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观察骨盆控制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骨盆控制训练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下肢的步行能力进行评定,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步行能力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骨盆控制训练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盆控制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加平衡功能训练,应用Fugl-Meyer评定中的平衡功能评定法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在2组治疗前后对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和Holde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但治疗组提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强化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L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充分的姿势控制和良好的平衡功能是卒中患者康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外一些研究发现平衡能力的改变与某些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这些与平衡功能改变密切相关的功能有:转移,步行、上下楼梯等。同时,姿势改变和平衡的能力水平也是康复后果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鉴于上述研究的基础,依据姿势控制和平衡的原理,笔者设计了一套强化平衡功能训练方案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步行训练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03—2013-03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40例为对象,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常规的步行训练方法,B组采用辅助工具步行训练法,C组采用减重步行训练法。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FMA和MB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评分均显著上升。治疗后C组FMA和MBL评分分别为31.92±3.31和48.79±5.01,且评分在3组患者中最高。3组治疗前ASS、FAC和FI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组ASS评分为1.69±0.53,为3组中最低;FAC和FIM评分中,C组为3组中最高。3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步行距离均有显著提高,C组MWS在治疗前为(12.62±3.35)m/min,治疗后(78.92±8.92)m/min;TUGT从(28.92±11.62)s加速到(12.92±5.72)s,C组测定结果为3组患者中最快;治疗后3个月后A组MWS和TUGT均比B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减重步行训练法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中风患者早期膝关节控制训练对步行的重要性。方法60例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首先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稳定后再进行步行训练。对照组患者可独自站立后进行步行训练,尽可能使其迈步。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患者在进行步行训练的初始阶段加强膝关节控制训练,可降低膝关节发生退行性改变的机率,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虚拟现实(MR Cube)、腘绳肌肌力训练、运动控制训练、肌电生物反馈综合训练对膝关节控制的改善作用。1对象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08-2012-03在我科住院或门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且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男20例,女10例;年龄32~75岁,平均53.5岁。入选对象:所有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运动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和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2组患者于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 )、步行能力分级(FAC )、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评定平衡功能、步行功能、运动功能。结果2组BBS评分、FAC分级、FMA-L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早期强化踝关节运动训练能显著提高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卒中踝关节痉挛患者行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对踝关节痉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7-09在我科诊治的存在踝关节痉挛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康复科脑卒中偏瘫常规治疗,包括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ADL训练、传统中医治疗等,同时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行直接站立训练、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踝关节活动角度、6min步行测试(6MWT)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价。结果行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患者的踝关节痉挛程度较直接站立训练的患者改善明显,且步行能力得以提高。结论踝关节矫正板站立训练可使脑卒中患者的踝关节痉挛程度明显降低,并提高其步行能力,较常规的直接站立训练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运动再学习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损伤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采取神经发育学疗法,治疗组另行运动再学习方案.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Brunnstrom偏瘫步态评分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 经过8周康复治疗后,2组患者较治疗前除步态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的步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治疗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的改善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精准化运动康复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07—2022-12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治疗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42例,A组采取常规康复运动指导,B组采取早期精准化运动康复干预,2组干预时间均为4周。比较2组干预前、干预4周后的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步态异常情况、单腿负重能力、膝关节及髋关节屈曲伸展活动度、步行能力、细胞因子水平,以及干预4周后的满意度。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4周后2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升高,与A组比较B组更高;威斯康星步态(WGS)评分均降低,与A组比较B组更低(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4周后2组患者单腿支撑时间(SLWT)均延长,与A组比较B组更长;2组患者膝关节及髋关节屈曲伸展活动度均升高,与A组比较B组更高(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4周后2组患者步频、步速及6 min步行距离(6MWD)均升高,与A组比较B组较高;2组患者10 m步行时间(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自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58例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减重步行训练组30例及对照组2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减重步行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另接受减重步行训练.在治疗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I-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分别评价患者步行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AC、FMA、BI、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AC、FMA、BI、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减重步行训练组FAC、FMA、BI、SF-36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重步行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下肢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视觉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平衡以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脑卒中3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以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观察组在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时引导并督促患者将仪器显示器上显示的两侧对称性尽量都保持在50%,直到训练结束; 对照组在进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时遮蔽显示器上的对称性显示。结果 治疗3周后2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以及起立步行实验(TUG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3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中的患侧对称性所占比、训练距离以及训练强度也较对照组有了明显的进步(P<0.05)。结论 视觉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通过患者自身的参与以及自我调整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减重步行训练在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开展减重步行训练(PBWSTT)对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病程在3个月内,偏瘫肢体分级Brunstrom分级≥Ⅱ级的稳定性卒中患者122例,随机分为PBWSTT组(63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促进技术进行康复训练;PBWSTT组患者在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PBWSTT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独立功能评定量表(FIM),评定2组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FAC、FMA和FIM评分分别为0.42±0.23,17.1±5.2和35.3±3.8.治疗后为2.5±1.3,23.6±7.3和67.9±9.2.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BWSTT组治疗前为0.36±0.13、16.7±6.2和35.1±3.4,治疗后为3.8±1.4、39.3±7.6和90.1±10.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组治疗后FAC,FMA评分比较差异亦有极显著性(P<0.01),FIM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能够独立步行者分别占44.1%、57.6%(P<0.05);PBWSTT组为34.9%、88.9%(P<0.01).治疗后对照组与PBWSTT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在传统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减重步行训练,能更大程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减重步行训练对早期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对早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①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组(减重步行训练组,36例);②常规康复治疗组(32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入选后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的2周、4周、6周进行以下评定:①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②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量表);③日常生活行为Bar-thel指数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2组患者入组后开始为期6周的康复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FAC、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6周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FAC和Fugl-Meyer评分治疗后4周、6周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后2周、4周、6周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好地提高早期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日常生活移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05—2019-05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上述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研究组80例,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日常生活移动训练。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3个月时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肢体功能[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活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指数]评分情况,以及2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1)2组干预后NI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其中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2)2组干预后FM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其中研究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3)干预后2组BI分值高于干预前(P0.01),其中研究组分值高于对照组(P0.01)。(4)研究组患者对于本次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98.75%高于对照组90.00%(P0.05)。结论 日常生活移动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脑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康复训练,治疗组采取基础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治疗时间均为6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效果更显著(P0.01)。结论作业治疗能更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活动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新型弹力悬带矫形器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2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被纳入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和弹力悬带矫形器治疗组(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佩带弹力悬带矫形器进行步行训练,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由同一个治疗师对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FMA)、能量消耗指数(physical consume index,PCI)及包括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频、步长、足偏角、步基宽在内的步态时空参数进行评测,并比较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观察弹力悬带矫形器的作用效果。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步频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步基宽、PCI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2组FMA和足偏角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 =0.0298,0.0225,0.025),步基宽、PC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0.001,0.026);2组步频、FMA和足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步频及FMA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步基宽、PCI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2组足偏角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10 m舒适步行速度和10 m快速步行速度、步长、步频及FM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 =0.042、0.015,0.024,0.024,0.038),步基宽、PC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1);2组足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使用弹力带矫形器可以纠正偏瘫患者的异常步态,提高步行速度,降低能量消耗,促进步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 法 2015 年1 月至2016 年10 月,60 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在 接受常规训练基础上,机器人组予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照组予人工辅助步行训练。训练时间 均为每次30 min,每周5次,连续训练8周。训练前后分别采用机器人评估系统评定下肢屈髋肌力(FHF)、 6 min 步行距离(6MWD)、10 m 步行时间(MWS)与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评定步行能力。 结果 训练前,两组间一般资料及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训练后,两组步行能力均明 显提高(P<0.05)。其中,机器人组FHF、6MWD、MWS、FMA-LE分别为(51.53±22.24)Nm、(80.50±15.62)m、 (45.54±29.49)s 和(21.81±7.77)分,与对照组的(43.65±24.94)Nm、(66.44±19.81)m、(58.89±21.76)s 和 (15.13±8.67)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能够有效 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阶段化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11—2013-12我院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患者134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护理组各67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护理组行阶段化护理,观察2组依从性和生活能力情况。结果护理后,2组依从性、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生活质量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阶段化护理能有效的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依从性及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减重步行训练(body weight 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BWSTT)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康复的影响,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新的思路。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10-01—2012-12在我院神经内科和康复科确诊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确诊缺血性脑卒中,且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的并发症、无听力障碍。共纳入84例,男52例,女32例;平均年龄(63.19±16.9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治疗组56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性质、部位等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