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tractstromaltumor,GTST)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一个热点,该病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等非特异性症状,中年男性多见,胃部好发,约占432%,亦可出现于回肠、空肠、十二指肠,而以结肠最少见,约占43%〔1〕,我院曾收治一名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结肠间质瘤,现报告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2岁,因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3d而入院。查体:体温378℃,腹肌柔软,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明显,未触及包块,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血常规示:RBC256×1012/…  相似文献   

2.
胃间质瘤1例     
徐玉新  潘春霞  陈浩林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2):260+264-260,264
患者男,71岁。左上腹部不适,腹痛,腹部包块,黑便4天,既往有脑梗死及黑便病史,WBC 14.7×109/L,Hb 64g,血糖12.2mmol,1周前行B超检查示,腹腔占位,来我院行磁共振检查诊断为胃壁肿瘤),术后病理证实胃间质瘤(图3,4)。术中所见:全麻成功后,仰卧位,常规腹部术区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00,自引:0,他引:100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可能是Cajal细胞,该肿瘤并不不见,以往认为胃肠道间质瘤包括所有发生于胃肠道的平滑肌细胞,神经鞘细胞或平滑肌和神经鞘细胞双向分化的肿瘤以及未定分化的肿,但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明,胃肠是质瘤为一组独立的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与经典的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不同,因此,本文重点阐述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4.
病例资料 患者,女,52岁.因间断上腹部胀痛不适2月余,加重1周就诊.查体:左上腹可触及一大小25 cm×18 cm肿块,边界不清,表面光滑,活动度欠佳,轻压痛.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8,自引:5,他引:6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 -01~2011 - 12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GIST临床资料.结果:病变部位为胃29例,小肠及小肠系膜8例,结直肠4例.所有41例均行手术治疗,29例(70.7%)完全切除,无手术死亡.免疫组化:CD117(+)38例(92.7%),CD34(+ )36例(87.8%).结论:GIST临床无特征性表现,超声内镜有助于诊断,手术切除肿瘤为主要治疗方法.术前转移及核分裂像数目是GIST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胃间质瘤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 1 女 ,63岁。 1年前发现上腹部有一拳头大小肿物 ,无疼痛不适感 ,未行诊治。肿物近日逐渐增大 ,并出现上腹胀痛 ,时有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来院就诊。B超检查 :上腹部偏左可探及一 3 0cm× 3 0cm大小的不均匀实性团块 ,其内可见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 12 .0cm× 9.0cm ,内可见细小点状回声。诊断 :腹腔实性占位并液化及出血。CT检查 :上腹部偏左见一巨大囊实性肿物 ,约 19.2cm×18.6cm× 12 .3cm ,囊壁厚薄不均 ,并可见结节样突起。肿块前缘贴前腹壁 ,其分界尚清 ,上界与肝左外叶下缘分界不清。胃体位于该肿块下后方 ,明…  相似文献   

8.
彭友 《西南军医》2014,(5):533-53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显示21例为良性GIST,4例为恶性肿瘤,11例为混合性的肿瘤疾病。随访两年发现3例因肿瘤复发致死,2例于术后4周肿瘤复发后再行手术治疗,其他患者基本正常。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检查较为复杂,需要借助相关的病理检查才能证实。利用手术治疗GIST患者,疗效良好,并且靶向技术的辅助治疗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2007年诊治的4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G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42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完全切除术和不完全切除术。结论(1)螺旋CT扫描是CST最有意义的捡查方法之一,在螺旋CT扫描的基础上,术前可对肿瘤进行内镜下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术前诊断阳性率;(2)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3)应用合理规范的外科手术,辅以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将是今后治疗GST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病例男,40岁。自述近1年开始出现无明显原因的上腹部间歇性隐痛,进食后明显,伴恶心、泛酸、乏力、呕吐、黑便。近日感上腹部疼痛加重,呈持续性发作,每13解少量黑便2~3次,肢体发冷。查体:体温36.8℃,脉搏80次/min,血压110/70mmHg,腹部平软,未见胃肠型蠕动波,上腹压痛以左侧明显。未触及腹部包块和条索状物。腹部B超示:左肝实质性占位病变,肝癌可能。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示:胃小弯侧平滑肌肉瘤。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中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由Kit(CD117)表达阳性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位于胃肠道、网膜以及肠系膜上,多见于中老年人,男女间无明显差异。《中国GIST病理共识意见》把GIST定义为组织学上由梭形、上皮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8例GIST患者的诊疗情况。结果 18例均经术后病理确诊,肿瘤位于胃12例,小肠4例,结肠2例。16例完整切除,2例姑息切除,CD117阳性率96.2%,CD34阳性率75.6%。结论 GIST是一类具有恶性倾向的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多变,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及应用分子靶向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术前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间质瘤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半数以上可有消化道出血,还可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及腹部包块。27例胃镜发现异常,28例腹部CT检查均发现异常。本组32例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免疫组化检查CD117阳性30例(93.7%),CD34阳性23例(71.9%)。手术切除后5例复发者二次手术治疗,2例行姑息性减瘤手术者于6月内死亡。结论电子胃镜、超声内镜、消化道钡餐透视、腹部CT检查有助于手术前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确诊胃间质瘤,手术后应行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14.
胃间质瘤(gastrisstromalTumor,GST)是较少见的胃黏膜下肿瘤。消化道钡餐造影、CT等影像学检查是临床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对GST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本文介绍1例继发巨大溃疡的胃恶性间质瘤,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问质干细胞的肿瘤,实质上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表型表达C—kit蛋白(CD117),遗传学上有e—kit基因突变。CDll7、CD34及DOG-1是胃肠道间质瘤诊断特异性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分析2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8例做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2例,小肠10例,结肠2例,直肠2例,食管1例,肠系膜1例。28例GIST中,恶性22例,主要CT表现为:肿块直径≥5cm17例,20例瘤体内有低密度坏死,肿瘤边缘有分叶7例,肿瘤实体明显强化,增强前后净增加CT值≥40Hu18例,15例瘤体内和瘤旁伴有成簇状或线状排列血管,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12例。良性6例,肿块直径≤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轻度均匀性强化。CT检查的敏感性为100%,定位准确率为67.8%(19/28),定性准确率78.57%(22/28)。结论:CT可作为GIST常规检查方法,其敏感性高,对术前定性诊断有帮助。但对体积较大的GIST,确定肿瘤组织来源较困难,需结合钡餐造影和内镜检查,以提高定位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胃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一种较少见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1]。本文报告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9例GST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4例,年龄43~70岁,平均52岁。临床表现上腹部不适、胀痛、乏力和纳差9例,恶心呕吐5例,黑便3例,消瘦、便秘2例,胃手术史1例。病程1~6个月。查体腹部触及包块6例。1.2方法9例行B超检查,8例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6例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手术9例均行光…  相似文献   

18.
胃镜下套扎治疗胃间质瘤5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多见的非上皮性肿瘤,可发生在整个胃肠道中,发生几率最高的是胃(52%),其次是小肠、结直肠和食管,尤其好发生于胃底体交界处、胃底、胃体前壁、胃窦前壁、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移行处、升部与空肠移行处等。我院自2005年3月以来共发现102例胃间质瘤,并对其中的56例进行了胃镜下的套扎器套扎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1资料患者,女性,41岁。2016年6月,患者因腹痛2周伴肛门坠胀,病情加剧2d,赴上海市某医院就诊,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提示左上腹腔内巨大囊实性肿块,临床拟诊“胃底部间质瘤伴恶变可能大”收治入院。2016年6月28日全麻下行胃间质瘤和腹腔转移瘤切除术、腹腔广泛粘连松解术。术中探查发现胃底部巨大间质瘤,大小约18.0 cm×13.0 cm×6.8 cm;盆腔转移瘤5个,直径为1.5~8.0 cm;腹腔转移瘤2个,直径为1.6~3.5cm;大网膜肿瘤浸润灶,大小约4.0cm×3.5cm×2.0cm。术后病理学诊断:胃、盆腔、腹腔、大网膜间质瘤,高危型;肿瘤来源胃原发可能;组织学类型为混合细胞型间质瘤;核分裂象≥10个/50 HPF。免疫组织化学:Ki-67增殖指数20%。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门诊常规随访复查。术后3年余,于2020年3月腹胀1 d来院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可,腹部压痛,有抵抗感,余无特殊。经阴道超声检查:盆腔内子宫见多个实质低回声区,大小约13 mm×12 mm,边界清,形态规则,内部回声较均匀。盆腔内另见多...  相似文献   

20.
胃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病约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1%~4%。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巨大胃间质瘤患者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