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3例153幅钡灌肠X线照片测量结果及有关解剖学资料显示:①升、降结肠属腹膜间位器官,其后面有结缔组织附着腹腔后外侧壁,体表投影位置相对固定,个体差异亦不大,脐水平腋后线腰部是安放表面电极引导升,降结肠肠电的适宜位置;②乙状结肠中段以下肠管常复杂绕曲,而乙状结肠起始部邻近肠段则少有绕曲、位置变异较小,左髂前上棘—耻骨联合连线中外1/3交点垂线内侧约4.4cm处适宜安放电极引导体表乙状结肠肠电;③横结肠活动度大,位置高度因人而异,本组受检者横结肠在正中线上偏高偏低最大相差达23cm;因而,未以适当方法确认横结肠实际投影位置时,不宜在腹壁随意固定电极引导横结肠肠电。  相似文献   

2.
3.
电生理学圆形电极制作法王秋红郝振海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050017)关键词电生理学;电极中图号R33-33在电生理研究工作及临床功能检查中,许多检查,如脑电,诱发电位,肌电等,需应用记录电极或参考电极、无关电极等。就电极形状而言,应用较多的为...  相似文献   

4.
应用“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观测152例脾胃虚实患者和63名对照组健康人的体表胃电和皮肤电,胃电信号以10min为一个时段作动态频谱分析。结果显示:1.单纯脾虚患者空腹胃电活动量(安静期228±14,活跃期629±40单位)低于正常(安静期333±18,活跃期1119±140单位),餐后10min内胃电达到最大活动量的百分例数(48.1%)及活动量(500±70单位)显著低于健康人(67.3%,731±60单位),餐后胃电活动指数曲线较正常低平并后移,提示空腹胃运动减弱,进餐反应延缓并减弱,可解释纳差、食后腹胀等症状的部分病理机制。此外,本组患者刺激时的皮肤电反应亦显著低于正常,说明脾虚患者有效负荷情况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能力都不足,处于失代偿期。2.脾虚肝郁与肝郁脾虚兼胃气上逆患者空腹胃电处于活跃期的百分序列数(20.0%,17.5%),两证患者尤其兼胃气上逆者空腹胃电活动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提示空腹胃运动亢进及有关调控因素异常,并可说明患者恶心呕吐等症状的部分病理机制。3.上述两证患者餐后10min内胃电达到最大活动量的百分例数(54.2%,55.6%)类似单纯脾虚者而低于健康人,活动指数曲线后移,但餐后10min内胃电达到的最大活动量则明显高于单纯脾虚者,甚至高于健康人,可作鉴别。此外,患者受刺激时的皮肤电反应亦明显高于单纯脾虚者而与健康人相似,提示有效负荷情况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能力处于代偿期,与单纯脾虚患者不同。  相似文献   

5.
6.
普通成年人体表结肠电的空腹水平及餐后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应用“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观测76名普通成年人体表升、降、乙状结肠肠电,作频谱分析并分别低、高频段计算频谱累加值,以代表结肠电活动量。各段结肠低、高频段活动量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意义。统计结果显示,受检者空腹结肠电有活跃期和安静期两种活动状态,前者动量为后者5~7倍,发生时间1:9。约75%受检者餐后10~20分钟结肠电活动量较空腹安静期明显增大至3.4~6.1倍,属健康人的快速反应;10%左右受检者餐后反应迟缓并减弱;其余15%的反应介于以上两类之间。另外还发现10.1~26.2%受检者餐后30~40分钟时活动量再次升高,呈双相反应。本文的资料定量地反映了健康人大便正常者空腹和餐后结肠的运动电活动状态,并可推导有关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过程。报告的数据除具有生理意义外,尚可在结肠病理生理研究、临床结肠电检查以及中医肝脾大肠虚实辨证中作为正常对照值使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作体表结肠电检查及频谱分析,发现:①单纯便烂不成形患者降结肠、乙状结肠无论空腹或餐后,其低频段及高频段ECA结肠电活动都倾向减弱;②腹泻兼有肠激惹征患者升、降、乙状结肠空腹结肠电过度活跃,餐后结肠电亦有较高反应水平;③便秘患者结肠电普遍减弱,且单纯便秘者较便秘有肠激惹征者的餐后结肠电减弱更为显著,而便秘有相关腹痛者降结肠的餐后结肠电則较活跃,可作鉴别。本工作发现的体表结肠电异常能解释不同类型大便改变的某些病理机制;结肠电检查及频谱分析可望成为大便改变临床分型有价值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综述国内外在体表胃电图表面引导电极安放位置的研究状况及目前常用的定位方法,指出体型、性别、年龄和胃下垂等影响胃形态和位置的因素.同样会影响胃电图表面引导电极的安放位置。进行电极定位时必须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加以修正,确保不同个体的电极定位均能落在胃同一部位体表投影处。  相似文献   

10.
正中神经返支的这体表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6):628-629
  相似文献   

11.
实验大鼠结肠电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检测实验性大鼠结肠电的正常值,本研究以埋植电极观察37只SD雄性大鼠的结肠电。读图分析发现,禁食情况下大鼠近端、中段和远段结肠都频发0.08 ̄0.42Hz(5 ̄25cpm,即c/min)的振荡波(ECA),近端和中段结肠间截发生0.42 ̄0.67Hz(25 ̄40cpm)的收缩复合肌电(CEC),而远段结肠的CEC则较频繁。大鼠结肠ECA的幅值较高,CEC的幅值较低。近端结肠的振荡波、远段结肠的C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制作外周神经电活动引导电极。方法 用万向推进器制作外周神经电活动引导电极。结果 制作简单 ,操作方便 ,实验性能好。结论 本电极在神经电生理实验中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体表结肠电检测分析方法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5.
作者使用接触电极记录了在位家兔心脏左室外膜单相动作电位。单相动作电泣在同一部位稳定记录较之以前可达3小时以上。发现接触电极的压力与波形的形态有关,并测量了形成单相动作电位波形的最低压力。当接触电极在心外膜上压迫至25分时,心肌切片显示出组织学改变,但单相动作电位波形并无变化。作者报道了MAP参数:ERP92.97±7.4mS;ERP/APD0.75±0.02;Vmax4.54±1.5V/S。MAP的参数如MAPA、MAPD50、MAPD90与以前的报道相同。  相似文献   

16.
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内设2~15周/分钟宽通带滤波器,可四道同步描笔记录和计算机采集体表结肠电。信号以快速富立叶变换作频谱分析和组叠加平均处理。临床观测发现:1.空腹时正常成人体表结肠电主要在低频范围(2.5~7.5周/分钟),其幅值在餐后明显增高,并出现较高频活动(8~13周/分钟),这种餐后反应持续约15分钟;2.慢性结肠炎和肠激惹综合征患者常有体表结肠电紊乱,表现为频率、活动量、餐后反应强度或时间的改变;3.祖国医学肝脾大肠虚实辨证及腹痛、大便改变症候群与不同结肠电异常类型有密切的相应关系。本文还报告钡灌肠X片上各段结肠的形态和体表投影,并结合结肠电实测结果提出升降乙状结肠肠电图体表引导电极的适宜位置。  相似文献   

17.
吴燕京  金瑞  董培玲 《北京医学》2010,32(3):207-209
目的探讨体表胃电图参数与消化道相关症状之间的联系。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62例,其中A级为18例;B级为24例;C级为20例。同时选择20例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胃电图检测记录包括空腹及进食试餐后不同慢波节律的百分比、主频(DF)、主功率(DP)、餐后/餐前功率比(PR)几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LSD)。结果①健康组、肝硬化组DF分别为3.0±0.21cpm、2.8±0.23cpm;DP分别为46.35±5.19dB、43.71±3.47dB;N%分别为49.23±12.71%、36.27±8.99%;PR分别为1.16±0.11、1.09±0.06。肝硬化组DF、DP、N%、PR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②肝硬化3组中N%分别为(41.08±5.96)%、(34.99±11.65)%、(33.48±5.59)%;Child-Pugh分级A级与B级、C级间有显著性差异。PR分别为1.12±0.02、1.09±0.04、1.05±0.07。Child-Pugh分级A、B、C三组中C级与A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肝硬化组较对照组相比其DF、N%、PR明显下降,提示肝硬化患者存在胃电节律紊乱。②Child-Pugh分级A、B、C级三组N%、PR依次降低,证明肝脏的损害越重,其胃电异常改变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玻碳电极置于pH8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含0.5mol/L Na_2SO_4)中,加电压+1.8V(Vs·SCE)5分钟,-1.5V(Vs.SCE)30秒,制成电修饰电极。电修饰电极对芳香环有机化合物具有吸附作用,且吸附力随着芳香环的增多而加强,芳香环上取代基大小、位置影响吸附的强弱;该电极对VitC、NADH_2、多巴胺、扑热息痛和磺胺甲基异噁唑具有强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体表检测平滑肌电活动的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刘朝东 《医学综述》2005,11(11):1046-1048
肌电图是神经电生理学的一大组成部分,用来记录神经肌肉的电活动,借以判定神经或肌肉的功能状态。表面肌电图起源于20世纪30-50年代,利用皮肤上的表面电极来记录人体内某器官或组织的电活动,由此反映其功能活动。心电图、脑电图等已经很好地得到了应用,在临床上为相应疾病提供了无创的检测手段。平滑肌电信号比较弱,距离皮肤比较远,到达皮肤时已经非常微弱,同时其体表检测易受心电、皮肤电等生物电和呼吸伪差的影响,要从皮肤上引导出来很困难。而且其波形很不规全,仅靠人眼对波形进行识别与分析读图几乎不可能,因此其检测及应用远远落后于心电图和脑电图。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及平滑肌本身电生理学的发展,平滑肌表面肌电图的研究(如胃、肠、子宫等)非常活跃,部分成果已开始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用乌拉坦麻醉的大鼠,用同步描记胃电图(Electrogastrogram,EGG)和胃浆膜下电活动(Gastricsubserouselectricalactivity,GSEA)的方法,比较了两者的相关性,探讨了体表胃电图的生理学意义,结果表明,正常大鼠体表EGG和GSEA之间有高度相关性,在体表不同部位均可记录到与GSEA同步的EGG。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2.5μg/0.05ml)和乙酰胆碱(1.25μg/0.05ml)使EGG和GSEA的振幅明显降低,局部滴入利多卡因(2mg/0.1ml)后EGG和GSEA的振幅明显增高;用10mol/L的盐酸制作胃粘膜损伤模型后,EGG和GSEA的振幅、频率虽有所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提示,EGG可反映胃平滑肌的电活动,其引导部位不影响EGG的波形特征,但是EGG不能反映胃粘膜的损伤及其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