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从形态学方面探讨匹罗卡品对兔眼葡萄膜巩途径的作用。方法:通过前房内注入微量示踪剂异硫氰酸荧光素牛清白蛋白(Fluorescein isothiiocyanate-bovine serum albumin,FTTC-BSA),于匹罗卡品点眼后2,4,6,8,10和12h各处死家兔2只,摘除眼球作冰冻切片,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确定睫状体、脉络膜上腔、前、后巩膜和脉络膜的荧光强度等级,并于光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改变。结果:匹罗卡品点眼后眼压下降,点眼后睫状体、脉络膜上腔和前巩膜荧光强度均显著减弱,后巩膜、脉终无明显变化。光镜观察见睫状肌细胞间隙缩小。结论:匹罗卡品通过收缩睫状肌而减少房水从葡萄膜巩膜途径排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形态学方面探讨匹罗卡品对兔眼葡萄膜巩膜途径的作用。方法 :通过前房内注入微量示踪剂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 (Fluoresceinisothiiocyanate -bovineserumalbumin ,FITC -BSA) ,于匹罗卡品点眼后 2 ,4,6 ,8,10和 12h各处死家兔 2只 ,摘除眼球作冰冻切片 ,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确定睫状体、脉络膜上腔、前、后巩膜和脉络膜的荧光强度等级 ,并于光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改变。结果 :匹罗卡品点眼后眼压下降 ,点眼后睫状体、脉络膜上腔和前巩膜荧光强度均显著减弱 ,后巩膜、脉终无明显变化。光镜观察见睫状肌细胞间隙缩小。结论 :匹罗卡品通过收缩睫状肌而减少房水从葡萄膜巩膜途径排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兔眼葡萄膜巩膜途径(Uveoscleral outflow,FU)的研究方法和从形态学方面观察兔眼FU。方法:于前房内注入微量示踪剂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Fluororescein isothiocyanate-bovine serum albumin,FITC-BSA)后0.5h,2.5h,4.5h,6.5h,8.5h和10.5h各处死家免2只,摘除双侧眼球作冰冻切片,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确定睫状体、脉络膜上腔、前、后巩膜和脉络膜的荧光强度等级。结果:睫状体和脉络膜上腔的荧光强度最强,前巩膜次之,后巩膜和脉络膜最弱。结论:FITC—BSA前房注入示踪法是一种从形态学方面研究FU的有效方法,在兔眼FU以前巩膜途径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对青光眼术前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UBM(Humphrey 840型,扫描频率50 MHz,扫描深度范围5 mm×5 mm)对96例96只眼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经药物降压后常规进行术前检查。结果:睫状体多发性囊肿4例4只眼(4.17%),睫状体脉络膜脱离24例24只眼(25.00%)。睫状体囊肿表现为睫状体交界处大小不一边界清楚,壁薄,腔内少或无内回声反射。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表现为巩膜与睫状体脉络膜之间存在一无回声区,睫状体平坦部层间分离,与巩膜和脉络膜之间的无回声区沟通,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时患眼的前房深度(1664±421μm)与对侧健眼的前房深度(2443±36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UBM检查可发现睫状体部位的细小肿物,区分肿物性质,并提供其部位、大小,有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UBM还可发现术前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揭示手术前后低眼压浅前房的原因,以指导青光眼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张国伟  贺翔鸽 《华夏医学》2005,18(2):149-150
目的:探讨单纯巩膜环扎术对兔眼葡萄膜巩膜途径的影响及葡萄膜巩膜途径在兔眼继发性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白兔随机分为手术组及对照组,分别于手术后1d、3d、1周、2周、4周、8周6个时相点进行观察。直接眼压计测量眼压;利用FITC—Dextran作为标记物测定葡萄膜巩膜引流途径房水流量。结果:①巩膜环扎术后各组眼压升高;②巩膜环扎术后葡萄膜巩膜途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升高,术后3d为高峰,最高可达基础量的3倍,4周后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巩膜环扎术后早期兔眼葡萄膜巩膜引流途径引流量升高。升高的主要机制是睫状体、脉络膜的脱离、眼前节的炎症以及高眼压环境下的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6.
李晓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4):124-124
目的:初步评价眼球破裂伤合并脉络膜上腔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7例(J7只眼)因眼球破裂伤致脉络膜上腔出血的患者行二期手术治疗,玻璃体腔内灌注BSS,在睫状体平坦部行巩膜切口引流脉络上腔积血,然后经睫状体平坦部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复位术,术中眼内填充气体或硅油。结果:17例患者均成功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术后随访3~27个月,15例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在位。眼球保存率88.2%,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2例患者视网膜再脱落,眼球萎缩。结论:经二期手术引流脉络膜上腔积血及玻璃体切除、视网膜复位术。大部分严重的眼球伤合并脉络膜上腔出血的患者可保留眼球,甚至恢复一定的视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睫状体脱离造成浅前房的形态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眼科传统B超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对青光眼术后睫状体脱离的患眼健眼的形态进行观察并对其测量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BM对B超不能诊断的睫状体脱离和脉络膜浅脱离,能特异性的进行检查诊断。其特征性表现为:巩膜与睫状体间存在无回声区,睫状体位置前移,前旋,睫状体平坦部向眼中轴部位移动,部分患可见睫状体平坦部呈层间分离,前房变浅的原是睫状突向前扭转,导致虹膜根部膨隆,晶体向前移位。所有睫状体脱离眼均为360度全周脱离,而非某一象限的脱离,不伴有脉络膜脱离的单纯睫状体脱离而致的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一般不致前房完全消失,保守治疗可奏效。结论:应用UBM检查可以对睫状体脱离造成的青光眼术后浅前房进行明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人眼虹膜-睫状体组织内EP1和FP受体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以地高辛标记EP1和FP受体探针,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人眼石蜡切片虹膜-睫状体相应受体mRNA的信号表达。结果:虹膜的血管、肌肉和内皮层见大量EP1和FP受体mRNA表达。EP1受体mRNA信号见于睫状体所有的肌肉纤维;FP受体杂交信号主要见于睫状体环形肌肉和结缔组织,纵行肌和放射状肌肉的信号未能检测到。结论:人眼组织EP1和FP受体mRNA广泛表达于相应有关受体激动剂作用的功能部位。EP1和FP受体mRNA选择性的表达于睫状体环形肌和结缔组织,提示二种受体在增加巩膜脉络膜房水引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巩膜隧道切口实施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硅油取出及人工晶体(IOL)植入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1例(23眼)实施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鼻下睫状体扁平部放置灌注、撕开后囊、经瞳孔和巩膜隧道切口取出硅油、IOL植入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顺利实施晶状体超声乳化、硅油取出,IOL植入。其中19例(21眼)IOL植入于囊袋内,2例(2眼)植入于睫状沟,未发生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硅油残留等并发症。结论:经巩膜隧道切口实施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硅油取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缝合复位术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做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在角膜缘后3mm行1/2厚板层巩膜切开向前剥离至角膜缘,再距角膜缘后1.5mm处平行角膜缘间断切开深层巩膜,使脉络膜上腔液体排空,以10-0尼龙线间断平行两行缝合睫状体.结果28眼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睫状体脱离复位,眼压恢复正常范围.结论睫状体脱离缝合复位术是治疗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有效方法,应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和房角后退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两种疾病不同的治疗方法和对其治疗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①睫状体脱离:在角膜缘后2.5-3mm作平行于角膜缘的切口达脉络膜上腔,用10—0尼龙线穿过切口前唇从巩膜突穿出,与角膜缘平行的方向穿过睫状体,从切口后唇穿出,缝合,结扎、②房角后退:根据眼压情况给以降眼压药物治疗。结果:①睫状体脱离:术后视力提高不明显,绝大多数眼压稳定在8-40mmHg、②房角后退:药物治疗后视力变化不大,19只眼眼压在16—30mmHg。结论:睫状体脱离必须采取显微复位手术治疗、房角后退患者中后期眼压异常升高后,利用药物降眼压治疗,  相似文献   

12.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屠翔 《中国医药导报》2008,5(6):162-163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出现浅前房的原因、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43例(52只眼)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43例(52只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主要为滤过过畅(38.5%)、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2.7%)、结膜瓣渗漏(23.1%)、恶性青光眼(5.7%)。采用保守治疗和(或)手术治疗后前房均形成。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主要为房水滤过过畅、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结膜瓣渗漏、恶性青光眼,应针对不同病因做出相应处理以形成前房。  相似文献   

13.
视网膜脱离手术眼内注气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视网膜脱离手术眼内注气方法已普遍应用,回顾我院236眼网脱手术,56眼眼内注气产生的并发症,探讨其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可用气体为C3F8或消毒空气,由相当于睫状体平滑部处巩膜注入0.6~1ml,近期观察3个月。结果术中注气56眼中手术一次成功50眼(89%)。术后伴发症:玻璃体混浊加重15眼,占27%;其他并发症:黄斑退行性变3眼,视神经萎缩1眼,脉络膜脱离1眼,睫状体平滑部脱离1眼,眼底出血1眼,严重偏头痛2例,共24眼(例)。结论眼内注气成功率高,并发症可由于气体本身或技术上的问题引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用Nd∶YAG激光提高视网膜-脉络膜静脉吻合术的成功率。方法:灰色家兔20只(40只眼)用氩激光建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模型,模型成功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20只眼),用氩激光随后用Nd∶YAG激光;对照组10只(20只眼),单独用氩激光诱发形成视网膜和脉络膜静脉间的吻合。结果: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和彩色眼底照像,实验组6只眼成功建立视网膜脉络膜吻合,检眼镜下激 光击射部位静脉中断呈漏斗状陷入脉络膜;FFA显示远端及近端静脉内血流汇入吻合处,吻合形成时间为4~6周,对照组未形成吻合。观察2~6个月由激光击射引起的视网膜或玻璃体出血均在8周内吸收,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用Nd∶YAG激光可提高诱导视网膜脉络膜静脉吻合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指导眼钝伤所致睫状体断离复位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经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确诊睫状体断离,并进行经典的巩膜瓣下的睫状体缝合复位术的56例(56眼)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行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AS-OCT)检查,观察睫状体断离在AS-OCT中的表现,并与UBM检查结果相比较。同时比较该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眼压、视力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致伤原因主要为多种异物击伤(42.9%)和拳击伤(32.1%),术前眼压10 mmhg共44人(78.6%),均出现浅前房。ASOCT表现为前房浅、睫状体脱离、睫状体附着处与巩膜分离、睫状体脉络膜上腔与前房沟通,图像特点与UBM检查结果类似,但对于睫状体断离范围部分患者有半个钟点位的差异。睫状体缝合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标准对数视力表)提高者44眼(78.69%),术后眼压(15.4±2.337)mmHg,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90,P0.01)。结论对于眼钝伤睫状体脱离患者,可以通过AS-OCT检查来确诊有无睫状体断离,并指导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来我院经治的56例(56只眼)外伤后导致的睫状体脱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形态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56只眼均明确探查出睫状体脱离。其中21例为睫状体上腔与前房沟通型,35例为睫状体与巩膜间连续裂隙样断离。结论 UBM检查分辨率高,不受屈光间质浑浊的影响,能清晰显示睫状体脱离的形态、部位和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2例23眼眼压失控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进行前瞻性连续病例研究。每眼均接受小梁切除手术和(或)睫状体破坏性手术治疗和(或)给予最大量药物治疗,基础眼压仍在(43±7)mnlHg(1mmHg=0.133kPa)。手术大体成功的判断标准为:术后眼内压(tOP)≤20mmHg,与用药和不用药时的基线IOP相比:IOP下降30%;无视盘凹陷进行性加深;无视野进行性受损。当不需要药物治疗时认为手术完全成功,未达到以上标准需要手术矫正或进一步行前房穿刺的病例视为治疗失败。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8±6)个月。结果术前平均IOP为(43±7)mmHg,术后平均10P(13±5)mmHg,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2,P〈0.01)。术后随访16~20个月,19眼(82.6%)获得大体成功,16眼(69.5%)为完全成功,4眼(17.3%)失败。无一眼术后出现严重的浅前房、低眼压或脉络膜上腔出血。无因硅管植入而发生异物排斥反应、局部或全身炎症或感染。2眼(8.6%)因前房出血而行前房冲洗术,1眼(3.4%)因硅管脱位与角膜内皮接触而将硅管取出,3眼(13.0%)因硅管后部结缔组织形成阻塞硅管而导致引流失败者。结论这一新方法的优点是巩膜内引流通路减少了结膜糜烂和感染的危险,将硅管置于睫状体之上避免了手术性睫状体脱离,将硅管连接至脉络膜上腔可充分利用脉络膜的再吸收能力,除确保充分引流外,也能提供自然的对抗压力,避免严重的术后低眼压。该方法可能成为较有效的手术技术,为难治性青光眼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810nm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48例(48只眼)难治性青光眼施行810nm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术后随访3—6个月。激光能量1500—2000mW,时间1500—2000ms,击射范围90°-270°,击射点10-30点,点间距2nm。结果经1—3次睫状体光凝,降眼压有效率78.62%,眼痛解除92.52%。结论半导体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是相对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手段,还可以缓解眼痛,保存眼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睫状体复位联合玻璃体切割在治疗伴有睫状体脱离的复杂眼外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严重眼外伤患者27例,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探查所有外伤眼睫状体360°全周脱离,离断口的范围在3~5个钟点。术前视力光感~眼前手动,平均眼压(6.03±3.25)mmHg。伴随症状包括轻度角膜血染、外伤性扩瞳、前房积血、虹膜根部离断、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等。所有患眼施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睫状体修补术,其它操作包括晶状体切除、虹膜离断口修补、视网膜复位或巩膜外穿刺放液等。结果术后UBM显示所有患眼睫状体复位。所有外伤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1月平均眼压(19.33±5.05)mmHg。24眼(88.89%)屈光间质清晰,所有患眼随访期间视网膜、脉络膜在位。结论对于睫状体离断口范围超过2个钟点的复杂眼外伤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睫状体修补术可有效恢复眼球的解剖结构,并保存有效的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丹参酮对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脊髓、血清谷氨酸水平探讨丹参酮保护脊髓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新西兰家兔24只,采用结扎腹主动脉的方法制作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 n =4)、模型组( n =10)和丹参酮组( n=10)。采用Zivin法改进复制模型,于造模前1h给予相应治疗。各组家兔分别于治疗前、缺血30min后再灌注0.5、1、4、8、12h的相应时间点切取脊髓,抽取下腔静脉血,检测缺血再灌注后脊髓谷氨酸、血清谷氨酸含量及对缺血再灌注4h、8h、12h,采用改良Tarlov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模型组与丹参酮组家兔血清、脊髓谷氨酸含量均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30min开始上升,4h后含量达顶峰,之后含量便逐渐下降,12h后大概恢复正常。丹参酮组较模型组各观测点血清、脊髓的谷氨酸含量均低。结论:丹参酮能降低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的脊髓谷氨酸含量,对家兔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