环境、气候状况、社会环境及患者情绪状态等特殊内外环境;局部辨证是补充,主要是临床医生通过对关节病变特点临床意义的辨析进而获得确切的病情资料。梳理与分析两种辨证方法在类风湿关节炎辨证中的关系,认为局部辨证包含于整体辨证之内,二者密不可分,临证需在整体中预测局部,从局部中推断整体,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类风湿关节炎辨证的正确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14.
不寐的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不一.针灸治疗多辨证取穴或对症取穴,疗效肯定,但达到治愈仍属不易.报道一例不寐女性患者,入睡困难13年,症状加重3周且伴情绪烦躁,辨证为顽固性心脾两虚证不寐,给以针刺治疗.在常规针刺治疗2周疗效欠佳后,改为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配合运用五门十变法合子午流注纳支法取穴,连续治疗6周,患者睡眠可达5...  相似文献   

15.
滕晶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1756-1757
"烦躁状态"是人体的一种心理紊乱状态,这种状态持续不缓解,最终成为导致诸多疾病发生和维持的症结所在。在对"烦躁状态"内涵进行诠释和发病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相关脉象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辨识和辨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中医心理紊乱状态评定量表评价中成药治疗28例失眠症的分析。方法:选取55例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根据用药的不同将这55例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28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枣仁安神胶囊,对观察组使用百乐眠胶囊。两组患者均服用30天,在患者的治疗前后同一时段分别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烦躁、不安、焦虑、郁闷、萎靡等方面状态改善效果均较对照组患者好(P<0.05)。结论:在临床研究中,心理状态紊乱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评定是非常准确的,对于评价中成药治疗失眠症的效果也非常显著,本次研究中,使用百乐眠胶囊治疗失眠症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烦躁、不安、焦虑、郁闷、萎靡等方面的心理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17.
齐向华教授在研究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在临证中将“大气下陷”分为虚实两端;在梳理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思虑过度状态,烦躁焦虑状态,郁闷不舒状态,惊悸不安状态,精神萎靡状态),并构架出了相应的辨治体系;在传统脉诊的基础上,引入系统科学理论,融合现代脉法,创新性的构架出了“系统辨证脉学”体系,根据“系统辨证脉学”体系,指出大气下陷有三个病机层面:上焦气虚、下焦不固和气血沉积,进而总结出了“大气下陷”临床常见辨证脉象系统:下、进少退多、寸粗尺细、寸强尺弱,为临床辨治“大气下陷”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耳鸣是很多疾病共有的一个症状,很多病变都可能引起耳鸣,故其发生也呈多样性。近年来耳鸣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可伴有头痛、失眠、烦躁、焦虑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苟春雁主任对古典针灸理论颇有研究,临床辨证思维及诊疗具有特色,经验丰富。他认为,耳鸣要从虚、实两方面分析,强调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针灸时要灵活取穴以充分发挥动留针术的优势。文章通过案例介绍苟春雁主任治疗耳鸣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烦是指情绪的烦闷,躁是指肢体不安,临床烦与躁常同时并见,因而称之为烦躁。既往常将烦躁作为一种病因或症状进行认识,而它同时又是一种心理紊乱的状态,是指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始终处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护理模式应用于消化内科溃疡患者中的效果,分析其对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108例消化内科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护理方案的不同随机分成观察组54例与对照组5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联用中医辨证护理,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护理模式在消化内科溃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